摘要: “问候”作为人类日常生活中使用最为频繁、极为灵活的交际方式之一,其在手势语中的应用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为了能够更好地加深对手势语的了解,初步探析手势语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发挥其丰富独特的交际功能,本文围绕“问候”为全文线索,追溯“问候”手势语在古代自现代的体现和运用,并分别从家庭、学校、社会这三种交际场合中探讨具有“问候”功能的多种手势语。在讨论“问候”手势语的价值、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同时,实现对“问候”手势语的追根溯源,并揭示其背后隐藏的文化、历史价值,以促进对手势语这项特定身体动作语言的理解和发展。
Abstract: “Greetings” have been fully demonstrated in the application of gesture language for being the most frequently used and flexible communication methods in human daily life. In order to deepen our understanding of gesture language and explore how it can play its rich and unique communicative functions in daily life, this thesis focuses on “greetings” as the main thread, tracing the embodiment and application of “greetings” gesture language in ancient and modern times, and exploring various gesture languages that can play the “greetings” function in three situations: family, school, and society. While discussing the value, history, culture, and other aspects of “greeting” gesture language, this thesis summarizes 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gesture language and historical changes, communication situations, and different cultures,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root cause behind gesture language and reveal its hidden cultural and historical value.
1. 引言
手势语,从字面意思上可知,指的是人类利用身体部位的动作、姿势或姿态,尤其是上肢包括手部与胳膊的动作来传递信息、交流表达的一种非言语行为[1]。在日常生活中,手势语的应用极为多样和广泛,说话者无论是在何种的说话情境下都会有意或无意地使用手势语来辅助表达,从而达到更高效、更直接的交际、交流目的,在社会交际和信息传递中具有显著作用与意义。
而“问候”作为一种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且必不可少的交际环节之一,仅靠言语来发挥其联络情感[2]和促进情感能量流动的特殊交际功能已无法满足人们向他人传递友好和关怀等情感需求,因此人们也自然而然地将“手势语”与“问候”进行融合,使其不单单局限于以言语做表面上的功夫,往往伴随着手势语的介入与辅助运用,从而更好地发挥双方在各类社交环境中的交际、交流功能。而正因“问候”与“手势语”双方在人类日常生活和社交环境中具有普遍性和必要性,致使“问候”手势语的形式在人们的长期且广泛的使用中不断延伸和演变,逐渐发展出在不同情境、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影响下,适用于不同情境的“问候”手势语。因此,基于“问候”手势语的多种衍生表达形式,及“问候”手势语对于增进人际关系的理解、提高社交交际的有效性发挥的重要作用,本文对具有“问候”功能的手势语的多种形式进行探讨,并追根溯源其背后隐藏的文化历史价值,从而为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问候”手势语,及相关“手势语”、“问候语”的研究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与依据。
2. “问候”手势语的前世今生
“问候”手势语的发展历程贯彻古今,随着时代的演变,“问候”手势语早已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礼节行为,更逐渐成为符合时代需要的工具,并随之延伸成为文化传承和社会交往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出了具有外显性的极其鲜明的时代化特征。因此探寻具有“问候”功能的手势语的形成发展史,需将观察的视角投放至历史的长河中,在置身于古今不同时代的浪潮的同时,理解和感受在不同目的、不同需要及不同文化下分化和形成的多种形式的“问候”手势语。
2.1. 古代“问候”手势语及其演变
“问候”手势语的诞生可以追溯至中国古代,早在古时候,人们就意识到通过肢体动作和手势表达问候的方式,可以传递情感和交流信息。为了更好地满足统治阶级需要,反应中国古代的等级尊卑,在该阶段的“问候”手势语发展为了一种古代中国最为常见的一种问候方式——行礼。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知礼、行礼是中国古人在社会上立足的基本条件[3]。作为古代主要的问候方式,行礼包括了鞠躬、跪拜、叩头、双手相握等多种形式,且在不同的场合、社会地位、历史阶段均体现出多样性、社会性和时代性的鲜明特征。
依据中国古代历史发展进程和朝代特征可判断出,发挥“问候”作用的行礼的形式经过了朝代更迭的洗礼,逐渐显现出符合礼仪制度和受到文化影响的两种鲜明特点。
2.1.1. 在礼仪制度下形成的多形式的行礼
随着礼仪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中国古代的问候手势语逐渐规范化,行礼的形式也逐渐变得精细和规范化。在周代,等级制度的建立和强调使行礼方式被正式化,出现了例如三拜九叩、五体投地等充满阶级意识、象征社会等级和身份的、体现尊重和敬意的行礼方式。至此形成了中国封建社会中使用年代最长、最频繁的一种基本行礼方式——跪拜礼[4]。随后,因古代中国社会对等级和尊卑的体系的注重,行礼的社会地位属性得到保留且愈发彰显,并衍生发展出了多种适用于不同问候对象的行礼形式。例如,早期中国古代人民在与长辈或上级交往时,晚辈或下属会行大礼以示恭敬,即跪拜并叩头以示恭敬和尊重,随后还简化发展出拱手作揖,以右手掌心向上,轻轻抬起,与对方的手掌稍微接触,以示尊敬;在日常与同伴、好友等社会身份地位相近或平等的人进行问候时,通常会使用抱拳礼,即将右手握成拳头,然后用左手托住右手拳心,将两手合在胸前,稍微向对方弯腰示意,以传递着一种友好和亲切的姿态,同时也显示出对问候对象的尊重和礼貌。
2.1.2. 在文化熏陶下形成的多形式的行礼
在具有文化传承鲜明特征的中国古代,不同朝代的文化传承和思想观念的变迁对问候手势语产生了影响,并在行礼的形式上吸收了不同文化的特点,使其发展显现出文化特征。例如,随着佛教等外来宗教文化的传入,佛教手印的“合掌手”也随佛教造像一同传入[5],唐代的“问候”礼仪便从“合掌手”中汲取灵感,开始以合掌行礼为主流。而行礼发展至宋代,人们则更加注重内心的诚挚表达,开始使用单手行礼。
2.2. 现代“问候”手势语在不同场景中的应用
依据“问候”手势语在中国古代就已显现的社会属性可知,走入现代社会的“问候”手势语也必将在不同社交场合下形成和发展出更为多样的形式。因此下文围绕家庭、学校、社会这三个最为常见的社会交往场景,探讨在不同场景和领域下,具有同样“问候”功能的手势语的丰富形式。
2.2.1. 家庭领域的“问候”手势语——拥抱
家庭作为私人场所,其中的社交对象往往是以血缘关系和共同生活为基础的家庭成员,因此家庭时常被认为是一个不存在、也没必要问候的情境。然而人们没有意识到他们在家庭中频繁使用的一些手势与动作,早已在其中蕴含了“问候”的意味,发挥着“问候”的功能。
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内尔·诺丁斯认为,关怀是人类的基本需要,人们既需要被他人关心,也需要关心他人,没有这种关怀,人们将无法生存下去[6]。而家庭作为传递关怀能量的重要场所之一,“问候”手势语也在其中受到关怀的影响,形成了“拥抱”这种问候方式。拥抱作为一种非常普遍的问候方式和深情的肢体语言,传递着无言的关怀和爱意。当家庭成员见面进行问候时,问候的形式就从较为疏远的握手、点头转化为了拥抱这种更为亲昵、将问候情感直接外显流露的方式。人们似乎可以在拥抱这个手势动作中无形地表达了“你最近还好吗”或“我想你了”之类的问候含义,在温暖彼此的心灵,带来安慰和安全感的同时表达了见面问候的兴奋、幸福之情,以及对家人的尊重、支持和信任,同时也象征着彼此之间的紧密联系和情感纽带。
2.2.2. 学校领域的“问候”手势语——招手和点头
在学校环境中,招手和点头是比较常见的问候方式,用于学生与学生、教师与教师、以及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因此,“问候”手势语根据问候对象的差异(同级之间、师生之间),主要表现为招手和点头两种形式。
招手是一种常见的身体语言,通常用于打招呼、问候或表示欢迎。招手的方式很简单,就是将手臂伸直,然后用手掌向外翻转,迅速摆动手臂,产生明显的挥动动作,并且根据场景和需要的不同,还可能伴随着微笑、点头或其他肢体动作。在大多数情况下,招手被用作一种友好的问候方式。它可以表达出对他人的注意、尊重和欢迎,传达出亲善和友好的态度。例如,当我们看到熟人或朋友时,可以用招手来打招呼并表示问候。正因如此,招手这个手势语的功能和含义更偏向于表达平等、友好和问候的含义,更加适用于平等、同级的关系之中。
在校园中,招手的使用往往发生在同级,即学生和学生、教师和教师之间。当学生之间使用招手进行问候时,他们展现出的是一种儿童同伴关系之间的平等性和随意性,即招手手势语在该情境下体现的是一种属于朋友之间的平等、友好且随性的态度。这种问候方式体现了学生之间的平等关系,反映的是一种交际中的友善和亲近。在教师群体中,教师也通常使用招手向同事打招呼或示意。这种问候方式不仅仅体现了教师之间的平等、礼貌、友善关系,更显示出一种对彼此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的尊重和认可。
基于招手手势语蕴含的平等理念可知,该手势并不经常使用于上下级,也就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相比之下,点头动作表达的含义更多,更能符合师生之间的问候需要。当学生向教师问候时,通常会身体前倾微微鞠躬,伴随头部点头的动作并附以言语问候“老师好”,从而向教师表达敬意和尊重,展现自己恭敬和懂得礼仪的态度。同时其中也反映着中国传统文化中对长辈和尊师重道的价值观。而教师在回应学生问候时,通常会使用微笑轻点头,并用如“你好”的言语进行回应,从而展现出一种亲善和开放的态度,有利于增强师生之间的信任与良好关系。
2.2.3. 社会领域的“问候”手势语——鞠躬和握手
在现代社会中,“问候”主要发生在重要、正式的场合之中,表达的是一种尊重、友好和诚意的态度。由于在社会领域中的“问候”手势语与该国的文化、社会情况紧密相连,因此社会中使用的“问候”手势语随着文化多样性而显现出差异,形成握手和鞠躬这两种常见的问候方式。握手通常用于商业、政治等正式场合,被人们广为使用,而鞠躬则更多地体现了个人的谦虚和尊重。
握手的方式通常是右手相握,并伴随着眼神和目光来直视对方,从而传递出自己的尊敬和诚意。在社会领域中,握手是一种非常普遍的问候方式。握手通常表示友好、诚意和信任,尤其是在商业和政治场合中,握手被认为是一种正式的礼仪和协议。
而在部分东方社会,如日本和韩国等东亚国家中,鞠躬是一种常见且非常重要的礼仪、社交技巧、及问候方式。鞠躬通常是弯腰低头,手臂放在身体两侧或交叉在胸前,以表示个人的谦虚和尊重,同时也流露出对他人的敬意。
3. “问候”手势语背后的文化演变
依据“问候”手势语在古代与现代体现的不同特点和形式可知,“问候”手势语深受社会、文化和历史背景的影响,且不同时期的“问候”手势语反映了当时社会价值观和文化特征。
3.1. 从封建走向民主的“问候”手势语
古代中国的社会结构和等级制度对问候礼仪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封建社会中,人们对于社会地位和身份的重视导致问候礼仪带有厚重的尊卑等级色彩。而现代社会普遍强调平等和民主,问候方式更多地表现出友好、平等与尊重,不再强调社会等级和身份关系,因此“问候”手势语逐渐由繁化简,省去了叩头、跪地等复杂且不平等的“问候”手势语,形成了“招手”、“点头”等简洁问候方式。
3.2. 从礼仪传统走向全球现代化的“问候”手势语
文化演变对于“问候”手势语的变化起到了重要作用。古代中国文化相对封闭,问候方式和礼仪传统较为固定,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较多。而现代社会受到全球化和多元文化的冲击,人们更容易接触到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这使得不同文化的问候方式相互影响并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现代问候方式的多样化。人们从各种文化中吸收了新的问候方式,使得现代“问候”手势语方式更加多样化和开放。
3.3. 受社交文化影响的“问候”手势语
“问候”手势语同时也受到不同时代社会交往方式文化的影响。在古代社会中人们更加依赖于面对面的交流和身体语言,因此问候礼仪显得尤为重要。而现代社会,随着通讯技术和社交媒体的发展,人们的交流途径更加多样化,电话、短信、网络聊天等方式弱化了传统的身体语言和问候礼仪的重要性,取而代之的是更加简洁明了的“问候”手势语。
4. 总结
总的来看,即使是发挥同样“问候”功能的手势语,在形式上也会出现不同差异。且由于不同环境、不同时代会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与价值体系,因此对应的“问候”手势语也会有所不同。在了解“问候”手势语之后,在当代现代化社会的我们,在使用“问候”这个看似简单、普通的社交方式时,或许也能够隐约体察到“问候”手势语背后隐藏和蕴含着的整个人类历史和社交方式的演变,凝结着的人类的文化血脉与价值体系,以及闪烁着的人类数千年来的伟大创造与文化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