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研究
Research on the Influence of Digital Economy on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y
摘要: 当前,我国经济已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亟待解决发展中的不均衡和不足。实现区域间的均衡发展是实现高质量增长和新发展格局构建的关键策略。数字经济作为新时代的核心驱动力,不仅为各区域经济增长注入了创新活力,更是促进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关键抓手。本文旨在分析数字经济赋能区域经济协调的具体作用机制以及在促进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对策及建议,以期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背景下,能助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Abstract: At present, China’s economy has entered a stage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and it is urgent to solve the imbalance and deficiency in development. To achieve balanced development among regions is the key strategy to achieve high-quality growth and build a new development pattern. As the core driving force of the new era, the digital economy has not only injected innovative vitality into the economic growth of various regions, but also promoted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ies. This paper aims to analyze the specific mechanism of digital economy enabling regional economic coordination and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process of promot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ut forward specific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in order to help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vigorous development of digital economy.
文章引用:郑欣. 数字经济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研究[J]. 电子商务评论, 2024, 13(3): 8313-8319. https://doi.org/10.12677/ecl.2024.1331019

1. 引言

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不仅仅是技术进步和产业变革的体现,更是经济全球化时代各国在实现经济结构优化和提升竞争力方面的重要路径。在中国,数字经济的兴起不仅推动了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还通过提升经济效率、优化资源配置、改善生态环境等多重途径,对全国范围内的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从区域发展的视角来看,中国在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过程中,数字经济作为一种新的增长动能,对不同地区的经济协调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例如,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战略的推进,都离不开数字经济的支撑与推动。数字经济通过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和创新模式的引入,加速了区域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促进了跨区域资源配置的高效性,推动了地区经济间的协同发展和互补合作。随着我国数字化进程的不断加速,数字经济以迅猛的势头和深远的影响深刻转变着经济格局。“数字纽带”不断消除地域间的地理限制,推动各区域间的经济循环无缝衔接,从而缩小了区域间的实力差距,对均衡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关键作用。

基于这样的背景,本文旨在深入探究数字经济对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驱动机制及其存在的挑战,目标是为如何最大化挖掘数字经济在推动区域经济增长中的潜能,提供理论支持和实用的策略建议。

2. 文献综述

数字经济是当今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之一,引发了广泛的研究兴趣。在《数字经济:网络智能时代的机遇和挑战》中,Tapscott首次系统阐述了数字经济的概念[1]。随后学者的研究主要可以分为数字经济的作用和数字经济的过度发展带来的问题。Unctd分析,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持续低迷,主要依赖于数字经济的支持,才勉强维持低速增长[2]。具体的促进逻辑是资源的及时配置,跨时空信息传输以及数据共享的特征可有效缓解生产过程中由于信息不对称引致的资源浪费[3],能够提高制造企业的资源配置效率,提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水平,经济水平得以发展[4]。任保平等从数字技术创新角度探讨了数字经济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5]。此外,薛栋等对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剖析,提出了数字化转型的战略建议[6]

追求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实质上是一个旨在实现相对平衡与和谐的不断调整过程,其核心原则是兼顾效率优先与适度公平。我们需要主动遏制区域提出了构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机制的三个方面,涵盖优化市场竞争机制发展差距的进一步扩大,并促进区域经济的一体化进程[7]。李圣荣从经济发展趋势和预定目标出发,提出了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能够有力地促进我国经济的全面建设与发展[8]。尽管近年来区域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面临诸多挑战。例如,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依然突出,特别是在中西部地区与东部沿海地区的差距[9]。此外,如何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也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10]

已有研究指出,数字经济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推动有以下几个方面:数字经济通过整合优化资源并结合互联网等先进技术,减少了因信息不均衡引发的市场问题,扩大了劳动者开展创业和就业的空间,从而显著提升了劳动市场资源配置的效能[11] [12];其次,随着数字经济与众多行业的深度融合,它对传统行业的资源供应链进行了全新的构建,催生了产业创新动力,加强了产业之间的相互联系和深度融合,进而推动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13];最后,数字经济以其协同性、共赢性和低成本等经济属性,助力于转变经济发展模式,促进了区域间的分工与合作,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和谐发展[14]

3. 数字经济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作用机制

3.1. 加速消费市场提质扩容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深入应用,消费市场的边界不断拓展,消费模式和消费体验也在经历着革命性的变化。数字经济通过电商平台、社交媒体等渠道,极大地丰富了消费者的购物选择。消费者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手机或电脑访问全球市场,获取海量商品信息。这种便捷性不仅提高了消费者的购物效率,也促使商家提供更多样化、高品质的商品和服务,以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个性化需求。通过采用更先进、更便利、更高效的消费设备,数字经济有效地冲破了传统消费模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束缚。这使得消费者得以在更为丰富的商品和服务中进行选择,从而提高其消费效用,并实现消费者剩余价值的最大化[15]。此外,数字经济中的大数据分析和精准营销技术,使得商家能够更准确地洞察消费者行为和偏好,从而提供更加精准的产品推荐和定制化服务。这种个性化的消费体验极大地提升了消费者的满意度和忠诚度,同时也激发了新的消费需求,推动了消费市场的扩容。再者,数字经济还催生了共享经济、在线教育、远程医疗等新型消费模式。这些模式不仅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元化的消费选择,也促进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利用效率的提升,进一步推动了消费市场的提质扩容。

3.2. 助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数字经济作为当今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不仅改变着传统产业的生产方式和商业模式,还深刻影响着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过程。在当前全球经济环境下,数字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应用,为各个行业提供了新的增长动能和竞争优势。

数字经济通过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推动了传统产业向智能化、自动化转型。以制造业为例,传统的生产流程和管理方式正在被物联网、大数据分析以及人工智能等技术所革新。这种技术驱动的转型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成本,还使得产业结构更加灵活和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的能力增强。此外,数字经济促进了各个产业之间的深度融合和交互。随着互联网和数字平台的兴起,不同产业之间的边界变得越来越模糊,传统行业与信息技术、金融服务等新兴领域的结合愈发紧密。例如,在“互联网+”的框架下,传统的制造业能够通过数字化技术实现与供应链管理、客户服务等环节的高效对接,从而全面提升价值链上的整体效率和协同能力。以电子商务、云计算、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兴行业,不仅自身蓬勃发展,还通过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的突破,引领了产业结构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方向升级。这些革新能够进一步改善传统产业的地理布局与资源分配,依托数据资源促进产业链各环节的紧密联动与共同发展,推动产业实现平衡发展与互助共进,加速产业结构的优化与提升。数字经济不仅为各地产业升级与跨越式发展注入了新活力,还增强了不同区域经济增长动力的均衡性[16]

3.3. 促进建设国内统一大市场

数字经济的强劲增长在本质上驱动了国内市场的深度整合,极大地推动了地区经济的均衡扩张。其天然的连通性使其能够突破地理和行政的局限,显著淡化了行政分割和市场垄断的制约作用。另外,数字经济的兴起还促进了行业准入标准的降低,增强了市场的包容性和活力,扩大了民营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机会,从而促进市场竞争环境的公平性。

数字经济在不断打破地域限制和行业壁垒,为各地区企业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机会和更高效的交流平台的同时,通过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等平台,极大地拓展了企业的市场辐射范围。此外,数字经济的发展使得信息流动更加便捷和透明,有利于消除地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例如,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能够快速整合和分析各地市场的需求和供给情况,为企业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减少了因信息不足而导致的市场失败和投资风险。

4. 数字经济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存在的问题

4.1. 无形非实体基础设施发展不足

在2018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对基础设施的范畴进行了扩展,将5G、工业互联网和大数据中心等新兴领域纳入了新型基础设施(简称“新基建”)的范畴。在数字经济时代,构建全国统一且高效的市场不仅依赖于传统的硬性基础设施,如实体设施,还涵盖了无形的非实体要素,如标准化体系、制度环境、知识产权等[17]。这些无形基础设施的建设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并且其需求的紧迫性日益凸显。

目前,我国在数字经济等领域尚需强化标准体系的建设,各地在营商环境方面存在显著的不一致性,在数字经济的快速扩张过程中,无形非实体基础设施的发展不足问题逐渐凸显,成为制约其整体效能的关键瓶颈。无形非实体基础设施主要包括数据资源、信息技术、网络架构以及相关的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数据资源作为数字经济的基石,其发展不足表现在数据开放共享程度不够、数据质量参差不齐以及数据安全保护机制不完善等方面。这导致数据的价值难以充分挖掘,同时也增加了数据滥用的风险。信息技术的发展虽然迅猛,但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特别是在芯片、操作系统、数据库等关键领域,国内企业的竞争力相对较弱,对外部技术的依赖度高。此外,网络架构的无形基础设施发展不足,体现在网络速度、稳定性以及覆盖范围等方面。尽管我国在5G网络建设上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在偏远地区和农村地区的网络覆盖仍有待加强,这限制了数字经济的均衡发展。

4.2. 数字经济区域发展不平衡

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在东中西部区域间存在显著的不平衡性。东部地区,尤其是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数字经济发展迅速,拥有先进的数字基础设施和丰富的创新资源。这些地区不仅拥有大量的互联网企业和高科技企业,还在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领域占据领先地位。

相比之下,中西部地区数字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尽管这些地区拥有一定的资源优势和劳动力成本优势,但由于基础设施建设不足、人才流失、创新能力较弱等因素,数字经济发展速度不及东部地区。东部地区的信息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网络覆盖率、速率等方面均优于中西部地区。此外,东部地区的高等教育机构和科研机构较为集中,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和人才支持。

中西部地区虽然在一些领域如电子信息制造、软件和信息服务等方面有一定的发展,但与东部地区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这种不平衡的发展态势导致了区域间经济差距的进一步扩大,也影响了我国数字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

总之,我国东中西部数字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因素。东部地区的先发优势和创新能力使其在数字经济领域占据领先地位,而中西部地区则面临诸多挑战,需要时间和持续的努力来逐步缩小与东部地区的差距。

4.3. 欠发达地区在数字经济价值链上处于劣势

欠发达地区在数字经济价值链上处于劣势的原因归咎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欠发达地区通常缺乏先进的信息基础设施和数字化技术支持。相较于经济发达地区,这些地区的网络覆盖和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导致其在数字经济的基础设施支持和信息通信技术应用上存在差距。缺乏高速稳定的互联网连接和先进的数据中心设施,使得这些地区在数据存储、处理和传输效率上难以与发达地区竞争,从而制约了其在数字经济价值链上的发展潜力。其次,欠发达地区的人才资源与技术创新能力相对匮乏。数字经济的核心在于技术创新和人才储备,然而这些地区由于教育水平普遍较低,缺乏高素质的技术人才和创新团队。相比之下,发达地区通过优质的教育资源和科技创新环境,能够培养和吸引大量高水平的技术人才,有利于数字经济的创新和发展。欠发达地区由于人才短缺和创新能力不足,往往难以在数字经济的价值链上发挥核心竞争力,局限了其在数字经济中的角色和地位。最后,欠发达地区面临的市场需求和资本投入不足。数字经济的发展需要充足的市场需求和资本投入支持,而这些资源在欠发达地区相对匮乏。由于经济基础薄弱和市场规模有限,这些地区难以吸引足够的投资和资源流入,限制了其数字经济产业链的健康发展。相比之下,发达地区由于市场规模大、消费力强和资本市场发达,能够更好地支持数字经济产业的成长和扩展。

在数字经济的价值链条中,欠发达地区往往处于不利位置,由此可能引发一系列后果:首先,随着我国数字经济的高速增长,税收收入更多地流向东部地区,这加剧了地区间财政收入的差距。其次,中西部地区在急于推进大数据、人工智能及区块链等高新技术项目时,可能会因为实际应用能力不足而导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面临资源“过剩”的风险。再次,一些大型平台企业实施的垄断行为,不仅扭曲了市场价格机制,阻碍了全国统一市场的整合进程,同时加剧了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在数字经济领域的不均衡发展。这种现象对优化中西部地区的资源分配效率以及缩小区域间的数字鸿沟构成了显著的负面效应。

5. 对策及建议

5.1. 加强东西部的数字经济合作,促进产业转移

利用数字经济迅速发展的有利契机,可以通过多方面措施来促进东部产业向西部转移,并优化西部地区的营商环境,从而推动整体经济发展的均衡性和可持续性。首先,消除东部产业转移的障碍是关键。随着经济发展不断加速,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可以有效降低产业转移的成本,从而促进东部地区产业、数据、劳动力、资本和技术等要素向西部地区自发自愿地转移。这种转移不仅可以有效缓解东部地区资源过度集中的问题,还能够为西部地区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和增长点。

其次,为了吸引更多东部产业的迁入,西部地区需要完善机制和制度,优化营商环境。这包括简化行政审批程序、提供税收优惠政策、加强法治环境建设等措施,以提升西部地区的竞争力和吸引力。尤其在数字经济这一领域,西部地区应当着手制定并落实涵盖全产业链的开放策略,大力培养数字化人才,并逐步建立健全数字基础设施,同时给予有形和无形数字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以支持和鼓励。例如,西部地区可以通过推动“东数西算工程”的实施,着重扶持数据中心、计算能力中心以及相关上下游软件和硬件产业的成长与发展。这不仅有助于构建完整的产业链条,还能够促进相关产业链的建链、补链、强链和稳链,进一步加强西部地区在数字经济领域的核心竞争力。

5.2. 差别化制定区域数字经济政策

数字经济的推进显著依赖于政策引导,因此国家层面需强化整体规划与协调,采取分区指导和差异化发展策略,以确保各区域数字经济的均衡且有序发展。各个地区应依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灵活制定并不断调整适应的数字经济发展战略,使之更具针对性和动态适应性。

通过深入的数据分析和全面评估,精准识别各地区的特定需求和潜在优势,为定制差异化的政策提供明确的方向和聚焦点。构建一个详尽的地方经济发展评估框架,涵盖经济水平、产业结构、科技创新和基础设施等多个关键指标,以此作为制定科学政策的基石。东部地区相对发达,已具备较为完善的数字基础设施和高水平的科技创新能力,主要任务是进一步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提升产业智能化水平和全球竞争力。因此,政策可以侧重于支持高新技术研发、数字化转型、人才培养等方面,加速推动创新驱动发展。中部地区处于转型升级期,具备较为丰富的资源和劳动力成本优势,但数字化程度和科技创新能力相对较弱。针对中部地区,政策可以重点支持数字技术在传统产业中的应用,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数字经济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提升整体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西部地区则面临着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人才短缺等多重挑战,数字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为此,政策应重点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包括网络覆盖和信息技术设施建设,同时加强人才培训和引进,提升当地的数字化技能和管理水平。同时,还可以通过税收优惠、财政扶持等政策措施,吸引更多的资本和企业参与西部地区的数字经济发展,推动区域经济的全面融合和可持续发展。

5.3. 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

相较于东部经济发达区域,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在新兴数字化产业的推进上相对较滞后。为了缩小与东部在数字经济领域的差距,并充分挖掘和利用这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潜在优势,国家应当采取积极措施,给予这些地区更多的资源和支持。通过加大对欠发达地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建设更广覆盖、高速稳定的互联网基础设施和先进的数据中心,提升数据存储、处理和传输效率,缩小与发达地区的技术差距。其次,加强对欠发达地区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环境的支持。投入更多资源提升教育质量,培养高素质的技术人才和创新团队,促进技术创新,提高其在数字经济中的竞争力。最后,可以通过鼓励和引导资本向欠发达地区数字经济产业链投入。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创业扶持基金等措施吸引资本进入,增强市场活力和资本支持,推动当地数字经济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Tapscott, D. (1996) The Digital Economy: Promise and Peril in the Age of Networked Intelligence. McGraw-Hill, New York.
[2] UNCTAD (2023) The Digital Economy 2019.
[3] Koch, T. and Windsperger, J. (2017) Seeing through the Network: Competitive Advantage in the Digital Economy. Journal of Organization Design, 6, Article No. 6.
https://doi.org/10.1186/s41469-017-0016-z
[4] Deng, H., Bai, G., Shen, Z., et al. (2022) Digital Economy and Its Spatial Effect on Green Productivity Gains in Manufacturing: Evidence from China.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378, Article ID: 134539.
https://doi.org/10.1016/j.jclepro.2022.134539
[5] 任保平, 豆渊博. 全球数字经济浪潮下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基础的多维转变[J].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 74(1): 12-21.
[6] 薛栋, 李晓敏. 数字经济赋能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现实挑战与路径选择[J]. 青海社会科学, 2023(4): 81-90.
[7] 吴净. 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若干理论问题思考——兼析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本质与内涵[J]. 区域经济评论, 2013(6): 13-18.
[8] 李圣荣.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机制研究[J]. 黑河学院学报, 2018, 9(6): 84-85.
[9] 杨金遊. 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评《区域经济前沿: 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与实践》[J].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2021, 36(5): 113-114.
[10] 张双悦.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十三五”回顾与“十四五”展望[J].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23(4): 152-160.
[11] Acemoglu, D. (1998) Why Do New Technologies Complement Skills? Directed Technical Change and Wage Inequality.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13, 1055-1089.
https://doi.org/10.1162/003355398555838
[12] 王永瑜, 吴玉彬. 数字经济赋能新发展格局: 内在机理及政策选择[J]. 甘肃社会科学, 2023(1): 218-227.
[13] 荆文君, 孙宝文. 数字经济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个理论分析框架[J]. 经济学家, 2019(2): 66-73.
[14] 斯丽娟. 数字经济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J]. 理论与改革, 2023(2): 73-85+150-151.
[15] 李宗明, 苏景州, 任保平. 数字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及中国应对研究[J]. 价格理论与实践, 2021(11): 163-166+199.
[16] 张可云, 杨丹辉, 赵红军, 陈晓东, 汤正仁. 数字经济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动力[J]. 区域经济评论, 2022(3): 8-19.
[17] 王文娟. 数字化时代应加快推进软性基础设施建设[J]. 国家治理, 2021(Z1): 4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