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支持不当情境下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问题及对策探析
Analysis of the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Crisis Intervention under the Scene of Improper Family Supports
DOI: 10.12677/ae.2024.1491777, PDF, HTML, XML,   
作者: 钱 虹:曲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山东 曲阜
关键词: 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家庭支持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Crisis Intervention Family Supports
摘要: 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基石和关键,当前大学生的心理状态整体平稳,但也存在着抑郁、焦虑等频发的心理问题。原生家庭提供的家庭支持是塑造学生心理原型、影响学生心理状态的重要因素之一。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危机干预是高校辅导员的重要职责,基于此,本文在探究在家庭支持不当的情境下,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显现出的学生心理状态复杂、危机干预难以速见成效,家校联系痛点频发、沟通联动不够得当紧密,危机应对模式固化、人文关怀尚未有效渗透以及危机解决后继乏力、心理成长难以持续发展等问题,进一步提出用好“快”字诀、上下协同做好初步应对,打好“准”字牌、多方联动开展精准干预,念好“情”字经、用心用情防范化解危机以及用好“导”字招、教育引导多措协同开展等具体措施,以此为高校辅导员有针对性地做好家庭支持不当情境下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干预工作提供有效的对策与建议,从而真正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和合理应对不当的家庭支持对个人心理造成的负面影响,健康成长为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协调发展的时代新人。
Abstract: Psychological health is the cornerstone and key to the growth of college students. The current psychological state of college students is stable, but there are frequent psychological problems such as depression and anxiety. Family support provided by original families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factors to shap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prototypes and affect students’ psychological state.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and crisis intervention are the important responsibilities of college counselors. Based on this, in this article, in the situation of improper family support, the interven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crisis has several problems including complicated psychological state so that the crisis intervention is difficult to see results quickly, tough problems in the connection between family and school so that cooperation is not proper and tight enough, blunt crisis response mode so that the humanistic care becomes invalid, ineffective follow-up measures after crisis solved so that th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is hard to grow. Based on these unsolved problems, the article comes up with four practical measures. Firstly, by make good use of quick response, cooperate up and down to make preliminary responses. Secondly, by solve crisis accurately, form the multi-party cooperation to carry out precise judgment and solution. Thirdly, by pay attention to emotional care, solve the psychological crisis more human. Fourthly, by attach importance to guidance, take a variety of measures such as education and guidance. Hence, the advice above can provide effectiv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or counselors to deal with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crisis intervention under the scene of improper family supports. Thus, help college students correct understanding and reasonable deal with improper family support to the negative impact of personal psychology to healthy grow up with the ideological and moral qualities,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quality and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quality of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and become the backbone of new era.
文章引用:钱虹. 家庭支持不当情境下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 教育进展, 2024, 14(9): 1111-1117. https://doi.org/10.12677/ae.2024.1491777

1. 引言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一代代青年的接续奋斗。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大学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重要阵地,也是学生个人成长的关键时期,培养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协调发展的时代新人[1]一直是教育的应有之义。近年来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一直备受关注,数据显示,约有45.28%的大学生可能存在焦虑风险,21.48%的大学生可能存在抑郁风险,30%~45%存在心理健康问题,8%存在较为严重的心理障碍[2]。原生家庭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是学生最重要的支持来源,更是其心理适应的起点[3]。而不当的家庭支持不仅会使学生缺乏健康成长的物质和精神环境,更会深刻地影响学生的性格和心理的形成。不良的家庭支持所投射出来的亲子关系问题、性格认知问题等不仅增加了心理危机出现的可能,还进一步加大了心理危机的干预和处置的难度,如果不能得到妥善的预防和解决,将长远地影响学生在大学阶段的生活表现。正基于此,深入探究不良家庭支持对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影响,提出卓有成效的实践对策,将家庭真正建设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危机预防的有效力量[4],让家校协同真正支持学生成长为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栋梁之材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与现实价值。

2. 大学生心理危机与家庭支持

大学生心理危机是指大学生遭遇有重大心理影响的事件或境遇等困难,使用现有的问题解决水平和心理支持系统无法有效应对,进而引起认知、情感、躯体或行为等方面的失衡或危险状态[5]

家庭支持是指大学生的原生家庭在其成长的过程中提供的经济、认知、情感和其他实际支持构成的整体体系,包括家庭提供的财政援助,家庭成员给予的鼓励、关心和情感上的支持、价值观和文化的引导,以及生活上照料、日常事务协助、实际困难时指导等多样的支持和帮助。

整体来说,家庭支持是学生个人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其提供的物质环境和精神氛围直接影响着学生性格、品质、价值观等要素的形成,是学生健康、稳定的心理状态形成的原生环境,是学校和社会教育发挥作用的基础。大学生囿于经济条件、生活经验、社会角色等方面的不完全成熟,受家庭支持系统的经济状况、亲缘结构、教养方式、文化水平等因素影响较大[6]。良好的家庭支持系统能够帮助大学生应对学业压力、心理挑战和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增强其自信心和心理韧性,从而帮助其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提升学业成绩和规划未来发展。

3. 家庭支持不当情境下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现实问题

3.1. 学生心理状态复杂,危机干预难以速见成效

大学生家庭教育支持的常见形态有溺爱型、放任型、专制型、民主型等等,溺爱型家庭支持容易使大学生缺乏成熟的理性思考和判断,放任型家庭支持容易使学生缺乏约束力和目标感[7],专制型家庭支持容易使学生缺乏内生动力,产生自卑和胆怯等心理问题[8]。当家庭支持不当的大学生发生或者介入他人的心理危机时,辅导员在进行干预和处理时可能会面临更加复杂的矛盾焦点和背后诱因,难以在短时间内把握问题解决的关键。谈心谈话是辅导员对大学生心理危机进行干预的首要方式,而面对家庭支持不当的学生,在语言表达上更加容易触及学生的潜在痛点,从而影响危机干预的效果甚至使危机事件扩大化,因此在危机干预时难以在第一时间采取效果最佳的应对方式。

3.2. 家校联系痛点频发,沟通联动不够得当紧密

家庭支持不当的学生家庭在与学校进行沟通时常常显现出多样的协同痛点。例如溺爱型、专制型的家庭常常对学生在校期间的表现进行较为偏颇的归因,将学生取得的成绩归因于学生个人的努力,而将学生出现的问题归结于学校教育方式的弊端,或者对学校教育的应有之义存在坚定的个人见解,从而对学校的政策和举措呈现怀疑态度,在与辅导员进行沟通时前置了不认可和不信任的态度。而放任型的家庭常常在家校共育中“隐身”,对于辅导员反馈的学生成长出现的问题尤其是心理问题不以为意,或者将辅导员的沟通错误且片面地转化为对学生的品评,导致家庭不仅没有起到应有的教育作用,同时影响了辅导员与学生的信任和沟通。家庭对于学生心理健康的认识也会深刻影响到学生心理危机的预防和干预,部分家长将不良情绪视作洪水猛兽,从而使学生在出现心理波动时抵触心理咨询,或在存在心理问题时抗拒科学的诊断和治疗,贻误及时有效地缓解心理波动和解决心理问题的时机。部分家长盲目支持学生的行为,对于学校反映的情况和问题缺乏足够的重视,使得学生心理成长的社会性出现真空状态,不能很好地适应群体生活。

3.3. 危机应对模式固化,人文关怀尚未有效渗透

为了更加快捷有效地解决好心理危机所造成的影响,辅导员通常会采取心理危机应急处置预案中相对成熟而固定的处理流程和办法,部分做法可能会引起学生和家长的误解从而使得矛盾转移或者扩大。究其根源,辅导员可能置身于解决危机的客观视角,缺乏对学生和家长的深度理解和支持,忽视了认可和关怀带来的情绪价值,使得学生和家长感觉到诉求不被重视或者没有满足,从而和学校、辅导员站到对立面,使得后期的沟通协调缺乏信任基础。

3.4. 危机解决后继乏力,心理成长难以持续发展

家庭支持对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深远,如父母的教育方式不当、家庭关系紧张、沟通不畅等,这些因素可能成为学生心理危机的根源,在心理危机事件得到初步解决后,如果不能深入挖掘学生心理危机潜在核心因素并加以有效的教育引导,将会致使危机事件无法得到彻底解决,无法从根本上改善学生的心理状况。由于家庭支持不当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发生的背后诱因通常与家庭关系密切,例如常见的父母的否定型的教育方式、重男轻女的性别歧视以及经济困难带来的索取型的亲子关系等,对于辅导员而言真正起到对学生心理状态的介入和干预的作用较为困难,容易卷入家庭支持不当的学生与家庭的纠纷中去。

4. 家庭支持不当情境下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对策探析

4.1. 用好“快”字诀,上下协同做好初步应对

在日常工作中,辅导员要建立重点群体学生心理台账,充分发挥宿舍信息员和班级心理委员的关注作用,畅通跟踪反馈机制,及时关注学生的心理和行为动向,深入了解学生心理状态波动的深层原因。在学生发生心理危机事件后,辅导员要第一时间赶赴现场稳定局面,结合前期对于学生的关注和了解,及时与学生进行谈心谈话。

一是要注意思考学生产生此类行为的深层诱因,妥善处理可能引起学生情绪波动的敏感话题,并给予充分的理解和鼓励,同时注意避免其他围观学生造成二次影响或网络舆情。例如,辅导员在实际工作中遇到性别歧视、经济困难等家庭支持不当引发的自杀意愿高的学生,如果前期对学生的情况缺乏深入、全面地了解,单纯从学生在校期间的生活困难和未来成长的引导规划两个方面入手,容易使学生认为其“不懂装懂”“根本不能理解自己的苦难”,从而产生不信任感和排斥感,不利于后续工作的开展。同时要与知晓此事的相关学生进行沟通,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和对于学生个人隐私的保护,不能将片面的图文和影音资料随意在网络上传播,避免造成大量的热议、讨论甚至人肉搜索、网络暴力等不当行为的集中出现,对当事人造成二次伤害。

二是要坚持解决实际问题与解决心理问题相结合的原则,及时疏导相关学生情绪,将情绪问题“降温”为现实问题,提供较为妥善的处理措施,从而控制危机事件发展,为危机事件的深度解决打好基础。在危机干预的第一时间,实际问题通常是辅导员取得学生信任、推进事件解决的有效切口,故而辅导员应当在谈心谈话中运用思想共鸣、自我暴露等方法等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真实困难和诉求。面对学生提出的浅层次的现实问题,辅导员要给出积极热情的解答,能直接解决的要给出明确的解决办法和时限,对于需要进一步协调解决的,也要在回答中给学生提供积极的心理暗示,从而获得学生的信任,引导学生说出深层次的问题和需求,正确地认识家庭支持给自身带来的影响,用自己的努力化困苦为动力,真正成为自己人生的主导者。

4.2. 打好“准”字牌,多方联动开展精准干预

在日常工作中,辅导员要与家长保持一定的联系,对学生的家庭支持系统进行初步画像。在对危机事件进行初步处理后,为找准危机事件爆发症结、避免危机事件再生事故,辅导员要跳出自身角色定位造成在处理危机事件时的局限,将全员育人的工作格局落到实处。

一方面要与学生家长建立联系,深入了解和挖掘学生发生危机事件的根本原因和底层逻辑。例如,家庭支持不当的学生在与辅导员沟通时可能表现出较强的倾向性,对自己的家庭环境和个人遭遇进行过度的、偏颇的刻画和解读。因此,在干预由此产生的心理危机时,辅导员不能单纯地与学生共情,而是要与学生家长深入交流,确定学生的过往表现、成长环境、家庭支持等细节,借助日常与家长的沟通加之学生日常表现和同学反馈等多种信息,对学生进行精准画像,从而准确研判学生的情况和问题。部分家庭经济支持较差的学生可能隐瞒自己平时过度攀比或缺乏规划的消费情况,一味地将日常生活中的困难、与同学之间产生的摩擦等问题归结于父母在经济支持上的乏力,而不能正确认识到自己在消费心理、社会交往当中存在的问题;部分家庭教育支持不当的学生可能对于自己表现出敏感多疑、手机成瘾[9]、自我中心突出、社会适应性不足等问题缺乏认识,将所有的矛盾冲突归结于其他同学的行为不当。因此辅导员要充分借助日常对于学生的精准画像为危机干预提供客观的事实基础,从而在谈心谈话过程中科学有效地引导学生正视当前出现的问题。

另一方面要准确研判事件态势,及时协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及相关职能部门,学院领导、专业课教师、心理咨询专家等多方力量形成协同会商机制[10],促使心理咨询乃至治疗等相关方法和手段介入,同家长联动开展危机的应对和处理,提供科学的研判和解释,同时根据情况做好转介诊疗工作,从而为有效针对症结消除危机、恰当开展后续教育引导提供有效支撑。在心理危机干预的工作实际中,由于学生家庭支持不当给学生心理造成影响的复杂性和严峻性,以及大学生和家庭会基于单方利益考虑,往往会隐瞒部分信息或者不配合事件处理,给心理危机处理带来阻碍[11],从而使得辅导员尤其是非心理学专业背景的辅导员在应对此类危机时很难确保危机干预的科学性和实效性。故而在危机处理的过程中,辅导员要充分发挥全员育人的优势,合理地挖掘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对危机干预的意见和建议、心理咨询专家教师和专业课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权威效应、相关职能部门和行政领导的优势,为危机干预提供资料收集、人员组织、形成结论等方面的科学而有力地支持,确保在危机干预过程中占据主动权。

4.3. 念好“情”字经,用心用情防范化解危机

在做好学生心理危机事件处理的过程中,既要以理服人,更要以情动人,在解决矛盾问题的过程中关注学生和家长的情感体验,突出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温度”。营造关心、关注、关爱的暖心氛围。

在与学生沟通时,要注重理解和共情,在获得学生接纳和认可的基础上,逐步引导学生认识自己产生心理状态波动背后的原因。在危机干预的过程中,与学生的有效沟通是至关重要,理解和共情是形成有效沟通的基石。当面对学生时,辅导员要具备高度的敏感性和同理心。首先要建立一个安全、无评判的交流环境,做一个导航者而非指挥者,倾听并尊重学生的感受,努力去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并且从学生的言语表达中感受他们深层的困惑和期望。同时,还要观察学生的非言语线索,如面部表情、身体语言和语调变化,以便更全面地理解学生的情绪状态。当学生感觉到被理解、被肯定时,他们更可能打开心扉去分享深层次的感受和经历,从而给辅导员发现心理危机的真正成因提供线索。获得学生的初步信任后,辅导员耐心和细致地借助开放式、渐进式的问题引导学生自我发现,认识自己产生心理状态波动背后的原因,鼓励学生思考自己的情绪是如何受到家庭支持的影响,以及这些情绪如何影响他们的行为和决策,从而帮助学生建立起自尊自信,学会自我理解和自我关爱,培养学生终身受益的心理韧性。

在与家长沟通时,要准确研判家长的态度和立场,既要细致准确说明事情的起因、经过和初步处理情况,更要拉近和家长的心理距离。辅导员与家长之间的有效沟通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关键。当面对学生心理危机的干预时,辅导员的责任不仅在于及时通报相关情况和信息,更重要的是构建理解与信任的协作关系,面对放任型的家长,要积极争取学生家长的关注和重视,引导家长思考家庭支持不当对于学生心理成长的影响和形成危机的中介作用,为妥善地干预心理危机、形成良好的家庭支持环境从而维护学生的心理成长奠定基础;而面对专制型、溺爱型的家长,辅导员在沟通时需要展现出同理心,倾听家长的意见和感受,借助以人为本的沟通方式表达对家长和学生的理解与关心,使家长感受到辅导员是站在“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立场上行动的,从而引导家长结合家庭情况和学生的成长经历去深入反思学生心理状态波动的影响因素,以期能使家长采用有效的家庭教育策略和亲子沟通技巧,客观地认识学生及其心理状态,积极地配合辅导员进行学生心理危机的有效干预。

4.4. 用好“导”字招,教育引导多措协同开展

家庭和学校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最重要的两大社会支持系统,在就危机事件开展后续教育与管理的过程中,不仅要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更要深入挖掘现象背后的家庭支持因素,帮助学生筑牢心理防线。

一是要引起家庭对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充分重视和科学认识,强化家长的家庭教育特别是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和素质,最大限度地避免学生心理危机的产生。辅导员要引导家长认识学生心理状态变化的正当性,远离了父母在生活上事无巨细的支持,弱化了教师在学习上严格细致的指导,面临着更加复杂和多彩的大学生活,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存在波动是十分正常的现象,不能谈心理而色变,从而讳疾忌医,甚至在学生心理成长过程中无法给予恰当的甚至是负面的维护和支持。同时更要引导家长思考家庭支持对于学生性格等原生心理状态和当下社会生活的影响,从改善家庭支持这一根本因素开始,帮助学生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逐渐去适应社会生活,养成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正基于此,辅导员要借助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手段和形式,注重点面结合,坚持正面引导和负面警示相结合的原则,通过家长会、重点学生群体家长的谈话,配合以微信、微视频的宣传推送,深入分享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当前大学生心理状态的整体调研数据以及大学生心理状态波动的具体案例和化解技巧,引导家长形成科学认识、充分重视、有效支持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

二是要帮助学生正确面对家庭支持对个人带来的影响,并形成卓有成效的应对策略。大学生尚未完全脱离对于家庭支持的依赖,辅导员要借助“开学第一课”、心理健康活动月等契机,及时开展心理科普知识讲座等,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家庭支持给个人带来的影响,辩证地思考家庭支持与个人发展尤其是心理成长的关系。同时也要积极联络任课教师、班主任,发挥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的心理育人和思想引领作用以及优秀高年级学生的引领作用,传授心理调适技巧方法和专业成长经验,从而帮助学生主动地形成有效的心理调节技巧和应对不良家庭支持的科学措施。辅导员还要充分发挥班级心理委员、宿舍心理信息员的朋辈作用,引导学生坚持自助和互助相结合,在日常生活中全方位、浸润式地关心自身和同学的心理健康,在应对大学生活特点和不良家庭支持的实践中逐步形成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最终实现心理健康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的协调发展。

5. 总结

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支持是学生原生心理状态形成的关键。家庭支持不当不仅让学生从根本上不够健康稳定的心理状态,更无法很好地应对复杂的社会生活。学生和家长在面对自身的心理波动时应对不力,加剧了心理危机形成的风险和干预的难度。家校共育是一项复杂的多边活动,部分家庭受教养分离观念的影响,认为教育的责任完全属于学校,或者是受制于复杂的家庭结构组成和文化素养差异等因素,单纯作为家校活动的参与者而并不能真正地认识和关心到学生心理状态的成长[12],而帮助学生正确面对家庭支持给个人带来的影响、形成面对生活的积极心态,是辅导员育人工作的重要一环。正基于此,本文关注到了家庭支持不当情境下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这一非常重要而亟待解决的难点痛点,进一步梳理了家庭支持不当情境下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存在的心理状态复杂、家校沟通不畅、危机干预阻力大、后期心理健康教育乏力等方面的现实问题,并结合工作实际和相关案例从注重上下协同、多方联动、情理结合、教引并重四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以期为高校辅导员有针对性地做好家庭支持不当情境下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干预工作提供有效的对策与建议,真正帮助大学生正确面对家庭支持对个人心理状态的影响,真正成长为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栋梁之材。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等十七部门关于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的通知[J].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3(5): 4-9.
[2] 陈迟. 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与教育对策[J]. 农家参谋, 2017(20): 140.
[3] 蒋亚兰. 原生家庭引发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J]. 国际公关, 2023(4): 92-94.
[4] 汤林, 李勇. 家校合作视域下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干预探析[J]. 湘南学院学报, 2019, 40(4): 109-111.
[5] 季文泽, 汤琳夏. 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实践与反思[J]. 高等教育研究学, 2019, 42(3): 53-59.
[6] 赵珺蓉. 家校协同育人视角下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基于三个案例分析[J]. 大学, 2024(3): 169-172.
[7] 崔慧旭. 家庭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对策探析[C]//中国陶行知研究会. 2023年第七届生活教育学术论坛论文集. 2023: 3.
[8] 龚伯韬. 由“情”入“理”: 中国家庭教育的实践机制——基于大学生教育叙事的分析[J]. 教育发展研究, 2022(20): 47-53.
[9] 王燊成, 赵心慧. 城乡困难家庭青少年手机成瘾与心理健康: 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J]. 中国青年研究, 2024(8): 103-111.
[10] 凌钲程, 范蕊. 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协同会商机制构建及实现路径研究[J]. 高校学生工作研究, 2023(2): 165-176.
[11] 甘霖. 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网络的优化研究[J]. 中国高教研究, 2013(10): 94-98.
[12] 吴晗清, 赵芳祺, 程竺君. 家校共育现状及可能的改变: 来自家长的声音[J]. 当代教育论坛, 2020(1): 8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