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习总书记在2016年12月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首次明确提出“课程思政”的理念。为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水平,教育部于2020年5月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要求以教育心理学为代表的教育学类专业课“引导学生树立学为人师、行为示范的职业理想,培育爱国守法、规范从教的职业操守”,培育学生争做“四有”好老师,“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1]。基于《纲要》要求,师范专业《教育心理学》课程思政建设应以立德树人为导向,结合本课程的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通过深入挖掘教育心理学专业知识中蕴含的思想政治元素,采取如盐入水、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有机融入课堂教学,实现对学生的思想引领,培育学生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接班人。通过课程思政教学做到“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
2. 师范专业教育心理学课程概述
师范专业《教育心理学》课程旨在全面系统地介绍心理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帮助学生把握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及规律,分析和解决中小学教育教学中的常见问题,树立科学的教育观。这样的教学目标本身具有思政教育倾向。
我院选用刘晓明主编的《心理学》作为主要授课教材,该教材适用于师范专业心理学课程教学和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备考,结构上分为基础心理、发展心理、学习与教学心理三大主要篇目,内容上包含普通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的经典理论。教材的师范特色明显,注重相关理论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能较好地承载思政功能。
我院将该课程开设在第四学期,面向全院各师范专业。大多数师范生首次接触这门课,一方面,他们渴望用心理学知识解决自身在生活、学习和教学中的心理困惑,学习热情较高,另一方面,他们对于心理学领域的热点问题认识不够深刻、缺乏理性思考。开展教育心理学课程思政教学,在塑造师范生健全的人格,培养其成为“四有”教师方面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融入思政元素的心理学课堂,对师范生养成正确的三观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目标具有现实指导意义[3]。因此,开展师范专业《教育心理学》课程思政建设有着必要性和重要性。
3. 师范专业教育心理学课程思政建设“痛点”分析
张佩(2020)对师范专业《教育心理学》课堂教学现状的调查结果显示,49.34%的学生则认为课程内容抽象,理论阐述太多,缺少实际应用;在被问到影响心理学学习兴趣因素时,16.16%的学生反应“因为没有好的学习方法”,2.13%的学生反应“不适应授课教师的教学方法”,25.91%的学生反应“教学内容理论性太强、枯燥、缺少时代性”,甚至有2.44%的学生认为“课程对将来工作用处不大”[4]。解决这些问题行之有效的措施之一是有效提升教育心理学的课程思政建设水平,但目前在教育心理学课程思政推进建设过程中仍存在以下问题。
3.1. 教学目标上忽视价值引领
师范专业《教育心理学》的教学目标之一是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教育观,这一价值观层面的教学目标体现了《纲要》提出的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的要求。但在实际教学中,重知识传授轻价值引领的情况依然存在。随着国家教师资格证考试改革,师范生需要通过考试获得教师资格证,这在客观上导致了师范专业《教育心理学》等教师教育类课程的应试倾向加剧,学生为考试而学,教师为考试而教。当教学过程变异为枯燥乏味的考点讲授,必然大大降低了课程的趣味性。这一情况在张佩(2020) [3]的调查结果中已有所反映。以知识传授为主的课堂教学限制了知识获得的丰富性,体验、反思等环节的缺失降低了课程思政目标的达成,忽略了师范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人格等板块的成长与建构[5]。教育心理学情感价值观目标的弱化影响了课程的思政育人功能。
3.2. 教学内容中的思政元素挖掘不充分
《纲要》要求“结合不同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1]。师范专业《教育心理学》的教学内容中本身蕴含着师德修养、职业情怀等丰富的思政元素,然而在现实教学中,部分教师或为完成教学任务、或对教学内容缺乏有深度的分析理解,导致在教学时只专注于教资考试或期末考试考点的讲授,不愿思考或没有能力挖掘知识点背后有关价值塑造、职业理想、家国情怀等思政元素,这既影响了课程教学效果,导致学生反映教学内容理论枯燥、缺少时代性[3],又难以实现课程思政建设真正落地、见时效。
3.3. 教学方法的使用陈旧单一
《纲要》要求“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课程思政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1],但在现实教学中,师范专业《教育心理学》这类教师教育理论课的教学方法依然以单一的课堂讲授为主,尤其在为了通过教资考试这一应试教学目标的影响下,传统讲授法的“照本宣科”、“满堂灌”、“一言堂”等弊端体现得十分明显。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被激发,这些情况张佩(2020) [3]的调查结果也已体现。另外,大多数学校师范专业《教育心理学》采用大班教学形式,班级人数几十甚至上百,过大的班级规模必然难以顾及学生的个别差异,削弱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3.4. 教学理念上缺乏对课程思政的正确认识
《纲要》要求课程思政教学以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进行。然而,部分教师对课程思政教学的理解存在误区,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张艳梅(2020)指出,师范专业《教育心理学》课程思政建设存在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混同的一体化倾向、把心理学课程上成思政课的显性化倾向和重形式轻内容的标签化倾向[6]。还有部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仅仅按照自己对课程思政的理解,根据自身掌握的教学资源加入相关的思政元素,表现出常常“各自为政”,难以形成合力,导致学生在学习相同章节的知识点时收获的思政内容的多寡的质量良莠不齐[7]。甚至有一些老师为了思政而思政,因为一些非重点内容可以加入思政案例就大讲特讲,教学重难点却因思政内容不足反而一笔带过,本末倒置。
4. 师范专业教育心理学课程思政教学优化策略
解决上述课程思政教学“痛点”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育者可以借鉴同行的经验分享,并结合自身的日常教学实践,在借鉴和反思中从梳理思政元素、创新教学方法、改善评价体系等层面提升师范专业《教育心理学》的课程思政建设水平。
4.1. 以内容为载体,深挖思政元素
师范专业《教育心理学》主要用于指导师范生运用心理学知识科学组织教学活动、有效解决教育教学问题,其教学目标本身具有思政倾向。授课教师一方面要强化课程思政意识,根据《纲要》要求注意思考教学内容背后蕴藏的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态文明、共产主义精神、职业素养、理想、信念、道德思想、家国情怀、传统历史文化等思政元素,另一方面要注意厘清师范专业心理学课程的专业性与思政教学的关系,防止课程思政变成思政课程。授课教师不妨从知识点、教学材料、相关的社会热点、学生身边的实例、内含的哲学思想和价值理念等方面精准提炼教学内容当中的思政元素[8]。亦或者通过补充中国古代思想家的一些思想及现当代心理学家的一些研究,拓展教学内容的同时也弘扬了优秀传统文化。此外,教师还应注意自己的讲课方式,做到精神饱满、富有激情和感染力。教师应深入了解本学科内在价值、社会价值和使命,主动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自觉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9]。
这里,以刘晓明主编的《心理学》为例,对主要章节的思政元素梳理进行举例介绍,见表1。
Table 1.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of Psychology’s main chapters
表1. 教育心理学主要章节知识点课程思政元素梳理示例
章节名称 |
重要知识点举例 |
课程思政元素梳理 |
绪论 |
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
介绍中国古代思想家及近现代心理学家的心理学思想、对心理学中国化发展的研究,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
注意、感知和记忆 |
结合“感觉剥夺实验”,说明感觉的作用和意义 |
回顾疫情期间因防控需要实行的隔离措施给日常生活带来的不便,激发学生对在抗疫前线奋战的千万防疫工作者的感激和崇敬,培育家国情怀。 |
思维与想象 |
想象的操作方式:粘合、夸张、典型化、拟人化 |
例举中国文化中的动物、人物形象的创作,如龙(粘合)、
千手观音(夸张)、阿Q (典型化)等,感悟前人的智慧,
弘扬传统文化。 |
情绪与情感 |
应激的含义及对行为的影响 |
分享2022年新闻热点事件《重庆山火救援》,在自发参与救援的摩托车骑士们身上感悟在应激状态下个体迸发出的巨大能量,增强民族自豪感、坚定“四个自信”。 |
意志 |
意志行动过程 |
分享学生身边成功考研的同学备考过程,学习同龄人坚定目标、不畏困难的优秀意志品格。 |
能力 |
能力发展水平的个别差异表现:天才、
中等、低下 |
例举学生熟识的北大数学天才韦东奕、歼20总设计师杨伟等智力超常个体的案例,让学生认识到天才不光靠天赋,更多依赖后天的努力,鼓励学生努力拼搏、自强不息。 |
气质与性格 |
16PF、EPQ、MMPI等经典的人格测验 |
补充中国古代人格测验,如庄子的“九征法”、诸葛亮的“知人七法”、刘劭的“八观五视法”,拓展知识点的同时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与民族自信。 |
学习理论 |
桑代克、巴甫洛夫、斯金纳、班杜拉等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实验设计及主要观点 |
认识到每种学习理论都是有适用性的,不存在普适的理论,学会客观地评价每一种学习理论的优势和不足,培养辩证思维。 |
学习动机 |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
讨论我国在解放以前、新中国成立初期、改革开放初期、
进入小康社会以后等不同历史时期社会主要矛盾,即人们
主要需求的变化,从中感悟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提升
幸福感。 |
学习迁移与学习策略 |
主要学习迁移理论 |
引导学生在学习中运用学习迁移原理,实现“为迁移而教”,培育职业情怀。 |
4.2. 以育人为导向,创新教学形式与方法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到:“教学有法、而无定法、贵在得法。”提升师范专业《教育心理学》课程思政教学效果,除了从内容层面深挖思政元素,还应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授课教师要在“立德树人”这一课程思政教学理念指导下,创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积极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加强师生互动,提高育人实效。
授课教师应充分分析师范生的学情,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注意采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在使用传统的讲授法时,要避免灌输式地空洞说教,应充分分析主要知识点背后涵盖的思政元素,找准切入点,实现在显性的知识讲授中进行隐形的思政教育。除传统讲授法以外,还可以采用以下教学形式和方法。
4.2.1. 案例法
相比传统的讲授法,案例教学法在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等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通过选取和解读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经典案例可有效实现“讲好中国故事,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这一课程思政价值目标。例如,讲解学习动机一章中“动机的分类”这一重要知识点时,教师可给学生展示七一勋章获得者张桂梅老师的从教历程,运用动机类型的有关知识分析张老师几十年如一日地投入教育事业背后的原因。教师组织学生探讨的过程既是对知识点的考查运用,也实现了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职业理想信念教育。
4.2.2. 讨论法
讨论法就是让学生围绕一个中心问题进行集体讨论对话,借此使学生明辨是非、互相学习、共同提高[10]。例如,在“情绪情感”一章中讲解激情状态如何抑制个体行为这一要点时,教师组织学生讨论曾轰动一时的重庆公交车坠江事件,师生共同讨论处于激情状态的事故责任人的当下行为,通过课堂讨论学生加深了对情绪管理的重要性的深刻认识。再如,“应激”状态是情绪状态的一个教学难点,教师在讲解难点问题时,可以给学生呈现22年重庆山火救援视频,引导其讨论思考人们自愿参与救援行动背后的缘由,通过讨论既讲清了应激这一知识难点,也是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教育,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四个自信”。
4.2.3. 游戏法
开展与课堂教学内容紧密关联的心理小游戏,可以较好地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例如在“思维与想象”一章中介绍思维的含义及特征这一抽象的知识点时,教材所举的例子较为陈旧乏味,难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玩“谁是卧底”小游戏,有意识地选择既带有思政元素又是学生熟悉的网络热词如“躺平”与“躺下”,“内卷”与“内耗”等。教学效果显示,通过这类颇具趣味性的小游戏既生动形象地阐释了主要知识点,又实现了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在本章介绍问题解决的两大策略算法与启发法时,教师通过开展思维小游戏“破案神探”,让学生切身体会这两类问题解答策略在解决具体问题时是怎样应用的,“奇案”侦破的时刻大力提升了学生的课堂体验感和成就感,充分实现了寓教于乐。
4.2.4. 心理测验法
心理测验法是用标准化量表对个体心理特征进行量化的研究方法,它通常被用来确定被试某些心理品质的存在水平[10]。心理测验作为心理学常用的研究方法可应用于心理学课堂教学中。例如在“气质与性格”部分介绍4种气质类型的特征时,教师可选用北师大陈会昌教授团队编制的《中国人气质测试》量表进行气质类型测试,并结合课后作业“我的气质类型分析”让学生进行测试结果分享,借此进行立德树人思想教育,既帮助学生增进自我认知,又能更好地完成对每种气质类型特征的理解,有效实现了知识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统一。
4.2.5. 小组合作学习
把学生分成学习小组,教师布置课前学习任务,小组成员互相合作共同制定方案在课堂上进行汇报,展示完毕后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提升,这一教学方式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改善教学效果。例如在介绍注意的种类和品质时,教师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要求学习小组成员收集有关注意类别和注意品质的教学案例进行展示汇报,教学效果显示,学生自己收集的案例更贴合00后学生的生活,广受学生喜爱。但是,教师在分组时需注意避免部分学生“不动”的情况,注意结合每个人的特长安排任务,增强小组成员的主人公意识,把控教学中可能出现的“推诿、不参与”现象[4]。
4.3. 以过程为引领,完善评价体系
为科学评价师范专业《教育心理学》课程思政教学效果,学校、授课教师等评价主体应改变以往单纯以期末笔试成绩作为唯一评价指标的做法。要加大对教学过程的评价权重。例如,优化作业内容和形式,增加作品创作与传播践行等侧重考查隐性学习效果的思政类作业;注重学生的课堂表现;采取自评与互评相结合的方式[8]。此外,还应当积极构建多元化考评体系。例如,黑龙江外国语学院建立起学生自我评价(占10%)、同伴评价(占10%)、小组评价(占10%)、全班同学评价(占10%)和教师评价(占60%)有机结合的“360度”评价,评价项目包含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建立“辩证、批判性、建设性、定性与量化相结合”的评价新机制[11]。
5. 结语
在高等教育课程思政全面铺开的大背景下,师范专业任课教师应不断强化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结合师范专业教育心理学课程特点将课程思政积极落实到日常教学当中。从培养高素质师范人才出发,找准教学定位、优化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方法,不断提升课程思政教学水平。
基金项目
湖南文理学院芙蓉学院2023年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课程思政理念下的《教育心理学》教学优化策略(frsz202306);2024年度湖南省普通本科高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创生取向培育职业认同感的教师教育课程思政教学探究(202401001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