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游戏中自主与规则的辩证关系及平衡策略
The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and Balance Strategy between Autonomy and Rules in Early Childhood Play
DOI: 10.12677/ae.2024.1491680,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吴 岩, 陈芯蕊, 钱 晨, 周云娟:昆明学院学前与特殊教育学院,云南 昆明
关键词: 自主游戏规则游戏游戏策略Autonomous Games Rule-Based Games Game Strategies
摘要: 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在学前教育扩优提质的背景下,关注幼儿的游戏已经成为学前教育工作者的必然选择。本文探讨了幼儿游戏中自主与规则的重要性及辩证关系,分析了两者在游戏过程中的失衡表现,并提出了相应的平衡策略。通过赋权幼儿开放游戏、循序渐进内化规则以及灵活指导促进自主等方式,旨在为幼儿提供一个既自由又有序的高质量游戏支持,促进其全面协调发展。
Abstract: Kindergartens take games as their basic activities, and in the context of expanding the quality of preschool education, paying attention to young children’s games has become an inevitable choice for preschool educator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importance and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autonomy and rules in young children’s play, analyzes the imbalance between the two in the process of play, and proposes a corresponding balancing strategy. By empowering young children to play openly, internalizing rules step by step, and promoting autonomy through flexible guidance, the paper aims to provide young children with both free and orderly high-quality play support and to promote their comprehensive and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文章引用:吴岩, 陈芯蕊, 钱晨, 周云娟. 幼儿游戏中自主与规则的辩证关系及平衡策略[J]. 教育进展, 2024, 14(9): 464-468. https://doi.org/10.12677/ae.2024.1491680

1. 引言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园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1]”,这句话充分彰显了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核心地位。幼儿喜欢游戏、愿意游戏、需要游戏,游戏对于促进幼儿全面发展、提升幼儿园的教育质量具有深远意义。在游戏中,幼儿的自主与规则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共同为幼儿提供了体验探究、创造力培养、自我认知提升、情感表达与社会性交往等宝贵机会,同时也为他们建立了安全与秩序、启蒙了道德观念与社会规范、培养了自律与责任感、体验了公平与正义感等重要品质。这种辩证统一的关系对于幼儿的全面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价值。本文将从自主与规则的辩证关系角度出发,探讨其在幼儿游戏中的平衡策略。旨在为幼儿高质量游戏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实用的借鉴。

2. 幼儿游戏中自主与规则的内涵

2.1. 幼儿游戏

在《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的解释中,游戏被界定为:幼儿凭借语言与知识储备,利用多样化的材料作为媒介,经由心智活动与身体运动,实现对周遭环境的一种反映与探索性活动[2]。幼儿游戏本身是一种很复杂的现象,它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出现,过程中充满了神秘,结果又往往使人难以预料[3]。但通常认为幼儿游戏是指幼儿在特定游戏环境中,基于个人兴趣与需求,自主挑选、自发组织并进行互动交流的积极动态过程。

2.2. 幼儿游戏中的自主

对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个人来说,自主是个人在行动中独立表现出来的、根据自己的合理意愿和逻辑推理、掌控自己想法和生活的能力[4]。在游戏环境中,自主赋予了幼儿自我选择的权利与机会,幼儿以个性化的方式参与游戏,而不是单纯遵循教师的预设安排或指定内容[5]。值得注意的是,幼儿游戏中的自主并不代表着放任自流,而是要充分赋予幼儿最大限度的游戏自主权,激发其内在需求与动机的同时,也对教师的指导提出了更高水平的要求[6]

2.3. 幼儿游戏中的规则

规则,是构成人类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指导原则与基本框架,涵盖了人们在日常活动与工作实践中所应恪守的、源自公众长期生活实践积累而成的普遍认可的规范,以及由国家法律体系明确界定并颁布的正式条文[7]。在幼儿游戏中的规则是特指为了保障游戏活动的顺利进行,基于幼儿的游戏需求,经协商后共同确立并自觉遵循的一系列行为准则[8]。游戏的规则可以划分为外在规则与内在规则两大类:一类是外显性的规则,游戏前就设定好,幼儿能看到或听到而直接理解;另一类是内隐性的规则,是游戏中自然形成的秩序和感觉,幼儿在游戏里逐渐体会并遵守[9]

3. 幼儿游戏中自主与规则的辩证关系

要想实现游戏对幼儿发展的最大化价值和教育引导游戏发展的价值导向,关键就在于促进游戏自主与游戏规则、教师引导与幼儿主体之间达成一种动态的、和谐的平衡状态。

蒙台梭利强调个体自主能力发展的关键敏感期就是在幼儿阶段。自主性被视为自然赋予幼儿工作的法则之一,它要求幼儿通过连续不断的实践活动来逐步确立和实现自主。游戏是幼儿实践活动的核心教育媒介,其中,自主性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驱动幼儿主动探索周围的世界,还促进了幼儿自我表达与问题解决技能的培养。在游戏中,幼儿享有依据个人兴趣与意愿自由挑选游戏主题、游戏形式及游戏玩伴的权利,这一过程对于幼儿塑造积极的自我认知与情感表达具有决定性作用。通过在游戏环境中自主选择活动、独立解决问题并承担相应责任,幼儿能逐渐减少对外部的依赖,转而依靠自我力量完成任务,这一过程能显著促进其独立性和社会性的发展,让幼儿体验到个人价值与能力,强化其自信心与自尊心,为其心理健康的培养注入了持久的动力。

黑格尔曾说过,秩序是自由的第一条件。对于幼儿来说,规则同样不可或缺,作为游戏的行为边界和核心框架,规则的存在对幼儿的社交技巧学习起到了关键作用。一个有规则的游戏,一定是具有明确性、有序性和教育性的游戏。规则不仅引导幼儿在多元化环境中与人协作沟通、分工合作、公平竞争,而且还推动幼儿内化尊重、共享、轮流等社交准则,这些都是他们未来在社会中不可或缺的品质。规则还能在游戏过程中帮助幼儿学会自我约束,避免破坏游戏秩序或侵犯他人权益,从而提升幼儿的自我管理能力。同时,这也为幼儿初步接触和理解公平、公正、诚信等道德观念提供了机会。自幼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不仅能规范其行为,还能引导其积极正面的思维模式。从长远来看,这将为幼儿未来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奠定扎实的基础。

幼儿游戏中的自主与规则看似矛盾,实则相互依存、相互制约,辩证统一。自主为规则的实施提供基础和动力,规则为自主设定合理边界和限制。在游戏中,幼儿必须在遵守规则的前提下自主发挥,同时规则的制定也应考虑幼儿的发展需求和特点,保持适应性和灵活性以使幼儿更好发挥自主性。而如何在自主与规则之间找到一个平衡,使幼儿既能享受到游戏的乐趣,又能从中学习和成长,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4. 幼儿游戏中自主与规则的失衡表现

4.1. 过于强调自主,忽视规则

在幼儿游戏中,教育者必须深刻认识到自主与规则之间的平衡对于幼儿成长的重要性。过于强调自主而忽视规则,会导致游戏过程的混乱无序,甚至引发冲突,幼儿可能无法充分享受游戏带来的愉悦和成就感,这不仅影响幼儿的安全,也不利于其心理健康的发展。一个缺乏规则的游戏环境会迫使教师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维护游戏秩序,从而分散了教师在观察指导等方面的精力。缺少了教师的支持,这无疑会削弱游戏的教育性效果。并且一个缺乏规则的游戏环境也会影响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如合作协商、轮流等待等基本素养,这些都是未来社会生活的基石。尽管自主对幼儿的个体发展至关重要,但如果缺乏相应的规则意识和自律能力,过度的自主会导致幼儿表现出自私、任性甚至难以自控等不良行为。他们可能会只关注自己的需求和欲望,却忽视同伴的感受和需求,从而影响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因此,在幼儿游戏过程中必须平衡自主与规则,确保幼儿能在自由探索的同时,也能在有序的游戏环境中健康成长。

4.2. 过于强调规则,忽视自主

每个幼儿都具有独特的个性、兴趣和需求。当游戏过程过度强调规则时,会让幼儿感觉到被束缚,限制了幼儿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展现,忽视幼儿之间的个体差异和发展需求。一些幼儿可能会因为无法适应规则而感到沮丧和失望,而另一些幼儿则可能会因为规则过于简单而感到无趣和缺乏挑战。游戏是幼儿自发、自愿的活动,他们通过游戏来表达自己、探索世界和获得乐趣。过于强调规则会让游戏变得无趣呆板,减少了幼儿参与游戏的热情和兴趣。自主是驱动幼儿学习的重要动力。如果规则过于严格和教条化,幼儿无法按照自己的愿望和节奏进行活动,就会对后续的学习失去兴趣和动力。此外,幼儿在游戏中通过体验、尝试和解决问题来提升认知能力和动手能力。如果规则过于统一和具体,将削弱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因为所有的步骤和结果都已经被规则所规定,使幼儿变得过于依赖规则而非自己的判断力。幼儿需要学习在没有明确规则指导的情况下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如果总是被过多的规则围绕,会阻碍幼儿培养这种重要的能力。

5. 幼儿游戏中自主与规则的平衡策略

5.1. 赋权幼儿,开放游戏

幼儿是自身学习的主体,教育者应该树立科学的游戏支持观念,将选择游戏的权利交给幼儿。建立信任与尊重的师幼关系是赋权幼儿游戏的基础。教师应耐心倾听幼儿的想法,理解他们的兴趣和需求,尊重每个幼儿的个体差异,鼓励他们在游戏中展现自己的独特性和创造力。提供自主选择与参与的机会是幼儿发挥主体性的关键。教师应给予幼儿自主选择游戏类型、游戏材料、游戏伙伴的权利,不强迫幼儿参与不感兴趣的游戏。重视游戏的组织活动,为幼儿提供充足的、开放式的游戏空间和结构性、层次性丰富的材料,鼓励幼儿参与游戏的设计和开展过程,让他们在游戏中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和影响力。关注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及时与幼儿交流,了解其想法和感受,无论是喜悦的分享还是困惑的求助,都要给予充分的关注与回应。当幼儿遇到困难或游戏陷入僵局时,以开放性问题引导幼儿思考,引导其尝试多种方法解决问题,而非直接给出解决方案。充分尊重游戏中幼儿的主体性,开展具有较高自由度和选择性的开放式游戏,引导幼儿在游戏中合作分享,拓展游戏思路,丰富游戏内容。在自由、愉悦、安全的氛围中享受游戏带来的乐趣与学习体验。

5.2. 循序渐进,内化规则

幼儿新知识的获得,正是在其原有认知结构的同化与顺应过程中产生。因此,应采取循序渐进式的教学策略,帮助幼儿逐步内化规则。结合幼儿的年龄和身心发展特点,他们对规则的理解往往需要通过具体的情境来体验。从规则认知开始,教师使用简单、具体、生动的语言来解释规则,直接的动作示范以及环境的隐形提示等,确保每个幼儿都能理解和记忆规则,为后续的游戏过程做好铺垫。随后进入规则的实践深化,教师可以将活动规则巧妙地融入游戏情境,使规则成为游戏的一部分,通过多样化的游戏实践深化幼儿对规则的理解。游戏后鼓励幼儿自我审视,在充分听取幼儿意见的基础上,教师和幼儿可以共同制定或修改游戏规则,这种参与感会让幼儿感受到规则的灵活性和可变性,从而更加珍惜和遵守自己制定的规则。通过反思游戏行为、讨论交流来优化游戏的开展,并鼓励幼儿定期复习与练习来巩固游戏规则,最终实现规则的内化。当幼儿能够无需外界干预,仅凭直觉流畅进行游戏时,标志着规则意识已深深融入其游戏本能之中,实现了从理论学习到实践应用的自然过渡与升华。幼儿的学习高度融合于游戏之中,在游戏中实现规则的动态构建与扩展。

5.3. 灵活指导,促进自主

在幼儿游戏中,教师的指导角色无可替代。只有教师关注下的高质量师幼互动,才能促进幼儿运用已有经验解决游戏中的新问题,从而建构新经验[10]。教师不仅要有深入的游戏理解和分析能力,还要具备良好的游戏设计和组织能力。针对不同类型的游戏,应灵活调整自主性和规则性的平衡点。在游戏过程中教师需要密切关注幼儿的兴趣点、互动情况以及问题解决等的自主性情况。准确把握介入指导的时机,既不过度干预以保持游戏开展的自然流畅,也不放任自流避免幼儿秩序混乱。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和认知能力的提升,他们对规则的理解和遵守能力也会逐步地增强。因此,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发展现状,适时调整教学策略。把握幼儿的最近发展区,以略高于幼儿当前水平的游戏任务作为挑战,提供适宜的发展支架来最大限度地激发幼儿的潜能。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幼儿的每一次尝试和努力教师都应积极肯定与真诚赞美,用这种正面的情感支持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和自主性。通过细致的观察、耐心的倾听、适时的介入以及灵活的指导,让幼儿在游戏中能够感受到自己是活动的小主人,从而更加积极地参与游戏活动,激发其进一步探索的欲望。

6. 结语

自主与规则的平衡生动地彰显了教育的智慧,既要充分尊重幼儿的主体性来保障其自主探索权利,又要适时而恰当地介入引导幼儿规范其行为边界。教育者需巧妙运用教育策略,打造一个融合自由精神与有序结构的高质量游戏环境。通过赋权幼儿开放游戏、循序渐进内化规则以及灵活指导促进自主等策略的实施,努力实现自主与规则在幼儿游戏中的平衡与和谐,从而有效提升游戏的教育功能,为幼儿的茁壮成长添翼助力,促进其全面和谐地发展。

基金项目

本文得到2024年度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项目名称:云南省乡村寄宿制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研究,项目号:2024Y797的支持。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教育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1.
[2] 吴嘉玲, 张修枫. 社会学视域下游戏的本质与内涵[J]. 体育与科学, 2010, 31(3): 60-64.
[3] 高思虹, 范丽娜. 幼儿游戏理论与指导[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15: 2.
[4] 张国平. 幼儿的自主游戏[M]. 北京: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7: 4.
[5] 邱学青. 学前儿童游戏[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101.
[6] 肖碧兰. 尝试自主游戏[J]. 教学与管理, 2003(3): 52.
[7] 魏佳丽. 浅谈自主性游戏中小班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J]. 黑河教育, 2022(3): 75-76.
[8] 张荃荃. 幼儿违反游戏规则行为的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济南: 山东师范大学, 2014.
[9] 吴云. 对幼儿游戏规则的探讨——兼谈幼儿规则游戏[J]. 学前教育研究, 2003(1): 20-22.
[10] 李征. 幼儿自主游戏中教师支持行为探讨[J]. 大连教育学院学报, 2024, 40(2): 4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