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空间已成为继海洋、陆地、天空和外太空之后的第五大空间,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及国民生活等产生了深远影响。然而,网络空间治理中的法治问题日益凸显,成为新时代国家治理的重要议题。因此,在阐释网络空间法治化建设必要性的基础上,对新时代中国网络空间治理法治化中面临的困境和对策进行解释,以期推进新时代互联网空间治理法治化进程。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yberspace has become the fifth largest space after the sea, the land, the sky and outer space, with far-reaching impacts on national politics, economy, culture, military and national life. However, the issue of the rule of law in the governance of cyberspace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prominent, and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topic of national governance in the new era. Therefore, on the basis of explaining the necessity of building the rule of law in cyberspace, the dilemmas and countermeasures faced in the rule of law in cyberspace governance in China in the new era are explained with a view to advancing the process of rule of law in Internet space governance in the new era.
1. 引言
互联网通过虚拟技术使人们实现了一种独特的在线生存的基本样态,开拓了人类陆地、海洋、天空、外层空间之外的“第五活动空间”。网络空间作为人类社会的新型社会空间,其发展速度之快、影响范围之广前所未有。然而,网络空间中的安全风险、违法犯罪行为等问题也随之而来,给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个人权益带来了严重威胁。因此,加强网络空间治理,推进法治化进程,成为新时代的迫切需求。
2. 网络空间法治化建设的必要性
2.1. 依法治国的重要构成内容
依法治国是我国的基本方略,网络空间作为社会生活的重要延伸,其治理必须纳入依法治国的范畴。网络空间中的各种活动,如社交、购物、学习、娱乐等,已经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因此,将网络空间纳入法治化轨道,是依法治国理念在网络领域的必然延伸和体现。通过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能够明确网络主体的权利和义务,为网络主体的合法权益提供法律保障,规范网络行为,打击网络犯罪,保护个人隐私和知识产权,维护网络空间的公平、公正和有序。网络空间治理的法治化,不仅是依法治国的题中之义,也是维护网络空间秩序、保障公民权益的必要手段。
2.2.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本要求
国家治理现代化要求以良法善治为标准,通过宪法和法律赋予政府依法治网的权力,控制和治理网络失序现象[1]。国家治理现代化要求建立科学、规范、高效的治理体系,而网络空间作为新型社会空间,其治理体系的建设同样需要遵循这一原则。通过加强网络空间法治化建设,可以明确网络治理的主体、职责、权限和程序,形成政府主导、企业履责、社会监督、网民自律等多方参与、协同共治的良好局面,为构建完善的网络治理体系提供有力保障。网络空间具有开放性、匿名性、即时性等特点,使得网络治理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通过加强网络空间法治化建设,可以建立健全网络监管机制、提高网络执法水平、加强网络安全防护能力,从而有效应对网络空间中的各种问题和挑战,提升国家治理的效率和水平。
2.3. 互联网行业发展的内在需求
网络空间法治化建设是保障网络主体合法权利、调整网络市场竞争冲突的需要。通过法治手段,可以构建和谐的网络新秩序,推动互联网行业的快速稳定发展。网络空间法治化建设通过制定和实施相关法律法规,为互联网行业提供了明确的行为规范和准则,有助于遏制不正当竞争、打击网络犯罪、保护消费者权益等,从而维护行业的整体秩序和健康发展。技术创新是互联网行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网络空间法治化建设能够为企业提供明确的法律指引,帮助企业了解并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从而在技术创新的同时实现合规经营。这有助于降低企业的法律风险,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3. 网络空间治理面临的法治困境
3.1. 立法层面的不足
网络空间风险具有隐蔽性的特征,这就要求网络安全立法需要具备高度的前瞻性与创新性,既要密切关注社会公民的需要,也要对潜在的网络安全威胁具有针对性,从而充分发挥出其立法的指引功能。据不完全统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定了法律240多部,行政法规700多部,地方性法规7600多部,基本建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2]。散见于各类行政规章的更多规范有接近900部,这些部门规章的效力层级较低,呈现碎片化的特征,且多是大方向上的原则性规定,使得互联网络空间的立法缺乏系统性、连续性。当前,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与国家利益、国民生活的联系更为密切,现有与互联网相关的法律法规无法应对网络社会治理日益复杂的新情况、新态势与新问题,立法往往难以跟上技术变革的步伐,导致法律条文存在滞后性,亟须出台完善细化的各类法规条文对相关方面予以规制[3]。
3.2. 执法层面的挑战
网络执法是实现网络空间法治化的关键环节,也是维护网络空间安全的重要保障。网络空间具有高度技术性和复杂性,执法部门需要不断学习和掌握最新的网络技术,以便有效地追踪、侦查和打击网络犯罪行为。然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这种学习和掌握变得异常困难,导致执法部门在技术上往往处于劣势。我国网络执法主体较为广泛,通常涉及多地域和多部门。在这一纷繁复杂的体系下,各个部门的职责权限分配较难清晰化、条理化,而在遇到案件同时属于多个部门权限范围的情况下,在各部门需要联合执法时,经常会出现关于执法权归属的争议甚至是矛盾,这严重影响网络执法效率,不利于网络空间安全的维护[4]。同时,网络空间具有无国界的特点,网络犯罪行为往往跨越多个国家和地区。这使得跨境网络犯罪的侦查、取证和追诉变得异常复杂和困难。不同国家之间的法律体系、司法制度和执法程序存在差异,给跨境执法合作带来了巨大挑战。
3.3. 网络主体的法治意识薄弱
网络主体包括互联网企业和网民。部分互联网企业的法治意识不足,为了追求商业利益,忽视了对法律法规的遵守,存在打“擦边球”、违反行业规范等行为。一些互联网企业可能会为了追求短期利益而采取违法违规行为。例如,侵犯用户隐私、泄露用户数据、发布违法广告、进行不正当竞争等。这些行为不仅损害了消费者权益,也破坏了网络空间的良好秩序。同时,网民法治观念缺失。大多数网民缺乏基本的法治理念和意识,容易将道德置于法律之上,出现“道德掩盖事实”、“道德挟持司法”等现象。这种泛道德化的网络现象严重阻碍了网络空间法治化建设的进程。
4. 网络空间依法治理的对策与建议
4.1. 提高网络空间安全立法层级与立法内容前瞻性
完善网络法律体系,推动制定更为系统、全面的网络空间法律法规,形成层次分明、内容完整的法律体系。加强对新兴网络活动和网络问题的法律研究,确保立法能够及时跟上技术变革的步伐。同时,加强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在网络立法方面的主导作用,提升网络立法的层级和权威性。减少低层级立法,避免法律条文之间的冲突和重叠。总之,要健全和完善我国网络空间安全法律制度体系,在今后的网络安全立法工作中坚持充分发挥国家权力机关的主导作用,积极关注国内外各类重点事件,借鉴西方国家较为成熟的立法经验,立足我国实际,从顶层设计的角度围绕网络空间安全制定具有针对性、前瞻性的法律法规[5]。
4.2. 优化网络执法程序,加强执法队伍建设
首先要加强执法能力建设。加大对网络执法人员的培训力度,提升其专业技能和执法水平。执法人员应该紧跟时代,主动学习新形势下网络执法需要的信息技术,切实提升自身的法治素养,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网络执法队伍,以应对日益复杂的网络执法任务。其次,完善跨部门协作机制。明确各部门在网络空间治理中的职责和权限,加强跨部门协作和联合执法。建立信息共享、协同作战的工作机制,提高执法效率和效果。还要创新执法手段,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高网络违法行为的发现和查处能力[6]。加强与国际执法机构的合作,共同打击跨国网络犯罪。
4.3. 提升网络主体的法治意识
网民的法治主体意识的觉醒是网络社会秩序构建的关键[7]。在全社会范围内普及网络法律知识,提高网民的法治意识和素养。加强对互联网企业的法治教育,引导其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另外,强化法律责任,加大对网络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依法追究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通过典型案例的曝光和宣传,形成有效的法律震慑力[8]。加强网络道德建设,倡导文明上网、理性表达的网络风尚。引导网民树立正确的网络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共同维护网络空间的良好秩序。有效地提升网络主体的法治意识,进而维护网络空间的秩序和安全、促进网络环境的健康发展以及保护网络主体的合法权益。
5. 结语
当前我国正处于由网络大国向网络强国迈进的历史进程中,新时期网络空间安全治理工作中既有层出不穷的挑战,但也不乏机遇。要因势利导变挑战为机遇,以法治化管理为引领,筑牢网络空间安全屏障。要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制度,提升网络空间安全立法层级与立法内容前瞻性。同时,也要完善网络执法机制,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培养适应时代的执法人才,创新执法手段。最后,提升网络主体的法治意识,进而维护网络空间的秩序和安全,促进网络环境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