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交际翻译理论视角下成语俄译
Analysis of Russian Translation of Idiom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Theory
摘要: 随着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中俄在文化领域的交流日益密切。成语是中国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大多来源于历史著作及神话寓言故事,具有传播意义及丰富的文化意义。文章在交际翻译理论视角下分析总结汉语成语俄译的翻译方法,理论联系实践以达到更好的翻译效果。
Abstract: Wi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trategy of Chinese culture going abroad, the exchanges between China and Russia in the field of culture are getting closer and closer. Idioms are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ese culture, most of them are derived from historical writings and mythological fables, which have communication and rich cultural significance. The article analyses and summarizes the translation methods of Russian translation of Chinese idioms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theory, and links theory with practice to achieve better translation effects.
文章引用:赵紫玉, 祖拉娅提·阿马努拉. 浅析交际翻译理论视角下成语俄译[J]. 现代语言学, 2024, 12(8): 185-189. https://doi.org/10.12677/ml.2024.128676

1. 引言

成语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语言形式,出现在不同的语言系统中,既包含着丰厚的民族文化内涵,又是传承及弘扬民族精神的一种文化载体。它的产生与发展体现了社会变迁与人民意识的进步,从成语中可更深入理解其所蕴含的民族文化信息,从而更好地领悟文化内涵。汉语成语是中国几千年历史的结晶,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随着社会发展,中俄文化交流日益密切,汉语成语引起了俄罗斯民众的兴趣。成语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一部分,涉及民俗文化、军事政治及道德理想,体现一定的哲理,具有很大的研究及传播意义。成语翻译并非局限于语言变化层面,且与文化交涉、精神传递方面息息相关[1]。只有将成语和各民族文化联系起来,才能更好地了解其文化,对这个国家有更深层次的了解,从而为我们在跨文化的背景下更好地掌握外语提供了便利[2]。文章在交际翻译理论指导下,分析总结汉语成语的来源及翻译方法,使俄罗斯民众更加了解汉语成语,领悟中华文化的魅力。

2. 汉语成语来源

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富含深刻哲理及文化内涵,是一种被长期运用和锤炼而成的固定词组,其出处一般来自古代经典著作历史故事、神话寓言故事。大多为四字,亦有三字“拜把子”“半吊子”“败家子”“闭门羹”“绊脚石”,五字成语“伴君如伴虎”“八九不离十”“病急乱求医”“千里共婵娟”“五毒不丈夫”,六字成语“矮子里拔将军”“百思不得其解”“不汲汲于富贵”“吃人不吐骨头”“三寸不烂之舌”,七字成语“初生牛犊不怕虎”“解铃还需系铃人”“情人眼里出西施”“得饶人处且饶人”“强将手下无弱兵”,最常用为四字成语,具有意义整体、结构固定、语法多样,典雅型风格等特征,下面将对汉语成语来源进行阐述。

源于古代经典著作的成语,如“如鱼得水”(как рыба в воде)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动宾式,作谓语、宾语、补语,是褒义词,比喻碰到跟自己很投合的人或对自己很适合的环境;也比喻有所依靠。其最早出自于《用笔法》“如游鱼得水,景山兴云,或卷或舒,乍轻乍重”。衍生于典故《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其中“如鱼得水”中的“水”指的是三国人物诸葛亮。该成语还应用于《红楼梦》第六十六回:次日,又来见宝玉。二人相会,如鱼得水。《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近闻刘豫州三顾于草庐之中,幸得先生,以为如鱼得水,思欲席卷荆襄。诸如此类成语还有很多,出自《世说新语·假谲》“望梅止渴”(утолять жажду, глядя на сливы)、出自《出师表》“三顾茅庐”(трижды посещать шалаш),出自《三国志·蜀志·关羽传》“超群绝伦”(превосходить всех)。(以上成语译文来自https://dabkrs.com/)

源于神话故事的成语,如“女娲补天”(богиня Нюйва чинит небо)形容改天换地的豪迈气概与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故事讲述了女娲捏土造人并赋予生命,但好景不长,天地发生变动,天空坍塌露出黑窟窿,洪水泛滥威胁到人类的生命,女娲见状决定全力修补天地。一次次炼化五彩石,飞天补天,与猛兽斗争,最终用自己的身躯补好了最后的大洞,一切才得以恢复生机。诸如还有“开天辟地”(сотворить мир)、“后羿射日”(Хоу И стреляет в солнца),“精卫填海”(Цзинвэй заваливает камнями море)。(以上成语译文来自https://dabkrs.com/)

源于寓言故事的成语,如“画蛇添足”(нарисовав змею, пририсовать ей ноги),楚国有一户人家,在祭拜祖先之后,会把一坛酒送给帮助过他们的人。但人数太多,不好分配,便有一人建议,每人在地面上画一条蛇,看哪一位的速度最快,那一坛酒就是他的。这件事得到了一致的赞同。然后,他开始在地上画蛇。有一个人眨眼间就完成了,他拿着酒瓶要喝。当他回过头来看其他人的时候,发现他们的作品还没有完成,就想:他们的动作太慢了。他得意地说道:“你们的画工太慢了!我现在就可以为这条蛇多画两条腿了。”说着就在那条蛇的腿上画了起来。就在他说着,为那条蛇划着腿的时候,又有一人完成了。那人立刻一把抢过他手中的酒坛子,说道:你有没有看见一条蛇?你为什么要在蛇没有足的地方加上脚?我才是最好的!说完,他一仰头,一饮而尽。此成语后来用来形容做了许多不必要的事情,不但没有用,而且不适当,还用来形容捏造事实。诸如还有“守株待兔”(сторожить пень в ожидании зайца)、“自相矛盾”(своим копьем пробить свой щит)、“刻舟求剑”(сделать на борту лодки зарубку, чтобы потом найти обороненный в этом месте в воду меч),“愚公移山”(Юй Гун передвинул горы)。(以上成语译文来自https://dabkrs.com/)

3. 交际翻译理论概述

在交际翻译中,译文产生的等值效果等同于对原作读者产生的效果。交际的目标是译文的读者。在语义翻译中,译文应当在目的语的语义和句法结构中,尽可能贴切地再现原语的语境意义。纽马克说:交际翻译的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在目的语中再现原文读者感受到的同样效果[3]。纽马克在其《翻译问题探讨》一书中指出:交际翻译要求“译作对译文读者产生的效果应尽量等同于原作对原文读者产生的效果”。其主要特点包括以读者为中心,以翻译效果为导向。纽马克认为,无论采用何种方式,翻译都是将原文作者的所传达的内容转换为译文。

由于语言的个性化差异,翻译的对等是有限度的,形式与意义之间并不总能完全对应,这只是翻译的理想化情况,通常需要在形式和意义之间寻求一个最佳平衡点[4]。汉语成语具有一定的内涵及故事性,在进行成语翻译时,译者要考虑到,读者读到的应是地道的成语译文,通俗易懂,避免读者有晦涩难懂之感。交际翻译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和直观性,它强调目的语读者的感受,避免让人看不懂。在此基础上,根据交际翻译理论,选择合适的译文,以最大限度地消除译语读者在阅读和交流中遇到的障碍,从而达到交流顺畅的目的。因此,在汉语成语的翻译中,交际性翻译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4. 汉语成语翻译

原语与译语中其形式与意义匹配的成语,可选取汉俄完全一致的直译法进行翻译。成语意义深刻的可采用忽略原语形式,遵循原语意义的意译法进行翻译。非常规成语,即形式与意义部分或不完全匹配的成语,可采用替换形象保留意义的替代法翻译。

4.1. 直译法

直译是既传达原作意义又照顾形式且为译语读者所接受的全译活动。直译的特点有三:重意义传达,兼顾形式,能为译语读者所接受。如果照顾原文形式,但译文不能为译语读者接受,就没有实现翻译传播文化的功能。直译适用于思维顺序与语言表达顺序同构的双语单位[5]。如成语引申意义与其原义相同,采取直译法更为合适,既可保留成语本身结构及形象,也可表达出其含义,更好地达到交际效果。

例1:百发百中

译文:Из ста выстрелов - сто попаданий. (https://dabkrs.com/)

“百发百中”最早出自西汉·刘向《战国策·西周策》。比喻用箭射出,百发百中;还用来形容胸有成竹。在句子中作谓语,定语,补语的作用。此成语选取直译法进行翻译,适用于字面义与引申义相同的成语。

例2:大公无私

译文:Беспристрастие. (https://dabkrs.com/)

“大公无私”出自《管子·形势解》,指毫无私心且一心为公;通常用于赞美人的优秀品质及秉公处理事务,含有褒义;并列结构;一般作宾语定语及状语。采取直译既传达原作意义又照顾形式,读者可以通过字面领悟它的含义。

例3:江郎才尽

译文:Талант Цзян Лана иссяк. (https://dabkrs.com/)

“江郎才尽”最早出自南朝·梁·钟嵘《诗品·齐光禄江淹》。此成语原意是指江郎在年轻的时候非常出名,但是到了老年的时候,他的诗歌水平变差,可做谓语,也可以做定语及补语。采取直译使译文贴近原文的表达方式,更加忠实于原文,重现成语文化因素的思维方式。

4.2. 意译法

意译是传达原作意义,但不拘于形式的全译活动。意译的特点有二:传达意义是意译的显著特色,它直通原作的意义底线;不拘于原作形式,指在转换过程中不受原文形式的束缚,把形式看作为内容服务、属于第二位的载体[5]。在跨文化交际中,意译侧重于译语文化系统与原语文化系统之间的相对独立。成语采取消除形式遵循意义的意译法,有助于读者理解其深刻的内涵。

例1:投鼠忌器

译文:Щадить виновных, чтобы не повредить невинным; действовать осмотрительно.

(https://studychinese.ru/proverbs/63/)

“投鼠忌器”最早出自东汉·班固《汉书·贾谊传》。该成语指想打老鼠却怕打到老鼠旁的东西而不敢下手,后用来形容做任何事情都有顾虑,不敢动手。这里采取意译法,将成语意译为放过有罪的人,以免伤及无辜;谨慎行事,更清晰的表达出其实际意译,符合交际理论,使读者更理解其意义。

例2:按图索骥

译文:Пытаться найти что-то следуя лишь за путеводной нитью. (https://studychinese.ru/proverbs/50/)

“按图索骥”最早见于《汉书·梅福传》,《艺林·伐山》亦有相似典故,指按照图像寻找好马(索:寻找,觅求。骥:马,好马),比喻循着线索去找,也用来指办事呆板。意译为试图通过追踪线索来找到一些东西,虽失去了一定的成语形象,但更便于读者理解。

例3:殃及池鱼

译文:При большом несчастье даже малому трудно уберечься. (https://studychinese.ru/proverbs/70/)

“殃及池鱼”最早出自于《吕氏春秋·必己》。宋桓司马有宝珠,抵罪出亡,王使人问珠之所在,曰:“投之池中。”于是竭池而求之,无得,鱼死焉。此言祸福之相及也,后人加以附会,演化为“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比喻无端受祸。如采取直译无法表达其内涵,采取意译将其译为大祸临头,小祸难保,更准确的凸显该成语的引申意义。

4.3. 替代法

汉语成语俄译时,有很多原语成语的形象在俄语中找不到与之完全匹配的形象,无法实现形象与意义完全对应,可选择替换原语中的形象,保留原语意义而采用替换形象保留意义的替代法。

例1:对牛弹琴

译文:Мтать бисер перед свиньями. (https://dabkrs.com/)

“对牛弹琴”出自汉代牟融撰写的《理惑论》,该成语比喻对不了解的人说内行话,还用于讽刺聊天时不看对象。用бисер (珠子)和свинья的形象替换汉语成语中“牛”和“琴”的形象,译为把珠子投掷到猪面前。在俄语中,猪代表的都是贬义的形象,表示“肮脏”“愚昧无知”“粗鲁”,因此选取换译构式,使之更符合译语的形象对应习惯。

例2:一丘之貉

译文:Одного поля ягода. (https://dabkrs.com/)

“一丘之貉”自于东汉·班固《汉书·杨恽传》,同一个山丘上的貉(一种犬类野生动物),比喻彼此相同,没有差别,都是坏人,贬义成语。用“поля”和“ягода”分别替换原成语中的“丘”和“貉”的形象,以便于译语读者理解。

例3:胆小如鼠

译文:Тусливый как заяц. (https://dabkrs.com/)

“胆小如鼠”出自《魏书·汝阴王天赐传》,形容非常胆小,胆子小得像老鼠一样。在俄罗斯文化中,“заяц”兔子含有消极意义,象征着胆小和懦弱。因此在翻译时将“鼠”换译为“заяц”,符合交际翻译理论,得到译语读者与源语读者相同的效果。

5. 结语

成语反应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涵,大多来自于神话寓言故事及历史著作,源远流长,流传至今,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

文章在交际翻译理论的指导下,分析如何采取直译意译及替代法进行成语俄译,成语本身意义与引申意义相同可直接采取直译法,使成语结构及意义都更好的呈现;如其引申意义不同选取意译法,译出其实际意义以达到更好的交际;成语形象如有中俄形象不同但意义相同则可选用替代法,不同的情况下选取不同的翻译方法,以达到更好的文化传播及交际目的。

作为一名译者,希望借助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契机,用个人所学将中华成语文化传播至俄罗斯,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传播的一员。

参考文献

[1] 林佳鑫. 浅析中俄成语的翻译方法[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2, 6(32): 51-54.
[2] 张美佳. 跨文化语境下汉俄成语来源对比分析[J]. 大众文艺, 2021(15): 130-131.
[3] 刘军平. 西方翻译理论通史[M]. 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9.
[4] 李羽涵. 俄汉成语的趋近翻译模式研究[J]. 东北亚外语研究, 2023, 11(3): 129.
[5] 黄忠廉, 白文昌. 俄汉双向全译实践教程[M]. 哈尔滨: 黑龙江大学出版社,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