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全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成为时代发展趋势的大背景下,虽然自21世纪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家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我国进入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课改下,教师应选择怎样的途径才能在体量庞大、内容繁杂、教学时间有限的历史教学中完成对高中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渗透和培育,这是《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在历史教学中实践的关键问题。文章意图通过客观、全面地分析历史学科在新课改下的核心素养内涵,探索与之相适应的培育途径,希望能在教学中将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落实、落细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与建议。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that global basic education curriculum reform has become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times, although China’s basic education curriculum reform has also made some achievements since the 21st century, China has entered a new round of basic education curriculum reform in the face of the world’s unprecedented changes in a century and the diversified needs of national and social development for talents. Under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teachers should choose how to infiltrate and cultivate the core quality of the history discipline of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history teaching with large volume, complex content and limited teaching time, which is the key issue of the practice of the history curriculum standard for ordinary high school (2017 edition, 2020 Revision) in history teaching. This paper intends to objectively and comprehensively analyze the connotation of the core literacy of history subject under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and explore the corresponding cultivation ways, hoping to provide some theoretical guidance and suggestions for the implementation and refinement of students’ core literacy of history subject in teaching.
1. 新课改下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
所谓核心素养是我党的教育方针和国家意志在教育领域的具体表现。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该学科的学习中获得的价值理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具体体现,是学科课程的总目标,是学科课程学习中学科育人价值的凝练。近年新修订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把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分为五个方面,这五个方面是一个整体,在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具有其各自的地位和作用。“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是诸素养得以达成的理论保证”[1],是学生全面、客观认识历史的方法论指导;“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是诸素养中学科本质的体现”[1],是历史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重要特征,是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形成的对史事的精准理解;“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是诸素养得以达成的必要途径”[1],是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形成的思辨能力的变相体现;“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是诸素养中对历史思维与表达能力的要求”[1],是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形成的客观历史语言描述;“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人文追求,体现了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是诸素养中价值追求的目标”[1],是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应具有的对国家、民族和社会的人文情怀和价值关怀。历史教学旨在通过对诸素养的培育,进而达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高中历史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使其具备正确的历史观念、扎实的历史知识和全面的学科能力。”[2]关于这五大核心素养的评价标准全部细化为四个层面的水平:水平1,水平2,水平3,水平4。概括来讲,水平1、2多是能基本了解、掌握、辨识及利用,水平3、4则是能进行独立探究、对比、分析及综合,即由水平1到水平4,学生的历史学科品格和能力呈逐渐完备趋势。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案强调课程不能跟着考试走,要跟着育人走,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新修订的课程方案针对长期以来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强调普通高中教育既要为上大学做准备,又要为学生奠定终身发展的能力素养基础,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求和培养世界公民。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进一步优化了课程结构,高中历史教材的体例由原来的专题史体变成通史体,高中历史教学目标也从过去传统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转变为目前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即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这不仅仅要学生学习历史理论知识,还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育各方面的能力和素养。“目前,在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过程中,存在学生尚未形成唯物史观、时空观念薄弱、史料实证能力欠缺、历史解释出现偏差和错误、家国情怀不足等问题,需要社会、学校、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探寻行之有效的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策略。”[3]
2. 新课改下高中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途径
2.1. 创设多种历史情境,促进核心素养落实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版)》要求教师“通过对课程内容的整合,引导学生深度学习,促进学生带着问题意识和证据意识在新情境下对历史进行探索,拓展历史认识的广度和深度”[1]。学生要学习历史,培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就需要了解历史的真实情况,需要在一定的情境下感受历史,需要了解当时人们所面对的现实状况并串联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课程标准同时指出,指向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历史情境主要有学习情境、生活情境、社会情境和学术情境等多种类型。我们可以将这几种情境阐述为:“‘学习情境’,指在历史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如史料、图表、历史叙述以及史论等问题;‘生活情境’,指在个人生活、家庭生活和社区生活中遇到的与历史有关的问题,如在倾听长辈的回忆、观看影视剧、游览名胜古迹时遇到的问题;‘社会情境’,指对社会问题的历史考察,如某种社会习俗的来源、某一国际争端中的历史背景问题;‘学术情境’,指历史学术研究中的问题,如历史学家和专家学者对某一历史问题有多种看法等。”[4]此外,还应多维度地创设试题情境,考查学生在新情境下如何解决历史问题,有利于检测和评价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水平。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的设计中,教师要设法引领学生在真实的历史情境中展开学习活动,进而对历史问题进行探究。创设的历史情境可以是尽可能地还原历史的真实情境,可以是从现实情境中引出历史问题,也可以是从日常生活中探寻历史的根源,还可以是介绍学术争议引发探究问题。
2.2. 强化课程育人导向,着力培育核心素养
“无限的过去都以现在为归宿,无限的未来都以现在为渊源”。中华民族绵延不绝,中华民族的历史上下五千年,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成就始终是我们的精神动力和力量源泉。同时,历史也是最好的教科书,是前人各种知识、经验和智慧的结晶。新课标中强调了历史课程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着力于培育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和正确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观,进而达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的目的。因此,历史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关注自己所教的课程内容,还要有融合意识,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比如就某一历史事件的相关语文学科、政治学科以及地理学科的不同表述进行相关知识、概念整合与讲述。同时还要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通过课堂提问、小组发言以及问卷考试等形式,“针对学生实际学习情况,设置针对性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发展特点和认知差异,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5]。例如开发邮票、小视频、插图、名著等新型课堂资源,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发展,一定程度上改变照本宣科、墨守成规的传统历史课堂教学环境。
2.3. 精选、优化课程内容,多样化培育核心素养
新课标强调历史课要按照历史时序,展示中外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为指导。将历史课程内容划分成了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以及跨学科主题学习,共七个板块。新增了“历史课程内容结构示意图”,将课程内容与课程目标有机融为一体。值得强调的是,新课标在课程内容设置上新增了“跨学科主题学习”板块,以此来加强培养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与技能进行多维分析和综合探究的能力。在总课时中专门规划出10%的课时,设计若干活动,将分散的知识整合,融会贯通不同课程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新时代的教师要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渗透给学生,就要树立起大单元教学的理念,系统整合课程内容形成相关主题、单元而不是零散的知识集合,以加强学生对历史人物、事件的整体把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创新教学策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6],充分发挥其作为学习主体的能动性,将历史课堂打造成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空间。同时历史教师要基于课本和教材,依据历史学科学习规律,向深处挖掘、向细处探究、向宽处拓展,广泛搜集史料,精挑细选,努力实现知识结构化、结构问题化以及问题情境化,通过利用交流合作、探究分析、任务驱动和项目式学习等学习方式,多样化培育不同层次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2.4. 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将核心素养潜移默化
鉴于高中历史教学受众为面临升学压力的高中生,在进行历史教学时,教师要为学生打造一间无恐惧的教室,营造轻松、鲜活的课堂学习氛围,以缓解学生紧张的情绪,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能使学生紧绷的神经放松下来,主动学习。“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创新教学方法,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融入教学之中,使学生能更好地投入历史学习,从而获得全面发展。”[7]例如,近日,浙江湖州一高中历史教师就改编了爆火全网的游戏“羊了个羊”,创造了一个新版本——“历了个史”。再如,近日山东烟台各区教师通过将历史消消乐、历史配对、知识竞赛等融入课堂教学。这些创新通过课堂小游戏的方式,让同学们在“玩游戏”的过程中纠正错误,强化对历史知识的记忆,提高答题速度和正确率,同时这几款小游戏也让历史课瞬间变得妙趣横生,深受学生们的喜爱,和业内老师的广泛好评。因此,寓教于乐来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是事半功倍的一种教育方法,这种教育方法有着诸多好处。一方面,教师寓教于乐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全方位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和素养。历史老师将丰富的历史知识融入到游戏当中,可以激发学生把游戏玩通关的欲望,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学生间的多项能力协同参与。这样学习就从传统的老师传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变成了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彻底打破以往枯燥压抑、死记硬背的氛围。另一方面,寓教于乐能快捷地拉近师生距离,通过游戏过程中的指导、交流,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明代唐甄于《潜书·讲学》中云:“学贵得师,亦贵得友。”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寓教于乐,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得老师传道、授业、解惑,又可得老师为友。这样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使枯燥的历史学习氛围更加轻松、愉快。由此,老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走近学生以及有的放矢地开展历史教学,学生才能由衷地尊敬和追随老师,才会热爱老师所教的知识,自然而然在课堂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熏陶。
2.5. 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力促核心素养培育
子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不仅是知识的引导者、心灵的导师,更是道德的典范。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也直接关系到教育工作的优劣成败。因此,教师要通过参加专题讲座、教研活动、主题研讨等活动积极主动提升自身专业化水平,努力跟上时代发展对历史教师作出的新要求。首先,教师要有高尚的道德素养,理智度过职业倦怠期,做到热爱职业,不能一辈子只想“躺平”,要保持终身学习的热情。其次,教师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储备,教师要有真本事,不断阅读最新教育学、心理学和历史学科相关学术著作与期刊,将最新教学理念与历史教材融会贯通,将所得经验应用于指导日常历史教学以及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渗透、培育中去。再次,教师应具有专门的教育素养,如教育理论素养、教育能力素养和教育研究素养,教师要恰当地运用所学教育学、心理学和历史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借助一定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因势利导,循循善诱。最后,教师自身要不断加强体育锻炼,保持良好、稳定的情绪,才能拥有强健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素质,才能保证历史教学的有效进行与核心素养培育的正常推进。
3. 结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新课改趋势不断加强的大背景下,高中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首先要求教师变革传统教育方式,更新教学策略,将学科核心素养融入教学设计。此外,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在日常的历史教学、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历史学习,同时注意对学生施予潜移默化地影响。最后,历史教师应重视研读《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所提出一系列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及其评价水平划分标准,通过创设多种历史情境、精选优化课程内容、营造良好课堂氛围、提高教师自身专业化水平以及跨学科主题学习等路径,将高中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育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