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案例教学作为一种以案例为基础、开放互动式的教学方法,在公共管理硕士人才培养中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公共管理案例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成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改革的重点。案例教学能够将抽象的公共管理理论和实际情境相结合,充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多角度审视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公共管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因此,公共管理人才培养更加需要重视案例教学,重视研究实践问题,通过案例研究和案例教学完成实践经验的复制、推广和持续创新。本文通过对公共管理案例教学的特点及现状分析,指出目前中国公共管理案例教学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法和策略。
Abstract: As a case-based, open and interactive teaching method, case teaching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alent cultivation of Master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In recent years,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to the case teaching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which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the teaching reform of professional degree graduates. The talent cultivation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should highlight the importance of case teaching, emphasize the research on practical issues, and complete the replication, promotion and innovation of practical experience through case studies and case teaching.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public management case teaching,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challenges of case teaching in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alm in China, and proposes possible solutions and strategies.
1. 引言
早在20世纪初,哈佛商学院就在工商管理课程教学中采用了案例教学。直到20世纪30年代,公共行政学课程中引入了案例教学的方法。如今,国外的公共管理教学中已经普遍使用案例教学。我国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2019)中也明确指出,提倡案例教学[1]。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新时期,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入了新征程,中国的各种实践经验值得总结、各种实践中面临的问题需要探讨。案例教学以中国本土公共管理实践案例为切入点,坚持问题导向、立足中国实际、反映中国问题、凝练中国方案、汇聚中国智慧,在解决中国自己问题的实践中构建自主知识体系,成为公共管理教学改革创新和人才培养的重要趋势。
2. 公共管理案例教学的定义及相关研究回顾
案例教学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时代。20世纪初,案例教学在教育学、医学、管理学、军事学等多个领域被采纳。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哈佛商学院开始采用案例教学方法,为案例教学进一步扩大影响和成功推广奠定了基础。20世纪90年代,公共管理领域引入了案例教学的方法。陈喆、范静波在公共管理沉浸式案例教学模式探索中指出,案例教学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开放互动式的教学方法,其通过生动的案例引导学生参与讨论交流、启迪学生思考,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戴年红在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公共管理学科案例教学改革研究中指出,案例教学(Case Method)是一种新兴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开放式、互动式教学模式,是一种有效营造创新环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教学方法[3]。冯永刚在研究生案例教学不能遗失的三维向度中指出,案例教学是指教师以案例作为基本素材,通过教学案例中的问题呈现,引导学生探讨、比较、评判与决策,在主动思索、积极探究以及商讨总结中习得应对新问题和化解新矛盾的策略技巧,进而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情景教学方式[4]。
近年来,案例教学越来越受到教育部及公共管理专业硕士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的重视,成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改革的重点。《教育部关于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案例教学和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的意见》(教研[2015] 1号)对案例教学的意义和方式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并指出“案例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以案例为基础,通过呈现案例情境,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掌握理论、形成观点、提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5]案例教学进一步强化了公共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和实践应用能力提升的培养目标。
总而言之,公共管理案例教学必须是以案例为基础,以解决实践问题为导向,以提升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社会实践调查能力、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实践应用能力为目的的一种开放式、互动式的教学方法。
3. 公共管理案例教学的特点
相比于传统教学方式,公共管理案例教学更加强调互动性。案例教学打破了传统教学中知识单向传播的特点,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实现了教学主体和客体的融合。教师不是单一的知识传播者,学生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双方均是案例教学运行机制中的参与者。案例教学使学生和老师共同置身于真实案例场景中,鼓励师生之间思维碰撞,加强授课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交流,通过师生之间信息、观点、思想和经验的碰撞达到提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目的。
公共管理案例教学另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开放性。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案例教学并不强调单一的结果,不是寻求标准答案,而是通过师生围绕特定主题开展探究式的研讨,剖析内在原理,寻求可能的解决方案和对策。案例教学更加注重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旨在训练学生采用多元化的视角分析问题和思考问题,引导学生更加灵活的运用理论知识和相关技能。
公共管理案例教学作为一种准亲验型教学方式,有效的缩短了理论到实践的距离[6]。公共管理学科是基于公共管理实践发展而来,教学案例往往是基于真实案例基础上加工形成的,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导向。相比于传统教学方式,公共管理案例教学更加强调以案例为中心,提升学生在真实问题情境下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案例来源于实践,呈现于课堂,形成的对策和观点又服务于实践问题的解决。
4. MPA案例教学的现状及问题
1) 教师教学经验不足、缺乏有效激励机制
公共管理案例教学对授课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部分案例授课教师对于案例教学的理念不尽相同,对案例教学的认识不够深刻,依旧停留在“举例子”的层面上,未能够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全方位构建案例情境。教学组织流程设计缺乏专门教学团队开发和研究,教师在前期素材的积累和准备、案例的开发和编写、课程呈现和设计以及学生积极性调动等方面投入不足。案例教学的课堂设计很多都是案例展示或经验总结,课堂设计在理论知识框架搭建、现实情境重现和启发学思考等方面还存在不足。同时,公共管理案例的采编和撰写要求教师要真正深入公共部门进行实践调查,体验真实情境下公共管理部门运作的过程,归纳总结获取经验和数据案例教学要求。但因为案例教学投入产出比不高、教学评价体系重理论研究、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教师自身科研压力大等原因,教师很少有机会深入一线进行田野调查。此外,教师对案例教学投入的积极性不高,缺乏配套的政策支持和激励机制。
2) 学生积极性不高,参与自主性差
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学生往往作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知识的传播呈单向性,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公共管理案例教学要求学生成不再是拘泥于传统的理论知识的学习,案例教学对学生的发现问题的能力、社会实践调查能力、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实践应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虽然部分学校开设了公共管理案例教学课程,但课堂组织依旧采用传统的授课方式,学生难以设身处地的融入案例情境,难以充分理解案例表象后的实质问题,也就无法真正达到案例教学的实际效果。部分学校的案例课程依旧采取大班制,学生能够参与课堂讨论的机会和积极性不高,创新性思维不够,无法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合理质疑的习惯。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部分专业基础扎实、参与愿望强烈的学生更能够积极参与到案例的研讨和撰写当中,基础较差、能力较弱的学生往往会不适应。甚至有部分学生会有“搭便车”的现象,在小组任务中采取消极参与的态度。
3) 案例质量有待提高,缺乏共享机制
公共管理教学案例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案例教学实施的效果。近年来,各校公共管理案例开发建设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仍然存在诸多问题。目前,案例采编主要来源于教师,案例形式单一,案例素材相对陈旧,案例更新速度慢。教学案例质量参差不齐,部分经典案例均来源于西方研究,对中国本土问题审视不够,在国内的使用往往“水土不服”,不具有适用性。此外,国内近年来开发的部分案例中,往往一手案例和数据较少,无法真正与公共管理实践产生联动,难以真正达到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生思考的效果。要保证案例教学的顺利实施,必须选取有典型性、代表性和推广性的优质教学案例。相较于国外成熟的案例编写和共享机制,国内案例库建设案例库部分头部高校已经开始着手案例库建设,但是案例建设依旧缺乏规模性,案例搜集、整理和分析方面依旧相对落后,案例编写缺乏统一的规范,各个高校之间也未能形成有效的案例共享机制。
5. 公共管理案例教学的对策分析
1) 完善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健全激励机制
公共管理案例教学更加强调教师的公共管理实践应用能力,鼓励教师更多深入基层公共部门展开深入调查研究,体验真实情境下公共管理职能部门运作机制和运作过程,从实践中挖掘案例编写的第一手资料,归纳总结出公共管理可实践、可推广、可复制的公共管理经验。因此,在师资力量的建设上,高校应当建立健全兼职教师制度,以讲座或研讨会的形式聘请公共部门专家“进课堂”,同时也应当鼓励高校教师赴企事业单位挂职培训,加强与公共部门联合培养师资,倡导“双师制”,有效解决学生学习理论与实践脱节问题。聘请的校外导师不但要注重其理论基础及实践经验,同时也要考虑他们是否能实质性参与MPA培养工作。此外,也应当进一步完善教师激励机制,加大各类资源投入和行政支持,加大案例教学在制度配套、经费支持、教学评优等方面的激励力度,将案例产出与教师的工资绩效以及职称评审挂钩。
2) 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强化学生主体地位
相比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公共管理案例教学更加强调学生在案例教学中的主体性,注重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参与积极性的培养。因此,在案例的前期调研中,应当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案例开发的潜力和资源,结合MPA学生在政府部门、行业组织工作的经验,通过实际的调研采集第一手资料和数据,尽可能还原案例真实情境。在案例的编写中,应当进一步促进MPA学生、教师联动,充分结合学生的实践经验和教师的理论水平,建立老师–学生合作产出案例的机制,打造师生共同成长的良性循环。在案例的课堂组织中,应当注重探索以学生为中心,以开放式、启发式教学方式为主的全新教学模式。案例教学的目的不是给出学生标准答案,而是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判断,以此提升学生运用理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案例教学教师应当主要承担引导者和促进者的作用,鼓励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思考和质疑,全方位融入案例过程中。
3) 完善案例库建设,探索资源共享机制
西方发达国家一些大学的管理案例库建设已有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历史。其中,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一流的案例库建设最为著名。目前,国内的部分高校也开始着手案例库的建设,但案例库的建设要有整体全面的设计规划,制定案例库的入库标准和入库流程,健全案例库的管理流程和分享机制。首先,案例库入库要保证案例的真实性和有效性,要注重本土案例的收录,使公共管理案例库的建设更加能够反映中国治理实践的经验。其次,公共管理案例库建设要始终建立健全案例更新机制,保证案例的时效性,要始终能够反映公共管理实践的前沿活动。此外,还应当设立专门的案例教学辅助机构,组建专业案例库团队,吸纳专业教师和行政人员,建立健全教学配套设施,有组织、有系统、有规划的开展案例选题、编写、维护和更新;要建立健全案例评价机制和标准,遴选优秀案例,完善案例库入库标准。同时,公共管理案例库的建设还需要加大高校与政府、高校与企业、高校与高校之间的合作交流和资源共享,多方协同、共同推进公共管理案例教学共同体建设。
6. 结语
公共管理案例教学是改善教学体验、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实践。案例教学的建设和推广必须在充分把握案例教学特点的基础上,全方位深入了解公共管理案例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与挑战,激发所有参与者和各方资源的主动参与,从而推进公共管理案例教学理念和模式的完善和创新,促进公共管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