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新时代伴随着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高校教师面对科技与教育的发展,需要不断提升专业技能的同时,也需要提升自身职业道德素养。在电子信息教育和教育教学融合的今天,各地各高校师德失范现象时有发生,有必要开展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素养的研究。文章将通过探析信息化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影响,旨在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提供新的思路。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教师的师德师风面临诸多新挑战,应从加强理想信念教育,融合师生关系,建设文明上网思想等方面优化路径,以促进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素养的提升。
Abstract: In the new era, with the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education, university teachers need to constantly improve their professional skills while also enhancing their professional ethics in the face of the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y and education. In today’s era of electronic information education and the integration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the phenomenon of misconduct in teacher ethics in various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has occurred from time to time. It is necessary to conduct research on the professional ethics of university teacher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formatization. The article will explore the impact of informatization on the professional ethics of university teachers, aiming to provide new idea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er ethics and style in universities. In the context of informatization, the professional ethics and style of university teachers are facing many new challenges. We should optimize the path from strengthening education on ideals and beliefs, integrating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s, and building a civilized online mindset to promote the improvement of the professional ethics of university teachers.
1. 引言
近年来,“信息化”已成为公众关注的热点话题,各个行业也在积极推动“互联网+”的深度融合与发展,教育领域也不断出现变化,在高校课堂上,电子信息教育辅助黑板板书,线上线下混合教学也在逐渐替代传统的线下课堂教学。然而,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高校教师的道德素养也面临着挑战,网络信息的复杂性和碎片化逐渐改变高校教师的传统观念,对自身的专业发展、职业道德也会有新的思考;线上课程导致师生关系改变,影响高校教师的师德培育;教师能否正确行使网络自由权,夯实师德网络建设,这些问题亟须引起高度重视。因此,如何面对网络时代信息化对高校师德的冲击,加强高校教师的道德修养成为必须要解决的难题。
2. 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新特征
在信息时代,互联网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不良信息也对人们思想品德产生负面影响。一方面,大学生正处于塑造完整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时期,而网络平台上信息来源多、种类杂,其中的一些不良内容可能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负面影响[1]。这对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教师的师德师风要充分发挥榜样力量,引导大学生以积极、客观的态度看待世界,促进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表现,如关爱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和选择等,给予大学生情感上的支持和心理上的引导,帮助其建立自信,塑造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因此,高校教师不仅要承担教学科研等专业责任,在信息化背景下,还肩负着更多的社会责任。高校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资源,培养学生的网络素养和道德观念。例如,教师要教育学生如何辨别网络信息的真伪、如何在网络上尊重他人等,这使得教师职业道德的专业责任与社会责任相互交织。
另一方面,高校教师能够熟练使用互联网,借助网络渠道迅速获取所需信息。然而,这可能致使教师在工作中缺乏独立思考,例如备课时更多地依赖网上资料,从而忽略对课本知识的深入思索;在教学设计和教案课件制作过程中,若广泛摘抄网络资料,过度利用互联网之便,会使课程趋于雷同,缺乏创新元素。尽管电子信息化技术提高了课堂的智慧化水平与学习效率,但也在一定程度上让教师产生教学惰性,对备课、教课有所疏忽,这是教师需要面对的挑战之一[2]。其次,信息化背景下,繁杂的信息来源对高校教师的价值观念、道德伦理以及理想信念都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高校教师在网络浏览过程中会接触到丰富的内容,而网络中不同的价值观相互碰撞与渗透,这使得部分教师由于分辨能力较弱,容易受到不良言论的影响,进而产生消极抵触的心理。
信息时代的道德也呈现出新的特点。传统道德实现的物质基础在于道德时空的相对狭窄所带来的封闭性,其发展与实现以信念的权威作为精神基础[3]。约翰·威尔逊曾指出:大多数人所经历的唯一的道德基础,是一种权威主义的基础。人们向来倾向于将“道德权威”或者那些在道德方面表现卓越的人视作道德力量的源头[4]。也就是说,约束人们行为的规范,从传统道德产生起,在社会中便拥有了不可挑战的至高权威。而在信息化背景下,传统道德是如何消解的呢?尼葛洛庞帝认为“数字化生存”的首要特征为分散权力,并论及“数字化生存”的全球化、开放化、扁平化、时空压缩化、碎片化、非物质化、虚拟化以及数字化等特性[5]。然而,由于技术层面的原因,当前对信息传播的内容以及网络主体难以做到严格审查与核实,以至于有用与无用、正确与错误、先进与落后、该接受与不该接受的且处于不断变化的信息充斥着社会、网络以及人们的“眼球”和大脑。这些情况导致了道德是非观念模糊、道德冷漠感增强、道德意识下降以及社会责任感弱化,人们无需担忧现实生活中惩罚性权力的影响,即自律压力和责任感被消解。南京师范大学哲学研究所张之沧教授同样认为,与传统社会相比,信息社会更具主观性、想象性、虚假性、模仿性、创造性、社会性、超时空性、隐蔽性、交互性、持久性、娱乐性、暴露性、变动性、开放性、高效性、迅速性、经济性和可操作性[6]。在此情况下,人们之间的交往会变得不确定和不稳固,这虽有利于伦理主体的个性张扬以及各种本能与欲望的自由展现,但传统的道德权威正逐步裂为碎片。而教师作为交互性极强的职业之一,在一定程度上深受时代环境的影响,也就是说,信息化时代也必然对现实世界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产生重大冲击与消解。
3. 信息化背景下教师职业道德素养面临的新挑战
3.1. 教师教学理念的改变
一方面,信息时代的到来,使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更多地表现为引导者和促进者。教师不再是唯一的知识源,而是帮助学生获取、处理和运用信息的引导者。慕课和在线教育平台的兴起,使得学习不再局限于课堂,学生可以随时随地通过互联网进行学习。这种变化要求教师不仅要掌握传统的教学方法,还需要适应和运用新的数字教育工具和平台。教师须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和自我提升,借助互联网丰富专业知识与教学能力。总的来说,网络时代要求教师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促进者,利用数字技术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以及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这些变化不仅对教师的职业发展和教学理念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机遇,也对教师职业道德提出了新要求,教师需要分辨网络空间中的各种乱象,学会辨别网络空间中的言论真伪,提高网络素养,在网络空间文化领域话语权的争夺中,坚定理想信念,不被错误的社会思潮所影响,坚持主流核心价值观。
另一方面,当今时代以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显著特征,需要人们具有创新意识。高校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承者和思想的引领者,始终承担着传播优秀文化、启迪学生智慧、塑造高尚品格的重任。在当今时代,教育的本质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在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与潜能。因此,只有当教师自身具备创新思维与创新精神时,才能够游刃有余地实施启发式教学,而这种教学方法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从而不断挖掘他们内在的创造能力,这不仅对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需要教师对教育事业的高度热忱、对学生的无私关爱与责任感。换言之,教师的职业道德在这一阶段的教学引导中至关重要[7]。另外,部分教师习惯于以往的教育教学方式,对新兴的网络教育难以适应,不但疏于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甚至从心底里抗拒学习。长此以往,其教育教学理念与网络科技的飞速发展必将严重脱节,教育教学水平和时代要求的差距也将日益增大。由此,在信息化大背景下,教师群体必须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树立积极的学习意识,不断地自我锻炼与提升,持续拓展自身的知识面与视野范围。同时,要着重增强自身接纳新事物的能力,致力于为学生提供更为优质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并且将提升职业道德素养当作自身发展的重要目标,从而为学生提供正确且有益的教育引导。
3.2. 师生关系的转变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碎片化信息的不断涌现,智能化技术的快速迭代,这些“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活动过程中,给教师角色功能递变带来了新的挑战,一定程度上引起了教师的角色压力。网络教育环境下,伴随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智慧课堂等新兴智能技术在高校已被广泛应用。有别于教师中心取向的传统课堂,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课堂使师生互动方式发生巨大变化,学生的文化反哺能力显著提升,师生关系开始转向学伴关系。[8]这意味着学生不仅是知识的接受者,也是知识的共同创造者。这种变化鼓励了学生的主动学习和独立思考;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绝对权威,而是与学生一起探索知识、共同成长;师生不再是传统的上下等级关系,而是逐渐转变为平等合作的学习伙伴。新近一项关于在线课堂师生互动满意度的实证研究指出,仅有7.9%的学生对于在线教育的师生互动表示“非常满意”,而表示“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的学生分别占比6.38%和1.37%,更多学生则表示“一般”[9]。这说明信息化背景下的高等教育中的师生互动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信息化时代下,需要教师重新审视自己在教育中的角色,具备更高的自我认知和适应能力,以开放的心态接受学生的反哺,同时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道德素养,以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换言之,这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师生关系是否和谐,沟通是否高效,最直接的影响因素是教师的道德行为与思想观念。在实际教学实践的过程中,高校以及教师自身需要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自觉遵循师德规范,站在与学生平等的立场上进行沟通交流,妥善处理双方之间可能产生的矛盾冲突,从而与学生建立起良师益友般的关系。
3.3. 网络自由权力的行使
网络是一个开放多元的平台,从网络言论整体范畴来看,一方面存在着能够促进思想的交流与碰撞的,出于善意的建议以及观点的争鸣;另一方面,也不乏恶意的诽谤、攻击、丑化等别有用心的言论,对网络环境造成负面影响。教师的身份赋予了其在现实社会中道德层面的引领作用,而在网络空间也不例外,教师群体在享受网络自由的同时,需要承担起更多的责任,以一种理性、客观和负责任的态度去参与网络讨论,避免被一时的情绪左右而发表冲动的言论。
在日益复杂的网络环境,教师群体具有较高的素养和适应能力,大部分教师都能够科学地处理网络言论自由发表与传播这种新情况,教师不仅是言论的参与者,更是网络言论环境的塑造者,能够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网络言论自由,培养学生在网络空间中的责任感和理性思维能力。这对于构建和谐、文明、富有建设性的网络言论环境具有深远意义,也反映了在网络时代背景下教师角色的延伸与深化。然而,多样化、碎片化的信息环境也对部分教师的价值观念、道德伦理以及理想信念在产生了不良影响。高校教师在网络浏览过程中接触到丰富多元的内容,而网络中的不同价值观相互碰撞且渗透,这使得教师的观念受到一定的影响。部分教师分辨能力较弱,容易被不良言论迷惑,或被别有用心之人利用,进而产生消极的抵触情绪,更有甚者,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的负面情绪及遭遇的不如意情境,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了不当释放,发布了若干不符合职业道德和社会规范的言论,从而引发了负面的社会反响,对教育行业的形象和社会秩序产生了不良影响。
4. 信息化背景下强化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措施
4.1. 加强理想信念教育,落实教师思政工作
道德行为是道德主体自我决策的最终结果,因此教师作为教育活动的关键主体,其自身理想信念的培育至关重要。教师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须从实践当中强化教师的内在良心机制,为教师营造良好的师德向善环境,通过各项思政工作的积极落实提升高校的整体师德氛围。首先,在价值观培育层面,充分发挥历史启智育人效能,组织高校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研习“四史”,做到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加强高校教师队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教育,通过宣传讲解、文化浸染,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和“大先生”风范,强化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激发教师的内在积极性,从思想根基上端正教师价值追求。其次,在平台建设层面,着力搭建多样化、精细化思想政治工作平台,有助于推动高校教师思政工作落地落实。用好学习培训平台,利用高校教师入职培训、专题讲座、“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时机,使教师深入学习领会党的创新理论,深刻感悟思想伟力,发挥线下课堂作用,夯实思想政治根基,提升高校教师的政治理论素养。再次,在宣传教育层面,通过加强宣传教学规范、学术科研、工作作风教育,在学校树立优秀教师典型,利用学校网站、微信、微博等平台宣传报道师德典型事迹,用榜样的力量感染人,引导人,鼓舞人,形成弘扬师德师风的良好环境和氛围。
4.2. 融合师生关系,创新师德评价
在新型的师生关系当中,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不应仅仅是书本知识机械的搬运工和简单的传播者,而更应充分展现出其引导价值,通过运用多样化的教学策略和富有启发性的引导方式,助力学生将知识进行内化吸收。首先,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要求我们必须摒弃传统滞后的任务式教学模式,灵活采用智慧课堂、翻转课堂等创新型教学模式,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进行深度融合,将海量的学习资源、多样化的学习工具引入教学环境之中,使学生的学习能力与自主意识能够得到有效的提升。其次,在实践教学中,借助新的技术手段,广泛获取并分析学生评价。传统教学评价手段主要依靠学习成绩、学生评分等数据,信息化背景下的师德评估问卷、教学评价调查则可以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在回归课堂教学复杂过程的前提下,开发出更加贴近现实的学生评价分析技术,实现师德的学生个体评价和机器智能评价相结合[10]。再次,在信息化背景下,教师的教育观应更侧重于关心、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需求,在教学活动中消解情感和心理上的距离,尤其是通过网络互动拉近师生心理情感距离。教师凭借自身的权威、丰富的经验学识以及高尚的道德品质,在知识的传授上,对学生职业发展能力的提升上,对学生产生深远、潜移默化的影响。与此同时,学生在这个互动过程中也会逐渐理解与尊重教师的劳动成果与教育智慧,双方相互配合、共同进步,形成一种和谐的、有利于教师职业道德涵养、提升的氛围。
4.3. 提高信息化水平,建设文明上网思想
一方面,教师要以互联网作为教育信息化的载体,找到快速、便捷的学习途径。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内涵,培养自主学习信息技术的意识;要明确义务与责任,做学生认可的“好老师”;要培养辨别网络上的各类信息的能力,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只有不断进步,更新知识储备,才能适应网络时代的发展[11]。另一方面,要营造良好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通过举办网络文化节、开展文明上网主题活动等方式,积极传播网络正能量,鼓励教师参与其中,形成文明上网的共识与风尚。同时,加强校园网络监管,建立健全网络信息发布审核制度,及时发现并纠正不文明上网行为,为教师营造一个清朗的网络环境,高校应开展针对性的网络素养培训课程,系统地向教师传授网络法律法规、道德规范以及信息传播的基本知识,使其明晰在网络空间中的权利与义务,树立正确的网络价值观。通过案例分析、专题讲座等形式,深入剖析不文明上网行为带来的负面后果,引导教师自觉遵守网络文明准则;生产质量高、针对性强的德育产品,培养高校教师文明上网思想。同时要聚焦专业细分领域,可利用学术论坛、教学研讨会等契机,发挥老教授、老教师“传帮带”作用,在学术专业指导中融入细致的、针对性强的师德教育,促进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素养的价值观培养。
5. 结语
在当今信息化背景下,提升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素养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举措。作为高校教师,应努力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不断提升职业道德素养,跟上信息化时代的发展变化,以德育人,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培养出一批又一批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高素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