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恶性肿瘤是世界范围内致死的主要原因,也是全世界的难题。最新发表根据全国各肿瘤登记处上报国家癌症中心的2016年肿瘤登记数据显示我国恶性肿瘤负担较重[1]。近十几年来,我国恶性肿瘤的发病和死亡均呈持续上升态势,肿瘤防治工作面临巨大压力。目前我国推行的实习医师轮转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方案中,除了肿瘤放射治疗专业,肿瘤内科均没有设立对应的培训计划。医学本科生是未来临床工作的中坚力量,在医学本科生的教学中加入肿瘤学的课程能帮助学生系统性地学习肿瘤学知识,培养学生正确的肿瘤诊疗思维。因此,在医学本科院校开设肿瘤学课程教育具有现实意义。目前国内各大医学院校并未对医学本科生肿瘤学教学达成广泛共识。本文分析总结了我校在医学本科生中开设肿瘤学选修课程的教学经验,并提出了对于今后医学本科院校的肿瘤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建议。
2. 我校肿瘤学课程开展情况
2.1. 肿瘤学课程教学目标
学生通过课程学习能熟悉肿瘤的生物学特性和常规诊断方法,能用自己的话阐述肿瘤发生的病因、发病机制、流行病学等特点,可以熟练掌握肿瘤常规诊断方法和基本治疗原则,深化肿瘤学科中“综合治疗”理念的理解,明白肿瘤的多学科综合治疗概念,建立一套完整的肿瘤学知识体系。能将肿瘤学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进行融汇贯通,增强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同时,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在相关课程融入思政元素的学习中,形成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思想政治体系。培养学生具备医学专业人员应有的责任感、使命感、职业道德及职业担当。
2.2. 肿瘤学课程学情分析
本课程为专业任选课,面向的是临床医学相关专业大二及以上的本科生,已经先修过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等基础课程,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水平。学生接受能力强,好奇心强。但对临床知识的掌握相对薄弱,自主意识较强,严谨的职业态度尚未形成。前期调查数据显示,90%以上的医学本科生有考研的需求或意愿,肿瘤学课程所涉及到的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的研究成果展示对学生进行科研学习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2.3. 肿瘤学课程参考教材
肿瘤学进展日新月异,近年来,肿瘤学的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均处于快速发展阶段。肿瘤学治疗药物迭代迅速,治疗理念和策略也不断变化,治疗指南更是更新频繁。考虑到传统教材往往不能体现新的发展成果,本课程并未指定课程教材。取而代之的是引导学生灵活运用多媒体网络及学校图书馆进行文献资料查阅,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文献阅读水平。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将临床案例与最新肿瘤诊疗指南与临床研究相结合,增加学生专业知识面的广度和深度,让学生所学知识更加贴近目前临床应用。
2.4. 肿瘤学课程师资队伍
目前,在我国多数医学院校的本科生教学中,没有将肿瘤学课程作为必修课程之一开设,甚至有的院校尚未开设肿瘤学课程。肿瘤学内容分散在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影像学等各个系统疾病内容章节中,负责授课的老师由上述学科的专业医师分别就其相关内容进行讲解。而这些授课老师也并未接受过肿瘤学系统性专业化的培训,存在对肿瘤学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不足、肿瘤临床诊治实践经验缺乏以及对肿瘤学前沿领域不够了解等弊端。我校大部分授课师资来源于附属医院(浙江省人民医院)肿瘤科的专业肿瘤学医师团队,同时邀请从事肿瘤转化研究的老师进行肿瘤学前沿研究部分的讲授。授课师资队伍中高年资主治医师5人(占比1/3),副高级职称及以上教师10人(占比2/3),所有授课教师中博士研究生达到80%以上,保证了师资的专业性。
2.5. 肿瘤学课程教学模式
根据学生学习风格问卷调查,大部分学生还是习惯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不喜欢主动发言与思考,喜欢以短视频等多媒体信息源为主要载体的碎片化学习。因此,在课堂组织中,以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的同时,多引入临床相关案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兴趣,同时巧妙的融入思政元素树立学生科学严谨的研究态度和医者仁心的职业精神。课程教学多采用BOPPPS模组,注重思政元素的融入,综合运用思维导图和问卷星等教学手段和技术,合理安排各教学环节并结合课外延伸阅读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3. 肿瘤学课程改革方向和策略的思考
3.1. 肿瘤学课程设置的改进
随着恶性肿瘤发病率死亡率的逐年提高,我国医务工作者肿瘤防治工作面临巨大压力。需要大量的受过肿瘤学系统教育的专业人才投入恶性肿瘤防治事业之中。虽然目前越来越多医学本科院校将肿瘤学设置为选修课程,但存在选修课程学生报名人数有限,学生对课堂的重视程度不够,学院对选修课的教学秩序管理不够严格,任课老师对学生课堂纪律要求较低等弊端。仅有吉林大学等几所大学将其设置为必修课程,但与其他临床学科相比肿瘤学授课学时极为有限,通常少于30个学时,仅理论授课为主,缺乏实践课和见习机会,使得教学质量得不到很好的保证[2]。如能设置成必修课程,将课时增设到如眼科学、耳鼻喉科学等专科的40个学时左右,并增加一些临床观摩机会,会更好地加深学生对肿瘤学知识的掌握,锻炼学生对肿瘤疾病的系统性临床思维能力,为培养专业的肿瘤学防治人才奠定基础。
3.2. 肿瘤学师资队伍的整合
肿瘤是化学、物理、生物等环境因素与基因相互作用的结果。肿瘤的发生和发展机制极其复杂,可能涉及到细胞的整个生命过程。因此,肿瘤基础研究和临床实践同样重要。引入从事肿瘤基础研究的师资力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肿瘤学的理论知识,同时很好的启发学生的科研思维、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而肿瘤的治疗涉及内科、外科、放疗科等多学科,目前临床对肿瘤病人的治疗也推崇MDT (Multi-Disciplinary Treatment,多学科会诊)模式,引入肿瘤外科、肿瘤放射治疗科、肿瘤介入治疗科、肿瘤中医治疗和肿瘤心理治疗特长的师资力量可以更加科学合理的完善肿瘤学专业课程内容的授课。针对肿瘤学缺乏专业肿瘤学授课教师的问题中山大学、吉林大学等院校率先成立了肿瘤学教研室完善教学团队的组织结构,吉林大学形成了多学科协作式的肿瘤学教学团队组织来自不同临床专业的授课教师集体备课、研讨教学方法并进行专业化培训从而促进资源整合、教学互长以及专业水平的提升[3]。
3.3. 肿瘤学教学模式的创新
虽然中国的大学生较为依赖讲授法的教学模式,近年来,肿瘤学教学也有一些学校在进行新教学模式的尝试。如吉林大学率先在肿瘤学教学中开展了MDT教学模式[4]。将临床真实案例搬上课堂,从内科、外科、放疗科等多学科角度阐述选择不同肿瘤诊疗方案的原则,帮助学生早期树立循证的临床思维,加深学生对疾病的认识和对临床治疗原则的理解。空军军医大学在组织学生进行肿瘤学临床见习过程中定期安排教学查房或讲课,安排专人带教指导学生进行病史采集及体格检查并结合实验室、影像学及病理学检查结果分析并初步诊断给出诊疗意见[5]。研讨式(seminar)教学方法是源自德国的一种教学方法,指由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交互式教学方法,通过师生交流讨论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教师系统性评价了研讨式教学方法在肿瘤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提示该教学方法相较于传统教学方法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效果优于传统的教学方法[6]。我校设计的肿瘤学课程中包括教师提前将临床病例发给学生,学生课前通过网络视频等手段针对该疾病分析可行的诊治方案并在课堂上进行讨论,这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我校也曾尝试效仿国外研究生组会形式开展肿瘤学文献阅读,课前布置一篇肿瘤学经典的临床研究英文文献,每个同学针对一小段内容进行文献汇报,以轻松愉快的氛围边阅读边讨论,获得良好反响。
肿瘤是危害人类生命和健康的重大疾病。大学本科肿瘤学课程的开设是目前面对恶性肿瘤防治挑战的必然趋势,而加速肿瘤学领域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是肿瘤学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肿瘤课程体系打破了学科界限,将多学科有机联系形成整体,这有利于学生医学知识的系统化及临床思维的培养,学生能从整体把控疾病及治疗。如何进一步优化教育手段,整合教育资源,探索培养具有岗位胜任力的医学人才的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肿瘤学的基本概念,了解肿瘤的病因、发生和侵袭转移机制,认识肿瘤临床诊治技术和防控措施,理解肿瘤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的基本方法等,以期培养更多投身于肿瘤防治的优秀卫生人才。
NOTES
*共同第一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