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教育意义:学生课堂“知而不答”的现象学反思
The Educational Significance of Silence: A Phenomenological Reflection on Students’ “Knowing but Not Answering” in Classroom
DOI: 10.12677/ces.2024.128554, PDF, HTML, XML,   
作者: 卢雨琪: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浙江 宁波
关键词: 课堂沉默课堂提问教学评价Classroom Silence Questions in Class Teaching Evaluation
摘要: 在现实教学中,学生往往在课堂内出现沉默的现象。这种现象值得教师探究其原因及解决路径。文章基于现象学,对某教师的公开课进行描述,并依据视频对课堂中学生沉默的现象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策略。旨在重塑教师对课堂沉默的认识,反思自己的课堂行为,提高教学质量。
Abstract: In real teaching, students are often silent in the classroom. This phenomenon deserves to be explored by teachers for its causes and solutions. Based on phenomenology, this paper describes a teacher’s open class, analyzes the phenomenon of students’ silence in the classroom based on the video, and proposes a solution strategy. It aims to reshape teachers’ understanding of classroom silence, reflect on their own classroom behavior,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文章引用:卢雨琪. 沉默的教育意义:学生课堂“知而不答”的现象学反思[J]. 创新教育研究, 2024, 12(8): 418-423. https://doi.org/10.12677/ces.2024.128554

1. 引言

自新课程改革深入实施以来,为了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育者们致力于在课堂上构建一种鼓励性极强的互动环境,竭力促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索的角色。然而,在传统或常态的教学场景中,却时常遭遇课堂氛围沉寂的挑战,学生参与度不高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这一现象促使教师们不断探索新的教学策略,以期打破沉默,激活课堂,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课堂沉默是在课堂教学环境中教师或学生所呈现的无声且没有固定语义的非言语交际性行为[1]。学生的课堂沉默现象在不同学段、不同学科教学中具有普遍性。这一定义主要包含了以下两点:第一,课堂沉默的主体可以是学生也可以是教师(本文主要聚焦于学生的课堂沉默行为);第二,课堂沉默虽然无声、无固定语义,但仍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交际行为,这种行为是有一定的信号意义的,它承载着行为个体内在的诸多心理特征和外在的环境特征[2]

课堂沉默现象的多元性特征,启示我们应当秉持一种全面而多维的视角,而非局限于单一维度,来深入剖析与理解学生在课堂上的沉默表现。这样系统性的分析方法有助于我们更精准地理解沉默背后的复杂动机与意义,进而能够灵活调整教学策略,采取针对性的应对措施。通过这样的努力,我们不仅能够有效减少课堂沉默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还能巧妙地将其转化为促进学生自我反思、深化学习体验的积极教育元素,让沉默在课堂中焕发出独特的教育价值。

2. 学生课堂沉默的案例呈现

如今新课程改革倡导课堂教学的反馈从重视教师的反馈转变为重视学生的反馈,因此在课堂中观察学生的课堂反应至关重要。“现象学的出发点在于情境,是对嵌入在这个情境中的一个典型的意识节点的分析、阐释和说明”[3]。现象学为教育智慧的养成提供了方法论。本文通过对一堂小学语文课中学生的课堂沉默进行描述,旨在清晰地展现学生的课堂沉默状态,并探究其原因及解决路径。以下是某小学语文公开课的片段实录1

课堂一开始,教师走在第一组和第二组之间的走道上,面向班级大部分学生说:“同学们,课前我们先来聊一聊,喜欢旅行吗?说说看你都去过哪儿?”她将话筒递给一位女生,女生自豪地说:“我去过北京的长城。”接着老师又将话筒放在前一位女生的嘴边,说:“你呢?”女生回答:“我去过泰山。”女生坐下后,老师面朝所有同学,举起右手,说:“还有谁爬过泰山?”全班只有一位坐在第一排的男生举起了手。接着,老师将话筒继续递给了前一位女生,说:“你去过哪儿?”女生说:“我去过连云港的花果山。”老师说:“好远呐。”然后将话筒递给旁边这组的第一位男生,说:“你去过哪儿?”男生坐着回答:“我去过山东的泰山。”老师说:“你也去登过泰山。”教师走到第三组和第四组的走道上,说:“同学们,你们都喜欢旅游对不对,老师也喜欢旅行。看,这是我的旅行手记。”老师翻动ppt中的旅行手记,同学们安静地看着。翻阅完后,老师说:“同学们,脚步到不了的地方,其实阅读也可以。今天,就让我们开启一场特殊的旅行,一起读——”

……

自由朗读后,老师站在教室前侧,说:“老师把小艇的样子画出来了,是这样吗?谁能从课文中找出证据来说服我?”中间两组有几位同学举手。第三组第一排的女生朝她的右后方转头,看向教室后方。老师将话筒递给了第二组第三排的男生,男生说:“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老师说:“请坐,谁还有补充?”随后,将话筒递给了第一组第二排举手的一名男生,说:“请你来补充。”男生回答:“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像挂在天边的新月;行动轻快灵活,仿佛田沟里的水蛇。”老师走到他身边拿走话筒,走回黑板边,说:“我明白了,原来在大家的眼中,小艇是这个样子的。船头和船艄是什么样子的?”老师一边说,一边修改自己在黑板上画的小艇。同学们端正地坐着,看着老师修改画的小艇。画完后,老师说:“同学们,你们喜欢哪种描写?”班里只有第一组第二排的那位男生举手了,老师便把话筒递给了他,说:“请你来说说看。”男生说:“我喜欢第二种,因为这样能把小艇的小艇描写地更具体。”老师说:“谁有补充?请你来。”老师一边说,一边将话筒递给了第一组第三排一名没举手的男生。男生说:“这样描写可以让小艇的外形使人记忆深刻。”老师说:“是啊,作者就是这样用我们熟悉的事物来介绍,让我们一下子就了解了小艇的样子。”

……

3. 学生课堂沉默的原因探析

在当前的小学课堂互动过程中,小学生课堂消极沉默现象很常见,但小学生课堂消极沉默现象并不是一个自然现象,它会受人物、活动、关系等因素的影响[4]。通过上述课堂实录的观察以及访谈,笔者发现小学生课堂消极沉默现象有以下几点原因:

3.1. 自我意识淡薄

3.1.1. 学业自我效能感低

学业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的学业能力信念,是学习者对自己能否利用所拥有的能力或技能去完成学习任务的自信程度的评价,是个体对控制自己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能力的一种主观判断[5]。小学阶段是学生对自己学习能力判断的主观感受(即学业自我效能感)发展的重要时期[6],在此成长阶段,构建起坚实的学业自我效能感对于学生的学习旅程具有深远的正面效应。鉴于此,深入探索小学阶段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发展状况,不仅具备深厚的理论意义,更蕴含着极高的实践价值,能够为教育实践者提供宝贵的参考与指导。

从上述课堂实录中,观课者可以清楚地感觉到,在教师问不同难度水平的问题时,学生的反应(是否举手)是不同的。当教师问:“喜欢旅行吗?说说看你都去过哪儿?”这样简单的问题时,班里几乎有三分之二的学生举手了。而当老师在对文本进行分析,问:“老师把小艇的样子画出来了,是这样吗?谁能从课文中找出证据来说服我?”这样需要对课文进行分析的问题时,班里只有一名学生举手。待老师询问是否有同学补充时,班里没有人举手。

从不同难度的问题举手学生数量不同来看,可见学生并非不知道答案,而是对自己思考的结果缺乏信心。自信心的缺乏容易使学生陷入犹豫不决的状态。学生虽然在行为上表现出沉默,但是此种沉默并非本身的一种沉寂形态,而是另一种沉思,即学生也是在沉默中进行思考的[7]

3.1.2. 盲目从众心理

在分析文本环节,第三组第一排的女生朝她的右后方转头,看向教室后部的同学,并没有举手。因此笔者猜测,她心里并非不知道答案,而是想看看其他同学是否举手。当她转过头看到教室后半部分的同学也没有举手时,她便也选择不举手。此时,她不举手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她的盲目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心理和行为现象,是一种在外界的影响和压力下,放弃或更改自己的意愿以求得与外界或他人相一致的现象[8]。对于小学生来说,从众心理是小学生的典型心理。在小学阶段,学生们在集体生活的熔炉中逐渐构建起独特的集体文化。在这一过程中,他们倾向于以一种微妙的方式调整自我表达,有意地调和个性与共性,通过适度隐藏自身的独特性和差异性,以寻求同龄伙伴之间的共鸣、支持与信任,从而更加和谐地融入集体学习环境中。不难发现,当教师出示问题之后一部分学生不知怎么回答时,总是观察左右周边的学生,看到大多数学生同意某个答案,于是赶紧举手表示服从,从知觉、判断、认识上同意大多数[9]。“从众心理”人皆有之,尤其是青少年更加容易从众,这与其心理发展有密切的联系。心理学家研究认为,小学时期是人生的一个重要的过渡时期。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经验导向向理论建构过渡的关键时期,其间,他们展现出的思维特性兼具独立探索与局部理解的交织发展。这一时期的他们,对生动直观的事物抱有高度兴趣,情感反应迅速且强烈,既易于被激发也易于平复,整体而言,其情绪与思维状态尚显不够稳固。因此,在小学生群体中,某种行为或言语有时能迅速传播开来,短时间内即在学生间蔚然成风。加之小学生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水平不高,对道德的认识大多还停留在表象阶段上,独立性不高,“受暗示性”还较大,很少考虑到言行的后果和对社会、对他人的影响,带有很大的盲目性。这些心理特点,决定了小学生与成人相比,更容易出现从众行为[8]

3.2. 师生互动缺失

3.2.1. 教师关注的忽视

上述课堂实录中,教师在课前提问“同学们,课前我们先来聊一聊,喜欢旅行吗?说说看你都去过哪儿?”时,并没有站在教室前侧,面向全体学生,而是站在第一组和第二组之间,面对部分同学进行提问。因此,回答该问题的学生也仅限于第一组和第二组前部的几名同学。教室里第三组和第四组的学生不仅没有举手,甚至目光都没有聚焦在老师身上。从问题难度来看,该问题属于简单问题,每一位同学都能结合自己的经验作答。但是班里几乎没有人举手发言。

教学活动本质上是一种教师与学生之间双向交流、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若在课堂上不经意间忽视了学生的存在或需求,这种无意识的疏离很可能对学生造成显著的负面心理影响,不容忽视。小学生具有很强的向师性,当其有过“被忽视”的体验后,就容易产生一种排他性心理,从一种对教师的无奈转化为自身的沉默[7]。上述课堂实录中,由于教师并没有面对全班同学进行提问,因此其他没有被老师关注到的学生可能就会产生一种被忽视的心理,由此选择沉默。

3.2.2. 教学评价的缺失

在上述课堂实录中,教师在学生回答后,并没有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贴切的课堂评价。如学生回答“我去过北京的长城”后,教师直接转向了另一位学生,问“你呢?”在文本分析阶段,学生回答“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后,教师并未对其进行鼓励肯定,而是说“请坐,谁还有补充?”等等。

教学评价用语是指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时所使用的语言。而小学语文课堂教师评价语是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遵循语文学科特性,对学生的回答及表现所使用的评价语言,包括口头评价及无声评价[10]。评价语不仅是对学生学习成果、学习过程的评价,还是教师和学生进行互动交流的关键方式,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11]。而本文课堂实录中,教师并未及时、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回答做出评价,无疑使得学生的积极性大大下降,造成了他们的课堂沉默。

3.2.3. 提问方式的固化

在本文的课堂实录中,教师的提问为“喜欢旅行吗?说说看你都去过哪儿?”、“你去过哪儿?”、“是这样吗?谁能从课文中找出证据来说服我?”、“同学们,你们喜欢哪种描写?”、“谁有补充?请你来。”等等。提问的方式较为单一,使学生难以提起兴趣,举手的人甚少。

语文课堂中,提问是很好的教学手段,它承担着重要的教育任务,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对话,目的是利用这种方式获得学生的学习信息,了解学生的不足之处,帮助教师的教育活动的调整和变化[12]。据笔者在教学实习过程中的观察、调查和访谈,很多学生不想回答老师的问题,是由于老师提出的问题太过于枯燥没有挑战性,没有创新性,没有激发起学生们的兴趣,吸引不了学生们的注意力。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思维方式大多奇特,教师需要运用一定提问技巧,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

在上述课堂实录中,教师的提问方式更多是在引导学生回答出预设的答案,而较少有学生的发展空间,并且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较少,提问后立刻请学生作答。这样固化的提问方式,使得学生失去思考的积极性。

同时,教师没有根据提问后学生的反应来请人作答,多次直接将话筒送到某个学生手中使其回答,回答者也多为坐在教室前半部分的学生,坐在后部的学生没有被顾及。这样的方式使教室前排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时常感到紧张,害怕自己并没有举手教师就会把话筒递给自己。而后排的学生则存在一定的侥幸心理,觉得教师不会叫自己回答。

4. 学生课堂沉默的提升路径

4.1. 转变沉默观念

现象学主张一种“看”(seeing)的精神,这种“看”是对被直观和直接体验到的现象的观察[7]。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沉默往往被教师统括为消极的和无益的。其实,从小学生本身的“知而不答”课堂沉默体验来看,学生虽外显行为表现为无声的,但是可能仅仅是由于缺乏自我效能感或因为其盲目从众心理。教师应当摒弃传统中对沉默的片面认知,转而深刻尊重并珍视学生的话语表达权与保持沉默的权利。通过深入探索学生沉默背后所蕴含的多元意义与体验,教师可以采取更加精准和适宜的教育策略。例如,针对自信心不足的学生,教师可以安排个别交流,提供个性化支持;对于易受群体影响、盲目跟从的学生,则可通过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引导他们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同时,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勇于表达内心的真实想法,无论其回答的正确与否,都应给予正面的鼓励与反馈,以此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营造一个更加开放、包容的学习环境。

4.2. 巧用课堂评价

教学评价是基础教育课堂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从2022年秋季学期起施行的新课标提出,教育应聚焦于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强调从多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评价[13]。教师的课堂评价语不仅需要有准确性,也需要有幽默性和真诚性,这是评价语的重要调和剂。

首先,教师需要运用幽默风趣的语言。不仅可有效拉近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起到调节情绪的作用,还能有效打破课堂教学沉闷、乏味的局面,是至关重要、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如在本文课堂实录的教学内容《威尼斯的小艇》中,教师就可在导入环节中提出一个简单的问题:“同学们,你们去过威尼斯吗?”学生可能纷纷表示自己并没有去过,甚至可能都没有离开过本省。此时,教师可以说:“那可太遗憾了,但是没关系,无论你去还是不去,它永远都在那里。等你们以后有空了,都可以去参观一下,说不定还能带着我一起去见见世面呢。”这一句话能有效拉近自己和学生之间的距离,逐渐消除学生的紧张情绪。在学生无法顺利回答问题时,教师可以笑着说:“哎呀,看来此处真的是妙不可言啊。”利用这种语言能够有效化解学生的尴尬局面。

再者,教师在给予学生评价时,应秉持真诚之心,不吝赞美之词。这样的评价方式能够超越传统的说教模式,转变为对学生优点的真诚欣赏,从而极大地提升学生的自信心与自豪感。这种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不仅是学生当前学业成就的催化剂,更是其未来学习征途上不可或缺的坚实基石,激励着他们在自我发展的道路上持续迈进,勇往直前。在人的天性中,对尊重、重视与赏识的渴求普遍而深刻,而这份渴望在小学生群体中尤为显著,成为推动他们不断超越自我、追求卓越的重要动力。

小学阶段的学生普遍展现出强烈的表现欲与竞争心态,他们深切渴望获得外界,尤其是来自教师的认可与赞扬。鉴于学生此阶段的心理特点,为了优化评价效果并促进学生的正向发展,教师应当采取更加积极、正向的评价策略,侧重于从鼓励与肯定的角度给予学生引导与反馈,以此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促进其全面成长。例如,在学生认真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后,教师可利用这样的评价语:“此处应当有掌声!”、“太棒啦,我都有点崇拜你了。”等等。即便是教师不经意间流露出的一句赞美之词,也能在学生心中激起层层涟漪,产生深远的影响,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股不可忽视的正能量。

4.3. 丰富提问方式

在当前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普遍倾向于采用“直接提问”的方式,即针对特定知识点直接提出问题。然而,这种提问策略往往显得模式化,缺乏灵活性,难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索欲,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对学生思维的启迪与拓展。因此,探索更加生动、灵活的提问策略,以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成为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在实践中,如能变直为曲,变化提问形式,采用“曲问”的提问方式,就能既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维空间,又极大地调动学生回答的积极性[14]

如在该课堂实录中,教师就黑板上的画对学生进行提问时,把“老师把小艇的样子画出来了,是这样吗?谁能从课文中找出证据来说服我?”这样的提问换成“谁能为这幅画面配上文字说明?”,比起直接发问,这样的提问方式既降低了回答的难度,又留给学生以思维的空间。

对于教师来说,课堂沉默成因发展实质不仅是学生课堂学习困境求助的信号,也是小学教学改革的信号[15]。教育既需要浓墨重彩的油画艺术,也需要留白的水墨画艺术。生命的成长轨迹,往往倾向于静谧、质朴与无声,而非喧嚣与浮华。因此,教师在教育的旅途中,应善于在沉默中自我审视,不断反刍教学实践,勇于革新教学方法,以此赋予教育以深厚的生命力与持久的魅力,让教育之树常青。

NOTES

1课堂实录来源:【小学语文《威尼斯的小艇》大单元教学设计课件新课标优质课公开课教师公开课比赛–哔哩哔哩】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pt421379q/

参考文献

[1] 张玉娟, 李如密. 学生课堂沉默及其艺术应对[J]. 上海教育科研, 2014(10): 57-60.
[2] 江慧. 例谈初中生课堂沉默行为的成因及应对策略[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3(14): 25-28.
[3] 王海朦. 教育现象学视野下中等生课堂存在感的缺失与提升[J]. 教学与管理, 2023(3): 66-69.
[4] 伊娟. 小学生课堂消极沉默现象形成过程的叙事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兰州: 西北师范大学, 2020.
[5] 边玉芳. 学习自我效能感量表的编制[J]. 心理科学, 2004, 27(5): 1218-1222.
[6] 李艳丽. 培养小学学困生学业自我效能感的思考[J]. 教育探索, 2009(11): 84-85.
[7] 李敏. 教育现象学视角下的学生“知而不答”课堂沉默现象探究[J].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 2023(Z1): 15-18.
[8] 唐云. 小学生“从众心理”原因解析与解决对策[J]. 新课程导学, 2013(17): 20.
[9] 丁艳萍. 小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真实心理的典型案例分析——从众心理分析及矫正[J]. 中国校外教育, 2020(21): 56.
[10] 孙佳妮. 小学语文课堂教师评价语现状及策略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黄石: 湖北师范大学, 2020.
[11] 寇臻. 核心素养培育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评价语优化策略[J]. 试题与研究, 2023(10): 99-101.
[12] 林晓莉. 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性提问的研究[C]//广东省教师继续教育学会. 广东省教师继续教育学会教师发展论坛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三). 2023: 6.
[13] 蒋峥裕, 廖泽萍, 饶丹, 等. 基于新课标与多元智能理论的小学教学评价语言探索[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3(12): 72-75.
[14] 吕星.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优化技巧[J]. 华夏教师, 2023(5): 72-74.
[15] 冯子裕. 小学低中高段学生课堂沉默成因比较案例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重庆: 西南大学,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