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课后服务实践困境及对策
The Dilemma and Countermeasures of After-School Service Practic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Double Reduction”
DOI: 10.12677/ae.2024.1481389, PDF, HTML, XML,   
作者: 王美斐, 侯 欣: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北京
关键词: 课后服务“双减”After-School Services “Double Reduction”
摘要: 课后服务是一种为应对“双减”政策而提供的学生课后活动服务,与义务教育紧密相关,属于教育延伸服务。然而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课程与小学各年级阶段不匹配、班级纪律难以维持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设计有针对性的课程,并采取教师轮岗与校外教师相互配合的策略。
Abstract: After-school service is a type of student activity service provided in response to the “double reduction” policy, closely related to compulsory education, and belongs to the extension of education services. However, during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there have been problems such as mismatches between the curriculum and the various stages of primary school, and difficulty in maintaining class discipline. In response to these issues, this article proposes designing targeted courses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tudent physical and mental development, and adopting a strategy of teacher rotation and cooperation with off-campus teachers.
文章引用:王美斐, 侯欣. “双减”背景下课后服务实践困境及对策[J]. 教育进展, 2024, 14(8): 176-181. https://doi.org/10.12677/ae.2024.1481389

1. 引言

2017年2月24日,基于孩子放学早、家长下班迟,教育部办公厅提出《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该文件指出,开展中小学生课后服务,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帮助家长解决按时接送学生困难的重要举措,旨在进一步增强教育服务能力,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课后服务主要包括安排学生做作业、自主阅读、参与体育、艺术和科普活动,以及进行娱乐游戏、拓展训练、社团及兴趣小组活动,观看适宜儿童的影片等[1]。截至2021年9月22日,全国有10.8万所义务教育学校(不含寄宿制学校和村小学)已填报课后服务信息,其中96.3%的学校提供了课后服务;有7743.1万名学生参加了课后服务,学生参加率85%,其中有71.2%的学生每周5天全程参加;534.5万名教师参与课后服务工作,占这些学校教师数的86.2%,另聘请了20.6万名校外专业人员参与课后服务工作[2]

课后服务的是由于家长下班时间与孩子放学时间不匹配的矛盾产生的一种社会活动,家长下班迟而孩子放学早,导致家庭中难以接送孩子、辅导功课,并指导孩子参加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家长缺少时间培养孩子的课外兴趣。以往这种问题都是由家长寻找校外托管或培训机构,让校外机构在课后至家长下班前这段时间提供托管服务或兴趣班服务。《意见》指出,可以让学校在教育部门的指导和监管下,引入符合条件的校外培训机构进校,在校内为中小学生提供课后服务[3]

课后服务是为学生课后活动提供的服务,由政府经费补贴、学校酌情收费、教师获取适当劳酬的课后服务具有准公共产品属性[4]

中小学生课后服务是与义务教育紧密相关的一种教育延伸服务,属于基本公共教育服务范畴,中小学生课后服务涉及政府管理权、学校办学自主权、家长监护权、教师休息权等多方权利的交叉与嵌套[5]

2021年为落实“双减”政策,北京市开展课后服务,至今课后服务形式多样化,但同时出现不少问题。

2. 问题

裴斯泰洛奇认为科学的教育是基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点之上的,他确信存在一种人的基本心理规律,由此提出教育心理学化,教育心理学化就是要找到这种规律,把教育提高到科学的水平,将教育科学建立在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基础上。他指出教育要适应儿童心理的发展,将教育的目的和教育的理论指导置于儿童本性发展的自然法则的基础上。如果我们不去探索和遵循儿童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的规律性,就难以达到应有的教育目的,而进行的教育理论研究也必将失败。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编制必须适合儿童的学习心理规律,才能提高教育和教学的效果。也就是说教育要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

课后服务刚兴起的前几年,小学低年级(1~2年级)、中年级(3~4年级)、高年级(5~6年级)每个阶段都有适合学生的课后服务课程,然而,近几年已经出现了课程与学生发展阶段不匹配的问题,有些学校开始对各年级使用统一的课程,例如三年级和六年级统一使用紫甘蓝变色实验课程,这对六年级的学生是适用的,该年级学生认知发展正处于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的形式运算阶段,已经能够进行逻辑推理,具有了系统思维的能力,而且六年级正是小升初的关键阶段,适当的课后拓展,对于学生未来的学习是有帮助的,但是三年级学生认知发展处于具体运算阶段,还不能进行抽象逻辑思维,对于化学实验还不能理解。再比如,对于科技课程,无论是知识点的讲解还是手工课程,对于低年级的学生都是不太合适的。

课后服务的班级管理难以维持

马卡连柯认为,教育者应该依靠学生集体的力量来完成教育任务,而不是单独对学生进行个别教育。他强调“在集体中、通过集体、为了集体”的原则,即通过集体教育来实现个人教育,同时在教育个人的同时影响整个集体。学生在集体中生活,就要遵守班级规定、班级秩序,班级秩序是指班级内部的一种有序状态,班级秩序是进行教学的前提,良好的班级管理有助于维护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的班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班级管理的意义不仅在于保障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行,更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提升学校的教育质量,班级管理通过组织协调、监督指导、沟通交流和激励评价等职能的发挥,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能够得到充分的关注和尊重,自信心和责任感也会得到提升,同时班级管理还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培养他们的集体意识和团队精神,这些都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

但是课后服务已经出现了班级秩序混乱,班级管理难以维持的问题,课后服务的教师通常由专门机构从高校招聘在校学生。一方面,这些学生缺乏班级管理和维持纪律的经验;另一方面,学生认为这些教师不是他们的正式任课老师,因此不服从管理。有效的班级管理不仅依赖于教师的管理能力,还需要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信任关系。缺乏管理经验的教师难以维持课堂纪律,这表明在教师选聘和培训过程中存在不足。

对于1~2年级的学生,教师的权威和学生的规则意识较弱,导致纪律难以维持。此外,教师不知道学生的名字,更使得学生更加肆无忌惮。

对于3~4年级的学生,虽然规则意识有所增强,但对教师的信任度不高,管理效果有限,这种服从只能在短时间维持。

对于5~6年级的学生,随着自主意识的增强,教师需要更多地依赖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而这在短期内难以实现。

综上所述,课后服务逐渐形式化,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不同的活动状态,有的在写作业,有的在玩玩具、聊天、看书等。这些现象反映出学生对课程的兴趣不足,课程内容枯燥无味,手工活动难度较大,导致学生对课后服务的参与积极性不高。

课后服务虽然是一种教育延伸服务,但在落实教育方针中“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能有效促进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核心素养包括认知能力、社会技能和情感发展,是现代教育的关键目标。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任务、适应教育改革趋势和提升中国教育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根据相关研究,课后服务应与核心素养培养接轨,设计多样化和针对性的课程,满足不同发展阶段学生的需求。通过科学设计课程和加强教师管理,提升课后服务的质量和教育价值。

3. 对策

杜威批判传统教育远离儿童生活,学校与社会脱节,忽视儿童的兴趣和需要,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学校生活应与儿童当下的生活相契合,与儿童自己的生活相契合,由此提出了从做中学,杜威认为,适龄儿童身体处于生长期,非常喜欢活动,身体处于生长期,非常喜欢活动,因此提出了“从做中学”的教育理念,以满足孩子的这一需求。此外,中国著名儿童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陈鹤琴也提出了类似的教育理念,即“活教育”思想,陈鹤琴强调教育应基于对儿童心理的深入了解和认识,通过实践活动进行教学,认为教育的过程应该是学生在“做”中学习,教师在“做”中教授,共同在“做”中寻求进步。陈鹤琴的这一理念不仅吸收了杜威的“从做中学”思想,而且进一步发展了这一理念,提出了更为全面的教育实践方法。所以学生的课后服务内容,不应该是单纯的课堂理论教学,也不应该是单纯的无意义的实践活动,而是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制定相应的课程。

3.1. 制定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课程

1) 在小学低年级阶段(1~2年级):一、二年级学生一般在6~8岁,他们的肌肉发育尚不完全,含水量较多,肌肉纤维较细,肌腱宽而短,关节软骨较厚,关节囊韧带薄而松弛,关节周围肌肉较细长,关节的伸展性较大但牢固性较差,容易发生脱臼。因此在活动和锻炼时不宜进行剧烈运动。同时神经系统调节心脏活动的功能已发展完成,血液循环较快,心跳较快,应避免心脏负担过重和体力活动过度。

他们对小学生活感到新鲜但不太习惯,因而一时难以适应。他们好奇、好动、喜欢模仿,但很难专心听讲,特别信任老师,思维特点为直观、具体和形象,个性差异大。二年级是小学生形成自信心的关键期,需要多表扬和肯定孩子,随时关注他们的心态变化。由于情绪不稳定、容易冲动,自控力较弱,学习上应注重习惯的培养和基础知识的掌握。

在心理发展方面,学生的心理水平仍停留在不随意性和具体形象阶段,其心理活动的随意性和目的性虽有所发展,但仍以不随意性为主。参加集体活动时,集体意识较模糊,尚不能清晰地意识到自己与集体的关系及班级的荣誉。一、二年级学生还不具备自我评价能力,对活动的成功与失败不太在意,但喜欢听表扬的话,对批评的话语则不放在心里,很快恢复到原始状态。

针对学生的发展特点,制定相应的课程,一、二年级是关节发展的重要时期,设计一些动手操作活动是最合适的,结合课程教材设计是最佳选择,七巧板无疑是一个好的选择,在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认识图形中引入了七巧板,七巧板是一种智力玩具,也称“七巧图”或“智慧板”,由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

七巧板千变万化,可以拼出各种图案,深受人们喜爱。它不仅能够启发幼儿智力,还能够在幼儿对实物与形态之间建立联系时发挥桥梁作用,在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形状分析及创意逻辑方面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家长们广泛使用七巧板来帮助孩子学习基本的逻辑关系和数学概念,可以帮助孩子认识各种几何图形和数字。七巧板还可以教导小朋友辨认颜色,引导小朋友领悟图形的分割与合成,进而增强手部智能、耐性和观察力。亦可用以讲故事,将数十幅七巧板图片连成一幅幅的连贯图画(如图1),即可当漫画般说故事给小朋友听,先拼出数款猫、几款狗、一间屋,即可讲述一段美妙动人的故事。这一活动结合了数学、语文和劳动课程,不仅促进了学生的发展,还实现了跨学科的融合。

Figure 1. Tangram

1. 七巧板

除了七巧板,还可以设计飞碟杯(如图2),是一项结合手、眼、脑的益智游戏,这项游戏要求学生以最快的速度将杯子按规律叠成金字塔状后还原,不仅考验手眼协调能力、反应速度和专注力,还能增强记忆力和开发智力。

Figure 2. UFO Cup

2. 飞碟杯

除了这些发展智力的活动,还可以设计一些人文类活动,比如认识植物,在动手操作环节可以让学生们种一盆花。

2) 在小学中年级阶段(3~4年级):三四年级学生一般为8~10岁,属于人体发育的童年时期,总体而言,身体发育处于相对平稳阶段,除大脑外,三四年级学生的各项生理指标仅在量上比一、二年级学生有所提高,基本没有质的飞跃,仍处于平稳发展的时期。研究表明,三四年级学生的大脑神经功能进一步加强,特别是大脑内的抑制功能蓬勃发展,使心理活动更趋稳定。

明显的表现是,他们比一、二年级学生更容易集中注意力听课。语言能力有所提高,但处在由第一信号系统向第二信号系统转换的过渡阶段,常常出现有话说不清的情况。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表达时间,并且要认真倾听。

他们的逻辑思维开始迅速发展,对概念已有初步认识。集体意识开始形成,兴趣由个人活动逐渐转向集体和有组织的活动。他们特别愿意选择合得来的同学,结成小组进行练习。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可以积极布置小组合作任务。

在设计课程时,可以根据学生集体意识形成的特点,设计小组活动。例如,可以进行角色扮演活动,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主题为“奇妙的童话”,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感受童话人物的性格特点,并依据这些特点设计服装。此外,学生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创编童话故事,编写剧本,并完成童话剧的彩排和演出。在设计服装、编排童话剧和表演童话剧的过程中,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而且通过扮演角色,学生能够亲身体验人物形象,这对学生分辨“好与坏”“善与恶”以及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奠定了基础。

同时,课程还可以与传统文化结合,例如“还原兵马俑”项目。在老师的带领下,学生们分成几个小组,在小组成员的协助下进行了穿越古今的“复活”兵马俑系列活动。这些活动从兵马俑的制作工艺、历史背景、文化价值和考古价值四个方面进行合作探究。通过暑期的“兵马俑现场播报”、云游秦始皇兵马俑、探秘中国古代军事文化、观看《国家宝藏》等方式,使学生们了解西安兵马俑的历史。并用粘土、橡皮泥等工具制作兵马俑。在这些活动中,学生们不仅能动手实践,还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3) 在小学高年级阶段(5~6年级):五六年级的学生,身体发育再次进入高速发展期,身高、体重、骨骼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大脑的额叶经历显著的结构和功能变化,有意记忆成为主要的记忆方式,学生能够较精确地感知事物的各部分,并能发现事物的主要特征及事物各部分间的相互关系。

学生的想象从形象片段、模糊向着越来越能正确、完整地反映现实的方向发展。思维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但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情感更加稳定,自我尊重和希望获得他人尊重的需求日益强烈,道德情感也初步发展起来。

五六年级是学生小学生涯的最后阶段,面临着小升初的转变,课程设计可以适当增加难度。例如,通过书法课程让学生感受中国历史上的文人墨客与中华五千年的文化底蕴。此外,还可以进行一些化学实验,如前文提到的紫甘蓝变色实验,适合六年级的学生进行,这对学生以后选择文理有启蒙作用。也可开设航空航天课程,介绍我国科技飞速进步的历程,在此过程中培植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荣誉感。六年级的学生还可以进行一些体育锻炼,如篮球和足球,以培养学生的爱好和兴趣。

最重要的一点,无论是什么类型的课程,都要进行评价,小学低年级阶段不具备学生评价的能力,教师就要做出积极有效的反馈,中年级往上,需要建立完整的评价体系,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的多方面评价体系,学期末,根据开设课程进行年终汇报表演,让学生学到的知识展示出来。

3.2. 充实课后服务队伍,强化课后服务保障

“双减”实施两年多来,课后服务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受到群众普遍欢迎。但在实施过程中也遇到许多问题,学校需要充实课后服务队伍,坚持以学校教师为主、校外高校学生为辅的模式承担课后服务,强化课后服务保障。学校教师共同策划并实施课程,既确保了课程的质量,又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由于是本校教师授课,学生更容易信服,班级纪律也能得到良好维持。此外,校外高校学生参与课后服务,一方面弥补了教师在某些方面的不足,为学生开设更多有趣的课程;另一方面也锻炼了高校学生的实践能力,实现职前–职后一体化发展。

课后服务既要保障学生的学业学习,也要从激发兴趣出发,满足学生所需,才能够更好地推动素质教育发展。在课程设计方面,应立足教师优势特长,整合高校资源和社区校外资源,挖掘校外共建单位资源,开设“社校共建课程”,共同助力学生成长。形式上,可以拓展开设以“科、体、艺、诗、书、礼”为主的博雅“六艺”课程,包含绘本戏剧、艺术舞蹈、音乐素养、乐趣英语等内容,助力衔接初中课程,再比如“影视教育”“皮艇课程”“少儿围棋”等课程,内容丰富、形式新颖,提升了课后服务的质量,推动学生全面发展,让学生在探索中传承文化,在文化传承中进行探索。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EB/OL].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325/201703/t20170304_298203.html, 2024-06-01.
[2] 我国课后服务参与率高达90%以上 政策扶持下赛道规模“剑指千亿” [EB/OL].
http://huedu.huzhou.gov.cn/art/2021/9/23/art_1229210590_58940357.html, 2024-06-01.
[3] 教育部. 控辍保学、丰富课后服务、减轻学生过重负担——解决百姓教育难题取得新进展[EB/OL]. 光明日报.
http://www.moe.gov.cn/jyb_xwfb/xw_fbh/moe_2606/2019/tqh20191114/mtbd/201911/t20191115_408346.html, 2024-06-01.
[4] 刘宇佳. 课后服务的性质与课后服务的改进——基于我国小学“三点半难题”解决的思考[J]. 当代教育论坛, 2020(1): 45-51.
[5] 邹敏. 中小学生课后服务的属性及权责问题探讨[J]. 中国教育学刊, 2020(3): 3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