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体验式文化教学是由美国学者大卫·库伯(David Kolb)提出。在杜威、皮亚杰等人的理论基础上,大卫·库伯从哲学、心理学、生理学等多学科阐述了体验学习[1]。他认为学习的完整过程应包括具体体验、反思观察、抽象概括与行动应用四部分,通过体验、实践和参与来促进学生的理解和学习[2]。体验式文化教学强调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知和体验文化,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近年来体验式文化教学兴起,在外语学习中有着广泛应用,特别是在国际中文教育中,通过体验式活动、情景设置、文化体验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体验中国文化。
目前,国际中文教育中的文化教学仍处在探讨阶段。学者们重视教学方法与策略的研究,但文化教学局限于课堂教学,缺少第二课堂的辅助支持。通过文献调查了解到,在385篇文化教学中,仅有25篇文献与地域文化有关,其中地域文化教学的有川渝地区7篇、东三省地区6篇、岭南地区5篇、京津翼地区4篇、湖南地区1篇、山东地区2篇,可见地域文化教学在文化教学中的应用少之又少。
随着“讲好中国故事”的立体发展,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中国人讲中国故事,更需要吸引外国人来传播中国故事,让真实、客观、多元、积极的中国实情通过外国人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和分享[3]。在此背景下,高校重语言技能轻文化体验的现状亟需改变,如何更好地提升留学生汉语语言能力与文化素养,传播中国文化,成了对外汉语教学界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
因此,针对目前吸引外国人来讲中国故事的宣传策略,如何让学生爱上其所在的城市,感受真实、多元的中国,自发讲述中国故事,是对外汉语教学同时需要考虑的问题。基于此,本文提出将地域文化融入体验式教学。
2. 地域文化体验式教学的意义与主要特征
地域文化体验式教学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实践基础,常常涉及多学科内容,包括历史、地理、社会等多因素,能够实现跨学科整合发展,促使学生跨学科综合学习。地域文化体验式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实践活动的教学模式,以实践活动为导向,以学生的认知能力为基础进行文化体验教学,在实践中通过学生亲身感知,深化旧知,获取新知,丰富和完善学生脑海里的知识网络。该教学方式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置于丰富的文化环境中,通过直接参与、体验和实践,使学生在感受中华文化魅力的同时,提高自身的汉语水平和文化素养。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在文化的不断体验与接受过程中,随着知识的累积,会不由自主地将中国文化和祖国文化进行对比。文化体验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汉语能力,更培养了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更加强了中西文化的交融与交流。
经实践证明,国际学生在地域文化体验式教学过程中,通过亲身实践,间接获得的经验比教师通过传统授课方式获得间接经验在记忆中存在更为牢固。在实践过程中,留学生更加愿意向其家人、朋友介绍所体验的文化,并在其社交媒体软件中发布相关的体验与感受。通过外国人讲述中国故事,从他们本民族的教育基础、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出发,描述他们眼里的中国故事,比中国人自己讲述中国故事更易接受,推动了“讲好中国故事”的发展。
地域文化体验式课堂比传统文化课堂相比具有许多优点特征。首先,文化体验式教学具有互动性。体验式文化课堂更加注重学生的课堂参与和互动频率,通过指导学生亲身体验来深入和感受中国文化,这种方式比传统教学更易引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进行文化的碰撞交流。第二,文化体验式教学具有实践性、情境性。通过角色扮演、动手操作等方式,使课堂教学内容更加生动,情、景、事相互交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真实或模拟的文化情境,学生在情境中更易体验和感受文化的内涵和特点。第三,文化体验式教学具有多元性。胡裕树、郑国雄两位先生曾指出:“语言教学必须跟文化教学结合起来[4]”。体验课堂通过跨学科融合,将语言、历史与艺术等多个学科融合教学,丰富了学生的学习体验,强调学生的互动与参与,打破传统的单向传授模式。最后,文化体验式教学具有体验性。体验性是文化体验式教学的核心特征,强调学生的亲身体验和感受,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在实践中理解、深化语言、文化知识,通过情感共鸣深刻理解文化内涵。此外,学生与除了老师、中国学生以外的中国人深入交谈,鼓励了学生敢于开口、勇于交谈,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和人际交往能力。
3. 地域文化体验式教学的主要内容
华霄颖(2008)从汉语学习者的角度出发,提出“地域性”文化与“日常性”文化,围绕着外国学生日常生活的内容是“日常性”文化,而留学生所在地表现的历史、风土以及社会文化文化则是“地域性”文化[5]。周琳娜(2014)、穆瑞锋、杜瑾、赵梅赏(2015)等学者认为,“语言”教学与“言语”教学并举,在国际中文教育中融入地域文化,不但可以促进国际中文教育的发展,更能吸引留学生,进一步传播地区文化,有利于中华文化的传播[6]。
临沂因临沂河而得名,古称琅琊,沂州,是东夷文明的重要发源地,有着丰富的地域文化,有以蒙山为代表的自然风光,以汉晋文化为代表的人文历史,更有革命根据地为代表的红色文化,有着“中国书法之都”等多项殊荣,是一个有着丰富文化与荣誉的城市。此外,临沂作为山东省的重要商贸中心之一,有着悠久的商贸历史,在中国有着“南一屋,北临沂”的全国商品批发贸易格局。尤其在纺织、服装、家具电器、机械等领域,临沂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有着一定的影响力,有着临沂特色的临商文化。
(一) 品自然醉美,设计文化之旅
不同的地区给人最直观的感受就是风景,不同地区的文化也反应在其不同的自然风光中。带领学生领略本地的自然美景,能够带给学生最直接的地域文化认识。临沂有着悠久的建城历史,其城市文明深深隐藏在各类的风景、古迹中。临沂地处京沪两大城市的中间是打开北方的南大门之一,常说临沂是“南方的北方、北方的南方”,其自然风光既有北方的壮丽,又有南方的俊美,而其风俗文化,在中华文化的基础上又有其独特风格。通过定期带领学生进行文化实地体验活动,感受临沂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游览当地的自然风光,感受临沂独特的地域文化之美。
王羲之故居内有很多历史古迹,是典型的古典园林式建筑。静美、俊秀,是王羲之故居给人最大的感受。在学习过“中国书法”这一课后,我们带领学生来到了王羲之故居进行参观学习。在故居中,书法文化无时无刻潜移默化地感染着留学生。在集柳碑中,学生兴奋的寻找自己认识的字,不断学习新的汉字,情到之处,还在空中模仿书法。这不仅激发了学生学好汉字的想法,提高学习书法的兴趣,还提高了他们的鉴赏能力。在亭台楼阁与自然的交相辉映中,学生热烈的讨论着自己对汉字的看法,交流学习中的困惑,悠然间听到了本地居民在演奏《沂蒙山小调》,留学生情不自禁地跟唱起来。在即将离开的时候,我们遇到了一位老教师在书写“地书”,其身、声、字深深的吸引了留学生,留学生们在老教师的指导下,尝试用楷书书写自己的名字,当一回外国“王羲之”。
通过参与这类文化体验活动,留学生近距离感受临沂地区的自然文化、在实践中加深对中文学习的理解,扩宽视野,增长见识,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不仅有效地介绍了临沂的美,还丰富了学生的日常生活,让学生从心底里热爱临沂,想要留在临沂。
(二) 重岁月传承,沉浸历史之旅
中国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中也深深吸引着留学生。不同地区发展,形成了传统节日不同的地区习俗,丰富多彩的习俗传达着本地区人民历代相传的坚持。这对留学生来说,都是认识中国,了解中国最直接、简单的方式。通过感受历史的传承来体会中国人的做事风格,是本类活动的宗旨。
针对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四大传统节日,学院都举办了相关的活动。以“清明节”为例,学校开设了文化教学日,上午带领学生参观了银雀山,了解其历史故事,下午则开设了开放课堂,进行“清明节”文化体验活动,学生们学习制作香囊、竹编画、了解二十四节气等。
对于中秋节,学院除了举行经典诵读外,还特意设置了一场“京韵中秋”文化体验活动。上午带领留学生到本地著名的京剧团进行京剧表演参观,学生沉浸在服、化、道、音的情境中,纷纷询问歌曲名称,以便在网络上更好地欣赏京剧。下午,学生穿汉服、学做月饼、做花灯。情到之处,学生们唱起了“明月几时有……”。
此外,临沂自古便人才济济,《孙子兵法》《孙膑兵法》竹简出土于此,思想家荀子、宗圣曾子、智圣诸葛亮、书圣王羲之、大书法家颜真卿和珠算发明家刘洪都出生或曾生活在这里,孔子72贤徒中有13人、历史上24孝中有7孝在临沂。因此,通过和中国学生一起举办经典诵读活动,通过诵读的方式,以饱满的热情、激昂的语言、得体的举止、适情的背景讲述名人故事,诵读历史经典,不仅能够提高学生汉语水平,还能加深学生对人物历史的理解。除了教师外,留学生有更多与中国人交流的机会,又能从活动中感受中华经典的韵律蕴含,丰富其中华文化,体会中华经典的普世价值。
(三) 味传统之韵,插入非遗之旅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仅是人人皆知的书法、戏剧,还有很多具有地域特色的非遗文化和民间文化。为让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学生心里生根发芽,学校定期组织实践活动,让留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爱上中国文化[7]。
根据临沂本地特色,学校针对学生开展了各类实践活动,去餐厅后厨学做临沂炒鸡,了解“无鸡不成宴,无鱼不成席”的待客风俗;去民间观看“民间京剧团”带来的京剧表演,感受“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快乐,深入体会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去德烧鸡文化博物馆,了解高来德烧鸡的历史和发展,通过品尝真切感受中华美食的独特魅力;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国际学生体验炒豆、品尝炒豆、学习制作王氏熟梨。此外还有,柳编编织、莫氏绒绣、泥塑、漆扇、毛笔制作等等地域非遗特色,沉浸式感受非遗传承人的精湛技艺、非遗作品的独特魅力和民俗文化的深厚内涵。
“以身体之,以心验之”是实地体验活动的作用之一,不仅注重学生身体感官的具体感受,在无形中,引导学生主观世界的精神参与,提升学生已有的认知,深入了解地域文化,体会中国故事[8]。新知与旧知的不断融合,加深了学生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因其亲身体验过,所获得经验新鲜而持久,更易激起其与家人、朋友的分享欲,通过国际友人分享中国故事,更加真实、清晰有温度,不仅能够提升留学生的文化认知水平,更可以引起跨文化交流的碰撞,吸引更多留学生前来感受接触中华传统文化,深入领略中华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9]。
(四) 体贸易繁华,结合商贸之旅
临沂大学招收学生专业包括国际贸易、计算机、建筑等专门用途汉语专业的学生,通过调查了解,此类学生选择专业的理由多为就业动机,因此无论从学生角度还是中外合作发展角度,带领学生深入工厂体验,都是一劳多得的举措。
根据专业要求,我们带领各专业汉语学生深入参观过机械类、IT类、制造类等临沂知名企业。参观工厂可以让留学生直观地了解生产流程、生产设备和生产环境,感受中国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了解产品制作的安全与精细化操作,了解不同产业的运作方式,培养跨文化交流和合作能力。国际学生在“沂蒙精神”的指引下,看着昔日革命老区旧貌换新颜,变成一座现代化滨水生态城。感受沂蒙今天的经济之发达、区域之稳定、产业之集群、城乡之兼顾、文化之厚重。进一步加深对中国高质量发展的认识和理解,对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专门用途汉语学生而言,不仅仅是学习相关汉语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否为学生发展、国家合作提供机会,而此类实践活动,不仅能够向学生介绍日新月异发展的中国技术,更为国家间的合作创造了条件。深入工厂参观的同时,感受中国发展故事,通过实地体验,不仅能够将课堂学习与实际应用相结合,还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实践能力和专业素养,为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4. 地域文化体验式教学应把握的原则
为确保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体验的质量,文化体验式教学设计时要把握以下原则:
(一) 以学生兴趣为导向的趣味化原则
为确保活动的安全性,每次文化体验活动人数不宜过多,因此,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报名,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参与文化实践活动。在学生感兴趣的基础上,充分考虑留学生的兴趣、需求和接受度,并以此为中心进行文化体验活动的过程设置,从传统、现代、民俗、自然等不同方面提供多样化的文化体验活动,让留学生全面了解地域文化、中国故事。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求,灵活调整活动内容和形式,使每个人都能参与进来,满足其不同的文化体验需求和期待。这一过程中,教师是学生活动的引导者,学生是体验活动的主体,通过真实、立体、直观的文化环境,教师通过简单的介绍,由浅入深,带领学生体验、感悟、体会传统文化背后的意蕴,在这一过程中,还要重视学生的情感表达,通过互动交流,引导学生进行跨文化的对比交流,促进学生跨文化学习。
在体验学习设计的同时,要关注到参与学生的兴趣取向,要尽量涵盖大部分学生的体验意向,提高其文化体验的参与度,让其参与就有收获。在文化体验活动的开展过程中,不仅要从宏观方面上实现活动的最终目的,还要从微观方面上,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如,对于新生,更倾向于介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而对于能力较高、热爱中国文化,明确表达过毕业后留在中国的学生,则侧重深层次的思想交流和文化内涵解释。
(二) 以地域文化为基础的针对性原则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地域文化丰富多彩,因为城市发展的不同,地域文化涉及了历史、民俗、艺术、审美情趣、价值观等多方面因素,教师在文化实践活动设计时,就要思考筛选符合本次活动内涵的文化进行体验教学,选取最能代表本地的地域文化进行体验,在民族性、地域性、代表性的文化中渗透中国故事,无形中,向学生介绍了立体、真实、全面的中国。
以“京韵中秋”文化体验活动为例,通过当地的京剧戏团表演,学生将在传统课堂中学习到的京剧知识,应用在具体的表演中。民间京剧团的老演员们带来的精彩表演,深深的撼动了学生的内心,无论是从装造、道具还是乐器,无一不深深的吸引着留学生去体验,不少留学生表示:“虽然听不懂,但演员的动作、神态和声音曲调,能让人差不多理解到他想要做些什么。”而临沭县素有“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称号,具有地域文化代表性。学生们纷纷表示感谢,并感叹道:“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真实丰富多彩!”
(三) 以丰富实践活动为基础的多元化原则
文化活动不再是单纯的介绍与操作,体验课堂对丰富多样、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进行创新和运用,避免单一化和模式化,将讲好中国故事的目的转换成直观的、具象的、用一种学生喜欢的形式、容易理解的话语来灵活地表达,避免了单向的硬输入,使留学生以一种轻松的态度、浓厚的兴趣参加文化体验,从而在不知不觉中讲述了中国故事,不仅提升了国际学生的文化体验的效率,更让留学生感受了中国日新月异的变化。
(四) 以不同文化诉求为前提的主题化原则
目前,该大学招生的学生来自欧洲、非洲、亚洲三大洲的不同国家,以摩洛哥、刚果、巴基斯坦等国家为主,信仰宗教以基督教、伊斯兰教为主,所以每次体验活动的设计要考虑到学生的宗教信仰、文化背景、价值观等因素。在文化体验的过程中尊重学生的宗教信仰,并增进学生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尊重,促进跨文化沟通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和文化敏感性。
5. 结论
本文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探讨了体验式文化教学法在国际中文教育地域文化教学中的应用研究。通过对现有文献的综述,本文明确了地域文化体验式教学的内涵、特点和优势,并结合地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发展,提出了一系列实践路径与原则。并以文化教学实践为例,验证了文化体验式教学的有效性。
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这不仅需要重视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更要关注来华留学生的文化教育。一直以来,国际中文教育就将传播中国语文文化为己任,这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等方面有着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优势。通过深入体验中国故事,学生才能更好地了解中国的文化、历史、价值观以及社会风貌,在面对面的实践中,对于学生的反馈,老师能够及时给予互动与反馈,满足学习者的需求,保持其学习兴趣,这也给了留学生更多的机会,深入地了解真实的中国,并将自己的想法和体会分享给其他人,吸引更多的外国人来到中国感受中国文化,为促进各国人民民心与文化互鉴发挥了积极作用,邀请在临国际友人近距离感知临沂、体验临沂、讲述临沂,通过国际友人视角,展现更加真实、全面、立体的中国临沂新形象。
讲好中国故事,不得不从讲好留学生所在地故事开始。国际中文教师必须以更加开放的胸襟、更加宽广的视角,推动文明对话交流、合作互鉴、融合发展。通过讲好留学生所在地的故事开始,无形中渗透了中国故事,帮助学生建立起对中国文化的兴趣和认知,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提升教学效果和学习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