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龄化视角下新型社区养老路径探究——以南平市m社区为例
Exploration of New Community Path of Elderly Care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Population Ageing—Taking Nanping m Community as an Example
DOI: 10.12677/ar.2024.115303, PDF, HTML, XML,   
作者: 王欢欣: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江苏 南京
关键词: 人口老龄化农村社区养老路径研究Population Ageing Rural Community Care Path Study
摘要: 当前,随着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农村社会传统的养老模式受到冲击,农村养老服务需求增加与供给短缺的矛盾日益突出,而政府无力完全承担广大农村老人的养老负担,商业化养老又存在成本过高的问题。基于对南平市m社区养老模式的研究,发现由于农村老人经济状况普遍不佳、集中养老观念滞后以及社区服务主体存在欠缺,服务人员素质水平较低等问题,并不能达到建立社区集中养老的理想效果。通过对m社区老年人集中养老实际情况的调研与探索,提供农村社区集中养老新模式的建议和实践推广策略,对于满足农村老年人养老需求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Abstract: At presen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rural economy and society, the traditional model of rural society’s old-age care has been impacted, and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increase in demand for rural old-age care services and the shortage of supply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while the government is unable to fully bear the burden of the majority of rural elderly people’s old-age care, and commercialized old-age care has the problem of excessively high costs. Based on the study of Nanping m-community elderly care model, it is found that due to the generally poor economic situation of the rural elderly, the lagging concept of centralized elderly care, as well as the existence of a lack of community service main body and the low level of quality of the service personnel and other problems, it is not possible to achieve the desired effect of establishing centralized elderly care in the community. By researching and exploring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centralized old-age care for the elderly in m-communities, we provide suggestions for a new model of centralized old-age care in rural communities and strategies for its practical promotion, which will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the fulfillment of old-age care needs of the elderly in rural areas.
文章引用:王欢欣. 人口老龄化视角下新型社区养老路径探究——以南平市m社区为例[J]. 老龄化研究, 2024, 11(5): 2081-2087. https://doi.org/10.12677/ar.2024.115303

1. 引言

一个社会幸福不幸福,很重要的是看老年人幸福不幸福。随着中国社会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农村地区面临着更大的养老问题。自身积蓄或者家庭供给是我国农村地区老人的主要养老来源,现在农村家庭结构呈现出了日益核心化的特点,与此同时各种养老机构、社会养老保险等却不能够充分满足农村地区的养老需求,致使现在农村地区的养老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为了解决农村养老的困境与问题,我国需要不断探索新的养老服务模式与经验[1]。开放型农村养老社区的新模式,能够将良好的居住环境和养老服务提供给老年人,为解决农村养老问题提供了新思路——集中式、社区化,有效破解现阶段有限的养老公共服务资源难以覆盖偏远山村的问题。这种离土不离乡的集中养老模式容易被老年人和年轻人接受,它吸收了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方式的优点和可操作性,把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的最佳结合点集中在社区,在我国南平市试点并不断推广。由于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农村青壮劳动力大量外流,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受到了广大学者的关注[2]。在现有研究中,刘峰认为资金瓶颈是农村社区养老服务发展的最大瓶颈,而且当前农村社区养老服务大部分都是以村级集体资金为主体的低层次的统筹方式,远远不能满足农村的养老需求,是不稳定的、不可持续的[3]。肖辉提出了当前集中养老模式存在着的问题,具体来说包括:第一,观念认同的问题。因为集中养老需要改变居住环境,涉及到住所搬迁,因此很难获得农村老年人的认同;第二,法律保障的问题。这一点主要为一些肢体障碍或者精神障碍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及去世后的送终问题;第三,政策支持存在的问题[4]。因此,关于社区养老服务的研究仍需不断充实完善。

本文将南平市m社区作为案例,运用文献研究法对中外社区养老服务相关文献进行归纳总结,建立研究理论构架,为研究工作奠定理论基石。对当前南平m社区养老服务现状进行剖析,深入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以期通过该案例为南平市乃至我国社区集中养老的发展提供思路。

2. 南平市m社区社区养老的调研现状分析

2.1. 社区集中养老的基础设施情况

m社区的集中养老,采取入住老年人互助、自助等形式集中养老,老年人入住m社区公寓,公寓内设共用厨房、盥洗室、休闲娱乐室等公共场所,冰箱、洗衣机、电视、空调和热水器等家电都配备齐全,为方便老年人,还沿墙加装了明黄色扶手。入住后老年人可以互相关照、共同养老。同时,配备起居室等私人空间,满足老年人在公寓里自己煮饭、自己居住、自我管理的养老需求。m社区公共设施配置及后期公共物业管理由当地政府承担,老年人自行照顾生活起居、承担水电等费用。正如在m社区的调研中,入住的70岁朱奶奶所说:

没想到能住进m养老社区这么好的地方,比原先僻远的自然村老屋条件好很多,家电一应俱全,还加装了监控和扶手,生活就医很方便。在这里还可以种种菜,做些力所能及的手工活,增加些收入,真的感到很幸福。

m社区也为入住老人配备了一些文化娱乐设施,如活动室、休息室以及露天健身器材,来提高老人的人际交往能力,也能够使得老人在文娱活动中敞开心扉、调节情绪,使得老人精神世界的需求能够得到满足。

2.2. 社区集中养老的服务内容

依托m社区成立乡镇养老服务中心,建立乡镇助餐服务平台、探访关爱平台、康养平台、培训教育平台,开展农村居家社区养老专业化服务和探访关爱,带动乡镇敬老院、农村幸福院等养老服务场所服务质量提升。同时医疗、急救条件也是老年人关注的问题[5],因此m社区为集中养老配建“智慧健康小屋”,推进“4 + N”医防融合与m社区协同联动,保障公寓内老人的养老医疗服务需求。m社区委托善学社工中心作为第三方机构定期在m社区开展公益活动,为老人开展用电安全科普、防诈骗宣传讲座,卫生院到社区来开展义诊,本地理发店的志愿者也每周定期来到社区帮忙。在m社区的调研中,入住的75的王大爷所说:

村里没有医生,有小毛病只能自己扛,最基本的理发买菜也要花半天时间。现在方便了,卫生院、菜市场离这里都不远,要买菜互相交代一声就可以帮忙。

据闽北日报报道,2023年以来m社区开展助餐8000人次,乐龄活动16场次,探访关爱500人次,康养活动300人次,培训教育500人次。

2.3. 社区集中养老的相关政策

为保障老年人住得舒心,南平市制定下发《关于开展农村集中养老试点工作的意见》《南平市乡镇m社区实施导则(试行)》等政策措施,在项目用地用房、资金投入保障等方面予以支持。

第一保重点,建立轮候制度。全市摸底有意愿入住m社区的老人有3036人,对有入住意愿的老人建立轮候制度,即按照老年人类型及对入住公寓需求程度安排入住,确保边远村、空心村的独居、留守老人优先入住。

第二保长效,健全政策机制。推行资源转化支持机制,依托乡村振兴公司、土地流转平台等国有平台,流转收储老年人家庭的山、林、耕地、旧宅基地等资源,收储资金可用于在老年公寓的日常生活,解决老年人的后顾之忧。

m社区充分利用农村闲置的校舍、民房、祠堂等资源,因地制宜推进农村互助式养老中心建设,入住的老人可以将原有的房子、土地、山林出租给村集体或乡建公司,增加收入,但是目前相关政策宣传、制定等工作落实还不到位,老年人不了解政策,不敢轻易尝试,导致m社区入住率不高。

3. 南平市m社区社区养老的问题分析

3.1. 农村老人经济状况普遍不佳

在人口老龄化现实背景下,养老行业市场发展潜力巨大,但我国养老机构发展却长期面临养老服务需求旺盛而整体入住率较低的结构性失衡困境[6]。m社区周边的村落中,许多年轻人选择外出务工,大部分老年人因经济或观念因素无法和子女共同生活而留在村中,导致村子面临严重的老龄化问题。许多老人因年轻时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普遍存在腰腿疼痛等症状,同时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也相对较高。在这些疾病的影响下,他们无法继续从事重体力工作,月收入主要依赖政府的低保和子女的汇款,经济条件较为拮据。此外,生活在当地的老人还需要照顾孙辈,或因小病慢性病就医而产生额外开支,因此大多数老人的储蓄有限。总的来看,这些老年人的经济基础较为薄弱,在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后,很难有额外资金用于集中养老服务,这使得他们参与集中养老的积极性不高。

3.2. 集中养老观念滞后

在广大农村地区,许多老人还是普遍有着“养儿防老”的观念,m社区附近村落的人口老龄化现象十分严重,同时考虑到集中养老对家庭经济条件的要求,受自身消费观念的影响,质量和功效、价格、自己是否需要是老年人在消费时考虑最多的三项因素[7],而且节俭也是老年人消费行为的重要特点,一些老人为了避免给子女造成过重的经济负担,大多选择家庭养老或者是其他的养老方式。除此之外,一些老人对家人有着较强的依赖性,难以在短时间内去适应新的生活环境,甚至一些较为敏感的老人认为子女提出送入养老院就是嫌弃自己、抛弃自己,因此一些老人宁愿居家养老也不愿意前往m社区集中养老。尽管集中养老可以给老人提供更好的环境,但对于子女而言,在农村地区传统观念的影响下,在传统观念中,家庭被视为至关重要的一环,人们对于家庭养老的看法已经深入人心,普遍认为只有那些子女不孝顺、不负赡养责任的老人才会选择入住养老机构,这种观点虽是偏见,但对于老人产生了极大的消极影响,让他们认为入住养老院并不是一件光彩的事情[8],所以绝大多数子女也会选择让老人在家中养老。同时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使得外出打工的年轻人更注重经济条件的改善,在养老成本增加的情况下,一些年轻人更不会选择让留守老年人去m社区集中养老生活,而是每月定期汇款去满足家中老人基本的生活需求。

3.3. 社区服务主体存在欠缺,服务人员素质水平较低

m社区集中养老的管理和服务主体是村委会,而乡政府则负责业务指导。目前,政府和村委会是该社区服务的主要提供者。然而,由于政府和村委会的能力有限,所提供的服务与社区实际的养老需求之间仍存在较大差距。例如,在我国的一些城市养老院或社区中,由于有高校大学生、青年志愿者等资源的支持,养老服务得到了显著提升。然而,在m农村社区,主要问题在于养老服务的供给主体较为单一,过度依赖政府,社会对农村老年人养老问题的关注度不足,农民之间的互助意识也较弱,市场和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养老服务的情况较少,导致各类养老服务供给主体未能形成合力。

此外,由于不同老年人的健康状况、经济情况不同,其养老服务需求具有多元性[9]。m社区的管理和服务人员主要由农村干部担任,由于他们普遍文化水平较低,对社区养老服务的认识有限,且缺乏专业的养老服务培训,难以满足养老服务工作的要求。同时,由于政府财力的限制和农村集体经济收入的不足,新型农村社区缺乏足够的资金和条件来聘用高素质的服务人员,也没有专门的培训机构来培养服务人才,导致农村养老服务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

4. 南平市m社区社区养老的优化路径

4.1. 转变老年人传统养老理念和思想

农村居民的养老观念直接影响着他们对家庭养老以及集中养老的选择,要提高村里老人参与集中养老的意愿,就需要去转变这些老人传统的养老观念。因此,相关政府需要做好宣传与引导工作。针对许多农村老人养儿防老、家庭养老的观念,政府在与当地居民进行实地的走访与调查时,耐心向居民宣传与解答关于集中养老服务的问题,逐步转变农村老人的养老观念,让这些老人认识到进入m社区集中养老并不是儿女不孝的表现,而是更加舒适的方式,尤其是对慢性病患者而言可以享受更专业的医疗服务,同时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子女的生活以及心理负担。对于喜爱社交的农村老人,在宣传时可以强调,进入m社区集中养老能够享受到多种多样的养老服务以及文娱活动,可以在社区内与其他老人排练舞蹈、下棋等,让更多的农村老人认识到参与集中养老服务的好处,提高他们的社会化养老意识。且m社区也与灯笼行业协会对接,争取订单,让老人参与手工灯笼的部分加工。让老人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参与劳动,既丰富老人们的生活,也帮助老人多一份经济来源,减少老人心理负担。

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也使得微信等社交媒体在农村普及,新媒体的出现大大加快了信息传递的效率,这也为m社区宣传工作提供了新的方向。m社区可以利用微信公众号,向能够使用智能手机的老人以及年轻群体推送m社区的相关内容,还可以在图文中以短视频或者是图片等形式展示m社区所能提供的优质服务内容、环境等,让年轻人以及农村老人更全面与客观地看待集中养老服务,逐步引导农村居民转变传统养老思想,结合自身需求以及经济状况主动选择入住m社区。

4.2. 完善农村集中养老法律法规

农村集中养老社区发展缓慢、对农村老人吸引力较弱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缺乏政策及法律法规的支持,同时也因为现有的监管法律不完善,老年群体权益得不到保障,进一步削弱了农村集中养老的吸引力。新时期,我国立法机关以及地方政府应该尽快完善农村集中养老法律法规,总结国内外关于社会养老服务方面的经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细化与补充法律条例以及法规,更好地改变传统单一的养老模式。法制保障是推进农村社区养老服务的重要途径,从宏观层面来看,应该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律制度问题从社会养老保险法规中剥离出来,从而提高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律制度的效力及影响力。在现有的社会养老保险法律制度中还应该进一步明确各层次农村养老保险地方性法规与单行条例的关系,确定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方式,明确国家集体以及个人在资金筹集当中应该承担的责任与比例,设计不同的档次,更好地满足不同经济水平与农民养老的需求。立法机关还应当对现行的《老年人权益保护法》予以适当修订,增加农村社区养老服务方面的内容,在上位法层面予以规范[10]。鉴于农村养老服务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除了立法机关与地方政府以外,行业组织还应该加强对集中养老社区的监督与引导,尽快完善行业制度。首先,行业组织应该立足于国家法律法规的要求,以及当地养老服务行业发展水平以及农村居民养老服务的需求,完善集中养老服务社区质量标准,试点工作完成后制定社区集中养老规章制度,打造强制性标准以及推荐性标准的行业标准体系,提高社会力量参与农村集中养老服务的门槛。其次,行业机构还应该积极配合有关政府部门做好养老服务行业监管以及专项整治活动,配合政府部门调查与补齐五保人员供养服务机构安全隐患等服务质量方面的问题,不断提高养老社区集中养老服务水平。除此之外,行业协会还应该健全养老服务质量长效监管机制,善于利用各种新媒体平台以及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提升行业监管的精准性与科学性。

4.3. 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夯实养老基础

只有改善农村经济环境才可以提高农村居民的消费能力,尤其是农村老人购买养老服务的能力。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对于发展当地的经济提供了新的机遇,虽然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南平市政府及m社区不断完善农副产品补贴以及土地征收补贴等政策,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以及农民生活保障能力,同时立足于区位及资源优势,发展特色农业经济,联合城市以及其他社会力量不断完善农产品加工产业,例如扩大蔬菜生产基地,扶持发展蔬菜加工产业等。政府还应该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村集体企业,不断增强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鉴于向城市流动的青年劳动力收入的是许多农村老年居民的养老经济保障,地方政府应积极推动户籍制度改革,让流向城市的人口能够得到与城市居民相同的政策待遇,拥有平等的就业与择业机会,提高自身以及家庭经济收入水平,夯实养老经济基础,解决农村老人在集中养老经济方面的后顾之忧。

4.4. 积极引入市场机制,提高X镇农村集中养老服务水平

农村集中养老服务投资回报周期长,而地方政府财政资金有限,因此可以考虑引入市场机制去减轻地方政府的财政负担,更好地为X镇居民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集中养老服务。

一方面,地方政府应该通过多种手段去鼓励企业以及其他社会组织参与到农村集中养老服务中。完全由政府一手包办的农村集中养老服务体系不仅会给地方财政带来较大的压力,而且也会加重农村集中养老服务资源紧缺的情况。因此m社区在坚持政府主导的前提下,还应该完善相应的税收扶持等政策,利用财税杠杆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来投资m社区,确保集中养老服务设施建设能满足不断增长的农村老人对设施、产品与服务的需求。例如,2024年7月,闽北日报报道m社区和市慈善总会的合作,南平慈善捐赠1000万元,助力乡镇m社区建设。市慈善总会将按2024年至2026年三年为第一阶段出资约2000万元,为居住在m社区60岁以上的农村老人每人每月补助200元,其中150元直接用于伙食补助,50元作为运营经费,m社区所在地必须严格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的相关规定,确保资金的合理使用。同时,民政、慈善部门将加大监管力度,不定期组织抽查,切实将这项惠民政策落到实处。

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应积极推动m社区强化内部管理与建设,致力于提升服务品质。在市场机制的主导下,地方政府同行业组织应加大对集中式养老服务社区的监管力度,针对基础设施薄弱、服务水平欠缺的社区实施整改措施,并强调社区管理者需深刻认识到自身肩负的责任。在此市场管理框架下,管理者需积极倾听入住老人关于服务质量与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宝贵意见,对硬件设施、软件配置、员工队伍及文娱活动实施精细化管理,旨在不断提升m社区在周边村落的知名度与美誉度,进而吸引更多老年群体选择入住。

同时,社区还需着力增强对高素质护理人员及其他专业人才的吸引力,通过优化各岗位薪资结构与绩效管理体系,激励员工积极性。在员工入职前,组织系统性培训,全面提升其服务能力;在日常管理中,引入竞争上岗机制,将护理服务满意度直接与工作绩效及薪资水平挂钩,确保老年人在社区内能够得到无微不至的关怀与专业的医疗护理服务,营造温馨、健康的养老环境。

5. 结语

让所有的老年人都有幸福美满的晚年。这是民之所盼,也是政之所向。在家庭、机构养老不足以应对当前老龄化的背景下,社区集中养老不失为目前一种理想养老选择。南平市m社区养老模式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不可否认的是,在与一些西方国家的社区养老服务相比下还存在很多不足,如服务内容、服务意识、服务监管方面还存在短板。因此要优化南平市m社区集中养老服务,还需要政府、社会、家庭各方共同努力,共同构建一个自助互助式社区养老环境。

参考文献

[1] 沈万根, 张博天. 东北边疆民族地区农村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研究——基于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实地考察[J]. 税务与经济, 2024(2): 106-112.
[2] 梁文凤.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农村养老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J]. 经济纵横, 2022(10): 82-88.
[3] 刘峰. 农村养老保障服务体系建设的困境与突围[J]. 湖南社会科学, 2013(1): 104-107.
[4] 肖辉. 集中居家养老模式及相关对策探析[J]. 河北学刊, 2017, 37(2): 184-190.
[5] 褚卫东. 福利多元主义视角下老年人医养结合一体化发展研究[J]. 甘肃理论学刊, 2017(6): 140-145.
[6] 袁文全, 程海玲. 养老机构发展的法律规制: 理论基础与法制完善[J].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 39(5): 193-203+243.
[7] 周青青, 陈家男, 马晨韵, 等. 杭州市老年人消费行为及需求调研报告[J]. 现代物业(中旬刊), 2015, 14(4): 4-9.
[8] 乔爱龙. 农村养老机构初入住自理老人生活适应状况提升的个案工作介入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兰州: 西北民族大学, 2024.
[9] 神州. 山东省Y县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济南: 中共山东省委党校, 2024.
https://doi.org/10.27793/d.cnki.gsdsw.2024.000058
[10] 董佳卉. 乡村振兴时代农村集中养老问题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南昌: 江西财经大学,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