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言
评价理论(Appraisal Theory)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框架,侧重于对人际意义的解释。其中的态度(attitude)资源、介入(engagement)资源、级差(graduation)资源按照话语类型以不同方式组合,体现了作者/说话者的态度类型、情感强度,价值观和立场。探索这些资源的分布模式有助于深入分析叙述内容、揭示人际意义。鉴于此,近20年来相关研究主要运用评价理论来进行话语分析,集中在描述话语的语言特征及其在传递人际意义方面的功能。然而,学界也开始关注态度资源在跨文化交际效果中的价值,如李战子[1] [2]指出态度资源的“情感(affect)”维度本身还包含了跨文化因素,另外两个维度“判断(judgement)”和“鉴赏(appreciation)”也需要考虑跨文化差异。可见,进行态度资源的多维度分析可为价值和态度的跨文化传播效果提供恰当的分析框架,但该方面的实证探索尚未广泛开展。
从跨文化角度来看,价值观、态度和信息在各国之间的传播往往会融合多个学科视角[3]。以往的研究已从传播学、新闻理论等角度进行了探索;而从语言学角度进行跨文化分析有助于更好地揭示话语背后的意识形态[2]。随着中国在全球地位的崛起,中国主张、中国智慧、中国方案的国际传播亟待加强[4],而在传播国家价值观的过程中,跨文化交际的效果与人际意义的表达和评价密切相关,可以通过受众在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的反应来考察[5]。基于此,将评价理论与跨文化交际相结合,从语言学角度来探索我国价值观念的国际传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电影作为一种媒介在观点传播方面的可及性和有效性应受到重视[6]。而影评直接表达了观众对电影中隐含价值的反应和评价,可以作为跨文化交际效果的一个衡量手段。更重要的是,影评中常常包含丰富的态度资源,对其进行基于评价理论的分析,有望挖掘其跨文化交际和国际传播价值。
中国科幻电影《流浪地球2》于2023年初上映,讲述了人类联合拯救地球的故事。电影传达了多种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如全人类团结、集体英雄主义、人工智能与人类的关系等。其中,应对世界问题时的中国故事、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被传递给了海外观众,电影的国际评论可以反映海外观众对这些价值观的接受度和认同度。因此,本研究试图从评价理论的角度出发,通过分析这部电影海外评论中的态度资源来探讨其跨文化传播效果。
2. 文献回顾
2.1. 评价理论
自Halliday创立系统功能语言学(SFL)以来,其关注的语言三大元功能(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已被广泛研究应用[7]。然而,该框架对话语表态功能的关注不足,致使相关分析的全面性欠缺,学界亟需新一代理论框架。构建在“评价”基础上并强调态度、情感和交流的评价理论作为传统分析框架的有益补充日益受到关注[8]。Martin & White认为,评价是作者/说话者在语篇中对材料和交际对象所持的立场,即表达出的同意/反对、热情/憎恶、赞扬/批评,以及对读者/听众的影响[9]。而评价理论就是一整套表达这些态度的语言资源的运用[9],其中“评价”是构成文本意义的核心部分[10]。
评价理论共包括三类资源:态度资源、介入资源和级差资源[9]。其中,态度资源作为评价理论系统的核心,包含了作者/说话者对特定人物、物体或社会/自然现象的价值观和主观评价。它涵盖了三个方面:情感(affect),用于表达感受;判断(judgement),用于评价人的性格和行为;鉴赏(appreciation),用于评估事物、事件和现象的价值。
作为态度资源的中心成分,“情感”具有评价导向,用于表达评价者主观情感和个人感受,如快乐或悲伤(un/happiness)、满意或不满(dis/satisfaction)、安全或不安(in/security)、感兴趣或无聊(dis/inclination) [9]。“判断”具有行为导向,涉及用来表达作者/说话者对人们行为的态度,通常是根据习俗、法律、伦理道德和价值体系等对他人行为的评价。一般来说,判断分为两种类型:社会评判(social esteem)和社会约束(social sanction)。前者涉及人的行为规范(normality)、做事才干(capacity)和坚韧不拔(tenacity),属道德范畴;而后者更多关注法律问题,包括行为的真实性(veracity)和适当性(propriety) [9] [11]。最后,“鉴赏”具有事物导向,是对物体、过程、事态和自然现象进行的评价。它可以进一步分为三种类型:对影响和质量的反应(reaction)、对事物复杂性构成的评价(composition)和对创新性、真实性的价值评估(valuation) [9]。此外,态度资源皆可分为积极极性(positive polarity)或消极极性(negative polarity),表示作者/说话者对被评估对象的肯定或否定态度。
2.2. 基于评价理论的话语分析研究
近年来,许多研究采用了评价理论框架进行话语分析。最初,大多聚焦于叙述语篇[12],后来评价理论逐渐应用于更多不同语域,如学生作文[13]、媒体话语[14]、日常对话[15]、学术语篇[16]、历史语篇[17]等。
其中,在媒体话语领域,基于评价理论的话语分析也引起了语言学界的关注,并成为语言学研究的重要对象,如被用于探讨文学评论、新闻报道、广告话语和历史话语中的语言特征[18]。较早的研究中,White应用评价理论研究新闻报道的文本特征和人际意义表达模式[13],Bednarek通过一个报纸语料库分析媒体话语中的评价资源,并提出对这类话语的语言学分析方法[19]。此外,评价理论也被应用于对电影和电视节目在线评论的话语分析研究[20] [21]。例如在国内,李君使用评价理论研究专业电影评论家如何通过复杂评价资源的语言运用策略表达他们对新上映电影的态度[22]。李圣青选择了中英文网站的电影评论,比较了不同文化背景下态度资源的不同语言特征,并解释了背后的原因[23]。这些基于评价理论的影评研究大多通过量化统计结果和具体案例的质性解释相结合来分析影评的语言特征或导致态度资源不同分布的文化因素,然而,目前对影评中态度资源体现的国产电影产品在海外传播过程中所引发的跨文化效果探索不足。鉴于此,本研究以中国电影(《流浪地球2》)的海外影评作为语料,应用评价理论分析影评者的态度资源,探索其跨文化传播效果。具体的研究问题如下:
(1)《流浪地球2》在海外影评中的态度资源分布特征如何?
(2) 影评的态度资源如何体现在电影评价的各个维度?
(3) 该电影态度资源的跨文化传播效果如何?
3. 研究方法
3.1. 数据收集
电影的国际评论数据收集自IMDb网站。作为世界上最大、最全面的电影数据库平台之一,IMDb展示了观影者对来自世界各国电影的英语评论,并且通过成熟且相对公正的电影评论过滤机制呈现用户对电影的评价。截至2024年7月,《流浪地球2》在IMDb上总计有235条评论。将这些评论以“赞同数”排序,并基于以下三个条件进一步筛选:1) 评论长度:排除过短的评论(小于20词);2) 发表评论的地理位置:排除ID位置为中国的评论;3) 评论内容:排除仅介绍背景或与电影内容无关的评论。最终选取65条评论,建立了一个包含13,355个词的语料库进行后续分析。
3.2. 语料标注
本研究使用专门用于系统功能语言学(SFL)数据编码的UAM语料库工具(UAM Corpus Tool)分析这些评论中的态度资源。将所有评论文本添加到语料库后,考虑到相比于细致描述影评的语言特征,本研究更多关注中国电影的跨文化传播效果,所以对软件中预定义的“评价理论–仅态度资源”标注方案进行修改:对情感、判断和鉴赏资源下属的详细子类别进行简化,并添加了评论内容所涉及的电影维度,包括电影整体评价、情节/场景、技术(特效、音乐等)、角色设定、阵容(演员、导演等)、价值观(文化、精神等)(如图1)。
之后对65篇评论进行逐句标注。为了确保标注可靠性,相隔一周后进行了第二次标注,两次标注的一致性达85.6%。在完成标注后,继续使用此软件计算编码特征的统计数据,以便进一步分析。
Figure 1. Annotation scheme of attitudinal resources
图1. 态度资源标注方案
3.3. 分析过程
首先使用软件显示的统计数据描述态度资源整体和各子类别的分布情况,并与之前研究的统计结果进行比较,分析《流浪地球2》影评中独特的语言特征。之后,基于影评案例的质性分析为态度资源的量化分布特征提供支持,并深入探索电影的跨文化传播效果。考虑到研究目的,本文主要关注影评中有关“价值观”的态度资源。
4. 结果与讨论
4.1. 态度资源的整体分布
态度资源各类别的分布情况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65条评论中标注有492个态度资源实例。在各类别中,“鉴赏”资源所占比例最高(57.1%),“判断”资源占比26.6%,“情感”资源在整个态度系统中所占比例最低(16.3%)。这三个子类别的分布与前人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18] [23]:“鉴赏”资源最多,“情感”资源最少。这种现象可能与影评这一语篇类型的语言特点有关[18]:相比于表达自己的个人感受,影评人倾向于使用更多的“鉴赏”类词语来评价电影的情节,技术和其他特点,以避免造成主观宣扬的印象,从而说服读者接受他们的意见。
Table 1. Descriptive statistical results of attitudinal resources
表1. 态度资源描述性统计结果
|
数量 |
比例 |
态度资源类型 |
492 |
|
情感资源 |
80 |
16.3% |
判断资源 |
131 |
26.6% |
鉴赏资源 |
282 |
57.1% |
态度资源极性 |
492 |
|
积极 |
349 |
70.9% |
消极 |
92 |
18.7% |
模糊 |
51 |
10.4% |
但需要注意的是,本研究中“情感”资源所占比例相对高于以往探究影评中态度资源分布的相关研究[18] [22] [23] (见表2)。将这些资源放在句子语境中来看,似乎很多评论者都对《流浪地球2》的高质量感到惊讶。他们发现电影在特效、场景和价值观表达上的成功都超出了他们的预期。所以他们倾向于使用更直接的短语(如“favorite”“looking forward to”)来表达他们的满意程度。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情感”资源的高占比现象。
Table 2. Attitudinal resources distribution in different studies
表2. 不同研究中态度资源的分布
|
本研究 |
李君(2011) |
崔艳(2014) |
李圣青(2016) |
情感资源 |
16.3% |
10.97% |
6.6% |
10.83% |
判断资源 |
26.6% |
31.7% |
34.7% |
35.52% |
鉴赏资源 |
57.1% |
57.33% |
58.7% |
53.65% |
在态度资源的极性分布上,492例态度资源中,积极评价有349例,占70.9%,而负面评价仅占18.7%。这可能表明,总体上《流浪地球2》给观众留下了积极印象,可以看作是这部中国电影跨文化传播的成功标志之一。
4.2. 情感、判断、鉴赏资源分布
情感资源
各情感资源的分布情况如表3所示:表达满意/不满的情感资源占比最大(40%),接下来分别是感兴趣/无聊(30%)和快乐/悲伤(23.8%),表安全/不安的态度资源最少,仅占6.3%。与态度资源整体极性分布相似,情感资源中的积极评价占比高达71.3%,远高于负面评价(21.3%)。
Table 3. Distribution of affect resources
表3. 情感资源的分布
|
数量 |
占比 |
情感资源类型 |
80 |
|
快乐/悲伤(Un/happiness) |
19 |
23.8% |
满意/不满(Dis/satisfaction) |
32 |
40.0% |
安全/不安(In/security) |
5 |
6.3% |
感兴趣/无聊(Dis/inclination) |
24 |
30.0% |
情感资源极性 |
80 |
|
积极 |
57 |
71.3% |
消极 |
17 |
21.3% |
模糊 |
6 |
7.5% |
通过以下影评摘录例子可以更深入地展示影评中的情感资源1:
(1) The story is original, the special effects is very true, without thinking the possibility of science, the idea of space-elevator is shocking [+Affect: dis/satisfaction], which is the most favorite [+Affect: un/happiness] part I like.
(2) By the way, if you are also a fan of sci-fi movies, I recommend [+Affect: dis/inclination] you to go to the theatre to enjoy [+Affect: dis/satisfaction] this movie, it's worth the price.
(3) I also love [+Affect: un/happiness] the alternative heroism in this film, where collectively we could all be heroes. There are no real villains here, even the digital life folks.
(4) In the context of the Russia-Ukraine war and the end of the epidemic, it will give you courage [+Affect: in/security] and confidence [+Affect: in/security] to live in the future to see how we overcome the common difficulties of mankind.
前两个案例涉及对情节、特效和电影整体的评价。评论中用“震惊(shocked)”来表达他对电影中“太空电梯”这一想法的满意,用“最喜欢的(favorite)”“推荐(recommend)”“享受(enjoy)”等词语表达对电影高质量的积极评价。例(3)和(4)反映了影评人对电影所传达的文化和价值观的态度。不同于其他科技电影对英雄个体的描述和赞扬,《流浪地球2》传递了另一种集体英雄主义,宣扬人类在面对文明危机时的团结和奉献精神。影评人们发现了这种差异,并用“喜爱(love)”来表示赞同,认为这种全人类团结的精神在俄乌战争和后疫情时代下尤为重要。
除了以上案例外,其他情感资源如“touched”“blow my mind”“proud to be a species (human)”“humanist thoughts”“the voice of another culture”等表达也能反映出影评人对这部电影价值观的认同程度。影片中传递出的中国价值观和宇宙观,如人类团结、集体英雄主义、人类相比于永恒历史的渺小等都在海外影评中得到了充分讨论和积极反馈。
判断资源
表4展示了判断资源子类别的分布情况,与以往研究一致[24] [25],社会评判占比(55.0%)高于社会约束(43.5%)。态度极性方面,积极评价仍然占多数(45.8%),但相比于态度资源整体和情感资源的极性分布,积极评价在判断资源中的占比有所下降。这可能是因为不同于表达个人情感,判断资源涉及对社会规范多维度的优劣评判,不仅关于电影本身,而是拓展到了电影涉及的其他社会问题。因此,判断资源的极性分布可能与其他态度资源有所不同。
Table 4. Distribution of judgement resources
表4. 判断资源的分布
|
数量 |
占比 |
判断资源类型 |
131 |
|
社会评判(Social esteem) |
72 |
55.0% |
社会约束(Social sanction) |
57 |
43.5% |
模糊(Unclear) |
2 |
1.5% |
判断资源极性 |
131 |
|
积极 |
60 |
45.8% |
消极 |
35 |
26.7% |
模糊 |
36 |
27.5% |
以下摘录例子可以支持影评中的判断资源:
(5) We can see from the picture of this film that the director wants to show a grand world view, just like Star Trek, which discusses many issues that science fiction should discuss and praises courage and dedication [+Judgement: social esteem]. But this is also the biggest problem of this film. The director is too eager [-Judgement: social esteem] to finish everything in one film.
(6) The feelings of people in front of disaster, is very true [+Judgement: social sanction]. As human, we're selfish [-Judgement: social sanction] when it comes to our family, but we could be great [+Judgement: social sanction] when it comes to the survival of human. There’s no difference of nation, but as one entire human.
(7) In most movies, we always emphasis that AI is really bad [-Judgement: social sanction] when it got self-developed ability. But within this movie, it saved earth and will continue protect human and earth. This film did a very nice job of digging into this topic.
例(5)体现了影评人对导演的评价。虽然导演试图用宏大叙事来讨论许多科学和人文议题,但他被描述为急于表达而完成不佳。其他一些评论也指出了这个问题,认为这部电影虽然包含了很多可供讨论的话题,但价值观的堆积可能会让它看起来“混乱(chaotic)”且“令人迷惑(confusing)”。
例(6)和例(7)反映了影评人对电影文化和价值观的态度。例(6)表达了影评人对人类本质的看法,并表明对人类作为一个伟大整体团结起来解决问题这一观点的支持。例(7)体现了影评人对人工智能和人类关系的理解。人工智能、数字生活的争论是科幻电影一个重要而永恒的话题,而这部电影对人工智能功能的描绘收获了很多影评人相当高的评价。一位评论者认为电影中的AI“Moss”是对分隔红海的先知摩西的隐喻,整部电影是当今时代的“新出埃及记”。由此可见,《流浪地球2》中的一些东方价值观已得到了西方观众的认可,并激发他们产生各种延伸解读。
鉴赏资源
作为占比最大的一类态度资源,表示“鉴赏”的各类表达分布情况如表5所示。50.2%的鉴赏资源被归为“反应”,“构成”和“价值”分别占比17.4%和32.4%。极性方面,和情感资源、判断资源相似,鉴赏资源的积极评价占绝大多数(80.4%),负面评价仅占14.2%。总的来说,大多数影评人都用了积极的词汇来表达对这部电影的欣赏,如“thick and real”“hit my soul”“pretty attractive”,尤其是正面的“价值”资源,如“a new benchmark”“recorded in history”“epic momentum”“blockbuster”“tearjerker”“remarkable enrichment and upgrades”“the beginning of a Chinese Sci-fi Golden Age”等。以下摘录例子说明了评论者如何使用鉴赏资源来评价电影的情节/场景、技术和所传达的价值观。
Table 5. Distribution of appreciation resources
表5. 鉴赏资源的分布
|
数量 |
占比 |
鉴赏资源类型 |
281 |
|
反应(Reaction) |
141 |
50.2% |
构成(Composition) |
49 |
17.4% |
价值(Valuation) |
91 |
32.4% |
鉴赏资源极性 |
281 |
|
积极 |
226 |
80.4% |
消极 |
40 |
14.2% |
模糊 |
9 |
3.2% |
(8) Outstanding [+Appreciation: reaction] visuals & acoustics, compelling [+Appreciation: reaction] narrative, numerous convincing [+Appreciation: reaction] concepts and details, and furthermore, a much more "universal" human value. It raises the ceiling for movies of the same genre to a whole new level [+Appreciation: valuation].
(9) There's not many good sci-fi movies in recent decade, the star war original series has dead, the Marvels are just product-line goods with stunning effects but no deep thinking nor sci-fi spirits. And TWE II provides a totally different mindset other than Hollywood movies which emphasis on all mankind unity in a world-level crisis/disaster background instead of super-hero style of saving-world, which is thought-provoking [+Appreciation: reaction].
(10) I’ve seen many apocalyptic movies that people choose to abandon the place where they live and escape, but in this movie people pick a romantic [+Appreciation: reaction] way to bring the home planet with them. It’s unrealistic [-Appreciation: reaction] and hard to believe but that’s all sci-fi about.
例(8)体现出影评人对电影技术、情节、科幻概念等方面的积极鉴赏。例(9)和(10)将其他科幻电影与《流浪地球2》进行比较,认为前者只是叙述个人英雄故事的流水线产品,而后者讲述人类团结应对世界危机的故事,具有更深刻的科学精神。在例(10)中,影评人意识到了“带着地球去流浪”的中国方案和西方意识形态的明显区别,并表达了对这种故土情怀和中国式浪漫的认同。
4.3. 电影的跨文化效果
电影当中的人物设定、叙事情节、哲学理念甚至语言特点都会直接或间接地传递这个国家的文化和价值观,是一种跨文化的传播实践。在电影《流浪地球2》中,中国传统文化、中国智慧以及对人类问题的解决方案通过一个中国式的科幻故事传递给了观众。影片中一些关键的价值观,如人类命运共同体、集体主义精神而非个人英雄主义、拯救家园而非诺亚方舟式的抛弃家园等,都有别于西方文化,构成了跨文化交流的主要方面。通过分析这部电影评论中的态度资源,我们可以考察这些中国价值观在跨文化传播中的影响。总体来说,这部电影影评中“积极”态度资源所占比例很高,在传递中国观念、唤起普世价值和塑造国家形象方面也达到了良好效果。
首先,这部电影成功地激发了观众对一些世界性问题的进一步思考,如人类与人工智能的关系、人类危机下的国际关系、人类的本质、人类在宇宙层面的渺小地位,以及正义、平等、功利主义等许多社会话题。从某种意义上说,这部电影分享了中国人对这些普世价值的理解,并通过激发人们对这些话题的思考,将世界各地的人们联系在一起,这可以理解为一种跨文化交流的有益实践。
另外,通过这部电影,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其他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和哲学价值观被许多海外影评人关注并赞扬。他们发现,中国式的智慧提供了一种“完全不同的思维模式(a totally different mindset)”——在世界危机中团结全人类,而不是个体作为超级英雄拯救世界;尽最大努力拯救家园,而不是直接放弃而寻求新庇护所。通过深入思考这样的世界观,他们意识到东西方价值观念的不同(如影评“Most Hollywood exports values such as ‘freedom, democracy and pluralism’, while China conveys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fraternity, equality, unity, and dedication’.”),并对这种“中国式浪漫”留下深刻的印象(如影评“it’s a unique romance and you gonna resonate with it so hard if you can walk into Liu’s worlds”)。鉴于此,可以说这部电影成功地提高了海外观众对中国文化的感知和理解。
除了传递这些具有中国特色的价值观外,这部电影还从多方面塑造出了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中国政府在影片中为应对地球危机而采取的解决方案,以及中国电影对各类社会议题的探讨,都表明中国正在积极参与人类问题的解决和文明的发展。此外,这部电影中各种高科技特效和令人深思的科学概念也改变了一些影评人对中国电影工业和国力的原有印象(如影评“I’m impressed by the fact that China’s technology was very backward, that it stayed in World War II to produce cheap goods for the whole world. But after watching the movie, I realized that China also has a fairly strong film industry and technological.”)。因此,这部电影也生动地将一个负责且强盛的中国形象展现在世人面前。
从以上三方面看,这部电影在跨文化传播方面可以说是一次成功的尝试。然而,负面的声音也不容忽视。一些影评人提出,导演在一部电影中意图“面面俱到”的激进野心是不可取的,“缺乏说服力和模板化(unconvincing and cartoonish)”的外国角色也让一些海外影评人感到不适和冒犯,影片是否有政治宣传意味也引发了激烈争论。在中国电影海外传播的后续实践中或许可以更多使用汉语隐喻和含蓄表达,注重挖掘和利用不同文化之间的共性,以更恰当的方式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叙事体系,从而进一步传递中国价值观念、提升国家形象。
5. 总结
本研究基于评价理论框架分析了《流浪地球2》国际影评中态度资源的分布情况和具体案例,发现在整个态度系统中,鉴赏资源占据主要地位,而情感资源的占比最低;影评人对这部电影的积极态度远超负面评价。在具体影评摘录例子中,影评人用各种态度资源对电影中的情节、场景、技术、演员阵容以及文化和价值观念的评价显示了他们对中国文化和世界观的理解和欣赏。总体上,这部电影在唤起普世价值、传递中国观念、塑造国家形象方面可以作为一次成功的跨文化交流实践。
本文在评价理论框架下将语言学和跨文化研究联系起来,试图探索电影媒体跨文化交流的适当策略和中国叙事体系建立的有效途径。后续研究也可以在以下方面提升,一方面,从理论层面,可以基于评价理论的话语分析研究建立更具体和标准化的分类标准,将各类资源放在语境中加以分析,并加入对语法层次的考察;另一方面,从方法层面,通过多人标注,提升影评不同类型态度资源的分类及摘录分析的客观性。
NOTES
1标注符号说明:[态度资源极性(+代表积极态度,−代表消极态度)态度资源类型(情感、判断、鉴赏):态度资源子类型]。如[+Affect: dis/satisfaction]说明标注的词语表达了“情感资源”中“满意”的积极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