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本文中简称《提纲》)是收录于马克思1845年在布鲁塞尔写的笔记当中,当时《提纲》原来的题目为《关于费尔巴哈》,由于种种原因马克思没有发表这个具有非常重要意义的文章,但恩格斯对《提纲》的高度评价证明了《提纲》在马克思整个思想发展过程当中具有里程碑意义。恩格斯评价《提纲》时说:“这是匆匆写成的供以后研究用的笔记,根本没有打算付印,但是他作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是非常宝贵的。”恩格斯作为马克思最亲密战友,他承担了对《提纲》进行修改和整理的任务。于是恩格斯1888年撰写和出版《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时,保留马克思最基本、最核心的观点为前提条件,对《提纲》进行修改之后,把它作为附录发表,题目改为《马克思论费尔巴哈》。《提纲》的出现并非偶然,它是时代发展必然的产物,是马克思哲学理论的结晶。
Abstract: Marx’s Outline on Feuerbach (referred to as “Outline” in this paper) was included in Marx’s notes written in Brussels in 1845, when the original title of “Outline” was “On Feuerbach”, due to a variety of reasons, Marx did not publish this article of great importance, but Engels’s high appraisal of the “Outline” proves that the “Outline” is a milestone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Marx’s whole thought. Engels said, “It was a hastily written note for later study, and it was not intended to be printed at all, but it was invaluable as the first document containing the germ of genius in a new worldview.” Engels, as Marx’s closest comrade-in-arms, undertook the task of revising and organizing the Outline. So when Engels wrote and published Ludwig Feuerbach and the End of Classical German Philosophy in 1888, he retained Marx’s most basic and central ideas as a prerequisite, and after revising the Outline, he published it as an appendix with the title changed to Marx on Feuerbach .The appearance of the Outline was no accident, it was an inevitable product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and a crystallization of Marx’s philosophical theories.
1. 《提纲》产生的时代背景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完成使西方社会引进了“机器时代”,促进了社会和科技发展,与此同时机器化给劳动者带来了失业和贫困问题,激化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对立和矛盾。尽管劳动者发起了反对资产阶级的运动但是大多数是遭到了失败。马克思在领导工人运动过程中意识到了无产阶级工人运动需要科学的世界观,足以领导无产阶级工人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新世界。青年时期的马克思深受黑格尔思想影响,成为了“青年黑格尔派”的忠实成员,但是德国黑暗的现实迫使马克思重新思考黑格尔、费尔巴哈他们哲学体系能否解决当前工人运动问题,通过对德国古典哲学反思和重构,马克思发现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建立的哲学体系都不能解决德国社会现实问题。于是马克思在“神圣家族”当中对黑格尔唯心主义进行了批判,转向了唯物主义。虽然费尔巴哈建立的体系突破了黑格尔理论体系,维护了唯物主义的权威性,但是费尔巴哈唯物主义仍然带有形而上学的、不彻底性的、人本主义的色彩。因此马克思从解放无产阶级、领导无产级斗争的使命出发,根据历史与社会发展的时代逻辑,彻底地对德国古典哲学的局限性进行批判,向世界宣布了德国古典哲学与以实践为核心的哲学观之间的本质区别。《提纲》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批判性和时代性。《提纲》不仅仅是一种理论成果,从某一方面讲是马克思亲自参加无产阶革命实践中体会到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伟大作用的成果。因此整个《提纲》的理论建立在实践观的基础上,贯穿着马克思整个思想体系的核心。《提纲》划清了马克思同唯心主义和一切旧唯物主义的界限,并为建立新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奠定了基础。当今“提纲”仍然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2. 以实践观为核心的《提纲》内容简介
《提纲》总共十一条,根据《提纲》逻辑可以把《提纲》内容大致分为三个部分。在第一部分中,马克思从认识论的角度出发,阐述了新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真正认识实践以及实践意义。在第二部分中,马克思对脱离了社会实践的旧唯物主义进行了批判。最后一个部分中,马克思从实践和阶级的角度出发,对新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本质区别做了对比,给出了科学的概括。
3. 以实践为核心,批判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错误,阐述辩证唯物主义革命性质
在第一条《提纲》当中,首先马克思一针见血的指出了从前一切唯物主义主要缺点是把世界从客体的或者说直观的理解,把世界理解为从感觉或者感官上“体验”的对象,而不是不把世界看作为实践对象,也没有把人看作为实践的主体,以直观的、机械的思维方式看待世界,结果人的主体能动性被掩盖;其次,马克思指出唯心主义片面夸大人主体能动性的错误,在马克思看来人的主体能动性受客观条件制约,片面地、盲目地强调人的主体能动性是把世界看作主体构造的产物的表现,费尔巴哈对实践与人相互关系的轻视导致他无法真正理解客观世界;在第二条《提纲》中马克思探讨客观真理与实践的关系问题,指出了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真理性是实践问题,而不是理论的问题,马克思这一论断突破了以往哲学家的真理标准,引出了人的认识是否正确只有在实践中得到解决和检验的深刻道理。马克思认为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正确掌握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如果离开实践去探讨人的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真理性,是没有意义的。从马克思上述论断来看人的认识来自于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4. 从实践出发,突破旧唯物主义的唯心史观,指明认识论根源
在第三条《提纲》当中马克思探讨了人与环境、教育的关系问题。在马克思看来旧唯物主义关于人与环境、教育关系的观点上存在明显错误,旧唯物主义认为环境和教育在人的变化这一点上起关键作用,如果人单靠环境做出改变,那么很明显,此时需要推定不依靠环境而改变的“特殊人”。这种“特殊人”凌驾于社会历史,这种“特殊人”一旦存在,那么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变成了唯心主义。在马克思看来人的改变、环境的改变都离不开实践这一基础,人不会完全依靠环境而改变,也不存在不依靠,不受环境条件限制的“特殊人”,反而人在实践中改变了环境,也改变了自身[1]。
在第四条《提纲》当中马克思探讨了关于宗教的问题。马克思在《提纲》中没有否定费尔巴哈把宗教看作为对世俗世界的假象对待,宗教确确实实是世俗世界异化的产物,问题在于费尔巴哈没有去探讨世俗世界异化的原因,简单地说,没有提出对消灭世俗世界异化的途径[2]。马克思认为费尔巴哈没有进一步去分析宗教世俗基础本身存在的矛盾,因此马克思认为费尔巴哈无法正确说明宗教产生的原因,从而导致费尔巴哈陷入理论困难,找不到消灭宗教的正确途径。马克思认为应该从实践中去寻找世俗世界异化的原因,从实践中改造宗教世俗基础,因此马克思认为消灭宗教的途径就是对宗教的世俗基础进行改造、引导。
在第五条《提纲》当中马克思探讨了关于哲学方法论的问题[3]。马克思以实践观的理论高度认为费尔巴哈唯心史观产生的根源在于误解和排斥了社会实践。
在第六、七条《提纲》当中马克思探讨了关于人的本质的问题。首先,马克思对人的本质进行了正确的解释和界定,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认为人的本质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也就是说“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纯粹自然地联系起来地共同性”[3]。马克思否定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本质观点,认为费尔巴哈脱离历史发展的轨迹,把宗教感情归结为独立的东西,并把人的个体规定为抽象的、孤立的存在。因为费尔巴哈没有意识到一直强调的宗教感情以及抽象的个人都是来自于社会实践。
在第八、九条《提纲》当中马克思探讨了社会生活的本质,强调了理论与实践的密切关系。马克思认为实践是人类所独有的特点,是人类生存以及一切历史的前提,人们为了生存必须要生产物质资料。那么物质资料生产是整个旧唯物主义哲学,包括费尔巴哈哲学所忽略的“世俗基础”,如果费尔巴哈不忽略生产物质资料的“世俗基础”,那么他能够正确认识到宗教的本质。马克思所说的“全部社会生活”包括社会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但是由于社会的精神生活由物质生活所决定的原因,马克思断定:“全部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4]。
5. 从阶级、哲学的高度阐述新旧唯物主义的区别
马克思在第十条提纲中马克思探讨了新旧唯物主义的出发点,在马克思看来旧唯物主义的出发点是市民社会,也就是旧唯物主义代表资产阶级以及资产阶级利益,本身具有局限性,但是新唯物主义的出发点是人类社会,简单来讲,新唯物主义代表的是多数的、广大的无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利益。最后一条提纲当中马克思与旧唯物主义哲学家划清了界限,在马克思看来,因为旧唯物主义哲学家们本身具有资产阶级的局限性,再加上他们轻视实践的作用,所以旧唯物主义哲学家们只是在“解释世界”,而新唯物主义在做的是领导无产阶级改造世界,改变世界。
6. 马克思对黑格尔,费尔巴哈思想的批判与超越性继承关系
众所周知,费尔巴哈是马克思主义成立之前优秀的唯物主义无神论者[5]。费尔巴哈他反对黑格尔以绝对观念也就是以思维作为哲学研究对象,否定黑格尔的抽象思维,强调自己直观的,以人和自然为研究主体的哲学观,简单来讲费尔巴哈打破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体系,把哲学研究转向了人和自然。在费尔巴哈那里无非就是三样东西“神”“理性”“人”,从这一点来讲费尔巴哈哲学是人本哲学但是需要提醒的是费尔巴哈没有完全把唯物主义和人本主义隔绝开来。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提到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是和人道主义相吻合的唯物主义。马克思吸收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合理的内容,与费尔巴哈一样马克思站在唯物主义角度,批判了黑格尔唯心主义的抽象性,但是马克思并没有完全否定黑格尔哲学体系,马克思在批判黑格尔过程中发现黑格尔辩证法的否定性、创造性、能动性的特点是马克思实现对费尔巴哈超越的关键,马克思与费尔巴哈都经历了从跟随黑格尔到批判黑格尔的思想转变,但是两个人走出了不一样的道路。一个是马克思辩证唯主义,另一个是费尔巴哈的直观唯物主义。费尔巴哈正是没有看见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性内容,因此费尔巴哈那里的人和自然只是直观的,而没有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最后导致费尔巴哈走向了半截子的唯物主义道路。马克思在《提纲》中以实践为核心,批判了费尔巴哈哲学思想。马克思对“实践”观念的探索从他的博士论文开始的,只是在不同的时期马克思对“实践”的理解有所不同。比如因为马克思受黑格尔唯心主义思想影响在他博士论文当中马克思把实践与理论批判等同了起来,在他之后的探索和追求过程中他慢慢深化了对实践的认识[6]。本文所谈的《提纲》正是马克思实践观的系统阐述和马克思对实践认识升华的成果。马克思在《提纲》中实现了对费尔巴哈的超越,因为在《提纲》中马克思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总之,马克思在对黑格尔以及费尔巴哈的批判与超越性继承当中造就了这一篇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本《提纲》[7]。
7. 《提纲》总结
根据上述内容,马克思在《提纲》中完成了两项工作[8]。其一、批判以往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历史观,其二、形成了以通过实践认识世界的认识论和以人的实践活动解释社会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建立了新唯物主义世界观。从《提纲》最后一条当中可以看出以往的哲学家,无论是唯心主义哲学家或者是唯物主义哲学家,解释世界的方式丰富多样的,而马克思把解释世界的方式集中到人的实践活动当中完成了对以往哲学的批判和超越又建立了新唯物主义世界观,提供了改造世界的方法。
8. 《提纲》新时代价值
新时代背景下,对《提纲》的探讨不仅有助于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而且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进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中国梦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遵循。
马克思在《提纲》中所提到的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指明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9]。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人是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主体,这就需要始终把人放到首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10]。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第一条就是必须坚持人民至上。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不受时间和空间的影响得到广泛传播并取得成功是因为它植根于人民之中,因此坚持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以及马克思主义立场的体现,也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实现人民全面发展,逐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要载体。中国之所以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离不开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群众的亲密关系。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坚持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立场,尽管帝国主义、反动势力无数次尝试孤立中国共产党,使中国共产党人脱离群众,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道路上不忘记使命、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赢得了人民的拥护,最终使中国人从苦难中解脱了出来,走向了繁荣富强。中国共产党通过百年的实践奋斗,探索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因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全方位、多种维度的现代化,这其中必然离不开人的现代化,实现人的现代化是实现人的解放的重要途径,所以在新时代党和人民还要继续把唯物主义实践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紧密结合,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创造更好的条件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推进我国中国式现代化进程。
《提纲》中的核心内容“实践”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唯一途径,这说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终的落脚点还是实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在于现代化,这是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当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11]。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两步走战略安排,细化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步骤和路径。所涉及的奋斗目标涉及面广,包括高质量经济发展、文化、社会生活、生态环境、社会安全、国际等多个领域。这些细化了的目标涵盖了“第二个百年”奋斗总目标,为推进各项工作提供了丰富动力和方向感。
新时代背景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观在中国又一次新探索,《提纲》中的核心概念实践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更具指导意义[12]。中国共产党取得的伟大成果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观的正确性。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征程中,我们仍然需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科学为指导,在这个过程中要始终保持勇于不断探索、不断自我检查、不断查缺补漏、不断在实践中创新,同时要避免出现的狭隘、教条、机械、直观等唯心主义问题[13]。在不久的未来,中国共产党人会总结出更多发展经验和思路,会为丰富马克思主义科学提供新的现实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