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回应性视域下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策略初探
An Investigation of English Reading Instruction Strategies in High School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Responsiveness
摘要: 语言与文化密切相关,学习语言必须同时了解语言背后承载的文化内涵。然而目前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过于注重语言知识,忽视了对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本文以文化回应为理论框架,以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为例,梳理当前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现状与问题,探索有效进行阅读教学的措施,并以具体文本为例,结合语言及其背后的文化进行阅读教学的设计与实施,旨在给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提出一些可行的建议。
Abstract: Language and culture are intricately intertwined. Studying language requires comprehending its cultural connotations. However, present high school English reading instruction tends to overemphasize linguistic knowledge while disregarding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cultural awareness. This paper uses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cultural responsiveness and high school English reading instruction as a case study to examine the current state and challenges in high school English reading education. It investigates effective methods for reading instruction and, using a specific text as an example, addresses th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reading education that incorporates language and its underlying culture. The goal is to provide viable solutions for high school English reading education.
文章引用:金莹莹. 文化回应性视域下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策略初探[J]. 教育进展, 2024, 14(8): 1475-1483. https://doi.org/10.12677/ae.2024.1481580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实施普通高中英语课程应以德育为魂、能力为重,基础为先、创新为上,注重在发展学生英语语言运用能力的过程中,帮助他们学习、理解和鉴赏中外优秀文化,培育中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形成自尊、自信、自强的良好品格,拓展国际视野,增进国际理解,逐步提升跨文化沟通能力、思辨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传播中华文化的能力。”由此可见,新课标为高中英语课程中实施文化回应性教学提出了鲜明的目标导向,外语教学应当积极响应当今文化和时代变迁的趋势,改变当前英语教学单一的语言学立场,将英语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融合,实现高中英语教学的文化转向。

此外,高中阶段是学生思维从低阶走向高阶的一个重要阶段,学生在这一阶段知识学习的基础上逐渐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此,在高中阶段,学生的英语学习要有深度和广度。就英语这一学科而言,阅读教学是了解中外文化的重要途径。在高中英语阅读课中,学生需要在把握语言知识的基础上了解中外优秀文化,认识东西方的文化差异并挖掘其中隐含的价值观差异,在借鉴外来优秀文化的基础上继承与发展本国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第三,作为一门语言学科,英语这一科目植根于英美国家文化的土壤中。英语学习不仅仅是一种语言学习的过程,更是一种认识和理解多元文化的过程。因此,在英语学科的教学中,语言知识和文化的学习是不可分割的,单一的语言学习极易导致语言与其内在文化要素的分离[1]。英语教师应当在语言知识教学基础之上加强对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进行文化回应性教学。在阅读教学中,文化要素的重要性尤为突出。阅读教学的有效实施要求学生实现对语篇的深度理解,包括语篇中词句的含义、段落大意、中心思想、文化背景等,文化背景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如果对阅读语篇中的文化要素疏于理解,就会造成误读的现象。如王佐良(1984)所言,不了解语言当中的社会文化,谁也无法真正掌握语言。

最后,在实际的英语阅读教学中也存在一些语言和文化割裂的现象,部分教师过于注重语言点,却忽视对阅读文本中文化差异和文化背景的分析;部分教师将教学重心放在目的语教学上,忽视了本族语文化,甚至导致了“中国文化失语现象”[2]。由于缺乏文化回应意识,部分教师的教学设计环节也有错漏。在文本分析的过程中,为了加快教学进度,有的教师对阅读文本中的文化背景知识浅表化处理,导致学生无法理解文本的深层含义[3];部分教师教学的深度不足,在教学过程中疏忽了对学生文化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4]。英语教学实施中存在的种种问题都倒逼当前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向文化回应性教学转变。

1.2. 研究目的

本研究主要有以下三个目的。首先,整理分析国内外关于文化回应的相关文献,梳理文化回应及其相关概念,第二,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梳理高中英语阅读课堂中文化融入的现状,分析当前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第三,在文化回应性视域下探索改进高中英语阅读课堂的具体措施,并以具体文本为例进行教学设计。

1.3. 研究问题

英语阅读教学是高中生接触外国文化、了解不同价值观的重要渠道。阅读文本中承载的中西方文化背景对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文化意识都具有重要作用。因此研究文化回应视角下的阅读教学具有一定价值。基于此,本文拟研究的问题如下:

1. 文化回应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实践的情况如何?

2. 当前高中阶段的英语阅读教学有何不足?

3. 如何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体现文化回应思想?有哪些可行的措施?

2. 文献综述

2.1. 文化回应教学理论

2.1.1. 文化回应性的含义

文化回应性这一概念起源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在研究初期,该话题旨在促进美国社会中少数族裔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提高少数族群的文化认同感。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的领域走向多元化,包括不同国别、民族、文化背景、成长环境甚至家庭状况的个体之间文化的差异。2000年,Geneva Gay在系统地论述了文化回应性教学的重要性,主张开发文化适应性课程,推广文化回应性教学。Geneva Gay注重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的相互沟通与交流,并将其视为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5]。文化回应是一个系统的、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文化回应视域下的教学强调教与学的文化一致性,注重学生自身的文化背景对学习的影响。在文化回应性教学中,学生的母文化是学生学习的桥梁,也是教师实施教学的基础。

国内对“文化回应性教学法”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研究的领域也相对集中。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一是探讨文化回应教学的概念、意义、策略,二是将文化回应性教学与某个具体阶段的学科教学相结合,探索有效进行学科教学、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具体措施。余娟和郭元祥[6],张家军和钱晓坚[7],陈银河[8]等学者对文化回应教学的讨论都聚焦于第一方面。于娟指出,实施文化回应性教学需要导入文化价值观、中国文化背景以及西方文化背景[1]。郭元祥和刘艳[9]也认为,要实现课堂的文化育人功能,就要促进学生与文化的良性互动,增强课堂教学的文化敏感性。就教师培养而言,教师应当承认学习者已有的文化背景和知识储备,认真探寻不同文化背景学生的特点和需求[10],最大化地开发学生的潜力;就教学评价而言,教师也应该避免将主流文化作为评判学生学习行为的唯一标准。

文化回应教学研究的第二个关注热点是探讨该理论在具体学段、具体学科中的应用。黄婷婷[2]运用文化回应理论来探究初中英语的高效教学措施,单荷旨在通过文化回应理论研究高中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融入的现状[11],魏之宁旨在探讨高中英语听说课中引入中国文化的策略[12]。当前关于文化回应性教学理论具体应用的研究正在不断深入,成果正在不断丰富。

2.1.2. 文化回应性教学的特征

基于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笔者归纳出文化回应性教学有以下三个特点。第一,文化回应性教学承认不同类别的文化之间的平等性,尊重各民族、国家的不同文化,旨在引导学生鉴赏他族文化的同时,增强其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第二,文化回应性教学通过给学生补充文化背景材料来帮助学生理解中外优秀文化,有利于提升跨文化沟通能力,拓展国际视野。最后,文化回应性教学将文化差异视为教学的重要资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文化背景和知识储备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策略,用个性化的方式进行有效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将单纯的语言教学转变为文化回应性的语言教学有利于破除英语教学中语言和文化的割裂现象。

2.2.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通过梳理文献,笔者发现当前高中阶段的英语阅读教学有如下几点不足。

首先,高中阶段的英语教学往往更注重教学效率,教师教学的重点在于促进学生对语言知识的掌握,更关注“学”而非“用”,学生文化输出的能力欠缺。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只习得“语言”,鲜少涉及语言中承载的“文化”[13]。此外,教师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很少补充文化背景知识,采取“满堂灌”的单向信息输入方式,在授课过程中文化输入量不足,学生一知半解,难以形成深度的文化回应。最后,部分教师无视学生原有的文化背景,忽视学生之间的差异,只抓住学生共有的特性,给所有学生设计相同的学习活动和内容,以便达到相同的学习目标[8]。这样的教学方式未从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出发,没有建立合适的支架来帮助学生学习,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也压抑了学生的兴趣。

总结来说,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存在文化输出能力欠缺、文化回应深度不足、忽视文化差异等问题,教学实践中的种种问题倒逼传统的英语阅读教学向文化回应性阅读教学转型和升级。

2.3. 研究现状述评

从文化的立场去理解外语教学已经成为外语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在文化回应性视角下研究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有其必要性与可行性。

2.3.1. 可行性

首先,高中英语阅读课程是文化回应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文本是学生接触中外优秀文化的媒介。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引入文化回应视角有助于引导学生鉴赏阅读文本中体现的中外优秀文化,感受中外文化差异,形成跨文化意识和国际视野。

其次,师生角色的变化给文化回应性教学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文化回应性教学要求教学从学生的文化背景出发,根据学生的特点制定不同的教学策略。而新课程教学背景下,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体,教师则变为课堂的引导者。英语教师可以有目的性地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体现文化导向,引导学生挖掘阅读文本中的文化内涵,使得文化回应的效果最大化。

2.3.2. 必要性

在文化回应性视角下研究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有其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理解和鉴赏中外优秀文化,提升跨文化沟通能力,拓展国际视野,增进国际理解。”由此可知注重阅读教学中的文化回应是课程标准的要求。

第二,语言和文化是一体的,外语文化回应教学要注重凸显语言和文化的互动,回应多元文化差异,体现外语教学的文化立场[12]。英语是英美国家文化的载体,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比自身文化与文本中承载的文化,求同存异,推进多元理解。

第三,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存在的种种问题要求阅读教学转向文化回应性阅读教学。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的英语阅读教学模式单一,授课过程缺乏对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课堂活动设计忽略了学生原有的文化背景。教学实施过程中的这些问题都提醒着教育工作者积极改进教学策略,加强对文化的关注。

3. 文化回应性指导下高中阅读教学策略探究

基于文化回应视角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可分为以下四个步骤:第一步是理解文本信息,获取文化知识;第二步是深入挖掘文本,捕捉文化内涵;第三步是进行文化比较;第四步是树立文化自信。接下来笔者将对每个步骤进行简要介绍。

3.1. 理解文本信息,获取文化知识

作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中重要的一环,文化知识是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进行文化回应性教学的第一步。高中英语教材中涵盖了大量文化知识,这些文化知识是通过语篇中的语言来传达的,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全面理解阅读文本信息的基础上获取其中的文化知识,拓展文化视野,培养跨文化理解力。通过教材内容分析,不难发现2019年新修订的人教版普通高中英语教科书非常注重渗透文化内涵,展现了包括地理概况、历史文化、教育文化、风俗习惯等多方面的文化内容(见表1所示),尤其重视有机融入中华优秀文化,并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Table 1. Multicultural content covered in the new edition of the textbook

1. 新人教版教材中涉及的多元文化内容

领域

内容示例

教材章节

地理概况

四川九寨沟、西安秦始皇兵马俑、云南丽江古城、贵州黄果树瀑布

必修1、选修2、选修4

历史文化

万里长城、敦煌莫高窟、古代丝绸之路、平遥古城、泰山等
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戏曲、风筝制作技艺、剪纸、文房四宝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

必修1、必修2、选修4

科学知识

“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医学科学家屠哟哟、农业科学家袁隆平、中科院院士钟南山

必修3、选修1、选修2、
选修4

文学艺术

李白、杜甫、王维、《春晓》《登鹳雀楼》、京剧、书法、
中国水墨动画、中国名画

必修1、选修3

风俗习惯

茶文化、饮食文化(煮、煎、炖、炒等烹调方法;四川麻婆豆腐、
山东大葱卷饼、新疆羊肉串、河南烩面等传统美食)、春节、
元宵节、中秋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

必修1、必修2、必修3、
选修2

教育文化

孔子的教育思想、郎平、杨利伟、林巧稚、袁隆平、志愿者精神

必修1、必修2、必修3、
选修1、选修2、选修4

这些融于教材中丰富多彩、生动鲜活的中华优秀文化知识是值得教师在教材分析过程中深入挖掘的,梳理文化信息有利于促进学生对整个阅读文本的理解,也有利于引导学生挖掘词句中隐含的文化信息。

3.2. 深入挖掘文本,捕捉文化内涵

语言不只是符号层面的文字,而是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观念、习惯和规范。在理解阅读文本基本意义的基础上,教师要深度挖掘阅读文本,分析蕴含在语言之中的文化内涵,包括行为规范、社交习俗和礼仪等。教师可以适当补充与阅读文本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引领学生从理解浅层的文化知识转向发掘阅读文本中隐性的文化内涵。比如,教师可以就阅读文本分析其中体现的中西方特有的语言表达方式、交流话题的选择。

3.3. 进行文化比较

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还应组织学生将阅读文本体现出的西方文化与本族文化进行比较,帮助学生理解和鉴赏中外优秀文化。阅读教学中要注重求同存异,在深度解读文本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关注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还要引导学生关注文化差异下隐藏的共性和普遍规律,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在选择性必修三Unit 5的课文“the arrow and the song”中,“arrow”被用作象征,代表着无意中对他人造成的伤害,而“song”则象征着无意间表达出的善意。这句话所包含的内核与中国古代的一句谚语“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不谋而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这样的对比不仅能够增强学生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敏感度,还能让学生更全面地感知和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表达和思想情感。

3.4. 树立文化自信

2017年新课程标准发布后,为了适应课程标准的新变化,高中人教版教材在2019年进行了相应的修订。表2展示了新旧两版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必修一这一册中涉及文化元素的篇目数量对比,其中的单位均为教材中相关文本的篇目。

Table 2. Comparison of cultural content in new and old edition of textbooks

2. 新旧版教材中文化内容对比

英语国家文化

中国文化

其他国家文化

合计

新版教材

10

17

15

42

占比

24%

40%

36%

100%

旧版教材

20

8

11

39

占比

51%

21%

28%

100%

表2可见,教材调整后中国文化的比例由原来的21%增加到了40%,这也显示了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重视中国文化,树立文化自信的重要性。英语的学习中常常出现忽视中国传统文化的误区,因此教师应当培养学生的中国情怀,将对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落实到实践上。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欣赏多元文化,还要引领学生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

4. 文化回应性视角下高中英语阅读教学设计与实施

基于文化回应性视角,笔者以人教版高中英语(2019年版)必修三Unit 1“Festivals and Celebrations”中的阅读文本“Why Do We Celebrate Festivals?”为例,结合具体篇章探讨文化回应视角下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教学设计和实施步骤。

4.1. 教学内容分析

本单元的主题是介绍世界各地不同的节日和庆祝方式,设置本单元是为了使学生了解世界各地庆祝传统节日的传统,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比较中西方节日文化的异同,了解其中蕴含的文化差异,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坚定文化自信。

“Why Do We Celebrate Festivals?”是这一单元中最重要的一篇阅读文本,本文介绍了庆祝各种节日的方式和意义。这篇文章结构清晰,第一段为总起段,通过简短的论述说明全文主题:虽然庆祝节日的方式以及节日蕴含的习俗不同,但其中折射出的人们对幸福、快乐、和平的追求是一致的。第二至四段以“harvest festival”为例,说明随着社会的发展,节日的庆祝方式有所变化,部分节日的习俗愈加商业化。第五段为总结段,最后一段回顾了全文并概括了节日的意义所在。

4.2. 学生情况分析

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略读、跳读等阅读技巧,求知欲旺盛,思维活跃,有一定的语言基础,能够读懂文章大意。学生对“节日”这一话题具有浓厚兴趣,能用英语简要介绍国内节日习俗,但对西方节日文化知之甚少,而且普遍缺乏对国内传统节日和西方节日的比较意识,因此教师要针对这一特点补充一些关于文化的背景知识,促进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此外,这个阶段的学生语言输出的能力较弱,具有畏难心理,因此教师要设计学生感兴趣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相互交流,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在互动过程中完成教学任务。

4.3. 教学目标分析

教学目标应当充分体现核心素养的要求,因此笔者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分为四个维度。分别是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意识和学习能力。

首先,在语言能力方面,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学生能够用英文简要介绍中西方节日传统与习俗,并且能够对中西方节日文化的差异有所了解。第二,在思维品质方面,学生能够用整体的思维阅读全文,概括全文主旨和每个段落的中心思想,厘清文章的结构,获取基本信息,用求同存异的眼光看待中西方节日文化的差异,包容文化的多样性。第三,在文化意识方面,通过对全文的学习和讨论,学生能够挖掘文本中的文化信息,鉴赏中外优秀文化,主动进行不同文化之间的比较,形成跨文化意识,用开放包容的心态欣赏多元文化。最后,在学习能力方面,学生能够自主探索文本,通过小组合作、分组讨论等形式进行文本阅读,掌握分析推理、合作讨论等学习策略。

4.4. 教学过程

4.4.1. 感知与注意

【活动1】通过简短的英文视频引入“世界各地节日”这一话题。视频中提到了世界各国的传统节日及其庆祝习俗。将学生分为十人一组,看完视频后进行小组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

Q1: What festivals appear in the video? How do people celebrate them?

Q2: Why do people celebrate these festivals?

Q3: Which traditional Chinese festival does the video remind you of?

Q4: What are the special ways to celebrate festivals in your hometown?

【设计意图】:以视频的形式呈现世界各国的传统节日,激发学生对该话题的兴趣,让学生将注意力转到阅读文本上,了解世界各地节日文化的多样性。导入环节的视频还有助于激活学生头脑中与节日有关的相关知识,为之后的文本分析和深度阅读做准备。学生可以通过视频预测课文的主题,减少阅读焦虑。此外要求学生回忆中国的传统节日及自己家乡庆祝节日的特殊方式也在对学生的民族文化、特殊的成长背景进行文化回应,以学生个人的文化背景作为学习新知识的支架。

4.4.2. 获取与梳理

【活动2】要求学生在五分钟内快速阅览全文,将文章分成三部分,概括每一段的主旨并找出主题句。

Q1: How many parts can this article be divided into?

Q2: What is the central idea of each part?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了解文章结构,把握语篇大意,同时通过寻找主题句的方式来提炼文章信息,锻炼阅读能力。学生通过阅读获取世界各地传统节日的信息,体现了学习的自主性,满足了求知欲。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了解学生关于中西方传统节日的已知与未知,总结出学生迫切想要解决的问题。

【活动3】要求学生分析阅读各个段落,以思维导图或填空的形式梳理每段的内容和结构。段落阅读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在小组内完成阅读后,每小组选取一人上台汇报组内成果并与班级同学交流。

【设计意图】小组自主学习探究每个段落关于节日文化的信息,通过合作学习了解其中的文化信息,加深对语篇的理解,以思维导图的形式汇报进行可以提高学生整合信息的能力。

【活动4】在理解段落内容的基础上思考以下问题:

Q1: What do you think is the value of the holiday?

Q2: What are the differences and commonalities between Chinese festival customs and those of foreign countries?

【设计意图】让学生思考节日的意义可以促使学生在理解文章表层含义的基础上深度挖掘文本,探索节日及其庆祝习俗背后的隐藏的文化内涵,即人们对幸福、快乐、和平的向往和期待。这一问题可以是对活动1中“Why do people celebrate festivals?”的推进,学生在对文章有整体化的理解后更能理解“festival”这一意象中承载的文化内涵。此外,要求学生回忆中国传统文化习俗,并将中外节日习俗进行对比则是为了在了解文化内涵基础上进行文化比较,这是探索文化差异的重要一步,通过思考这个问题,学生对文化的多元性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也在阅读教学中实现了文化回应,唤起了头脑中已有的图式。进行中外节日文化的对比是一个求同存异的过程,学生得以以问题为导向对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及表面的差异下的共性进行思考和探索。

4.4.3. 概括与整合

【活动5】呈现关于端午节的图片和介绍视频,通过图像材料整理出端午节的基本信息。根据阅读文本中学到的语言知识和写作结构,学生需要写一篇介绍端午节的作文。

【设计意图】在阅读输入后进行写作输出,检验学生学习的成效,在实践中运用知识,同时,写作活动也是基于阅读语篇内容进行母语迁移的一种形式。补充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信息培养学生的中国情怀,用外语传递中国故事,坚定文化自信,端午节的内容也回应了学生已有的文化背景知识。

5. 结语

文化回应性教学强调以学生的文化背景作为教学的工具和手段,给学生提供适当的学习支架,让学生尊重文化差异,欣赏中外优秀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在实际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当继续深入探索文化回应性教学的有效措施,合理设计教学活动,凸显外语教学的文化价值。21世纪是文化多元的时代,各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不同文化间的交流更为直接、广泛、多样化。在当今的时代背景下,英语阅读教学应当摆脱传统的工具化倾向,加强对多元文化的回应,培养国家真正需要的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余娟. 从语言学习到文化理解[D]: [博士学位论文]. 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 2011.
[2] 黄婷婷. 论初中英语文化回应性教学[D]: [硕士学位论文]. 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 2015.
[3] 王黎. 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视域下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策略研究[J].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9, 38(7): 76-78.
[4] 李宇星. 基于文化自信的初中语文教学策略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长沙: 湖南师范大学, 2018.
[5] Garrett, S.D., Miller, V. and Gilbert, C. (2021) The Challenge of Culturally Responsive Teaching in Rural Community Colleges. New Directions for Community Colleges, 2021, 107-118.
https://doi.org/10.1002/cc.20470
[6] 余娟, 郭元祥. 论外语课程的文化回应性教学[J]. 全球教育展望, 2011(3): 76-81, 65.
[7] 张家军, 钱晓坚. 论文化回应性教学及其对我国教育的启示[J]. 比较教育研究, 2015, 37(5): 87-92.
[8] 陈银河. 文化回应性教学的内涵、价值及实现[J].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21(2): 10-12.
[9] 郭元祥, 刘艳. 论课堂教学中的文化育人[J]. 课程∙教材∙教法, 2020, 40(4): 31-37.
[10] 周钧, 黄嘉莉, 王雪薇. 培养文化回应型教师: 理念与实践[J]. 教师教育研究, 2019, 31(6): 13-20.
[11] 单荷. 高中英语课堂中国文化融入的现状调查分析[D]: [硕士学位论文]. 黄石: 湖北师范大学, 2022.
[12] 魏之宁. 如何在高中英语听说课中开展“文化回应”教学——以一节“中国文化”主题式教学为例[J].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21(2): 38-43.
[13] 江曼, 王鉴. 我国普通高中英语教学的百年书写: 文化回应教学的视角[J]. 中国教育科学, 2020, 3(4): 7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