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视域下电子商务平台与消费文化的反思
Rethinking E-Commerce Platforms and Consumer Culture in the Perspective of Marxist Alienation Theory
摘要: 本文基于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对电子商务平台与消费文化的异化现象进行了深入反思。首先,概述了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的基本内容,并探讨了当代消费文化的特点与表现,以及二者之间的联系。接着,详细分析了电子商务平台下的消费异化现象。然后,从经济、技术、文化和心理四个方面探讨了异化现象的原因。文章进一步分析了这一异化对个人以及社会的影响与后果。最后,提出了加强政策监管、引导消费文化、倡导绿色消费等应对策略,旨在缓解电子商务平台与消费文化异化带来的问题,促进消费文化的健康发展。
Abstract: Based on the Marxist theory of alienation, this paper provides an in-depth reflection on the alienation phenomenon of e-commerce platforms and consumer culture. Firstly, it outlines the basic content of the Marxist alienation theory, and discusse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manifestations of contemporary consumer culture, as well as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two. Then, the phenomenon of consumer alienation under the e-commerce platform is analysed in detail. Then, the causes of the alienation phenomenon are explored from four aspects: economic, technological, cultural and psychological. The article further analyses the impact and consequences of this alienation on individuals as well as society. Finally, coping strategies such as strengthening policy regulation, guiding consumer culture and advocating green consumption are proposed, aiming to alleviate the problems brought about by the e-commerce platform and the alienation of consumer culture, and to promo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consumer culture.
文章引用:葛颖. 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视域下电子商务平台与消费文化的反思[J]. 电子商务评论, 2024, 13(4): 663-669. https://doi.org/10.12677/ecl.2024.1341198

1.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商务平台已经成为现代消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最初的简单交易平台,到如今集购物、娱乐、社交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电子商务不仅改变了人们的购物方式,更深刻影响了消费文化。消费者在选择商品、体验服务、互动交流等方面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多样性和个性化。

然而,在这一繁荣的背后,我们也应看到电子商务平台与消费文化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与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中的某些观点不谋而合。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作为对资本主义社会现象进行深刻剖析的理论工具,为我们理解电子商务平台与消费文化中的异化现象提供了新的视角。在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中,异化被理解为人们与自己创造的产品、活动、社会关系以及自我意识的分离,从而导致了支配与被支配、主体与客体的颠倒。在电子商务平台与消费文化的背景下,这种异化现象表现为消费者对商品的过度追求、对虚拟世界的过度依赖、对社交媒体的过度使用等。消费者在享受电子商务平台带来的便捷与多样化的同时,也逐渐被其绑架,成为商品的奴隶、技术的附庸。

因此,本文旨在从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的视角出发,对电子商务平台与消费文化进行深入的反思。通过分析电子商务平台与消费文化中的异化现象,探讨其产生的原因、影响及后果,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揭示电子商务平台与消费文化背后的深层次问题,为构建健康的消费文化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2. 理论概述

2.1. 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的基本内容

“异化”一词来源于拉丁文,含有转让、疏远、脱离的意思。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费尔巴哈将其作为哲学范畴并加以阐述。马克思批判继承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异化概念的合理内核,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系统论述了异化问题[1],提出了异化劳动的概念及其具体表现:第一,劳动产品与人相异化。劳动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同劳动者相对立,工人生产的对象越多,能够占有的对象越少,而且越受自己的产品即资本的统治。第二,劳动本身与工人相异化。在私有制条件下,劳动对于劳动者而言是被迫的、强制性的活动。第三,人与人的类本质相异化。人的类本质就是一切人所具有的共同的本质,这个本质在马克思看来就是劳动。在资本主义社会,异化劳动剥夺了工人生产的对象,又将劳动变为维持个人生活的手段。第四,人与人相异化。在资本主义条件下,集中体现为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对立。此外,马克思还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资本论》等著作中进一步讨论了异化问题,以唯物史观的视角来关注现实生活关系中的异化问题,深入到现实的经济层面进行具体的唯物史观的考察。人类社会表现为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内部以及相互之间有机联系的一般状态,经济领域的结构是整个社会结构的基础。只有深入到社会的经济领域,才能摆脱用思辨的哲学思维来分析异化现象,才能使异化概念立足于具体的物质形态上[2]

2.2. 当代消费文化的表现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消费主义文化已成为一种全球性的现象。这种文化强调物质的追求和拥有,将消费视为个人身份、社会地位和个人品位的象征。人们被各种媒体和广告所影响,不断追求最新的时尚潮流、品牌标签和个性化的消费体验。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消费不再仅仅是为了满足基本生活需求,而是成为了一种生活方式、一种自我表达的手段。消费主义文化的兴起,也反映了现代社会对效率和速度的追求。人们渴望通过消费来快速获取幸福感和满足感,而忽视了真正的生活品质和内在价值。这种文化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社会的不平等和分化,使得一些人过度消费,而另一些人则难以维持基本的生活水平。

电子商务的兴起进一步推动了消费文化的发展,使消费变得更加便捷、高效和个性化。通过电子商务平台,消费者可以随时随地浏览和购买来自全球各地的商品,享受更加多样化的选择。同时,电子商务平台还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为消费者提供个性化的推荐和服务,进一步刺激消费欲望。在电子商务的推动下,消费文化呈现出更加多元化和个性化的特点。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求,选择符合自己风格的商品和服务。此外,电子商务平台还提供了丰富的社交功能,使消费者可以在购物的同时与朋友分享、交流和互动,进一步增强了消费文化的社交属性[3]

然而,电子商务与消费文化的结合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例如,一些人可能过度沉迷于网购,导致消费过度和财务问题;同时,电子商务平台的个性化推荐也可能导致消费者陷入信息茧房,只关注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和商品,而忽视了更广泛的社会和文化背景。

2.3. 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与消费文化的联系

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劳动者与其劳动产品、劳动、类本质之间的疏离关系。在消费文化的背景下,这种异化关系得到了新的体现。首先,消费文化中的商品往往被赋予了超出其实际使用价值的符号意义,成为展示身份、地位和品位的象征。这种对商品的追求和崇拜,使得消费者与其购买的商品之间产生了异化关系。消费者不再关注商品的实际价值和使用价值,而是更看重其作为符号、象征或地位的象征意义。其次,在消费文化的推动下,劳动本身也可能被异化。人们为了获取更多的物质财富和满足消费欲望而工作,而不再将工作视为实现自我价值和自我发展的途径。这种对劳动的异化理解,使得劳动失去了其本真的意义和价值。

人们追求名牌、奢侈品等商品,将其作为身份、地位和品位的象征,这种对商品的崇拜和追求,正是商品拜物教的表现。同时,马尔库塞在继承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虚假需求”的概念。在消费社会中,人们往往受到各种广告和媒体的影响,产生了许多虚假的需求[4]。这些需求并非基于人们的真实需要,而是被外部力量所强加和塑造的。此外,消费异化是指个人在过度追求消费和物质享受的过程中,逐渐失去自我和真实人生体验的现象。在消费文化中,人们可能过度追求物质满足和感官刺激,而忽视了精神层面的需求和满足。这导致人们逐渐失去了独立思考、自我认知和情感交流的能力。

3. 电子商务平台与消费文化的异化现象

3.1. 电子商务平台下的消费异化

首先,商品选择的丰富与异化。在电子商务平台下,商品种类的丰富性无疑为消费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选择空间。然而,这种丰富性也伴随着信息过载的问题,导致消费者在海量商品信息面前感到迷茫和选择困难。此外,个性化推荐系统虽然能精准地推送符合消费者喜好的商品,但也可能导致消费者陷入消费习惯的固化,限制了对其他商品的探索和尝试。其次,消费行为的便捷与异化。电子商务平台的便捷性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消费行为。一方面,即时满足的购物体验让消费者能够迅速获得所需商品,满足了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需求。然而,这种即时满足也可能导致消费成瘾,让消费者在追求即时的快感中逐渐失去理性[5]。此外,数字支付的普及使得消费过程更加简单快捷,但也增加了消费失控的风险。消费者在不知不觉中可能会花费大量资金,尤其是在各种促销活动或直播带货的推动下,更容易产生冲动消费,从而加剧消费异化现象。

3.2. 电子商务平台下的社会关系异化

在电子商务平台的影响下,人与商品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一方面,商品被赋予了更多的象征意义,成为了消费者展示自我、彰显地位的重要符号。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往往更多地关注其能否代表自己的身份、品味和价值观,而非仅仅满足实际需求。另一方面,这种对商品的过度赋予象征意义的观念也导致了人对商品的过度依赖。在电子商务平台便捷的购物方式下,消费者往往陷入“购物成瘾”的陷阱,不断追求新的商品和更好的体验,而忽视了真正的生活质量和内心需求。电子商务平台不仅改变了人与商品的关系,也影响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方面,社交媒体上的消费表演使得真实的人际关系变得疏离。人们更倾向于在社交媒体上展示自己购买的商品和享受的消费体验,而非与亲朋好友分享真实的生活和情感。这种消费表演不仅加剧了人与人之间的比较和竞争,也削弱了真实情感的交流和建立。另一方面,电子商务平台下的消费者往往容易陷入与他人的比较和竞争中。他们不断追求更高的消费水平、更时尚的商品和更完美的生活体验,而忽视了自己真正的需求和感受。这种比较和竞争不仅让消费者感到压力和焦虑,也加剧了社会的不平等和分化。

4. 电子商务平台与消费文化异化的原因分析

4.1. 经济因素

电子商务平台作为现代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运营和发展受到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下的生产与消费逻辑的深刻影响。在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生产和消费是紧密相连的两个环节,生产驱动消费,消费又反过来促进生产。这种逻辑在电子商务平台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平台通过不断推出新的商品和服务,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进而推动销售增长和利润增加。同时,电子商务平台本身也面临着巨大的经济利益驱动。为了获取更多的用户和利润,平台需要不断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通过各种营销策略和手段,如打折促销、限时抢购、个性化推荐等,来刺激消费者的购买行为。这些营销策略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消费文化异化现象,使消费者更加注重物质享受和符号消费,而忽视了真正的消费需求和价值。

4.2. 技术因素

互联网和电子商务技术的快速发展为电子商务平台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和便利条件。然而,这些技术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消费文化异化现象。首先,互联网和电子商务技术的普及使得消费者可以随时随地购物,这种便捷性让消费者更容易产生冲动消费和过度消费的行为。同时,电子商务平台的个性化推荐系统也加剧了消费者消费习惯的固化,使消费者更加依赖平台推荐的商品和服务。其次,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使得电子商务平台能够更精准地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和偏好,从而提供更符合消费者需求的商品和服务。然而,这种精准推送也可能导致消费者陷入信息茧房,只看到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和商品,忽视了其他可能更符合自己需求的商品和服务。

4.3. 文化因素

消费主义文化的盛行是电子商务平台下消费文化异化的重要原因之一。消费主义文化强调物质享受和符号消费,认为消费是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地位的重要手段。在这种文化背景下,消费者往往追求名牌、奢侈品等高端商品,以展示自己的身份和地位。电子商务平台作为重要的购物渠道,为消费主义文化的传播提供了便利条件。同时,社交媒体和网红文化也对消费文化异化产生了深远影响。社交媒体上的消费表演和网红推荐让消费者更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产生从众心理和攀比心理。为了获得他人的认可和赞赏,消费者可能会追求与网红或社交媒体上流行的商品和服务保持一致,从而加剧了消费文化异化现象。

4.4. 心理因素

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和欲望是电子商务平台下消费文化异化的内在驱动力。在现代社会中,人们面临着越来越大的生活压力和精神压力,因此往往通过消费来寻求满足和安慰。电子商务平台提供了丰富的商品和服务选择,满足了消费者的各种需求和欲望,但同时也加剧了消费文化异化现象。此外,消费者的从众心理和攀比心理也是消费文化异化的重要心理因素。在社交媒体和网红文化的影响下,消费者更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产生从众心理和攀比心理。为了与他人保持一致或超越他人,消费者可能会追求更高水平的消费和更昂贵的商品,从而加剧了消费文化异化现象。

5. 电子商务平台与消费文化异化的影响与后果

5.1. 对个人的影响

电子商务平台和消费文化的异化对个体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消费者的价值观与消费观正经历着扭曲。在电子商务平台提供的海量商品信息和便捷购物方式的推动下,消费者往往过度追求物质享受,过度关注商品的品牌和符号价值,而忽视了商品的实际价值。这种消费观念的转变使得消费者在购买决策时,更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导致价值观的迷失和扭曲。其次,电子商务平台与消费文化异化也给消费者的心理健康带来了挑战。消费者常常面临来自购物选择和信息冲击的焦虑与压力,不断追求更高的消费水平和更昂贵的商品以满足虚荣心和社交需求,这种追求往往伴随着巨大的经济压力和心理负担。同时,社交媒体和网红文化的兴起使得消费者容易陷入自卑和攀比的心理状态,进一步加剧了心理健康问题。此外,虚拟社交方式的普及也导致了消费者与现实社会的隔离和孤独,影响了他们的人际交往和情感沟通。

5.2. 对社会的影响

此外,电子商务平台与消费文化的异化也对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后果。第一,造成了社会资源的浪费与环境污染。电子商务平台与消费文化异化加剧了社会资源的浪费和环境污染。过度消费和冲动消费导致大量商品被购买后迅速淘汰或闲置,这些商品最终成为垃圾,占据了大量的土地资源和能源。同时电子商务平台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大量的包装废弃物和电子垃圾,这些垃圾不仅难以处理,而且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第二,社会关系的冷漠与疏离。消费文化异化还导致了社会关系的冷漠与疏离。在消费主义文化的影响下,人们往往更加注重物质享受和符号消费,而忽视了与他人的情感交流和互动。这种冷漠和疏离不仅影响了人们的社交生活,也削弱了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第三,经济结构的失衡与危机。电子商务平台与消费文化异化还可能导致经济结构的失衡与危机。过度消费和冲动消费导致大量资金和资源流向了非生产性领域,如奢侈品、娱乐等产业,而生产性领域则面临资金和资源短缺的问题。这种失衡的经济结构不仅影响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增加了经济危机的风险。同时电子商务平台的发展也加剧了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企业需要不断开发新产品、提高品质和服务水平来吸引消费者。然而,这种竞争往往以牺牲产品质量和可持续性为代价,导致经济结构的进一步失衡和危机的加剧。

6. 应对电子商务平台与消费文化异化的策略

6.1. 加强政策监管与法规建设

面对电子商务平台与消费文化异化的问题,政府应首先加强政策监管与法规建设。完善电子商务平台的管理规定,明确平台的责任和义务,确保平台运营的规范性和合法性。同时,应建立健全的监管机制,对电子商务平台进行定期检查和评估,确保平台能够遵守相关法规和政策,维护市场秩序和公平竞争。在法规建设方面,应加强对电子商务领域的立法工作,制定更加全面、细致的法律法规。这些法规应涵盖电子商务平台的运营、消费者权益保护、数据安全等方面,为电子商务平台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同时,应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打击力度,对违法违规的电子商务平台进行严肃处理,维护市场秩序和消费者利益。

6.2. 加强对消费文化的引导与监管

除了加强政策监管与法规建设外,还应加强对消费文化的引导与监管。首先,应推动文化多样性与消费理性,倡导消费者树立健康、理性的消费观念。通过宣传和教育,引导消费者关注商品的实际价值和使用价值,避免过度追求物质享受和符号消费。其次,应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价值观。传统文化中的勤俭节约、适度消费等理念对于抵制消费文化异化具有重要意义。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通过各种渠道和形式向公众传播这些理念,引导消费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消费观。最后,应培养消费者的理性消费观念。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加强对消费者的教育和培训,提高消费者的消费素质和辨别能力。通过各种渠道和形式向消费者传授消费知识和技能,帮助消费者树立理性、科学的消费观念,避免盲目消费和冲动消费。

6.3. 倡导绿色消费与可持续发展

在应对电子商务平台与消费文化异化的过程中,倡导绿色消费与可持续发展也是一项重要策略。首先,应推广绿色消费理念与行为。绿色消费是指在满足基本消费需求的同时,注重环保、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消费方式。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加强对绿色消费理念的宣传和推广,鼓励消费者选择环保、健康、可持续的商品和服务。其次,应促进电子商务与绿色产业的结合。电子商务平台作为重要的销售渠道和平台,应积极引入绿色产业和产品,推动绿色产业的发展和壮大。同时,电子商务平台也应加强自身的环保建设和管理,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为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7. 结论

电子商务平台与消费文化异化的问题不仅对个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对整个社会也带来了不容忽视的后果。更重要的是,这一现象还可能导致经济结构的失衡与危机,进一步威胁到社会的稳定与可持续发展。面对如此严重与紧迫的问题,我们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来应对。

在未来,电子商务平台与消费文化异化问题的研究与实践将面临更多的挑战与机遇。一方面,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的不断变化,电子商务平台将呈现出更加复杂和多元的发展态势,这为我们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和思路。另一方面,随着社会对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绿色消费和可持续发展将成为未来电子商务发展的重要趋势和方向。

因此,我们需要在不断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和实践应对电子商务平台与消费文化异化问题的有效路径和策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确保电子商务的健康发展,同时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卓然. 浅析《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异化劳动[J].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8(11): 90-91.
[2] 张曼缔. 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视域下的电视节目主持风格批判审视[J]. 传媒观察, 2021(10): 76-82.
[3] 王春阁, 杨梦娇. 消费文化对当代青年价值观的影响分析[J]. 文教资料, 2021(18): 35-36.
[4] 赵志浩. 论鲍德里亚的“符号异化”思想[J]. 北方论丛, 2014(5): 116-119.
[5] 黄会涵. 马克思异化理论下消费异化现象的现实困境及消解研究[J].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4, 40(2): 1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