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新自由主义的核心思想:流派、观点与特征
Exploring the Core Ideas of Neoliberalism: Schools, Views and Characteristics
DOI: 10.12677/acpp.2024.138259, PDF, HTML, XML,   
作者: 程 磊:贵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 贵阳
关键词: 自由主义市场全球化行为方式Liberalism The Market Globalization Behavior Pattern
摘要: 新自由主义是20世纪后半期全球范围内引起广泛关注的一种思想体系。新自由主义作为当代经济学与政治学的重要理论体系,以其独特的思想和政策主张对全球经济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旨在深入探索新自由主义的核心思想,系统梳理其流派、观点与特征。通过回顾其历史发展,分析其理论基础,探讨市场至上、私有化、自由贸易以及财政紧缩等方面的具体体现,来揭示了新自由主义在现代经济学理论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对现实经济所产生的影响。
Abstract: Neoliberalism is a kind of ideological system that has attracted wide attention worldwide in the second half of the 20th century. As an important theoretical system of contemporary economics and politics, neoliberalism has had a profound impact on the global economic pattern with its unique ideas and policy propositions. This paper aims to deeply explore the core ideas of neoliberalism and systematically sort out its schools, views and characteristics. By reviewing its historical development, analyzing its theoretical basis, and discussing the concrete manifestations of market supremacy, privatization, free trade and fiscal austerity, this paper reveals the important position of neoliberalism in modern economic theory and its impact on real economy.
文章引用:程磊. 探索新自由主义的核心思想:流派、观点与特征[J]. 哲学进展, 2024, 13(8): 1727-1733. https://doi.org/10.12677/acpp.2024.138259

1. 新自由主义的形成与发展

随之经济全球化及数字媒体化的发展,新自由主义也顺应而生。新自由主义的不断发展、运用和扩散蔓延,新自由主义逐渐成为社会上的主流思潮。新自由主义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过程,所产生的一系列影响使人们更加重视到了新自由主义的重要性。作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对立面的社会主义国家,并未显现出对新自由主义的容纳空间[1]。新自由主义并不是一个独一无二的理论。自由主义自诞生以来,一直到现在,几度兴衰更迭,已经历经沧桑,所有新出现的自由主义观点都是因为包含了一些创新的元素,所以被命名为“新自由主义”。自始至终贯穿于十七八世代欧陆风靡一时的思想与行动模式——即为“个人”或“个体人格”,他以其政治上的反抗专制制度来对抗传统体制;同时又通过他的市场学说强调着无拘束的市场竞逐的重要性并极力排斥国家干预商业活动的行为方式,而赞同限制政权权力范围内的立法机构的存在并且提倡个体的言语表达及思考能力应享有绝对保障且信仰也应该有同等程度的支持。

然而,自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期,这些自由主义观念逐渐发生了微妙转变。随着科技创新和产业革命的大规模推进、企业的数量激增、资本集聚度及生产的集中化水平持续提升,这使得垄断现象成为经济发展中的显著特征。这种垄断状况引发了一系列不可控的经济危机,促使西欧资本主义经济学家呼吁政府介入调控的声音日益强烈。因此,强调社会公共福祉和个人自由的社会共识、对政府积极参与的态度、对平等问题的关注,以及救助弱势群体和社会福利等理念的新自由主义(也被称为新型自由主义)逐步替代了传统的古典自由主义观点,并在适当的时候诞生出来。在新古典自由主义逐渐被忽视并进入反思阶段时,它产生了以自由放任为核心的新自由主义(Neo-Liberalism)。然而,当时公众对其认可度并不高。直至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当现代自由主义的国家干预策略不能有效应对经济发展停滞这个主要的社会难题时,新自由主义才得以兴起和复苏[2]。新自由主义直面凯恩斯主义的质疑,呼吁回归到古典自由主义的核心观点,并且尽可能减少政府的影响力和管控力,让市场成为解决问题的主要力量,以此推动自由放任的原则达到极致。

2. 新自由主义的主要流派和基本观点

新自由主义的主要派别

新自由主义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其派别发展是一个十分复杂且庞大的理论体系,其产生到发展是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主要有伦敦学派(哈耶克的新自由主义)、现代货币学派(弗里德曼的现代货币主义)、弗莱堡学派、公共选择学派。

1) 伦敦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是哈耶克,他所主张的市场自由化,以自己的个人想法为出发点,主张市场不受任何条件的干预自由发展。强调市场竞争应该是一种公平的竞争行为,市场准入与市场竞争不能背道而驰,应相辅相成。哈耶克对任何经济自由不相符合的学说,都对其进行批判,反对任何形式的经济计划,他认为“计划与竞争,只有在为竞争而计划,而不是运用所谓的计划去反对竞争的时候才能结合起来[3]。他认为计划与竞争的关系是,所有的计划都是为竞争所服务的,而不是为了市场的发展,计划的目的一定是为了提高竞争力度。

2) 现代货币学派的理论基础是现代货币数量论,弗里德曼认为“经济自由本身是一个目的”,是“达到政治自由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手段”[4]。在他看来经济自由本身具有不可替代的内在价值,是一种不可剥夺的权力,通过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个体不仅能在市场中追求自身的利益,还能在市场的引导下促进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并且,他认为,经济自由是政治自由的保障,没有经济自由,就没有所谓的政治自由,国家不能随意干预和控制市场的正常经济活动,更强调的是市场的经济自由。他的思想深刻影响了后来的经济政策和自由主义理论,对当代经济学和政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 弗莱堡学派,又称为奥尔多自由主义学派,是20世纪30年代在德国弗莱堡大学形成的重要经济学流派。作为新自由主义的一个重要分支,弗莱堡学派总结战后十余年联邦德国经济改革的经验确立了“社会市场经济”理论这种“社会市场经济是依据市场经济规律进行的,以社会补充和社会保障为特征的经济制度”[5],弗莱堡学派在重塑战后德国经济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其理论不仅深刻影响了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也对全球经济政策产生了深远影响。弗莱堡学派的创始人沃尔特·欧肯和弗朗茨·博姆认为,经济自由和竞争秩序是实现社会繁荣的基础。与纯粹的自由市场经济不同,弗莱堡学派主张在市场经济中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法律和制度框架,以确保竞争的公平和有效性。他们强调,政府的角色不是直接干预市场,而是通过制定和维护法律来保障竞争秩序,防止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欧肯提出的“构造政策”(Ordnungspolitik)是弗莱堡学派的核心理念之一。这一政策主张,国家应构建一个适宜的法律和制度环境,使市场能够自由运作,但同时要防止市场失灵和垄断形成。他强调,经济政策应具有一致性和长期性,避免短期利益驱动的政策变化。弗莱堡学派的另一重要观点是社会责任。在他们看来,经济自由必须伴随社会责任,市场经济不仅要追求效率,还应关注社会公正和人类福祉。欧肯和博姆认为,市场机制虽然具有自我调节功能,但并不能解决所有社会问题,尤其是在贫富差距和社会不平等方面。因此,他们主张,政府应在一定程度上介入,以保障基本的社会福利和公平。

4) 公共选择学派,公共选择学派作为新自由主义的重要分支,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以詹姆斯·布坎南和戈登·塔洛克为代表。该学派将经济学的方法和原理应用于政治科学,试图解释政治决策和政府行为的经济动机。公共选择学派基于理性选择理论,认为政治人物和政府官员在决策过程中,像市场中的经济人一样,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布坎南和塔洛克在其著作《同意的计算》中,提出了“政治市场”的概念,认为政治过程可以通过市场机制来分析。选民、政治家和官僚都是理性的个体,他们在政治市场中进行交易,以实现各自的利益。公共选择学派的核心观点之一是,政治行为可以通过经济学的视角来理解和分析。选民在投票时,会权衡成本和收益,政治家则通过迎合选民和利益集团的需求来获得选票。政府官员则倾向于扩大预算和权力,以获取更大的私人利益。这种分析方法揭示了政治决策中的潜在动机,揭示了政府失灵的根源。

3. 新自由主义的主要理论观点

3.1. 市场至上

新自由主义作为一种经济和政治理论,其核心思想之一即为“市场至上”。这一理论主张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其决定性作用,认为市场的自我调节能力优越于任何外在于形式上的干预。市场至上理论的基础是对市场机制效率的信仰。新自由主义认为,市场通过价格可以自发调节供需关系,促进资源的优化与配置。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的理论为这一观点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通过自由竞争,市场能够激发企业自主创新,提高生产效率,从而推动经济的增长。政府的干预则被视为造成资源错配和效率损失的主要原因。弗里德曼在他的《资本主义与自由》一书中指:“市场的实际运行和它的理想运行之间的差异,虽然无疑是很大的—与政府干预的实际效果和它的意图中的效果之间的差异来相比是微不足道的。”[4]市场至上强调减少政府在经济活动中的干预。新自由主义主张,政府应最大程度上减少对市场经济活动的干预,避免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市场进行过多的调控。政府的职能应限制于维护法律和秩序,保护市场,从而实现更高的经济效率和社会福利。市场至上理论还提倡私有化。新自由主义认为,私营企业比国营企业更能有效的提供商品和服务。私有化不仅可以提高效率,还能减少政府的经济负担。通过公共服务和国有企业私有化,市场竞争得以增强,服务效率和质量也得以提升。

3.2. 私有化

私有化即将公共资产和服务转移到私人部门的控制之下。新自由主义认为,“我们社会中最令人反感的弊病不是资本主义发展过度造成的,恰恰相反它与缺乏明确的、专有的、可以转让的产权这一情况相关”[6]。私有化的理论基础可以追溯到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他提出“看不见的手”的理论,认为市场机制能够自动调节资源配置。新自由主义者继承了这一思想,主张通过减少政府的干预,让市场的力量充分发挥作用。私有化被视为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途径之一,私有化的主要理论观点首先在于效率的提升,新自由主义者认为,政府运营的企业由于缺乏竞争压力,往往存在着官僚主义和效率低下等问题。相反,私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为了获取利润,必须不断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改进服务质量。私有化有助于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公共服务和国有企业通常需要大量的财政投入,通过私有化,政府可以将这些负担转移给私人部门,从而集中资源用于其他公共服务,例如教育和医疗。私有化还能够推动市场经济的发展,新自由主义者认为,市场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源,通过私有化,可以扩大市场的范围和深度,私有企业进入公共服务领域不仅可以提高服务质量,还能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良性循环,推动经济的繁荣发展。

3.3. 自由贸易

自由贸易深刻影响着全球经济格局,新自由主义者认为,自由贸易是实现全球经济繁荣的重要手段,通过取消贸易壁垒和促进市场开放,各国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比较优势,推动经济的增长与发展。新自由主义强调市场的自我调节能力,认为市场机制能够通过价格信号引导资源的最优配置。自由贸易的理论基础源自于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亚当·斯密指出,当一个国家专注于生产其最擅长的产品时,可以通过交换获得其他产品,从而提高整体的福利,李嘉图则进一步发展了该理论,认为即使一个国家在所有的商品生产上处于劣势,它仍然可以通过专注于生产相对劣势最小的商品来受益于贸易。在新自由主义的视角下,自由贸易被视为促进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重要途径。通过降低关税、取消贸易配额以及消除贸易壁垒,各国可以更加充分的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不仅有助于提高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还能够带来更加广泛的商品选择和更高的消费水平。此外,自由贸易还被认为能够推动促进技术的转移和知识的传播,推动全球创新和经济进步。新自由主义还主张,通过自由贸易这一手段,各国可以最大程度上避免资源的浪费和重复建设,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自由贸易作为新自由主义的主要理论观点,在推动全球经济发展和提高生产效率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3.4. 财政紧缩

财政紧缩作为新自由主义的一项核心政策工具,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新自由主义者主张,通过控制政府的支出、减少财政赤字和财务,可以实现经济的长期稳定与增长。财政紧缩政策的理论基础和实施效果,既是理解新自由主义思想的重要切入点,也是评估其经济实践的关键维度。新自由主义的财政紧缩政策源于对凯恩斯主义的批判。凯恩斯主义主张通过政府的支出刺激需求来应对经济的衰退。相反,新自由主义者认为,过度的政府干预会导致资源的配置效率低下、市场机制失灵以及通货膨胀。因此,新自由主义者主张政府应减少财政赤字,通过紧缩支出和增加税收来实现预算平衡,从而为私人部门释放更多的资源,激发市场活力。财政紧缩政策通常通过削减公共开支、减少社会福利和公共服务、提高税收等手段来实施。这些措施的核心目标是减少政府在经济中的角色,推动市场自我调节,进而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

4. 新自由主义的本质特征

新自由主义作为20世纪后期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和应用的经济与政治理论,其核心思想深刻影响了现代社会的经济运作和政策制定。其中个人主义、自由市场、国际政策中的全球垄断资本主义是新自由主义的本质特征,这些特征不仅相互关联,而且在理论和事件中都发挥者重要的作用。

4.1. 个人主义

个人主义是新自由主义的基石之一,强调个体的自主性与责任。个人主义在新自由主义的经济理论中体现为对市场机制的崇尚。新自由主义者认为,每个个体都是理性、独立的经济行为者,能够通过自由选择来实现自己利益的最大化,在这种思想体系下,个人的自由被视为社会繁荣的前提,政府的角色应当尽量减少,以避免对个人自由的干涉。个人主义强调自我奋斗和自我实现,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的经济状况复杂,减少对政府和社会福利的依赖。这种个人主义的理念不仅反映在经济行为中,也渗透到社会和文化领域。新自由主义者提倡减少政府对教育、医疗和养老等公共服务的干预,主张通过市场机制来提供这些服务,以激励个体更加努力的工作和创业。个人主义的推崇使得社会更加注重个人成就和财富积累,然而,也引发了关于社会公平和公共福利的广泛讨论。

新自由主义主张私有化,这也是个人主义的直接延伸。私有财产被视为个人自由和权力的象征,新自由主义者认为,只有通过私有化,才能充分调动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无论是企业的经营还是公共服务的提供,私有化旨在通过竞争机制来提升效率,同时主张尊重和保护个人的财产权力。个人主义是新自由主义的本质特征之一,贯穿于理论和实践的各个方面。通过强调个体的自由,责任和私有财产,新自由主义试图构建一个以市场机制为核心、以个体为基本单位的社会经济体系。

4.2. 自由市场

自由市场是新自由主义的另一个核心特征,强调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新自由主义者坚信,自由市场是实现经济效率和繁荣的最佳途径。在自由市场中,价格是由供需关系决定的,市场竞争促进创新和效率的提高,而政府的干预则会被视为是扭曲市场信号,导致市场机制失灵。新自由主义者主张自由市场,减少政府在经济活动中的角色,放松监管,推行私有化和自由贸易政策。自由贸易的理念,在全球化进程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通过降低关税和取消贸易壁垒,各国能够最充分的利用比较优势,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和经济的稳定增长,也推动了技术的进步和产业的转型升级。自由市场理念下,私有化和去监管化是重要实践手段。新自由主义者认为,私有化能够将资源从低效的公共部门转移到更高效率的部门,进而提高整体经济效益。与此同似,去监管化被视为释放市场活力的关键步骤,减少政府对企业和市场的干预,可以降低运营成本,增加竞争力,促进经济的发展。然而自由市场的实施也带来了诸如市场垄断、经济波动和社会不平等等问题,成为了新自由主义实践中的挑战。

4.3. 国际政策中的全球垄断资本主义

新自由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国际垄断资本主义。自十九世纪后期二十世纪初期以来,随着对一般性和国家的控制达到顶峰之后,现代化的社会已经经历了两个主要的发展时期:第一是国家和第二就是全国范围内的管理体系,然而,这个过程并没有停止在这个水平上,而是继续向前推进并逐渐转向更为广泛的世界级的管理模式中去。这种变化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转型或升级的过程,而是一种新的、更加复杂的社会形态出现的重要信号之一。这其中包括一些重要的里程碑式的时刻或者说关键的事件来标记这一变革的发生与完成情况。1) “停滞膨胀现象”,它代表的是一种新型的国家化管理的终结并且预示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即将到来——即所谓的国际垄断阶段;2) 还有一件事也同样重要那就是关于新自由主义的诞生及应用于实践中的各种方式方法等等一系列的事情都表明我们正在走向这样一个新时代——一个被称之为全球化的时代。3) 服务的无交易特性使得其能够参与进世界贸易中,这让跨国公司得以掌控整个世界的经济领域,进而推动了工业层面上的国际垄断进程。4) 互联网作为一种关键工具,被用于实施对全球范围内的科技与经济的管控,它代表着资本主义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5) “9·11”恐怖袭击则提供了一个历史契机,以支持构建由国际垄断集团主导的世界秩序,并由此引发了追求“政治全球化”或者说“全球一体化的”理想主义热潮。

马克思提出:“如果从观念上来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识形态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7]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不同阶段所对应的理论也是不同的。在不同的时期会对应不同的理论,垄断阶段对应的可能是凯恩斯主义甚至是新自由主义,在发展阶段的不同程度上应采取所相对应的理论体系。面对特殊时代背景下的新自由主义,所采取的措施是不一样的,针对当下新自由主义所产生的影响,应采取积极的手段对其进行处理,使新自由主义在不同的阶段所产生的消极效能达到最低。

5. 总结

在对新自由主义核心思想的探索中,深刻剖析了其起源与发展、主要流派、核心观点及其实际影响。新自由主义作为一种经济和政治理论,自20世纪以来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并对许多国家的政策制定和社会结构产生了深远影响。新自由主义历史发展标明,它不仅是对凯恩斯主义的回应,更是全球经济变革的适应。各个学派各有侧重,尽管在具体理论和政策建议上有所不同,但它们共同强调市场机制的优越性和个人自由的重要性。这些流派的理论基础为新自由主义在全球范围内的实践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新自由主义的核心观点包括市场至上、私有化、自由贸易、财政紧缩。这些观点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新自由主义的理论框架。市场至上理论主张市场机制能够自我调节,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私有化则强调通过将公有资产转移为私有来提高效率;自由贸易倡导开放市场,消除贸易壁垒,以实现全球资源的最佳配置;财政紧缩要求政府保持预算平衡,减少公共支出。新自由主义在实践中既有积极的一面,也存在着一定的负面效应。新自由主义作为一种复杂而有影响力的理论,其核心思想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的实践中呈现出多样性和争议性。尽管包含的理论观点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具有显著成效,但同时也引发了诸多的经济和社会问题。“新自由主义强调私有制反对公有制,是与社会主义国家相对立的”[8]。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所倡导的普世价值理论是建立在理想社会的蓝图当中的,当代的资本主义国家最终会被社会主义国家所取代,乃至步入共产主义社会,但是当代的资本主义国家还显示出生产力所包容生产关系的空间,面对新自由主义对社会主义国家意识形态所产生的问题,应采取合理有效、可操作性高的手段来有效化解意识形态所面临的问题。新自由主义所提倡人的自由是无社会性的自由,而并非是人的全面自由。“个人是社会中的人,只有在社会中,只有通过改变社会,才可能打造出自由的个人”[9]。针对新自由主义所产生的问题,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领导地位,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理论体系,切实增强思想凝聚力。

参考文献

[1] 徐颖. 行政权力视角下的意大利新自由主义进程[D]: [硕士学位论文]. 南京: 南京大学, 2022.
[2] 黄秋霞. 新自由主义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重庆: 西南大学, 2006.
[3] 哈耶克. 通往奴役之路[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7: 27.
[4] 米尔顿∙弗里德曼. 资本主义与自由[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6: 9.
[5] 阿尔马克∙联邦德国社会市场经济调查[M]. 北京: 中国企业管理出版社, 1984: 17.
[6] 亨利∙勒帕日. 美国新自由主义经济学[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5: 29.
[7]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8] 祁锦轩. 新自由主义对当代大学生思想的冲击及对策[J]. 西部学刊, 2022(5): 59-61.
[9] 陈培永. 什么是人民、阶级及其他——以马克思的名义[M]. 南京: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