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作业设计的常见问题和优化策略
Common Problems and Optimization Strategies for the Design of Ethics and Rule of Law Assignments in Junior High Schools
摘要: 在“双减”政策的推动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作业设计正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上,既面临挑战也孕育着新的机遇。当前,作业设计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不容忽视:内容单调乏味,缺乏多样性;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一刀切的做法难以适应每个学生的成长;作业评价方式单一,缺乏全面性和准确性。这些问题不仅削弱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限制了道德与法治课程向更深层次的发展。为此,我们必须以“三度”为突破口,重塑作业设计的理念和方法。首先,要深耕学习目标,精确把握学生的学情,确保作业设计有“梯度”,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其次,要巧妙设计作业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作业充满“温度”,使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感受到知识的魅力和生活的美好;最后,要创新作业形式,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使作业具有“深度”,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创新能力。通过实施这样的作业设计策略,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作业质量和学习效果,更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Abstract: Driven by the “double reduction” policy, the homework design of the junior high school ethics and rule of law course is standing at a new historical node, which is facing both challenges and new opportunities. At present, a series of problems in the design of operations cannot be ignored: the content is monotonous and boring, and there is a lack of diversity; Ignoring the individual needs of students, a one-size-fits-all approach is difficult to adapt to the growth of each student; The evaluation method of operation is single, and it lacks comprehensiveness and accuracy. These problems not only weaken students’ enthusiasm for learning, but also limit the development of ethics and rule of law courses at a deeper level. To this end, we must take the “three degrees” as a breakthrough to reshape the concept and method of operation design. First of all, it is necessary to deepen the learning objectives, accurately grasp the learning situation of students, and ensure that the homework is designed with a “gradient” to meet the needs of different students. Secondly, the content of the homework should be cleverly designed, closely related to the actual life of students, so that the homework is full of “temperature”, so that students can feel the charm of knowledge and the beauty of life in the process of completing the homework; Finally, it is necessary to innovate the form of homework, enrich students’ learning experience, make homework have “depth”, and stimulate students’ desire for exploration and innovation ability. Through the implementation of such homework design strategies, students’ enthusiasm for learning can be ignited, the quality of homework and learning effects can be improved, and a solid foundation for students' all-round development can be laid.
文章引用:谭洁. 初中道德与法治作业设计的常见问题和优化策略[J]. 教育进展, 2024, 14(8): 869-873. https://doi.org/10.12677/ae.2024.1481493

1. 引言

在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与国务院办公厅联合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即广为人知的“双减”政策。这一政策的核心目标是显著降低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作业负担,以强化立德树人的教育宗旨,并推动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1]。“双减”政策的精髓在于,通过减少学生的作业压力,来推动教学质量的提升,进而增强学校教育的吸引力。那么,在作业设计的实践中,我们如何对作业进行优化,以达到提升效率和促进学生能力发展的双重目标呢[2]

2. 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作业设计中的常见问题

2.1. 道德与法治教师缺乏作业设计和统筹的理念

其一,关于作业设计,当前的教学理念强调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为核心,然而,许多道德与法治教师尚未充分内化这一理念。他们普遍将作业视为课堂教学的辅助工具,而非一个独立且富有设计性的教育环节。这种观念导致作业的设计缺乏系统性、科学性和严谨性,往往侧重于知识的简单记忆和巩固,而忽视了对学生知识框架的构建和深层次理解能力的培养。在具体实践中,部分教师倾向于采用“多背就多得分”的策略,使得课后作业形式单一,多以背书默写为主。这种作业形式缺乏创新性和趣味性,难以吸引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从而影响了其育人效果[3]。同时,理解性和实践性的作业相对较少,未能有效提升学生的知识理解和分析能力,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存在一定差距。

更为关键的是,在作业设计过程中,教师往往缺乏对学生实际能力和需求的充分考虑,缺乏对教学方法的深入研究和应用。这导致机械性、重复性和低层次水平的作业较多,既增加了学生的负担,又难以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其二,在作业管理方面,教师同样缺乏统筹理念。道德与法治作为一门具有德育功能的学科,应当与其他学科相协调,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然而,在实际操作中,部分教师未能充分认识到道德与法治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未能合理安排课后作业时间和内容,未能实现五育并举的教育理念。此外,他们也未能充分拓展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德育功能,未能结合学习和现实生活的需要,与时事政治相结合,从而影响了思想政治课的立德树人效果。

2.2. 作业的纵向、横向设计考虑不周全

从纵向维度审视,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业在衔接性上存在显著不足。这主要表现在教师在设计作业时缺乏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理念,未能从大单元教学的宏观视角出发,对作业进行高瞻远瞩的统筹管理[4]。因此,教师布置的作业往往局限于本节课或本单元的知识内容,忽视了学科知识体系的前后连贯性和整体性,造成了作业的断裂和脱节现象,不利于学生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

从横向维度分析,道德与法治作业的层次性单一问题同样突出。教师在布置作业时缺乏分层设计的考虑,机械性、重复性的作业占比较大,且形式单一、内容缺乏创新。这种缺乏层次性的作业未能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科特点,使得学生难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兴趣进行选择,从而影响了作业的有效性和针对性。除此之外,学生课后作业总量普遍超时超量,与当前推行的“双减”政策相悖,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学业负担,也降低了作业的质量和效率。

深入探究这一现象,部分道德与法治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表现出较大的随意性,缺乏对学生实际情况的深入了解和分析,作业设计缺乏核心思想和深层次目标,未能深入挖掘课后作业的内在价值和深层意义。因此,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难以形成自己的核心观念,对学生正确“三观”的形成产生不利影响[5]

2.3. 作业评价结构单一,深度不够

在作业评改的过程中,一些教师往往过度聚焦于答案的正确性,未能深入指导学生解题的方法,因此难以发现和纠正学生不良的答题习惯及潜在问题。在评价方式上,作业评价标准的核心在于“对”与“错”或者“合格”与“优秀”,一般由教师作为评价主体对学生的作业结果的正确与否进行分析,他们多采用简单的打分、等级评定或口头评价,这种评价方式往往只关注作业完成的数量,而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性,忽视了作业的质量和内容的细致评改。

此外,这些教师在评改过程中缺乏与学生深入的交流与探讨,往往未能通过继续提问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他们较少采用面批或留言等更为直接和具体的反馈方式,而是过度依赖于单一的结果评价。这种评价方式缺乏系统性,不仅忽视了过程性评价的重要性,也未能充分评估学生对作业的态度以及具体亮点和不足之处[6]。更为关键的是,这种评价方式未能及时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作业的订正和改进。在追求教育效果最大化的今天,我们亟需改变这种单一的、片面的评价方式,构建一个更为全面、深入、系统的作业评价体系,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3. 初中道德与法治作业优化设计的三个着力点

3.1. 深耕学习目标,精准把握学情,让作业有“梯度”

“双减”政策强调,我们必须全面减少作业的总量和时长,以切实减轻学生因作业负担过重而产生的压力。这一政策旨在解决以往作业中普遍存在的数量庞大、质量参差不齐以及机械重复的问题。为了响应这一政策,教师们在设计作业时,必须深入考虑学生的心理特征、智能发展需求、认知能力以及兴趣偏好,确保作业既具有个性化,又能体现层次性。这样的作业设计,能够更好地适应不同学生的需求,提升他们的学习效果。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他认为,学生的发展包含两个层面:一是他们现有的能力水平,二是他们通过教学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所谓的“最近发展区”[7]。这一理论同样适用于我们的作业设计。在布置作业时,我们不仅要考虑到学生当前的能力水平,更要设定贴近他们“最近发展区”的目标。为了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和自尊心,我们在实施分层作业时,应该采用一种隐性的方式。我们不需要明确地将学生划分为某个特定的层次,而是将层次性巧妙地融入作业设计中。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主动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从而实现个性化的学习和发展。

3.2. 巧设作业内容,联系生活情景,让作业有“温度”

当前,初中道法课程的作业形式单一。许多教师倾向于依赖课后习题和教辅资料,少数教师则选择中考真题作为作业,更有一部分教师直接布置背诵、抄写等机械性任务。这种作业模式导致学生作业内容与生活实际脱节,难以紧跟时代步伐。然而,新课标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设定了明确的方向:它应立足于初中生的生活,旨在引导和促进学生的道德和法治素养的发展,为其未来生活的积极健康奠定坚实基础。为了让作业更具温度和实用性,作业设计必须紧密联系实际生活。这意味着作业内容应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生活,从而增强他们的生活体验感。这样的作业设计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还能为他们未来更好地适应社会做好准备。此外,作业设计还应紧密结合时事政治。通过让学生关注国内外的新形势,了解复杂的国际关系,锻炼他们分析时事的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并应对现实世界中的挑战。这样的作业设计不仅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还能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3.3. 创新作业形式,丰富学生体验,让作业有“深度”

作业布置的多样性至关重要,正如人们的饮食习惯追求多变一般,单调重复的作业会使学生的兴趣逐渐消退。因此,在布置作业时,除了保持一定比例的常规作业外,更应巧妙地融入一些贴近生活、富有操作性的实践题和开放性问题。这样的作业设计,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让他们在实践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在作业布置的过程中,教师应精准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确保作业内容与课堂知识点紧密相连,形成有效的知识闭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将知识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学生才能在实践中真正掌握知识,提升学习效果。

此外,学习金字塔理论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教授他人是掌握知识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因此,在作业设计中,我们应注重应用类作业的布置,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提升他们的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为了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探究精神,教师还可以从教学实效出发,创设问题情境,组织辩论活动,如设计辩论赛、时政述评等。这些活动不仅能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还能帮助他们学会运用已有知识建构新知,综合梳理和应用知识结构,从而培养他们综合性、批判性看待问题的能力。

4. 反思:作业优化设计的再思考

在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作业设计中立足“三大着力点”,显著提升了学生的作业效率,有效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得以体验多元化的学习方式,从而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与此同时,也促进了教师教学科研能力的提升,激励教师更深入地研究学生成长规律及教学改革,进而拓宽了教育视野,提高了教育认识,转变了教学理念,并提升了实践水平。

然而,在作业设计的持续优化过程中,作业评价的重要性不容忽视[8]。在多元评价的背景下,我们需要进一步探索和优化作业设计的路径,以充分发挥作业在教育教学中的价值,从而促进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这一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关注作业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还要注重评价方式的多样性和有效性,以确保教育教学目标的全面实现。

5. 结语

为优化初中道德与法治的作业设计,应精准把握学情,联系学生实际,丰富学习体验,从而激发学生主体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发展学科关键能力,形成正确价值观念,培育学科核心素养,学以致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真正推动“双减”工作落实、落细!

参考文献

[1] 王银平. “双减”背景下, 指向核心素养的初中道法作业设计[J]. 学苑教育, 2023(17): 89-91.
[2] 白雪峰, 张立坤. 何以优化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作业设计[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22(35): 78-80.
[3] 王民政. “双减”背景下初中道法作业优化设计实践研究[J]. 新教育, 2022(16): 39-41.
[4] 刘爱玲. 核心素养下初中道德与法治大单元教学策略分析[J]. 读写算, 2024(19): 128-130.
[5] 吴探春. 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道德与法治作业设计的优化研究[J]. 学周刊, 2024(20): 44-46.
[6] 施鸿. 多元评价视域下优化初中道德与法治作业设计的探究[J]. 亚太教育, 2022(6): 181-183.
[7] 于晗. 浅谈“双减”背景下有效作业设计策略[J]. 河南教育(教师教育), 2024(5): 9.
[8] 沈烨. 多元评价视域下优化初中道德与法治作业设计的探究[J]. 求知导刊, 2023(27): 6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