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专业课程“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以《建筑工程施工组织》课程为例
Research on Teaching Reform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Specialized Courses—A Case Study of the Course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Organization”
DOI: 10.12677/ae.2024.1491643,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孔琳洁: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学院,浙江 杭州
关键词: 课程思政高职专业课程教学改革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Higher Vocational Specialized Courses Teaching Reform
摘要: 为了改变高职专业课程“课程思政”教育实施艰难的现状,使“立德育人”全面进入高职各专业全体师生的视野,就必须结合高职院校自身特点,着眼“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根本要求,通过对高职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内容,充分利用好各专业课程的育人优势,强化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理念,挖掘专业课程的德育内涵和资源,改革专业课程的教学评价体系,真正将“课程思政”理念落于实处。
Abstract: In order to change the current difficult situation of implementing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professional courses and make “moral education” fully enter the vision of all teachers and students of all major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t is necessary to combin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hemselves, focus on the fundamental requirements of “being both red and professional, having both moral integrity and ability, and developing in an all-round way”, through the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eaching reform of higher vocational professional courses, with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as the core content, make full use of the educational advantages of various professional courses, strengthen the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ncept of professional teachers, explore the moral education connotation and resources of professional courses, reform the teaching evaluation system of professional courses, and truly implement the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ncept.
文章引用:孔琳洁. 高职专业课程“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以《建筑工程施工组织》课程为例[J]. 教育进展, 2024, 14(9): 217-223. https://doi.org/10.12677/ae.2024.1491643

1. 引言

“重知识技能教育,轻立德育人”是目前高职专业课程的教学通病,解决这一通病的有效办法绝非是增开一门思政课程,或是增设一项思政活动,而是应该突出专业课程的育人导向,打破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两张皮”的困境,促进专业课程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结合,把已经“孤岛化”的思政教育融入到专业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个环节,真正发挥课堂的主渠道功能。

事实上,高职专业课程若能以专业技能知识为载体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将具有强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有助于将课堂主渠道功能发挥至最大化,扭转专业课程教学重智轻德现象,具有其他教育方式不可替代的优势[1]

然而,目前高职院校对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普遍存在着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管理不到位的情况。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也普遍存在着思政教育观念淡薄,政治意识较低,德育能力较弱,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脱节,教育改革创新手段和社会资源整合能力欠缺等的问题,加之专业课课程学时短、任务重,“课程思政”工作往往不是被忽略,就是沦为“空架子”[2]。此外,高职院校的生源,相对本科院校而言,基础知识储备明显不足,学习态度有待端正提高,行为习惯需要规范调教,职业素养仍需培养发展[1]

可见,高职专业课程“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迫在眉睫。只有做好高职专业课程“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才能真正做到习总书记所要求的“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进一步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2. 研究现状

高校思政教育的改革与研究一直是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关注热点,2005年教育部出台思政课课程改革新方案,引领当时众多专家学者对高校思政教育的内涵、意义、作用、实施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等的多方面讨论,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 关于思政教育意义与作用的研究;2) 关于思政教育内容与模式的研究;3) 关于思政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的研究。

在过去的十多年里思政教育的研究获得更深层面的发展。各专家学者结合自身教育及研究的实际经验,结合高校的实际情况和人才培养目标,根据思政教育的特点,不断致力于探求思政教育的新模式和新途径,努力构建思政教育多平台、立体化、全员式教学新模式,在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思政教育的教学范围,整合各项资源,提高思政教育教学效果。

近两年,随着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对高校思政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思政教育改革工作进入新高潮。高德毅在《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中指出: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育人中的主渠道、主阵地地位,着力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着力将教书育人内涵落实于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之中[3]。虞丽娟在《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中指出:“课程思政”的整体方案应该是围绕“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课程目标,构建“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课程内容体系[4]。高燕在《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问题与解决路径》中从管理理念、改革措施、教学方法、体制机制等方面分析“课程思政”建设面临的关键问题,提出高校“课程思政”改革重点在于强化价值引领、推动理论建设、促进机制体制创新、形成协同育人机制等方面持续推进[5]。何衡在《高职院校从“思政课程”走向“课程思政”的困境及突破》中指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思政课程地位有待提高、课程思政理念有待落实、思政教育吸引力有待增强的现实困境,突破当下困境,必须从“思政课程”走向“课程思政”,以思政教育的基本规律指导教育教学[2]。肖紫嫣在《高职专业课程实施“课程思政”的方法策略探究》中提出通过树立“课程思政”理念,改进教学策略,完善教学评估等措施来强化专业课的育人功能,探索出适合高职院校实施“课程思政”的有效途径[6]

综上所述,尽管思政教育改革的研究一直备受瞩目,特别是在“课程思政”改革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一些高校已成功探索并构建了具有代表性的思政课程。然而,不容忽视的是,众多高职院校在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专业课程中的改革研究上,其成果显得相对有限。这种局限性导致了一个现象:即高职学生对于“课程思政”的认同感和实际获得感普遍偏低。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关注并提升高职院校在“课程思政”改革中的成效,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教育需求,并提升思政教育的整体质量。

3. 改革目的

首先,课程思政改革在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方面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专业课程不仅是学生获取专业技能和知识的途径,更是塑造他们思想观念的关键场所。通过将思政元素巧妙地融入专业课程的教学中,我们可以更有效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积极的人生观和科学的价值观。这种融合不仅能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还能增强他们的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为他们走向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致力于培养具有高尚品德、坚定信仰和广泛视野的优秀人才,为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

其次,课程思政改革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也展现出了其独特的价值。通过将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紧密结合,我们不仅能让学生在专业领域深化知识,还能在无形中加强他们的思想道德修养,提升人文素养和职业素养。这种全方位的素质培养,对于帮助学生塑造全面发展的人格,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和职业的挑战具有深远的意义。通过这样的改革,我们期望学生能够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也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广泛的综合素质。

最后,课程思政改革在推动专业课程创新与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传统的专业课程教学模式往往侧重于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但在培养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方面稍显不足。课程思政改革正是为了弥补这一不足,鼓励专业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进行革新,使课程更贴近时代、满足社会需求。这种创新不仅能提升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还能培养出更加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在深入探讨课程思政改革的重要性时,我们不难发现,这一改革举措对于高职院校完成其立德树人的核心任务具有深远影响。高职院校,作为培育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摇篮,承载着培养品德与技能并重的未来人才的崇高使命。因此,课程思政改革的推进,不仅是对教育理念的深化,更是对高职院校立德树人使命的具体落实和强化。通过课程思政改革,高职院校能够将立德树人的理念深度融入专业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和谐统一。在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上,课程思政改革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它不仅能够助力学生在专业知识和技能上不断取得进步,更能在思想道德层面为他们提供全面的提升。这种双重提升不仅为学生个人的成长奠定了坚实基础,更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了有力保障。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专业课程进行课程思政改革是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培养综合素质、推动课程创新与发展以及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这不仅有助于学生的个人成长和发展,也有助于提升高职院校的教育质量和整体竞争力。

4. 改革思路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着重强调了课堂教学的重要性,认为它应当作为教育的主渠道被充分应用。他提出,在持续优化教育过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应致力于增强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从而更加贴近并满足学生全面成长的实际需求与期待。此外,他还倡导所有课程都应积极担负起教育的职责,与思政课程保持同向发力,共同营造一个协同育人的良好氛围。

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为高校教育模式的创新提供了明确指引,促进了高校由传统的“思政课程”向更加综合深入的“课程思政”模式的转变。这种转变强调了思想政治教育应贯穿于整个高等教育过程中,不仅局限于特定的思政课程,而是应融入每一门课程的教学之中,实现思想教育与专业知识的有机结合。这种转变要求所有课程都积极发挥育人功能,每位教师都应肩负起培养下一代的责任,共同提升育德的能力和意识。特别对于专业教师而言,他们应当摒弃过去“教书而不育德”的单一观念,而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巧妙地融入到专业教学中,从而实现教育由专人到全员的全面覆盖与提升。

长期以来,高职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过度强调实用性,导致专业课程在育人方面的独特优势被忽视。这种现象造成了“思政课的教学缺乏专业教学层面的有力支撑,逐渐陷入孤立状态”的显著问题。要优化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确保“立德育人”理念深入全体师生心中,关键在于结合高职学生的特质,紧抓“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核心要求。为此,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有效发挥各专业课程在育人方面的优势。具体而言,需要强化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的德育元素和资源,并改革专业课程的教学评价体系,确保“课程思政”理念真正落到实处,为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5. 改革内容

高职专业课程内容多为职业技能的培养,“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重点在于迎合学生需求和提升教师能力。

一方面,针对高职学生思政基础相对薄弱,以及他们倾向于动手实践、直观学习的特点,我们可以结合信息化时代的特点,采用云技术、大数据等现代手段来精准把握学生的思政学习动态,深入了解他们的实时需求和期望,从而实施更加精准有效的思政教育。在教学方法上,我们应积极探索更加贴近学生兴趣的教学模式,如翻转课堂,这种模式下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而教师则发挥指导与辅助的作用。此外,我们还应加强理论与实际的紧密结合,将思政理念以更通俗、易懂的方式传达给学生,提升思政教育的亲和力。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我们应确保课程内容既符合教育要求,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既能获取知识,又能感受到思政教育的魅力。

另一方面,结合各专业课程的授课内容,着力提高专业课教师的价值渗透意识和渗透能力,深入挖掘专业知识中的育人价值,重点开展职业素养和“工匠精神”的教育。

为了切实推进“课程思政”的有效实施,我们首先需要加强专业课教师的相关理念培养,并提升他们融入思政教育的能力。作为“课程思政”的重要执行者,专业课教师需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展现高尚的道德情操,同时培育深厚的敬业精神和强烈的责任担当。为了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教师应积极在教学过程中自然融入思政教育。这要求教师们深入探索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并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引导他们深入理解和领悟课程内容所蕴含的德育价值。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有效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更能增强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其次,在实施“课程思政”时,我们应当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策略。避免将政治理论简单地生搬硬套到专业课程中,而应深入结合专业内容,巧妙挖掘并融入思政元素。这样的做法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使思政教育更加贴近实际,提高教学效果,自然而然的渗透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比如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鲁班文化”“大国工匠精神”,比如《建筑工程施工组织》课程中施工现场平面布置中渗透的“主次矛盾”“人生规划”等。这就要求专业教师结合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创新课程教学的方式方法,比如讨论式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模拟与角色体验等,通过自然渗透、寓教于乐、引申发挥等方式,实现立德育人“润物细无声”。

再次,我们需要优化专业课程的教学评价体系,确保其中融入育人评价元素,以突显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将“立德育人”作为教学评价的关键一环,可以有效激励专业教师积极投身于思政教育之中。他们应深入挖掘各自专业中的思政教育元素,并将其转化为自觉发挥专业课思政教育功能的实际行动。这样做能够进一步凸显课堂教学在育人中的核心地位,确保“课程思政”理念得到深入贯彻和落实。

总言之,专业教学课程在授课过程中应该积极、主动、自觉的结合学生思想实际,整合各方资源,系统性、策略性的通过“精准滴灌”渗透式教育,将思政教育有机融入专业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这是确保“课程思政”得以有效实施的关键所在。高职专业课程“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框架图如图1所示。

Figure 1. Framework diagram of the teaching reform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professional courses

1. 高职专业课程“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框架图

6. 改革措施

《建筑工程施工组织》课程思政改革措施主要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明确思政育人目标,修订教学大纲:

在教学大纲的编撰过程中,我们会明确并清晰地界定思政育人的目标,并将其与专业教学目标紧密结合,确保两者在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上相互渗透、相辅相成。这一举措旨在帮助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自然地融入思政教育,实现两者的和谐统一。

2) 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强化课堂育人:

我们将深入剖析《建筑工程施工组织》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如工匠精神、创新意识、团队协作和社会责任等。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践行这些思政元素,培养其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

3) 加强实践教学,提升综合能力:

通过校企合作、实践教学等方式,我们鼓励学生参与实际工程项目,增强其实践操作能力。同时,在实践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意识,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课程思政内容。

4) 提升教师思政素养,加强专业培训:

为提高教师的思政素养和专业技能,我们将定期组织相关培训活动。这不仅有助于教师更好地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还能激发他们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升教学质量。

5) 创新教学手段,丰富思政教育形式:

为了丰富思政教育形式,我们积极采用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以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体验。同时,引入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互动式教学方法,提高思政教育的趣味性和实效性。

6) 完善评价体系,突出思政元素考核:

在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中,我们将特别关注思政元素的融入程度,并将其作为重要的考核指标纳入评价体系之中。通过制定合理的考核标准和方式,引导学生重视课程思政内容的学习和实践,确保思政教育的有效实施。

综上所述,《建筑工程施工组织》课程思政改革措施旨在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有机统一,通过修订教学大纲、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加强实践教学、提升教师思政素养、创新教学手段和完善评价体系等措施,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7. 课程思政点

在课程教学中,我们着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建筑施工组织的关键性,认识到它在国家建设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通过这样的学习,我们旨在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让他们深刻理解个人职业与社会责任的紧密联系,进而增强他们的职业荣誉感。同时,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践操作,让学生理解并遵守职业规范,培养高度的职业责任感和敬业精神。

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建筑施工组织是一个需要多方协作的过程,涉及设计师、工程师、施工人员等多个角色。因此,课程思政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让他们学会在项目中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完成任务。

环保意识与可持续发展:在建筑施工组织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环保因素,实现可持续发展。课程思政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环保问题,学习如何在施工过程中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同时推广绿色建筑和节能技术,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安全意识与质量管理:建筑施工过程中的安全和质量问题至关重要。课程思政应强调安全意识和质量管理的重要性,让学生认识到保障施工安全和提高施工质量是每一个建筑从业者的责任。通过学习相关的安全规范和质量管理方法,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质量管理能力。

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建筑施工组织需要不断创新以适应新的技术和市场需求。实施课程思政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励他们勇于尝试先进的施工方法和技术,进而提升施工效率与质量。此外,结合实践操作和案例分析,还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使他们更加适应现代建筑行业的发展需求。

综上所述,《建筑施工组织》课程的思政点涵盖了家国情怀、团队协作、环保意识、安全意识、创新精神等多个方面,旨在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8. 结束语

通过高职专业课程实施“课程思政”改革,我们能有效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结合,确保学生在专注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也能接受到全面而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这种有机融合有助于打破传统教育中的“两张皮”现象,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课程思政”改革有助于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和社会责任感。通过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国家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从而更加积极地投身到社会实践中去。除了专业知识,学生还需要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人文素养和职业素养。“课程思政”改革可以帮助学生提升这些方面的素质,使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为了确保课程思政教育的深入实施,教师需要持续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力求突破传统模式,引入更多元、更富有吸引力的教学途径。比如,可以通过精心设计的案例教学,使学生能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并理解思政理论;或者利用项目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验和领悟思政知识的应用价值,从而有效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内在动力。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还能更好地实现课程思政的教育目标这些创新的尝试不仅有助于推动课程的持续创新,还能促进教学方法的革新,从而显著提升整体的教学效果。通过“课程思政”改革,高职院校可以培养出更多具备高度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人才,他们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和国家的发展,为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综上所述,高职院校专业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改革对于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培养综合素质、推动课程创新和教学方法改革以及增强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基金项目

2021年浙江省高等学校课程思政教学研究项目《高职工科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构建研究——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例》;2019年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省属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高职专业课程“课程思政”改革研究——以〈建筑工程施工组织〉课程为例》。

参考文献

[1] 高德毅, 宗爱东. 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 中国高等教育, 2017(1): 43-46.
[2] 何衡. 高职院校从“思政课程”走向“课程思政”的困境及突破[J]. 教育教学论坛, 2017(10): 29-32.
[3] 高德毅, 宗爱东. 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 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 中国高等教育, 2017(1): 4.
[4] 虞丽娟. 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J]. 上海教育, 2017(1): 6-7.
[5] 高燕. 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问题与解决路径[J]. 中国高等教育, 2017(Z3): 11-14.
[6] 肖紫嫣. 高职专业课程实施“课程思政”的方法策略探究[J]. 现代职业教育, 2018(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