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三全育人”妇科专硕研究生培养模式现状剖析及“四位一体”新模式的探索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Training Mode of Gynecological Master’s Degree Students Based on “Three-Wide Education” and the Exploration of the New Mode of “Four-in-One”
DOI: 10.12677/ae.2024.14101983,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马 静*, 侯梦卉, 王舒心, 马广益: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科,天津;国家中医针灸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天津
关键词: 中医妇科学专硕研究生三全育人四位一体医学教育人才培养Traditional Chinese Gynecology Professional Master Three-Wide Education Four-in-One Medical Education Personnel Training
摘要: 在现代医学教育中,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妇科专硕研究生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目标。本文基于“三全育人”理念,对妇科专硕研究生培养模式现状进行剖析,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四位一体”的培养新模式,以基础知识、临床技能、科研创新和德政双馨为四大支柱,旨在全面提高妇科专硕研究生的综合素质。本文将逐一剖析现存培养模式的不足并进一步探讨“四位一体”新模式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应用,以期为妇科医学教育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Abstract: In modern medical education, it is an important goal of medical education to train gynecological graduate students with all-round quality.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three-wide educ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training mode of gynecology master students, and puts forward a new training mode of “four-in-one” in view of the main problems, with the four pillars of basic knowledge, clinical skills, scientific research innovation and moral and political integrity, aiming at comprehensively improving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gynecology master students. This paper will analyze the shortcomings of the existing training mode one by one and further explore the theoretical basis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the new mode of “four-in-one”, in order to provide new ideas and methods for gynecological medical education.
文章引用:马静, 侯梦卉, 王舒心, 马广益. 基于“三全育人”妇科专硕研究生培养模式现状剖析及“四位一体”新模式的探索[J]. 教育进展, 2024, 14(10): 1121-1127. https://doi.org/10.12677/ae.2024.14101983

1. 引言

“三全育人”,即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提出的对高校学生培养的要求。“三全育人”旨在提升职业综合素养和就业竞争力,助力高校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实现。然而近些年来“三全育人”视域下医学高校育人仍存在一些不足,如专硕研究生、导师、辅导员等各主体难以形成育人合力,本科教育与专硕研究生规培教育育人过程衔接不紧密,学校、医院与社会全方位育人各领域间缺乏联动,导致规培研究生基础知识掌握、临床跟师能力、科研创新思维及思想政治素养等方面出现诸多问题[1]。随着医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医疗需求的日益增长,传统的医学教育模式已难以满足现代社会对妇科医学人才的需求。因此,探索一种新的培养模式,以适应现代医学教育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提出“四位一体”妇科专硕研究生培养新模式,旨在通过整合基础知识、临床技能、科研创新和德政双馨四大要素,以期为医学教育培养模式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2. 中医妇科学专硕研究生培养现状及存在的不足

2.1. 基础知识掌握欠佳、中医经典应用局限

医学基础知识是专硕医学生进行临床实践和科研工作的基础[2] [3]。当前,部分妇科学专硕研究生在基础知识的掌握上相对欠缺,多表现在对中医药基本理论的理解不够深入及对妇科常见病的病理生理机制认识不够清晰[4],学生基础知识不牢固,无法将基础知识与临床实践相对应[5]。因此,如何有效夯实妇科学专硕研究生的医学基础知识,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切实提高研究生实际运用能力和操作水平,是当前医学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中医经典是基础理论与临床之间的链接,是培养具备中医思维和高临床水平妇科专硕研究生的关键。在规培阶段,中医规培生对中医经典理论的学习主要通过常规讲解的方式,其教学质量难以保障[6]。妇科经典条文在教材中属于抛砖引玉的基本素材,学生缺乏主动性[7];许多学生在中医经典学习过程中因缺乏正确引导与适宜方法,难以理解掌握中医经典,无法将中医经典的精华真正付诸临床实践[8]。如何发扬中医诊治优势,是培养中医妇科专硕研究生需重视的问题。

2.2. 临床培养模式固化、跟师经验传承受限

规培期间研究生授课方式多为传统授课或床旁教学,接受知识或难以立即应用或零散不成体系,带教教师时间精力有限,而研究生自我探索归纳总结能力良莠不齐,最终导致教学效果不佳[9]。目前妇科专硕研究生在医院规培培训的大部分是西医内容,疾病诊断以实验室检查和仪器检查为主,中医望、闻、问、切占比少,接诊过程忽略了中医辨证思维的培养,甚至一部分研究生出现毕业后失去中医诊治能力的情况[10]

专硕在规培期间临床工作占据大部分时间,跟师学习的时间相对不足,由于受规培轮转的限制,专硕长期不在导师所在科室工作学习,导致导师教学的主导作用在专硕培养过程中无法充分发挥,各主体难以形成育人合力[11]。研究生精力有限,部分研究生跟师时难以高效学习导师临床经验,甚至出现学生敷衍应付的现象,大大降低研究生的跟师经验学习效率与导师的教学热情[12]

2.3. 科研思维能力弱化、科研创新能力不足

由于高强度的“满堂灌”教学模式,中医临床本科阶段的知识教育难以让学生的科研思维得到充分释放。大部分院校本科阶段缺乏科研方法和技术相关课程的开设,因此尽管进入研究生阶段,许多同学的科研履历仍为空白[13]。很多同学在零基础状态下直接接触研究生课题,不仅会难以入门进度缓慢,更会导致科研思维单一固化。而住院医师规培训偏于重视临床技能的提升,更加导致科研时间受限,从而忽视科研意识培养的重要性[14]。很多研究生经过三年规培后,临床诊疗技能尚不足且科研思维能力未有效提升。

中医科研领域的创新许多来自于对中医经典理论的发展与发挥,如屠呦呦的“青蒿素”与吴以岭的“络病学”[15]均为从中医经典理论得到启发而创新的成果。然而许多学生难以理解中医经典的内涵,更难以从中获得启发。另外,学术交流也是促进科研创新的关键,某些地区科研创新实践资源短缺,学生不善于与他人进行学术交流,固步自封,科研创新能力难以提高。

2.4. 科研人文素养欠缺、思政教育有待提高

近年来,中国的学术道德问题已引起世界广泛关注,隐性学术问题频繁发生。部分医学研究生存在论文剽窃、伪造或篡改数据等学术不端现象,对培养医学研究生的科研及学术能力造成不良影响[16]。学术道德降低不仅反映研究生的科研道德素养不佳,也体现出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欠缺。

研究生群体大部分属于青年人,社会阅历与独立思考能力相对较弱,仍处于价值观认知形成阶段,易受到不良思潮言论的影响,产生激愤情绪[17]。规培过程中专硕研究生由于课业压力重,参与学校思政教育的时间较少,加之研究生阶段与本科阶段在培养目标、培养方式上存在显著差异,课堂教学很难行之有效。近年研究生由于读研需求不同,价值观更加多元复杂[18]

3. 中医妇科学专硕研究生“四位一体”培养新模式的探讨

“四位一体”培养新模式理论依据:

研究生教育肩负着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创新创造的重要使命,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度重视高素质全方位人才培养,《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中提出了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原则和任务,强调了优化规模结构的重要性,预计2025年,实现基本建成规模结构更加优化、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培养质量显著提升、服务需求贡献卓著、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的高水平研究生教育体系的总体目标。

(1) 守正创新: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强调守正创新[19],中医药兼具科学和人文的双重属性,蕴含着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精髓及中国古代科技成果,涉及自然宇宙和生命本质的内在统一[20]。中医妇科学教育坚持守正创新具有现实意义,这意味着既要深入学习经典理论,又要结合现代医学知识,培养能够适应现代医学发展的人才。

(2) 临床实践:临床技能是医学教育的核心,通过临床实践可以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并以此提升诊疗技能。《中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中明确了临床能力训练的要求和标准,国家在政策层面强调了临床实践的重要性[21]。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应从临床实际出发,紧密结合临床需求,体现临床医学特点[22]

(3) 科研项目:《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健全稳定支持机制,大幅增加基础研究投入,“强化基础研究系统布局,长期稳定支持一批创新基地、优势团队和重点方向,增强原始创新能力”[23]。基础研究是科技发展的源头,多方助力培养科研能力、学科交叉开拓科研思路为医学研究生提供了科研创新的良好环境培养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4) 德政双馨:医德医风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妇科学专硕研究生不仅要有精湛的医术,还要有高尚的医德。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24]。综上所述,中医妇科学专硕研究生的“四位一体”培养新模式理论依据充分,为响应国家政策号召、满足国家和社会需求,“四位一体”培养新模式进一步实施势在必行。这种模式旨在培养既有深厚中医理论基础,又具备现代医学技能,能够在临床、科研、教学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的复合型人才,具体阐述如下:

3.1. 以守正创新为导向,重视基础学习

(1) 坚持夯实基础知识

基础知识是医学教育的基石。在妇科专硕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必须坚持基础知识的学习,确保对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医妇科学等基本知识有深入的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是理解妇科学复杂概念和原理的前提。妇科涵盖了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这些基础知识帮助研究生构建起对妇科疾病全面而深入的理解。其次,扎实的基础知识能够提高临床决策的准确性。在面对复杂的妇科病例时,研究生需要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分析,作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2) 持续重视经典学习

古籍经典的学习是提升医学生理论素养的重要途径,对于中医专硕研究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中医经典课程是中医基础理论与中医临床之间的纽带,是培养学生中医思维、提高临床实践水平的关键。通过对经典文献的研读,深耕中医经典,传承中医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始终把中医经典作为活水源头[25],用经典激活临床,掌握妇科学的核心思想和方法。此外,经典学习还能够帮助学生建立批判性思维,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中医经典的学习应一以贯之,不同阶段学习中医经典会有不同的体会与收获。

3.2. 以临床实践为切入点,培养临床技能

(1) 促进教学方式多元化

为满足当前对全方位人才培养的需求,目前医学研究生教育逐渐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为更加注重学生主动性和参与性的多元化教学模式。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案例为基础的学习(case study based learning, CBL)、迷你临床评估考试(mini-CEX)、翻转课堂、Sandwich教学法等教学方法,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操作技能[26] [27]。促进医学生将书本知识与临床实际相结合,在实践中学习和应用理论知识,提高临床决策和操作能力。

(2) 强化名医经验传承

跟师学习是传承名医经验的有效途径。目前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开展了“师”出有名“医”路相伴中医经典门诊跟师安排,临床专硕研究生通过与名医的面对面交流学习能够快速吸收和学习到宝贵的临床经验,从而加速自身的成长和临床能力的提升,为将来的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名医经验传承强调个性化诊疗,更加有助于专硕研究生培养“辨证论治”“三因制宜”等中医独有特色的中医思维,对研究生形成的认识疾病、诊治疾病的临证思维方式培养尤为重要[28]。同时,名医的言传身教也能够对学生的职业态度和医德医风产生直接、积极的影响。

3.3. 以科研项目为载体,创新引领发展

(1) 多方助力培养科研能力

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汲取现代多平台优势实现多方助力。随着网络的发展和疫情对传统教育的突然袭击,“互联网+”教学模式、数字化学习平台应运而生[29],推广网络助教、共享云端资源是开拓研究生传统课本外知识培养及中医妇科学研究生的中医诊疗思维的未来趋势。互联网平台的出现打破了传统条件的约束,通过可共享数字化学术资源为主的开放式共享平台,联合产学研合作、学科竞赛及人文素质教育的培养模式[30]可实现快速查找、下载优质文献,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科研机会和学术资源,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和创新能力。另外,研究生学科竞赛和学术会议交流是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和创新成果取得的重要环节。应积极倡导研究生参与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课题的申报,提高对学术会议重要性的认识,以凝练科研思路,提高论文撰写能力及科研创新能力。

(2) 学科交叉开拓科研思路

多学科交叉是开拓科研思路的重要途径。加快高层次复合型医学人才培养,设置交叉学科,促进医工、医理、医文学科交叉融合,推进“医学 + X”多学科背景的复合型创新拔尖人才培养是推动医学教育高质量发展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支撑[31]。其中构建多学科交叉的“医学 + X”课程体系、构建多元交叉的师资队伍和育人平台,通过交叉合作,研究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问题,提高科研的广度和深度。为临床妇科疾病的诊断瓶颈、治疗困境提供新的视角和解决方案。

3.4. 以德政双馨为奠基,培养高素质全方位人才

(1) 规范建设学术道德

学术道德在医学教育中占据核心地位,它不仅是培养学生专业素养的基础,也是确保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正确性的前提。学术道德包含学术诚信、科研伦理、患者隐私保护等多个层面。学术诚信要求学生在研究和学习中保持真实性和透明度,不得有任何形式的抄袭、伪造或篡改数据。科研伦理则强调在进行实验和研究时,必须遵守伦理准则,尊重研究对象的权利和福祉。患者隐私保护教育则教导学生在临床实践中如何妥善处理和保护患者的个人信息,确保患者权益不受侵犯。因此,学术道德的培养是医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对提升医学人才的整体素质、推动医学科学的进步和维护医疗行业的公信力具有重要意义。

(2)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在医学人才培养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塑造学生德政双馨品质的关键环节。通过深化思想政治教育,推进“思政入课堂”,不断强化专硕研究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从而培养出既具备专业技能又具有高尚医德的高素质医学人才。引导研究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他们为社会作出贡献的热情,重视医学伦理学知识的学习和医德医风职业操守的培养,不断更新国家卫生政策、公共卫生事件应对等教学,使其深刻理解救死扶伤的神圣使命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安徽财经大学曾提出的“四位一体”育人体系,包括知识探究、能力提升、素质培养、人格养成在实践中初显成效多校重视高素质全方位人才培养,逐渐形成了符合自身发展的教育模式和发展途径[32] [33]。为中医妇科学专硕研究生的培养提供了基本框架和践行基础。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高层次人才培养综合基地、首批国家中医住院/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基地、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建设单位。医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始终坚持走“科技兴院,院兴科技”之路,以学科建设为统领,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人才队伍和现代化管理为支撑,在高素质全方位的医学人才培养中逐步形成了集“基础知识、临床技能、科研创新能力和德政双馨”四位一体的新模式,并在进一步推进实施过程中发现我院研究生中医经典储备能力、执业医师考试通过率、科研论文质量等方面有所提升。“四位一体”新模式以期为我院努力建设更高水平教学研究型中医医院,为医学领域高素质人才培养模式优化提供新思路。

4. 小结

为弥补当前医学领域高素质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探讨“四位一体”的妇科专硕研究生培养新模式势在必行。“四位一体”新模式通过整合基础知识、临床技能、科研创新能力和德政双馨四大要素,力求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培养出既有扎实医学理论基础,又有丰富临床经验,同时具备科研创新能力和高尚医德的妇科全方位高素质医学人才。这种模式的实施,将对妇科医学教育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未来的研究和实践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完善这一模式,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医学教育需求和社会医疗需求。

项目基金

现代中医药海河实验室科技项目,24HHZYSS00014。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刘继东, 曲怡, 王建波, 等. “三全育人”视域下中医药研究生“四维联动”培养模式探究[J]. 卫生职业教育, 2024, 42(13): 4-7.
[2] 续珊, 陈始明. 基于BOPPPS的SPOC+翻转课堂模式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临床教学中的探索[J]. 科教文汇, 2024(18): 110-113.
[3] 董馨, 夏思思, 路跃武, 等. 基于风湿病医学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J]. 中国病案, 2024, 25(1): 91-94.
[4] 胡佳裕, 冯璐, 韩凤娟. 培养中医妇科研究生临床实践能力的探究[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7, 15(13): 34-36.
[5] 陈文佳, 林娜. 医学生早期接触临床教学模式的探讨[J]. 中国病案, 2020, 21(12): 95-97.
[6] 郑亚琳, 张秋霞, 杜宇琼, 等. 中医经典实践技能实训教学模式探索[J]. 光明中医, 2024, 39(16): 3335-3338.
[7] 陈赟, 任青玲. 中医妇科临床教学中加强经典学习的思考[J]. 中医教育, 2020, 39(5): 58-61.
[8] 刘铁钢, 白辰, 于河, 等. 中医经典课程学习现状调查分析[J]. 中医教育, 2020, 39(4): 50-52.
[9] 何敏敏, 彭敏飞, 郑静. 线上与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在检验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探索[J]. 中国标准化, 2024(16): 262-264.
[10] 彭文波, 张洪艳. 在综合医院中医规培中加强中医经典教学的探索[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4, 22(20): 54-57.
[11] 李晏杰, 黄彬, 程越, 等. 中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双轨合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 蛇志, 2019, 31(1): 164-165.
[12] 靳新悦, 王茜娜, 贾晨阳, 等. 针灸专业学位研究生规培中存在的问题及科研创新能力提升的探析[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1, 19(11): 187-189.
[13] 莫小强, 陶丽华, 唐乾利, 等. “双轨合一”模式下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探讨[J]. 中国医学教育技术, 2016, 30(1): 12-14.
[14] 李丹丹, 严斌, 王震东, 等. 基于CiteSpace软件的口腔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研究的可视化分析[J]. 中国毕业后医学教育, 2024, 8(10): 724-729.
[15] 吴以岭. 脉络论[M]. 北京: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0.
[16] 唐亚斯, 禹伸频. 医学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建设的长效机制[J]. 卫生职业教育, 2024, 42(16): 24-26.
[17] 陈琳, 李艳, 卢利聃, 等. 新时代研究生意识形态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其应对思路[J]. 教育与教学研究, 2021, 35(12): 102-110.
[18] 金伟, 杨启梅, 杨长发. 新时代高校研究生党建工作的创新[J]. 文教资料, 2020(13): 135-136, 134.
[19] 郭丽菲. 沿着总书记的足迹上一堂“行走的思政课” [N]. 山西青年报, 2023-12-14(008).
[20] 何清湖, 陈小平. 坚定中医文化自信[M]. 北京: 中医古籍出版社, 2020.
[21]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 关于印发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和中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的通知[EB/OL]. 2015-05-29.
http://www.moe.gov.cn/srcsite/A22/moe_826/201506/t20150618_190613.html, 2023-06-10.
[22] 李冲, 程慧敏, 高灿.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论文质量保障的探索与实践[J]. 医学教育管理, 2024, 10(3): 321-325.
[23] 全力强化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支撑——全国两会在我省科教战线引发热烈反响[J]. 吉林人大, 2024(3): 44-45.
[24] 吴晶, 胡浩.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J]. 中国高等教育, 2016(24): 5-7.
[25] 张玉苹, 刘兰英, 杨蕾, 等. 基于中医文化与中医经典谈中医规培生的培养[J]. 中国医药导报, 2024, 21(17): 120-123.
[26] 马静, 闫颖, 宋艳萍. CBL与PBL结合床旁教学法在妇科教学中的效果研究[J]. 继续医学教育, 2021, 35(3): 22-24.
[27] 俞瑾, 俞超芹, 姚睿嫔, 等. 中医妇科学临床教学Mini-CEX的应用[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4, 22(15): 21-23.
[28] 汪珺, 宋杰, 马翠翠, 等. 关于中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考[J]. 湖北中医杂志, 2023, 45(9): 60-62.
[29] 韩凤娟, 颜梦宇, 郭滢, 等. “互联网+”背景下中医妇科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研究探讨[J/OL]. 陕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4: 1-5.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61.1501.R.20240708.0929.006.html, 2024-09-16.
[30] 宋厚盼, 周顺华, 喻昶, 等. 基于多方位综合素质培养的研究生教育模式探索与实践——以湖南中医药大学中医诊断研究所为例[J]. 中华养生保健, 2024, 42(16): 76-79.
[31]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J].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 2020(28): 27-31.
[32] 崔志坤, 经庭如. “四位一体”育人体系建设的实践与思考——以学生社会实践为例[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7, 14(9): 109-111.
[33] 霍楷, 林梦娇. 一流学科竞赛推动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探索[J].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1, 4(22): 6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