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模式下研究生教育实践路径探索与创新研究
Research on Exploration and Innovation of Practical Path of Graduate Student Education under Three-Whole-Parenting Mode
DOI: 10.12677/ae.2024.1481595,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张 宁, 李 玲, 叶 涛*: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贵州 贵阳
关键词: 三全育人研究生教育实践路径创新Three-Whole-Parenting Graduate Education Practice Path Innovation
摘要: 本论文旨在探讨三全育人模式在研究生教育中的实践路径及其创新研究。通过对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理念的深入分析,结合研究生教育的特点和需求,阐述了在该模式下如何实现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提升和育人效果的优化。从课程体系、导师指导、校园文化、实践环节等多个方面进行了路径探索,并提出了一系列创新举措,以推动三全育人模式在研究生教育中更好地发挥作用,为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研究生提供有益的参考。
Abstract: This study aims to explore the practice path and its innovation research of the three-whole- parenting model in graduate education. Through the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concepts of all- embracing, all-process parenting and all-round parenting, combin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needs of postgraduate education, it describes how to achieve the improvement of the quality of postgraduate education and the optimization of the effect of parenting in this model. Paths are explored from various aspects such as curriculum system, tutor guidance, campus culture, practice links, etc., and a series of innovative initiatives are put forward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better functioning of the three-whole-parenting model in postgraduate education, and to provide useful references for the cultivation of all-rounded and high-quality postgraduates.
文章引用:张宁, 李玲, 叶涛. 三全育人模式下研究生教育实践路径探索与创新研究[J]. 教育进展, 2024, 14(8): 1597-1601. https://doi.org/10.12677/ae.2024.1481595

1. 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重要使命[1]。三全育人模式强调全员参与、全过程贯穿、全方位协同,为研究生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2]。在三全育人模式下探索研究生教育的实践路径和创新举措,对于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促进研究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三全育人”模式研究对于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人才、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以及推动教育进步都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性。

2. 三全育人模式的内涵

全员育人强调学校全体教职员工都要承担起育人的责任,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良好氛围。全过程育人要求将育人工作贯穿于研究生入学到毕业的整个过程,包括招生、培养、学位授予等各个环节。全方位育人则是指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如课程教学、科研训练、社会实践、校园文化等,对研究生进行全面的教育和培养[3]

3. 三全育人模式下研究生教育的实践路径

教育实践路径的理论依据涵盖了认知发展理论、行为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人本主义理论等众多教育心理学和教育学理论[4]。认知发展理论强调个体认知结构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为教育中如何根据不同阶段促进认知提升提供指引;行为主义理论关注环境刺激与行为反应的关系,启示教育者通过恰当的强化来塑造行为;建构主义理论突出学习者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提醒教育要注重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人本主义理论则重视个体的自我实现和情感需求,促使教育实践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与内在动力。这些理论相互补充,共同为教育实践路径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

3.1. 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

以培养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目标,全方位优化课程设置。不仅要适当增加跨学科课程的比例,促进不同学科知识的融合与碰撞,激发创新思维,还要加大实践课程的比重,让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与此同时,要高度重视课程内容的及时更新,紧跟时代发展步伐,确保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具有前沿性和实用性。在教学方法上也要不断创新,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如案例教学、小组讨论等,以增强课程的吸引力和实效性,充分调动研究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他们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5]

3.2. 强化导师指导作用

明确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的首要责任至关重要。为此,必须大力加强导师队伍建设,通过定期培训、学术交流等多种方式,不断提高导师的指导水平和育人意识。同时,要积极建立导师与研究生的良好沟通机制,导师需时刻关注研究生的学业进展,了解他们在知识掌握和研究推进方面的具体情况,还要关注其思想动态,把握他们的心理变化和发展需求[6]。在此基础上,为研究生提供极具针对性的个性化指导和切实有效的帮助,使研究生在学术道路上能够茁壮成长,全面发展。

3.3. 营造积极的校园文化氛围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例如极具专业性的学术讲座,充满挑战与机遇的科技竞赛,以及展现多元魅力的文化艺术活动等等。这些活动能够全方位营造出浓厚的学术氛围和创新氛围,让研究生们沉浸其中,不断激发自身的潜能。在参与过程中,研究生们能通过团队合作完成任务,从而有效培养其团队合作精神,明白集体力量的强大。同时,各类活动与现实的紧密结合,也会让他们更深刻地意识到自身所肩负的社会责任,懂得如何运用所学去回馈社会,为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真正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7]

3.4.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建立健全实践教学体系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积极鼓励研究生参与科研项目,让他们能深入探究专业领域的前沿知识,培养创新思维与科研素养;企业实习则为他们提供了接触真实职场环境的机会,提升专业技能与职场适应力;而社会实践能使研究生更好地了解社会需求,增强社会责任感与沟通协作能力。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全方位地提高了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他们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能够更加从容自信,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与力量[8]

3.5. 完善管理与服务机制

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和服务体系至关重要,这能全方位为研究生营造良好氛围,提供优质的学习和生活条件。在此基础上,还要着重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三观,同时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及时给予关怀和疏导,如此方能有效促进研究生身心健康发展,使他们以更好的状态投入到学习和科研中,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9]

4. 三全育人模式下研究生教育的创新举措

目前研究生教育呈现出规模不断扩大的态势,报考人数逐年递增,更多的人追求更高层次的学术深造。教育资源日益丰富,高校在师资、科研设施等方面投入增加。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部分研究生培养质量参差不齐,一些导师指导精力有限,学生面临较大科研压力;学科发展不平衡,热门学科竞争激烈,而部分冷门学科关注度不足;研究生就业也面临一定挑战,竞争激烈且就业期望与现实存在差距[10]。总体而言,研究生教育机遇与挑战并存,需要在规模扩张的同时不断提升质量,优化培养模式和资源配置,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求[11] [12]

三全育人模式下研究生教育的创新研究的根源在于应对新时代对高素质创新人才的迫切需求。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日新月异,需要培养具有全面素养、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研究生。这就要求打破传统育人模式的局限,从全员参与育人,让学校所有教职员工都肩负起育人责任;全过程贯穿育人,将育人工作融入研究生培养的各个阶段;全方位协同育人,统筹各种教育资源和要素形成育人合力,以实现对研究生教育理念、方法、机制等方面的创新,从而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卓越研究生人才[13]

4.1. 推进协同育人机制建设

加强学校与企业、科研机构等社会各界的合作意义重大。通过积极搭建协同育人平台,能有效打破壁垒,实现资源共享,让学校的理论知识与企业的实践经验、科研机构的前沿技术等紧密结合,形成优势互补的良好局面。如此一来,各方能汇聚力量,为共同培养出高素质、创新型的研究生而努力,推动研究生教育迈向新高度,为社会发展输送更多优秀人才[14]

4.2.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借助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能大力创新研究生教育教学模式和管理方式。如此一来,可实现资源的高效整合与精准投放,让教学过程更加智能化、个性化,也能及时反馈和调整,从而切实提高育人的效率和质量,推动研究生教育迈上新台阶[15]

4.3. 开展国际化教育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至关重要。通过与国外高校和机构的互动,能为研究生提供更多机会。这不仅能拓宽他们的国际视野,让其了解多元文化和前沿知识,还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跨文化交流能力,进而塑造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人才[16]

4.4. 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

改变单一的学业成绩评价方式刻不容缓。应建立起涵盖学术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综合素质等多维度的评价体系。这样才能全面地衡量研究生各方面的表现,客观地反映他们的真实水平,公正地给予他们应有的评价,从而更准确地引导研究生全面发展,提升其综合素养与能力,以适应时代发展的多元需求。这对于研究生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17]

4.5. 鼓励研究生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

要充分发挥研究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多种方式积极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如此,方能切实提高其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以及自我服务的能力,使他们在学术道路和人生旅程中更好地成长与发展,展现出自身的更大价值[18]

5. 结论与展望

三全育人模式为研究生教育提供了新的理念和方法,通过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强化导师指导、营造积极的校园文化氛围、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完善管理与服务机制等实践路径,以及推进协同育人机制建设、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国际化教育、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鼓励研究生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等创新举措,可以有效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和育人效果,培养出更多适应时代需求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在未来的研究生教育中,应不断探索和创新,推动三全育人模式的深入发展和有效落实,进一步优化各项举措的协同配合,使育人资源得到更充分的整合与利用,不断拓展育人的广度和深度,打造更具特色和优势的研究生教育体系,助力研究生在学术、科研、实践等多方面实现全面发展和卓越提升,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数量更多、质量更优、创新能力更强的高端人才,从而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新挑战,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更大的力量。

基金项目

贵州中医药大学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教育教学改革项目(No.YCXJG2023009)。贵州省教育厅高等学校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项目(No.2022159)。贵州中医药大学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建设项目基金资助(No.贵中医教学工程合字(2022) 17号)。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黄丽静, 延美丽, 朱敬. 知识生产视角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研究[J]. 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2024, 28(3): 61-73.
[2] 杨漾, 陈聪, 李定祥, 等. “三全育人”背景下教师教学模式创新的探索与实践——以中医基础理论为例[J].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4, 44(6): 1090-1094.
[3] 谢檬, 张安莉, 赵录怀. 基于成果导向的“三全育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24(11): 144-147.
[4] 赵癸萍. 大学生文化安全教育的理论依据与实践路径探析[J]. 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 22(1): 1-6.
[5] 苏禹霖.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 科幻画报, 2023(6): 209-210.
[6] 李雄鹰, 张耀文, 夏爽, 等. 导师指导风格对研究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影响研究——基于个人主动性的调节作用[J]. 高等理科教育, 2024(3): 46-54.
[7] 马银花. 创设良好文化氛围彰显特色校园文化——如何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J]. 中国校外教育, 2015(4): 8.
[8] 刘宏林, 高明, 林晗, 等.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模式的构建[J]. 西部素质教育, 2019, 5(22): 21-23.
[9] 朱蕾. 完善教育管理服务机制提高发展学生党员质量——审视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和教育管理工作[J].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 2014(3): 21-24.
[10] 管燕秋, 苏晓云, 黄天壬.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研究现状与热点分析[J]. 卫生职业教育, 2023, 41(15): 111-115.
[11] 范璐, 赵静, 沈慧煌, 等. 某211中医院校研究生教育现状——基于学生视角的问卷调查分析[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23(6): 135-137.
[12] 陈涌斌, 吴君. 医学研究生阶段导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现状调查[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24(3): 142-145.
[13] 刘慧, 王乐昌, 吴慧, 等. 育人为本创新教育理念从思想根源上破解研究生学术不端难题[J]. 教育教学论坛, 2019(4): 214-215.
[14] 王婧菲. 高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J]. 才智, 2023(36): 37-40.
[15] 占昕童. 现代信息技术视域下提升高校思政课亲和力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景德镇: 景德镇陶瓷大学, 2024.
[16] 廖益. 地方高等院校“在地国际化”教育实施路径的思考[J]. 科教文汇, 2024(9): 10-13.
[17] 李雪芹. 中职教育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的思考[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0(27): 1.
[18] 李海燕, 张牧臣. 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三自教育” [J]. 文教资料, 2019(27): 11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