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IPP模型的大学英语类课程思政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以《会计英语》为例
Construction of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 English Courses Based on the CIPP Model—Taking “Accounting English” as an Example
DOI: 10.12677/ae.2024.14101910,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付 玲:宁波工程学院国际交流学院,浙江 宁波
关键词: CIPP模型课程思政评价体系会计英语CIPP Mode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valuation System Accounting English
摘要: 《会计英语》课程内容具有英语语言知识和会计专业知识的双重性,课程思政教学的开展有助于培养会计专业学生的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本文基于CIPP评价模型,结合该课程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从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四个维度,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出发,初步构建了《会计英语》课程思政三级评价指标体系,包括4个一级指标、10个二级指标和30个三级指标,为进一步提升课程思政育人效果提供参考。
Abstract: The content of the course “Accounting English” has the duality of English language knowledge and accounting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helps to cultivate the national sentiment and international vision of the accounting students. Based on the CIPP evaluation model, combin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urse and talent cultivation objectives, this paper initially constructs a three-level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for “Accounting English” course, including 4 first-level indexes, 10 second-level indexes, and 30 third-level indexes, from the four dimensions of background evaluation, input evaluation, process evaluation, and result evaluation, and the three stages of pre-class, in-class, and post-class, to provide references to further improving the effect of the cours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文章引用:付玲. 基于CIPP模型的大学英语类课程思政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以《会计英语》为例[J]. 教育进展, 2024, 14(10): 609-615. https://doi.org/10.12677/ae.2024.14101910

1. 引言

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1] (以下简称《纲要》),对高等学校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出了具体要求。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课程思政教学成效决定了“为谁培养人,如何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人才培养方针的落地实效。

当前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正在全国广泛推广。然而,无论是在理论研究还是在一线教学过程中,如何建立健全多维度的课程思政建设质量考核评价体系和监督检查机制,成为广大一线教师和教学管理部门推动与落实课程思政教学实效的瓶颈。为此,本研究在CIPP评价模型指导下,对《会计英语》课程思政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进行初步探讨。

2. 大学英语类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构建的意义

最新版《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 (2020版)中将大学英语类课程定位修改为公共基础课程和核心通识课程。蔡基刚[3] (2021)认为通识教育的核心是全人教育,即“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全面发展其中最重要就是立德树人,在这一点上,大学英语通识教育与课程思政教育是同向同行互相契合的。同时,大学英语类课程是面向非英语专业开设的公共基础课程,课时多、周期长、受众广,课程思政的恰当融入体现了“三全育人”格局,能够精准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因此,大学英语类课程实施课程思政具有必要性和必然性。

《会计英语》是该校(中外合作办学)会计学专业在大一阶段所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必修课。该课程定位为本专业的导论课,课程内容具备英语语言知识和会计专业知识的双重性。本课程教学的语言载体是英语,在使用英语、学习英语文化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西方文化,并引导学生继承、传播和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在介绍会计专业知识时,可以从企业的社会责任、诚信教育、创业创新教育、职业教育、科学的金钱观与消费观等方面引导学生成为具有职业素养、创新能力、工匠精神和爱国情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当前课程思政引领的教学改革与建设正全力推进,各大高校积极开展课程思政示范课、课程思政教研项目、课程思政教学大赛、课程思政课程群建设等教研活动,但由于缺乏统一规范的课程思政教学评价标准,课程思政建设与实施的效果参差不齐。建立和健全全过程和多维度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是当务之急,也是维持课程思政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此本研究通过探索和实践大学英语类课程思政评价体系,有助于教学管理者抓好顶层设计,使课程思政工作落到实处。同时也为衡量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依据和标准,有利于高校检验课程思政教学质量,提升课程思政育人实效。

3. 文献综述

通过在中国知网输入“课程思政”和“课程思政评价”等关键词发现当前学界主要研究的是课程思政的概念与内涵、课程思政的功能与价值、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关系,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及学科实践、课程思政的问题及建设路径等,只有少数学者对课程思政的评价体系进行了研究。

3.1. 课程思政评价体系构建研究现状

国内学者对课程思政评价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研究都做了不同角度的探讨。陆道坤[4] (2021)从评价的理念、评价体系、评价标准、评价模式、评价结果运用等方面进行了讨论,并给出了指导性意见。胡洪彬[5] (2022)梳理评价的主体、客体、内容和程序等要素,从“谁来评价”“去评价谁”“评价什么”以及“如何评价”等方面分析课程思政教学评价的体系架构。苏小菱[6] (2020)、万瑾[7] (2019)、徐妍艳[8] (2020)、陈晋[9] (2024)等学者分别从不同的维度构建了多级课程思政评价体系。另外,也有的学者采用的是多元化、多维度的评价方法。赵仕宇[10] (2019)等认为应构建过程性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式,课程教学效果评价分为专业教学目标和政治思想目标评价,以教师、学生、企业等为评价对象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于腾云[11] (2020)认为课程思政评价应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评价方法采用动态化、常态化、滚动式评价。

3.2. 基于CIPP模型的评价体系研究现状

近年来,随着国内研究对课程项目质量评价的重视,CIPP评价模型被推广到高等教育领域。CIPP评价模式强调突出评价的发展性,具有反思性和决策导向性的特点。黄凌云[12] (2022)探讨了CIPP模型与大学英语课程思政项目在共通原则、共有属性、共用混合多维评价模式、目标导向评估方面的契合性,并从背景评价(做什么)、输入评价(怎么做)、过程评价(按计划)和成果评价(有效吗)四个方面进行了评估应用。胥炜、廖开兰[13] (2021)借鉴CIPP模式从课程思政教育环境、资源配置、实施过程和实施效果四个部分构建了4个一级指标和12个二级指标的评价体系。魏子秋[14] (2021)等基于CIPP模式从课程背景、课程投入、课程实施和课程效果4个方面创建了课程思政评价指标体系,其中包括4个一级指标,11个二级指标和27个三级指标。

由此可见,现有研究成果对课程思政评价的理论研究有待进一步加深,评价方法和评价原则的理论支撑研究不够,评价指标体系各有侧重,评价手段较为有限,没有将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课程思政评价标准不统一,缺乏对某一专业和相关课程的针对性,各指标的权重赋分方法主观性较强,课程思政评价体系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有待加强和完善。

4. 基于CIPP模型的《会计英语》课程思政评价体系的构建

4.1. CIPP评价模型概述

CIPP评价模型,也称为“决策评估模型”,是美国学者Daniel Leroy Stufflebeam (D.L.)于1967年在泰勒的“行为目标模型”基础之上提出的。他认为,对教育的评估不应仅限于预期目标的实现程度,而应是通过收集有关实施教育计划及其结果的整个过程的信息来制定教育决策的过程。评估的目的不是证明,而是改进。该评价模型由背景评价(context evaluation)、输入评价(input evaluation)、过程评价(process evaluation)和成果评价(product evaluation)四部分构成。CIPP评价模型可以更全面系统地反映评价对象的整体情况,更加侧重于过程评估和反馈,具有计划、组织、实施、再循环的动态评价特点。它可以使教师和学生参与课程的设计和实施,把具体表现纳入评估的主要内容中,从而避免了只强调结果评价而不注重过程评价。

4.2. 基于CIPP模型的《会计英语》课程思政评价模型框架

首先,通过查阅相关文献系统梳理课程思政评价的理论阐述,明确评价的主体、客体和评价对象;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评价原则,紧紧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这一理念,使课程思政设计与实施更符合学情、学生兴趣和学习习惯,最大程度发挥课程思政在启迪学生思考和价值引领方面的作用。其次,依据CIPP模型架构,从教学背景评价、教学输入评价、教学过程评价和教学结果评价四个方面,结合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教学阶段,初步构建了系统、完整、科学的课程思政评价模型框架,如图1所示。

Figure 1. The CIPP-based evaluation framework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course of “Accounting English”

1. 基于CIPP的《会计英语》课程思政教学评价模型框架

教学背景分析包括学校政策背景、相关制度保障、以及学院支持力度等要素,这是开展课程思政的顶层设计,是实施课程思政教学评价的前提。教学输入是开展课程思政的保障,主要评估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教学能力、课程思政教学资源的开发能力、以及教学设计是否围绕课程思政的目标展开。教学过程是实施课程思政教学的核心,主要从两方面进行评价,一是教学实施如何体现课程思政特色,二是学生在课堂上对思政内容的表达是否符合教师预期。最后,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是关键,体现在学生对课程思政教学的认可度和满意度,学生的专业认同感、文化认同感、社会责任感都得到提高;以及课程思政的效果得到同行肯定和经验推广。

4.3. 基于CIPP模型的《会计英语》课程思政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对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教育部党组发布的《关于学习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的通知》、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等政策文本进行分析。

  • 在文本分析的基础上,以CIPP评价模式为理论框架,确定“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结果评价”4个一级评价指标。

  • 围绕这四个要素,确立质性访谈主题,分校级、院级、教师三个层次,对校教务处、质评办、二级学院、系或专业的负责人以及实施课程思政教学教师开展访谈。

  • 根据文本的核心语句、高频词汇和访谈的记录,围绕四个一级指标,选取二级指标。背景评价,包括高校课程思政实施目标是否满足国家发展需求、社会需求、人才培养方案和个人成长需求。输入评价,包括课程建设、师资建设、教学资源建设、组织与保障机制。过程评价,包括课程思政实施的教学方法、教学设计、教学活动、学生参与度与课程考核方式。结果评价,包括学生体验、学生发展评估课程满意度。

  • 根据以上二级指标,继续开展访谈和问卷调查,再次信息收集与梳理,在每个二级指标下选取3到4个三级指标观测点。

最后,按照《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的文件精神,结合《会计英语》课程定位以及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根据上文中所构建的CIPP评价模型框架,初步构建了《会计英语》课程思政三级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由4个一级指标,10个二级指标,及30个三级指标构成,见表1

Table 1. The CIPP-based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course of “Accounting English”

1. 基于CIPP的《会计英语》课程思政评价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

背景评价(A)

学校政策(A1)

A01. 学校坚持“立德树人”的育人理念,重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围绕“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开展了系列学生思政政治教育活动;

A02. 学校为鼓励和引导专业课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出台了系列措施和举措;

A03. 学校坚持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协同教育,全员全面全过程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制度保障(A2)

A04. 学校制定了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并成立了相应的课程思政研究中心;

A05. 学校将课程思政建设与研究项目纳入绩效考核体系,并给予经费支持;

学院支持(A3)

A06. 二级学院有配套的教学经费和资源支持教学开展课程思政项目建设;

A07. 二级学院将教师课程思政开展情况纳入教师教学评价指标;

输入评价(B)

师资能力(B4)

B08. 教师参加了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培训;

B09. 教师能够理解并掌握课程思政的基本内涵和教学目标;

B10. 教师开展过课程思政相关项目建设或课程建设;

教学资源(B5)

B11. 教师已建设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库或案例集;

B12. 学校为教师提供了校外课程思政在线资源的获取途径;

B13. 具有相应的实践实训平台或基地;

教学设计方案(B6)

B14. 教师能够按照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来修订课程教学大纲;

B15. 课程教学内容能体现和融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会计职业道德准则等;

B16. 课程考核方式能体现课程思政的特点;

过程评价(C)

教学活动与实施(C7)

C17. 教师能按照课程教学大纲要求开展课程思政教学;

C18. 教师能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专业知识学习,像盐溶于水,润物无声;

C19. 课程思政内容安排合理,是对专业知识的自然延伸;

C20. 教师能够利用信息化手段教学,教学形式多样化;

学生参与与表现(C8)

C21. 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思政话题讨论;

C22. 课上学生的课堂状态和行为表现良好;

C23. 学生课后能够对思政内容进行反思;

C24. 学生的课程作业完成质量较高;

结果评价(D)

教学效果(D9)

D25. 教师完成了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和任务;

D26. 学生对课程思政实施的认可度和满意度较高;

D27. 学生的专业认同感、文化认同感、社会责任感等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课程效果(D10)

D28. 课程的专业教学目标和思政目标都得以实现;

D29. 课程教学效果得到同行、教学督导的认可;

D30. 课程思政教学方案具有推广和借鉴价值。

5. 结语

课程思政评价是实施课程思政的重要环节,也是提升课程思政育人成效的重要保障。本文遵循“实施–反思–改进”的研究路线,基于CIPP评价模型,结合《会计英语》课程特色和培养目标,构建了《会计英语》课程思政评价指标体系,其中包括4个一级指标,10个二级指标和30个三级观测点。通过实施课程思政评价,引发教师基于课程、教学、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发展进行系统反思;通过教师的反思,促进教师改进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创新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和方法,推动课程思政教学内涵式发展;最后经历评价、反思之后,基于课程目标的评价和改进,不断优化课程思政教学大纲,打造基于评价的科学有效的课程思政体系,提升课程教学质量与成效,实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发展的目标。目前,该评价指标体系仍处在建设初期阶段,后续需要采用德尔菲法进行内容效度检验和饱和度检验;并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值,结合实证分析进一步验证指标的有效性和合理性。

基金项目

宁波工程学院2023年高教研究课题(2023NGGJA07)。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 教育部网站.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2020-06-01.
[2] 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 《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版)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20.
[3] 蔡基刚. 课程思政视角下的大学英语通识教育四个转向: 《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版)内涵探索[J]. 外语电化教育, 2021(1): 27-31.
[4] 陆道坤. 课程思政评价的设计与实施[J]. 思想理论教育, 2021(3): 25-31.
[5] 胡洪彬. 迈向课程思政教学评价的体系架构与机制[J]. 中国大学教学, 2022(4): 66-74.
[6] 苏小菱, 洪旳. 基于层次分析评价模型的课程思政有效性评价探索[J]. 教育教学论坛, 2020(22): 150-152.
[7] 万瑾, 马燕婷. 基于学生视角的高校“课程思政”绩效评价研究[J]. 理论经纬, 2017(1): 294-300.
[8] 徐妍艳. 高校推进“课程思政”的测评指标体系实证研究[J].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20(12): 20-25.
[9] 陈晋, 许瑶. 高校课程思政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5): 124-131.
[10] 赵仕宇, 郭丽霞, 陈小梅. “机械制图与CAD”课程思政育人教学效果评价标准探究[J]. 机电技术, 2019(2): 103-105.
[11] 于腾云. “学生评价”与“评价学生”: 课程思政改革的效果评价和优化对策研究[J]. 教育现代化, 2020, 7(25): 42-45.
[12] 黄凌云. 基于CIPP模型: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成效评价研究[J]. 教育学术月刊, 2022(2): 57-63.
[13] 胥炜, 廖开兰. 基于CIPP模式的高校课程思政评价初探[J].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23(10): 1-13.
[14] 魏子秋, 何雍祯. 基于CIPP模型构建课程思政评价体系——以“供应链管理”课程为例[J].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21(3): 76-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