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盟背景下艺术设计类职业教育跨学科教学路径研究
Research on Interdisciplinary Teaching Path of Art and Design Vocational Educ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hina-ASEAN
DOI: 10.12677/ae.2024.1491744,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黄星雨, 江洪鋳, 刘倩云: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儿童艺术学院,广西 南宁
关键词: 艺术设计职业教育跨学科教学Art and Design Vocational Education Interdisciplinary Teaching
摘要: 近年来,中国–东盟中心携手合作下,推进了贸易、投资、教育、文化、旅游和信息媒体等领域的友好交流与务实合作,取得良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效果。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数据调研等方法,对中国–东盟艺术产品市场背景现状展开研究,分析该艺术产品市场的趋势;同时研究中国–东盟背景下艺术设计类职业教育的现状,探讨艺术设计类职业教育与经济学跨学科交流的优势;最后总结分析了中国–东盟背景下艺术设计类职业教育的发展路径。中国–东盟背景下艺术设计类职业教育应依托平台资源,联合院校、融合企业、链接人才,开发符合当地经济发展需要的规范化国际职业技能课程,为所在国的学员就业创业提供更多的便利与支持,提供较强的现实基础意义。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China-ASEAN centers have worked hand in hand to promote friendly exchanges and practical cooperation in the fields of trade, investment, education, culture, tourism and information media, and achieved good political, economic and social effects. In this paper, through literature research, data research and other methods, we study the background status of China-ASEAN art product market and analyze the trend of this art product market; at the same time, we study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art and design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the context of China-ASEAN and explore the advantages of interdisciplinary exchanges between art and design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economics; and finally it summarizes and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art and design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the context of China-ASEAN. Vocational education of art and design in the context of China-ASEAN should rely on platform resources, uni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tegrate enterprises, link talents, develop standardized international vocational skills courses that meet the needs of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rovide more convenience and support for the employment and entrepreneurship of trainees in the host countries, which provides a strong significance of the practical foundation.
文章引用:黄星雨, 江洪鋳, 刘倩云. 中国–东盟背景下艺术设计类职业教育跨学科教学路径研究[J]. 教育进展, 2024, 14(9): 880-885. https://doi.org/10.12677/ae.2024.1491744

1. 引言

中国和东盟是地缘和文化上密切相关的地区,两者之间的文化交流和经济合作一直都非常紧密。2020年,第四次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领导人会议11月15日举行,东盟十国以及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15个国家,正式签署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标志着全球规模最大的自由贸易协定正式达成。签署RCEP,是地区国家以实际行动维护多边贸易体制、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的重要一步,对深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稳定全球经济具有标志性意义。在中国与东盟地区日益紧密的经济与文化合作背景下,艺术产品市场作为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其繁荣与发展不仅反映了地区间的文化融合,也为跨学科教学提供了新的契机和领域。艺术设计类职业教育,特别是其跨学科教学模式的探索,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本部分旨在阐述中国–东盟艺术产品市场的背景,并分析其与艺术设计类职业教育跨学科教学之间的紧密联系。

2. 中国–东盟艺术产品市场背景与跨学科教学

2.1. 中国与东盟艺术产品市场的政策背景及合作现状

自1991年中国与东盟开启对话以来,双方关系不断加深,从全面对话伙伴到战略伙伴关系,再到如今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每一步都标志着双方在多个领域的合作迈向新的高度。

中国和东盟国家领导人认真落实重要共识和双方中长期合作规划,扎实推进中国–东盟贸易、投资、教育、文化、旅游和信息媒体等领域友好交流与务实合作,已经取得良好政治、经济和社会效果。在文化领域,各国共同积极推动艺术展览、文化交流项目等活动,如举办中国–东盟博览会、构建中国–东盟文化产业合作区等。这些举动不仅增进了相互了解和友谊,更为艺术产品市场的繁荣创造了有利条件。在这些政策与合作机制的背景下,为艺术设计类职业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实践资源和国际视野,促进了跨学科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发展。为深化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促进地区发展与繁荣发挥了重要作用。

2.2. 艺术产品市场趋势与跨学科教学的需求

随着中国–东盟艺术产品市场的开放,市场对具有创新能力、跨文化素质的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也逐步增多。面对这种趋势,艺术设计类的职业教育模式更需适应市场的变化,在教学内容、方法等方面进行调节,以适应市场的多样化需要。因此,引入跨学科教学模式正是适应市场必然决策。通过跨专业的教学,艺术设计类的职业教育可以突破传统学科的界线,将经济学、管理学、文化学等有关学科的知识融入艺术设计教学中,能够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与创新能力。

中国–东盟艺术产品市场为艺术设计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实践土壤。跨学科教学模式的引入,使得学生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还能深入了解中国–东盟市场动态、文化差异及商业运营,从而创作出既具艺术价值又符合中国–东盟市场需求的作品。这种教育模式不仅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国际竞争力,也为中国–东盟艺术产品市场的多元化和国际化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中国–东盟背景下跨学科教学还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适应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市场需求,提升他们的国际竞争力[1]。中国–东盟艺术产品市场的繁荣与发展为艺术设计类职业教育跨学科教学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丰富的实践资源。而跨学科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发展,又将进一步推动艺术产品市场的多样化和国际化进程,实现教育与市场的良性互动。

综上所述,中国–东盟背景下艺术产品的发展影响着国内艺术设计的职业教育教学。中国–东盟艺术产品市场迅速发展,对艺术设计的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需求。跨学科教学是中国–东盟的市场需求,也是推动产品设计创新、培养学生国际视野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中国–东盟背景下,艺术设计的职业教育应该积极探索跨学科教学的方式和方法,以培养具有全面素质和创新能力的设计人才贡献力量。

3. 中国–东盟背景下艺术设计类职业教育的现状

3.1. 艺术设计类职业教育概述

普通教育通常注重传授学术性知识、批判性思维和理论概念,旨在培养广泛的知识和综合素质。与此不同,职业教育更加注重实际技能和职业准备,为学生提供在特定领域就业所需的专业技能。在艺术设计领域,职业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快速适应工作环境,并为他们提供所需的实际技能。

艺术设计类职业教育是培养艺术设计人才的重要途径,以培养具备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的专业人才为目标,专注于设计、创意及市场导向的实践技能培养。这一领域不仅涵盖了平面设计、时尚设计、工业设计和室内设计等多个细分方向,还强调学生创造力、审美敏感性以及商业能力的全面发展。在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中,艺术设计类职业教育需紧跟时代步伐,不断调整教学内容与方法,以适应行业发展的新需求。也是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在中国和东盟之间的文化交流中,艺术设计类职业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2]

在中国–东盟背景下,艺术设计类职业教育与经济学跨学科交流具有许多优势。这种跨学科交流不仅促进了两个领域之间的合作与发展,还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学习和职业发展机会。

3.2. 中国–东盟背景下艺术设计类职业教育的现状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艺术设计领域不断涌现新的理论和技术,同时也迎来新的挑战。当下,我国艺术设计类职业教育已初具规模,但依旧存在一些问题。例如,部分院校课程设置较为单一,缺乏跨学科融合的尝试;实践教学环节相对薄弱,难以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与国际接轨的师资力量不足,限制了学生国际视野的拓展等。

一方面,随着中国–东盟区域经济的融合与市场的开放,对具备国际化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设计人才需求增加。艺术设计类职业教育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及国际合作等方面仍需进一步完善,以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的发展。艺术设计类职业教育在课程设置上虽注重实际应用技能的培养,但仍需进一步适应行业快速变化的需求。教育机构需及时调整课程内容,融入新技术、新理念,确保学生所学与市场需求紧密对接。

另一方面,学生缺乏对东盟国家国情和文化传统的深入了解,限制了他们在设计中的跨文化视野和国际竞争力。此外,实践教学环节仍有待加强,学生需要更多与实际工作场景结合的学习机会,以提升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校应该及时调整课程设置,以适应行业的发展需求过培养具备专业知识和创新能力的设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存在丰富多彩的文化传统,通过艺术设计教育,可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和交流。学生可以学习和了解东盟国家的文化特点,将这些元素融入设计中,创造具有国际视野和文化包容性的作品。

3.3. 中国–东盟背景下艺术设计类职业教育与经济学跨学科交流的优势

中国和东盟地区在历史、文化和经济方面都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国和东盟地区的文化交流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丝绸之路。而近年来,两者之间的文化交流和经济合作更加频繁和紧密。在中国–东盟背景下,艺术设计类职业教育与经济学跨学科交流的优势愈发凸显。这种跨学科的沟通,既能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又能更好地适应市场需要的改变。特别是在经济学视角的引入中,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市场动态、消费者行为、商业模式等重要因素,从而使学生在设计时融入更多的市场元素和商业价值。

跨学科沟通既能推动各个领域的知识进行整合和创新。艺术设计和经济的融合,能激发新的设计思想和市场战略,为文化行业的发展注入新的生机。此外,通过与国际接轨的跨学科教育项目合作与交流活动,可以进一步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和人脉资源,为他们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3]

因此,中国–东盟背景下艺术设计类职业教育应以学科建设为重点,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凝练艺术学科特色,强化国际研究生教育,加强本科人才培养,探寻国际化开放路径,深化彰显社会服务特色,凝心聚力,群策群力,推动学院高质量发展;中国–东盟背景下艺术设计类职业教育应依托于成都得天独厚的自然与人文条件,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紧随时代步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繁荣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这种交流不仅促进了创新和创造力的培养,还提供了多元化的学习资源和教学方法,并促进了文化交流和区域合作。通过跨学科交流,学生可以获得更广阔的学习和职业发展机会,为艺术与经济的发展作出贡献。未来应继续深化跨学科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培养出更多具备国际竞争力和创新能力的艺术设计人才。

4. 中国–东盟背景下艺术设计类职业教育的跨学科教学路径

4.1. 中国–东盟背景下艺术设计类职业教育跨学科教学缺失

当前,中国–东盟背景下的艺术设计类职业教育虽然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在跨学科教学方面仍存在明显不足。许多院校在课程规划上依旧过于专注于艺术设计专业本身,从而容易忽视与市场和其他学科的融合,在与市场相关的经济学、管理学等重要领域有所欠缺,补充这一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和市场适应能力的增强。

4.2. 中国–东盟背景下艺术设计类职业教育跨学科教学的必要性

在中国–东盟背景下,艺术设计类职业教育必须与时俱进,加强跨学科教学,以适应复杂多变的市场需求。学生需要了解中国–东盟市场趋势、竞争环境和商业需求,以便他们的设计作品不仅具有艺术价值,还具备市场竞争力[4]。这包括品牌定位、市场调研、客户关系管理和项目管理等商业技能。跨文化和国际化视野是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重要方向之一。跨学科教学不仅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还能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5]。特别是在中国–东盟这一特定区域背景下,跨学科教学对于培养具备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设计人才尤为重要。

4.3. 中国–东盟背景下艺术设计类职业教育跨学科教学的实施路径

为了推动与中国–东盟艺术产品产业的交流与发展,艺术设计类职业教育需要寻找一条合适的发展路径。具体来说,可以采取以下路径:

1) 课程整合

将经济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的基础课程纳入艺术设计类教学计划中,形成跨学科课程体系。例如,开设“艺术管理”“市场营销”等课程,让学生在掌握设计技能的同时,了解中国–东盟市场趋势、成本控制和项目管理等实用知识。同时,这种融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市场需求、商业环境和经济背景,从而更好地满足市场的需求,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2) 案例教学

在中国和东盟地区的文化交流中,艺术设计类职业教育应该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运用中国与东盟地区艺术设计领域的实际案例,在教学中将中国–东盟市场实践项目融入课程,并进行分析,开展跨学科教学。通过分析具体项目中的经济、社会因素,了解东盟地区的文化和艺术,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通过项目案例教学,培养适合中国–东盟背景下的艺术设计类人才。

3) 校企合作

主动与东盟地区企业的合作,为学生提供跨区域的实践平台。艺术设计职业教育要强化实践教学,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实践操作与实践机遇。通过与东盟国家的企业合作,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东盟环境下的设计产业特征和实际发展趋势,从而增强其整体素质和实际能力。通过实习实训、项目合作等措施,使学生在实际工作中保持跨学科的应用。

4) 国际交流

推进东盟国际交流和合作,组织学生积极参与东盟国家艺术设计展览、研讨会等活动,扩大其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同时,积极引进东盟地区的优质教育资源,开展联合办学或教师互访等项目。

5) 师资培养

加强跨学科、跨区域师资队伍建设,鼓励教师参与东盟国家有关方面的培训与学习,提高他们的跨学科教学能力和水平。同时,聘请有国外背景的专家和学者们也担任兼职教师和客座教授,为跨学科的跨区域教学提供有力的支撑。

6) 鼓励学生参与创新和商业竞赛

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国内外创新创业大赛和商业竞赛,以比赛的方式,激励学生的思考思想和竞争意识。同时,在竞赛过程中,商业策划、市场调研等环节也能更好地了解市场的需求和商业运行规律,从而培养他们的商业思思维和创新能力。

通过实施跨学科教学路径,预期能够显著提升艺术设计类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学生将具备更加全面的知识结构和更强的综合能力,能够更好地适应中国–东盟地区文化产业和设计市场的需求。同时,跨学科教学也将推动艺术设计类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深度融合,为区域文化产业的繁荣与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5. 结论

中国和东盟之间的文化交流和经济合作已经越来越密切,艺术设计类职业教育也应该紧跟时代的步伐,寻找适合的发展路径,推动中国和东盟之间的文化交流和经济合作,为艺术文化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中国–东盟背景下艺术设计类职业教育应依托平台资源,联合院校、融合企业、链接人才,开发符合当地经济发展需要的规范化国际职业技能课程,为所在国的学员就业创业提供更多的便利与支持,为海外发展的中资企业人力保障贡献力量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基金项目

1) 2023年校级高等教育国际化专项课题:东盟地缘背景下广西高校动漫专业教育国际化发展机遇与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3YZKTGM50);2) 广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高等教育国际化专项课题:东盟地缘背景下广西高校动漫专业教育国际化发展机遇与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3ZJY2107)。

参考文献

[1] 黄艺. 基于产教融合的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 美术教育研究, 2024(7): 175-177.
[2] 郭玉格.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产教融合教改策略探究[J]. 大观, 2023(8): 122-124.
[3] 喻馨锐, 覃敉. 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障碍与对策研究[J].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 2024, 37(8): 68-70.
[4] 郑艳, 吕京, 李欣佳. 新时代背景下中国-东盟职教共同体构建现状、挑战与应对举[J]. 教师, 2023(29): 102-104.
[5] 陈雪清. 艺术设计专业跨学科协同合作教学方式的探讨[J]. 成都师范学院学报, 2019, 35(3): 3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