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自首次纳入普通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的英语试题至今,听力考试承担起了测试考生理解口头英语能力的主要任务。作为听力的三大测试目标(事实信息、隐含意义和主旨大意)之一,隐含意义的理解对考生提出了相对较高的要求:听者不能仅停留在对字面意思的理解,还要根据语境和各种相关知识推断说话者的真实意图[1]。即理解合作原则,同时在听力过程中学会理解言外之意从而获得正确答案。从语用学的角度来看,合作原则对于揣摩和确定会话含义的指导是最具直接性与可操作性的。因此,本文基于合作原则的四项基本准则分析了中考听力对话语料,来帮助教师及学生更好地、准确地分析听力会话含义并理解其隐含意义。
2. 合作原则背景下的中考听力材料分析
2.1. 合作原则
在深入探讨语言哲学领域时,美国杰出的学者格赖斯通过其系列演讲,尤为显著地在其第二次演讲《逻辑与会话》中,于1975年权威期刊《句法和语义学:言语行为》第三卷上,首次阐释了“合作原则”及其核心理论——“会话含义”论[2]。具体而言,格赖斯(1975: 307-308)指出,合作原则的核心在于,根据会话的具体目的或交流情境,参与者需调整自己的表达,以确保其话语在特定条件下成为有效沟通的必要组成部分[2]。格赖斯(H. P. Grice)认为,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是指“在所有的语言交际活动中为了达到特定的目标,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存在着一种默契,一种双方都应该遵守的原则,他称这种原则为会话的合作原则”[3]。
综上所述,格赖斯的“合作原则”及其“会话含义”理论,为理解言语交际中的复杂互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框架,强调了合作在沟通中的核心地位,并详细阐述了实现有效沟通所需遵循的具体规范。以下是关于量、质、关系与方式每个维度的具体的准则。
1) 量的准则(The Maxim of Quantity):倡导信息量的适度性。具体而言,它要求说话者在交流过程中,既要确保所传达的信息足以支撑对话的深入进行,满足双方的理解需求;又要避免信息的过度冗余,即不超出实际交流所必需的信息范畴,以保持对话的紧凑与高效。
2) 质的准则(The Maxim of Quality):强调言语交际中的真实性与证据性。它明确指出,说话者应避免故意编造或传播虚假信息,即不发表自己已知为不真实的言论,以维护对话的诚信基础。同时,也需审慎对待缺乏充分证据支持的观点或陈述,以免误导他人或损害对话的可靠性。
3) 关系准则(The Maxim of Relation):要求对话内容保持高度的相关性。在言语交际中,说话者需确保自己的话语紧密围绕对话的主题或情境展开,避免无关话题的随意插入或偏离,以确保对话的连贯性和有效性。
4) 方式准则(The Maxim of Manner):关注于话语表达的清晰性、准确性和条理性。它提倡说话者以简明扼要、易于理解的方式传达信息,避免使用晦涩难懂或含糊不清的语言,以减少沟通障碍。同时,也需注重话语的简练与条理,避免冗长繁琐或逻辑混乱的表达方式,以提升对话的流畅度和效率。此外,还应努力消除歧义,确保信息的准确传递与接收。
然而,Grice也指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很难总是遵守“合作原则”的四条准则,人们有时会或多或少、有意无意地违反“合作原则”。当人们违反合作原则中某条或多条准则时,话语的含义就不仅仅是字面意义了,这样就产生了会话含义。这对于语言研究尤其是外语教学具有重大的启示。因此,合作原则的社会意义在于通过遵守或违反四项准则,促进说话者与听话者之间对彼此意图的深刻理解与把握,要求双方在交流过程中不断揣摩对方的话语意图或动机,以实现更加精准、高效的沟通。
2.2. 会话含义
在深入研究人类对话机制时,格赖斯敏锐地观察到,人们在交谈过程中常展现出一种非直接性的交流模式,表现为答非所问、话题偏移或隐含暗示等现象。针对这些看似“偏离正轨”的交流方式,他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索,并指出这些现象背后实则蕴含着一定的规律性和默契性。格赖斯认为,对话双方在交流过程中会基于共同的理解与假设,进行一种隐性的协作,这种协作中包含了大量未言明的信息,这些信息非但没有阻碍有效沟通,反而增强了表达的精准度和深度。他将这种基于默契与合作的交流原则命名为“合作原则”,并进一步细化为质量、数量、关系和方式四大范畴[2]。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范畴并非硬性规定,而是社会交往中自然形成的一种不成文规范,其违背将引发特定的隐含意义,这些意义往往超越字面,蕴含深意,格赖斯称之为“会话含义”。会话,其核心在于信息的传递与接收。根据格赖斯的会话含义理论(The Theory of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 Grice, 1975),“话语”承载着双重意义:其一为显性意义,即话语直接由词汇和句子构建而成的字面意义,也被称为“命题意义”,它直接反映了说话人的基本意图;其二为隐性意义,即在特定语境下,说话人通过特定方式所传达的深层含义或言外之意,这构成了会话的语用层面,即会话含义[2]。综上,会话含义是通过违反合作原则而产生的。
例:W: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the cinema with me?
M: It depends on the weather.
在这段对话中man违反了关系准则,他应该直接回答要不要和woman一起去看电影,但是他说取决于天气,这违反了关系准则,男士回答的话应该与对话上下文相关。因此,从深层次理解该对话可以看出男士可能不是很想去看电影。通过以上例子看出,在日常对话中说话双方会在有意或者无意间违反合作原则从而产生会话含义,而这对于英语听力教学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2.3. 听力材料分析
2.3.1. 听力材料分析的理论依据
本文基于格赖斯提出的合作原则四项基本准则与会话含义理论,分析中考听力中对话题(conversation)的听力材料进行分析。笔者主要聚焦听力对话中合作原则的违反,即违反量、质、关系、方式准则而产生的“会话含义”即言外之意,从而为学生理解听力对话题提供新的思路。
2.3.2. 听力材料分析
1) 材料A (2021乐山中考)
W: Would you like to go for a walk or swim this Saturday?
M: I’m not sure. Well, why don’t we go boating? That’ll be more relaxing.
W: You’re right.
在上述例子当中,女士(W)问男士(M):“星期六你想去散步或者游泳吗?”,对于她的提问,如果这位男士遵循合作原则,那他只能回答去或者不去,但他却说不确定,同时提出为什么不去划船呢的建议。量的准则就要求说话人传递的信息量应该是不多不少,刚刚好可以满足实际交际需要的信息量。因而男士的回答违背了量的准则。分析对话可以看出,男士通过违反量的准则产生了会话含义即他不喜欢女士提出的建议。
2) 材料B (2021乐山中考)
W: Congratulations! I hear you’re going to join the army.
M: Thanks, but actually, it’s my brother who is going to join the army. I’m going to the university. I wish to become a doctor in the future.
在上述例子当中,女士(W)向男士(M)表示祝贺。男士表示感谢的同时纠正到那是他哥哥要去参军,他自己要去大学学医。男士违背了量的准则,他只需要对女士的祝贺表示感谢即可,但是他通过转折词but纠正了女士的误解。分析对话可以看出,男士通过违反量的准则来形成会话含义来委婉纠错,同时达到交际目的。
3) 材料C (2022成都中考)
W1: Do you like swimming?
M1: Yes, I do. It’s fun. What about you?
W2: Well, it’s good for health, but a little bit difficult. I love playing tennis. It’s cool.
在上述例子当中,男士问(M1)女士(W2):你喜不喜欢游泳?女士应该回答喜欢或者不喜欢,违反了关系准则即与问句无关的回答,之后女士(W2)用but说她觉得游泳有点难她喜欢打网球,违反了量的准则,来形成会话含义暗示她不想去游泳,想去打网球。
4) 材料D (2021南充中考)
M: It’s time for bed, Cathy. It’s already ten o’clock
W: Dad, just a minute. I’m watching a talk show. I’ll be in bed in twenty minutes.
上述对话中男士让他女儿去睡觉了,快十点了。按照合作原则女儿应该直接回答Yes或者No,但是女孩回答了问题不相关的话,违背了关系准则,来形成会话含义即暗示她还不想现在就睡觉。
5) 材料E (2021遂宁中考)
W1: Good morning. What’s the matter with you?
M1: I have a terrible stomachache.
W2: Let me check, what did you eat last night?
M2: I eat hot pot for dinner and after that I had some ice cream.
W3: Um, don’t worry, there’s nothing serious, but I’m afraid you shouldn’t eat anything now, just take the medicine three times a day.
M3: OK, thank you, doctor.
上述医生和男孩的对话中M2回答了医生的问题即为什么胃疼,之后医生W3对男孩的诊断结果和建议按照合作原则应该是用简单句型表述清楚男孩之后应该干什么,她却运用了一个复杂句违反了方式准则,即应该简洁的陈述话语。
6) 材料F (2024上海中考)
M: You look beautiful in this white dress.
W: Thank you. But blue is my favorite color. Do you have a blue one?
上述对话中男士称赞女士穿白色裙子很好看,但是根据合作原则女士只需要对男士的称赞表示感谢即可,违反了量的准则,通过违反合作原则来形成会话含义即暗示女士其实不喜欢那个白色的裙子更喜欢蓝色的连衣裙。
2.4. 结论
有时交际者会故意违反上述准则中的一条或几条,并让听话人察觉其不合作,从而产生特殊含意,即会话含义——言语交际中推导出来的隐含意义。高考听力对话中隐含意义的推导在某些方面与此理论不谋而合。通过分析高考对话中违反合作原则的部分,能更快速地发现言语意义的不同,体会弦外之音[1]。同样,运用到中考英语听力中,教师首先要对合作原则有深入的了解,并自觉运用合作原则帮助学生在日常听力教学中发展其理解会话含义的能力。作为英语教师,如果我们随时地提醒学生会话义的存在,帮助他们剖析会话含义在具体语境中产生的原因,也就是有时人们为什么要违反合作原则的原因,学生将受益匪浅,这是因为了解会话含义能提高学生听话的理解能力,而且对提高学生阅读的理解能力也会起一定的促进作用[4]。英语听力考试涉及交际双方的参与,但是有时候交际者并不会直接表达自己的真实意图,而对说话者真实意图的推断往往是考试命题的出发点之一[5]。因此,学生不仅需要理解对话的字面意义,还需要学会揣度说话者的意图、情感、态度和其它潜藏信息。这也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提供听力材料的基础解析,还需要教导学生如何识别并理解对话中的言外之意[6]。综上,教师掌握运用合作原则分析听力材料的能力对于促进学生理解听力对话题的深层含义具有重要意义,以下提供了一些促进听力教学的建议。
3. 合作原则对英语听力教学的启示
1) 学生首先要掌握丰富的语用学知识,尤其是对合作原则的理解。语用能力包括语言表达能力、语言理解能力和语境驾驭能力。英语听力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7]。但在实际听力教学中,学生在听力理解过程中由于时间以及能力水平的限制只能理解对话的字面含义。其主要原因还是学生缺乏语用学知识如合作原则、会话含义、语言行为理论等知识,这些需要教师在掌握的基础上将其一步一步的融入到英语听力教学中去促进学生对深层含义的理解。
2) 听力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对会话含义的理解。在听力教学过程中,教师有必要向学生介绍一些有助于听力理解的相关理论知识,比如语用学里重要的会话含义理论,用这个理论来分析对话双方的心理和意图,以便于学生能够更正确地理解说话人的观点态度和会话产生的“言外之意”[8]。教师可以在课前搜集中考听力题中关于违反合作原则而产生会话含义的听力片段,并保证至少关于量、质、方式和关系准则的例子每一种类均涉及到。在课上让学生反复听录音片段,然后让学生讨论该录音对话中是否表达的是对话双方的字面意思,如果不是那到底暗含了什么意思。然后注意循序渐进原则,即每节课只着重训练一个准则即可,然后依次来培养学生对会话含义的敏感性,同时注意复习所学知识,在之后教师要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去实践,以此来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3) 培养学生速记的能力。速记有快、简、逻辑清晰的特点,老师要在训练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速记能力,让学生搞清楚记什么和怎么记的逻辑顺序,形成自己独立的一套速记技巧和体系,从而提高他们的英语听力水平[9]。在听力过程中为了不丢失一些重要信息教师可以在一学期开始前做好宏观教学设计,并将培养学生速记能力的目标细化到每一节听力课上,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发展其听力技能。此外,速记能力对于培养学生理解会话含义具有促进作用,只有当学生完整、仔细地把握整个听力内容基础上,学生才有可能理解对话的言外之意。建立立即复述的习惯:在平时训练中,要求学生以仅落后1~2秒的速度紧跟录音内容,出声朗读,以强化记忆并同时进行理解。这种方法有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快速捕捉并记忆关键信息。
4) 学会做笔记:笔记的方式可以因人而异,但应尽可能多地记录文中所提及的人名、地名、数据、事实和理由等重要信息。好的笔记应是对所听内容的简要提纲,可以使用关键词、短语或句子,关键是要简洁、明白、快捷。鼓励学生使用缩写、符号和图像法来快速记录,如“↑”表示增加,“↓”表示减少等。数字符号法:教授学生使用特定的数字符号来表示数量、程度等概念,如“+”表示多,“−”表示少,“>”表示更大或更好等。这种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快速记录数字、比例和程度等关键信息。
5) 听前准备:在听力开始前,指导学生进行预测和准备,了解可能的主题和关键词。这有助于学生在听力过程中更快地识别重要信息并进行速记。集中注意力和整体把握:鼓励学生真正用心听,集中精力听那些想记忆的重要信息。不要过分关注个别单词,而要注重把握文章的整体意思。抓住全文的意思后,即使听不清或听不懂个别词也没关系。自我测试和复述:听完录音后,立即进行自我测试,检验能回忆起多少内容。向他人复述所听到的内容,这有助于巩固记忆并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6) 多途径结合运用合作原则提高学生听力能力。在教学中结合合作原则,分析对话中的言外之意和隐含意义。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还有助于他们培养速记时的敏感性和准确性。多途径结合:结合多种教学资源和方法,如英文电影、电视剧、课本、练习题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听力材料。鼓励学生通过多种途径练习听力速记技巧,如通过在线资源、听力软件等进行自我练习。违反合作原则传递隐含意义的现象在各类文本中都有出现,从深受学生欢迎的英文电影、电视剧,到课本、练习题,都可能为学生认识、理解会话合作原则提供素材[1]。教师可以结合中外优秀文学作品中经典人物的对话分析来让学生先通过阅读把握对话双方在违反合作原则的基础上产生的会话含义,通过不断的阅读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建立起对言外之意的敏感性,之后教师注意将蕴含会话含义的文本转化成录音,然后再让学生听并讨论最后得出结论。
综上,通过以上的教学方法,笔者在实践中发现,大多数学生在教师精心设计的听力活动中能够综合运用以上听力技巧,提高在中考听力练习中的应试表现,还能够有意识地运用速记符合等技能在日常生活与交往中,提高交流效率。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笔者在现实听力教学中,在实施以上建议的过程中还存在着学生对合作原则把握不牢,无法将理论运用于听力理解过程;理解了会话含义,但在听听力过程中并未将“脑、笔”结合;将速记技巧运用到实践中,以提高听力效率等诸多问题。这也是该研究缺失的地方,需要在未来继续探索。
4. 结论
本文从合作原则视角具体分析了中考听力材料。笔者发现在中考听力考试对话题中,违反合作原则4个准则会导致会话含义的产生,从而加大了学生听力理解难度。因此掌握必要的合作原则知识以及会话含义理论,有助于考生提高自己的听力理解能力,进而提高听力考试分数。同时本文也提出了听力题型训练的一些启示,以期帮助考生更好地提高听力理解能力。但是,在教师实践以上建议的过程中,注意因地制宜,合理补充听力活动中所需要的语用学知识,帮助学生训练以上听力技能,提高其听力理解能力,促进其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