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土耳其诗人纳乔姆·希格梅说过:“人的一生有两样东西是不能忘却的,是母亲的面孔和城市的面貌”。传统的城市更新主要围绕商业新区的建设,流水线式的设计使城市街道趋于同质化,大拆大建下并不能留住城市原本的精神面貌和文化底蕴,反而会陷入“千城一面”的窘境。盲目追求城市界面更新不仅损害了城市原本的风貌,也间接地割裂了在地文化与城市面貌的联系,影响了城市居民的生活氛围感,使居民城市认同感归属感丢失。
随着城市更新的精简化不断提高,老旧社区的建筑立面更新逐渐成为主流,老旧社区街道户外店招、活动尺度、卫生环境、交通安全等问题频出,迫切需要一套有效的更新模式和建设机制,使老城焕发新貌。
社区是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的主要聚集地,社区的商业运行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的建筑立面是城市形象的重要表现节点。城市更新中对建筑立面的更新既包括建筑的外立面形式、结构、墙面材料还包括对整体街道立面景观的塑造,除此之外利用空间尺度进行调整也能创造出一种新的购物氛围,使商业街道更加包容,具有安全感,从而增加顾客的购买欲望,人们对于街道的感官才能够焕然一新。对保存城市在地文化底蕴、提升城市居民生活环境质量以及降低城市能耗具有重要意义[1]。
2. 南京市社区商业街巷建筑立面现状
南京历史文化悠远,作为六朝古都和中华文明地发源地之一,汇集了大量的人口,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南京住房建设逐年上升,现今城区内存有大量老旧社区有待更新。城区内纵横交错的街道是南京市快速发展的历史写照,街道两侧建筑的立面无不诉说着南京的本土文化,同时也展现出不同于新兴城市的精神风貌本文实地调研南京市2023年将进行改造的6个老旧社区街巷(锁金村街道锁二社区、新街口街道大桥石社区、夫子庙街道乌衣巷社区、莫愁湖街道凤栖苑社区、中央门街道颂德里社区、栖霞街道栖北新村社区)并对其主要问题进行分析总结,主要概括为以下三类:
2.1. 建筑立面老化严重,设施维护迫在眉睫
如图1所示,由于建筑外墙面遭受长时间的风雨侵蚀且没有得到相应的保养维护,导致大部分社区建筑立面损坏严重,轻则出现墙面颜色不均重则建筑墙面瓷砖涂料剥落,存在严重安全隐患。除此以外,建筑材料老化问题显著,由于不同居民所购买的材料不同,建筑标准和施工工艺不同导致整体外墙面结构复杂,若未能及时的更新维护,将会产生漏风、渗雨等现象[2]。
Figure 1. Current status of community building facades
图1. 社区建筑立面现状
2.2. 户外店招杂乱无章,缺少长效管理机制
户外店招作为社区商业街巷建筑立面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区整体形象优劣的主要表现之一,一个优秀的户外店招设计能够吸引顾客,一条具有完整户外广告设计的街巷不仅能够展示社区形象,还能够表现地方文化,从而转变成具有网红效应的打卡地,拉动整个社区的经济,使老旧社区焕发新的生机。
本文选取的6个老旧社区在户外广告设计与监管方面差强人意,主要变现为:(1) 空间格局无序:店铺招牌设施设置随意,影响城市市容市貌。重要地段门面,在建筑立面上随意设置多个招牌,有些门面在窗间墙上设置招牌。招牌长短不一,高低交错,建筑一层门楣处设置的招牌高度不一致,招牌之间间隔随意。
(2) 与景观环境脱节:商铺户外广告的表达形式与建筑风格形式融合度差,违和感强,难以体现街区的风貌和人文景观。整体形态不协调,与建筑、周边环境的整体融合感较弱,设施设计显得孤立突兀。户外广告与附着构建筑物关系欠佳,形态颜色各异,形象不匹配,影响社区整体风貌。
(3) 文化特色不明显:户外广告设施与招牌设施的设计未能体现城市社区的特色文化,如秦淮文化、雨花石文化等。此外,部分招牌设施的设计风格未能贴合所处建筑的风格特点,导致视觉冲突。
(4) 材料、技术形式单一:户外广告和店铺招牌设施的工艺形式主要以传统喷绘式为主,店铺招牌设施多为不锈钢方条格栅结合发光字的简易广告形式单一、材料低端。部分商圈户外广告设施老旧,材料老化,存在安全隐患。
2.3. 街道空间尺度狭窄,通行安全存在隐患
根据实地调研绘制街道剖面图,如图2所示老旧项目社区由于项目规划期间道路设计空间尺度不足,导致整个街巷面临一下几个问题:
(1) 道路间距不够,无法很好的人车分流,人行道宽度预留不足,普遍在1.2~1.8 m以内,在人群汇集高峰期容易造成拥堵,行人不易驻足;
(2) 社区街道建筑外立面存在大量安全隐患,空调外机随意悬挂,电路线网凌乱,居民晾衣架伸出墙面多者可达2 m,易造成高空坠物;
(3) 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没有明确标识,除大石桥社区调研路段为双向车道外,其余都为单车道。缺少相应的监管后,违停乱停现象频发,严重影响社区形象。
Figure 2.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old community profile
图2. 老旧社区剖面图现状
3. 实践案例——南京市南湖社区商业街巷立面更新
3.1. 社区概况
Figure 3. Current situation of Nanhu community location
图3. 南湖社区区位现状
如图3所示,南湖社区地处建邺区东北部,东隔外秦淮河与秦淮区双塘街道相望,南至集庆门大街与南苑街道相邻,西至湖西街,北至水西门大街与滨湖街道相邻,行政区域面积1.9平方千米。1985年,南湖新村竣工,278幢住宅楼、4万多住户、7万平方米配套和设施,成为当时江苏省规模最大、设施齐全的居住社区。南湖是南京先进居住方式的代表、是老城烟火的鼎盛之地,更是家喻户晓的美食天堂。2021年“南湖记忆”被建邺区列为城市更新项目,并选取南湖东路(文体路至玉塘东街) 500米范围内启动更新。
南湖的改造秉承了对现有建筑结构的保留,通过设施嵌入、文化代入,采用“小规模、渐进式”的微更新手法,最大程度保留南湖东路的独特气质——亲切、真诚。在规划方面,从街头随处可见的特色文化展墙到紧贴南湖居民生活娱乐需求的城市家具,再到可以进入体验的生活博物馆,“南湖记忆”项目竭力打造身边的、可亲可感的、有情怀的更新。在建设方面,对街道景观、建筑立面、店铺店招、公共文化空间的所有改造工程,均以最大化减少对居民生活、商铺影响为前提。
3.2. 南湖社区商业街巷立面更新启示
(1) 公共艺术视角转向城市界面,融入建筑立面中。
公共艺术泛指一切至于自由开放公共空间的建筑、雕塑、壁画等艺术作品,其角度多聚焦于某一具象物体,以公共艺术切入车市界面和建筑立面,将整个街巷当作一个巨大的公共艺术品,遵循这一思路,设计师可以借助公共艺术的相关理念,为城市街区,城市形象开拓新的方向。以公共艺术的社会共享性为本质来削弱街巷建筑立面的商业性,提升商业街巷的开放性和整体性,将城市商业街区转变为一个公共艺术的整体,从而丰富城市内涵,体现城市精神,彰显城市面貌,展现城市形象。正如图4所展示的“南湖记忆”,南湖新村作为一个整体,为每南京人塑造出他们心中的美好回忆。
Figure 4. Nanhu East Road reconstruction demonstration section
图4. 南湖东路改造示范段
(2) 老旧建筑在改造,传统怀旧与网红现代相碰撞。
如图5所示,南湖东路上满是童年的味道,“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的乒乓球口号、节日里走亲访友的零食罐头、儿时的收音机和彩色电视无不向人们展示南京人民的记忆。南湖街道的户外店招不同于其他街区,在尺寸规格统一的同时,商家都对其店招做了自己的设计,或怀旧、或现代,在统一中寻求创意,在怀旧中品味美食。现代网红打卡点的出现也为这一份怀旧增添了新意,南湖咖啡厅、南湖公交车站等逐渐成为了新一代社区居民的记忆。这种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与融合共同组成了南湖东路的商业建筑立面。为南京市老旧社区建筑立面改造树立了标杆。
(3) 合理空间布局,人车分流,通行尺度把握得当。
南湖东路街道建筑立面更新的成功,合理的尺度把控起着关键的作用,如图6所示不同于其他老旧社区,南湖东路空间尺度自然,过渡和谐,人行道与机动车道之间有较大的缓冲空间,行人逛街购物不易因身边疾驰的机动车而产生压迫感。人行道控制在5~6米,合适的空间尺度既不会丧失社区街道的“生活气”[3]也不会减少人们的购买欲望,其中设置有互动装置以及休息座椅,使得整体空间具有互动性和趣味性。
Figure 5. Nanhu Street reconstruction status
图5. 南湖街道改造现状
Figure 6. Section view of Nanhu East Road reconstruction
图6. 南湖东路改造路段剖面图
4. 结语
老旧社区的建筑立面更新不能仅仅靠走范式,通篇一律地刷白墙面,维修设备,整改店招并不能真正实现老城新貌。南湖街道建筑立面更新的成功并非偶然,社区早期的规划、中期的建设以及后期的维护都至关重要。在此基础上汲取城市文化、继承城市精神、相应城市号召对社区进行精细化地整治,才能使居民生活和谐。街道焕发活力[4],城市迸发生机。
注 释
文中所有图片均为作者自绘或者自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