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歌曲融入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的优化策略
Optimization Strategy of Integrating Red Songs into Vocal Music Course of Preschool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DOI: 10.12677/ae.2024.14112017,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刘聪聪, 黄继章, 徐小凤:罗定职业技术学院艺术体育系,广东 云浮
关键词: 红色歌曲学前教育声乐课程优化策略Red Songs Preschool Education Vocal Music Lessons Optimization Strategy
摘要: 红色歌曲是中国革命历史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音乐艺术价值和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在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课程中,红色歌曲的融入不仅能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还能增强他们的思想政治意识。然而,当前红色歌曲在声乐课程中的应用存在一些局限性,亟需通过课程内容优化、教学方法创新、以及师资培训等策略进行改善。本文重点探讨红色歌曲融入高职学前教育声乐课程的优化策略,力求引导学生在教育中感受红色革命时代精神和人文情怀,为培育出具有良好思想道德品质和扎实专业能力的幼儿教师而努力。
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ese revolutionary history and culture, red songs have rich musical artistic value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unctions. In the vocal music course of preschool education major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integration of red songs can not only cultivate students’ musical accomplishment, but also enhance thei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ciousness. However, there are some limitations in the current application of red songs in vocal music courses, which need to be improved through course content optimization, teaching method innovation, and teacher training.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optimization strategy of integrating red songs into vocal music curriculum of preschool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strives to guide students to feel the spirit of the Red Revolution times and humanistic feelings in education, so as to cultivate preschool teachers with good ideological and moral quality and solid professional ability.
文章引用:刘聪聪, 黄继章, 徐小凤. 红色歌曲融入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的优化策略[J]. 教育进展, 2024, 14(11): 37-42. https://doi.org/10.12677/ae.2024.14112017

1. 引言

随着课程思政的推行和构建,高职院校不仅要培养技术型人才,同时也要加强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培养。在学前教育专业中,作为未来的幼儿教师,学前教育专业不仅要提升学生的各项专业技能,还应该在教育的过程中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增强爱国主义精神、社会责任感和集体主义观念。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课程是培养学生声乐演唱技能、艺术审美能力和教学技能的重要课程[1],在课程中融入红色歌曲,既能提升学生的声乐专业技能,也能通过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2. 红色歌曲的艺术与教育价值探析

2.1. 红色歌曲的艺术审美价值

红色歌曲是中国革命历史上重要的音乐内容,记录了革命先辈在战争时期艰苦奋斗、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誓死保卫家国的决心。红色歌曲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时代性,作品中融入多种艺术表现手法,使其生动深刻地重现历史,表达情感,起到情感共鸣的作用。

红色歌曲旋律简洁明快,歌词振奋人心,作品风格极具中华民族的音乐特色。例如红色歌曲《游击队歌》《保卫黄河》《团结就是力量》等,作品旋律激昂,歌词振奋有力,具有强烈的音乐感染力。作品表达了中华儿女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传达了人民不屈不挠、奋勇直前的革命精神。在声乐课堂的教学中,通过利用红色歌曲独特的时代音乐语言和情感表达,既能让学生学到技巧内容,还能从中感受到浓郁的爱国主义情怀,具有一定的艺术审美价值。

2.2. 红色歌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红色歌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用音乐的形式传递革命精神、传承红色文化,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和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大部分从事幼儿教师岗位,这不仅需要掌握知识技能,同时也要具备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要将正确的爱国主义精神传递给幼儿。因此,将红色歌曲融入声乐课程,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声乐技术水平,同时还能培养未来的教师的爱国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极具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红色歌曲的歌词内容多与爱国颂党、革命精神、集体主义、优良品德等主题相关。通过学习相关歌曲,带领学生感受中国革命先辈的无畏付出和强大的精神力量,进一步深化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意义和爱国主义情怀的感悟和理解。这种隐性的教育思想与声乐教学相结合,能够达到寓教于乐、沁入人心的效果。例如《天耀中华》《不忘初心》这一类歌曲,表达了对祖国的深情赞颂和敬仰,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通过学习这些歌曲,学生可以在情感上与革命历史的故事产生共鸣,逐步理解国家与人民在历史中所经历的重大事件,从而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为做好新时代的接力而拼搏奋斗。

2.3. 红色歌曲与学前教育声乐专业的契合性

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课程重点是培养学生的歌唱水平,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为日后幼儿的教学工作打下坚实的根底。红色歌曲十分具有教育意义且情感丰富,与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思政目标高度契合。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学习和传唱红色歌曲,不仅有助于积累未来作为幼儿教师时所需要的红色音乐素材,还能通过这些歌曲激发幼儿对音乐的热情和兴趣。通过红色歌曲的演唱与教学,学生不仅能够提升自身的歌唱技能,还能在未来的幼儿教育教学中将中华民族的红色精神传递给幼儿,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传递正确价值观,两者的融合具有一定的契合性。

3. 红色歌曲在高职学前教育声乐课程中的应用现状

3.1. 课程设置的局限性

目前,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中,红色歌曲的内容应用相对较少。课程内容的设置在一定程度上未能充分利用红色歌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在实际教学工作中,许多高校虽然意识到了课程思政的重要性,但在课程中融入红色歌曲的比重仍然较小,且教学内容缺乏系统性,往往零散分布,未能形成完整的教学体系。这导致学生对红色歌曲的学习更多停留在表面层次,难以深刻体会其中的革命精神和历史文化内涵。

此外,教师在教学中选择的红色歌曲,通常更侧重声音技巧的训练,而忽视了歌曲背后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这种重技巧、轻内涵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对红色歌曲的学习停留在技术层面,缺乏对其历史背景和思想内涵的深入理解。学生虽然掌握了演唱技巧,但无法感受到红色歌曲中蕴含的革命情感与文化价值,难以对歌曲产生情感共鸣。

3.2. 教学方法的局限性

教育不存在于真空之中,它是社会的一个子系统。在知识社会学的视野中,从来不会存在纯粹的知识[2]。目前,大多数教师在讲授红色歌曲时,仍然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相对单一。教师在课堂上更加注重教授学生歌曲的旋律、节奏和声乐技巧,忽略了对红色歌曲所蕴含的思政内涵的深度挖掘和传递。这种以技法技术为主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仅仅视为普通的歌唱作品来演唱,没有透过这些作品感受到红色革命历史中富含的情感与精神力量,无法从音乐作品中获得应有的情感体验和精神启发,导致红色歌曲的思想教育功能大大削弱。

此外,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对红色歌曲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了解不够深入,在课堂上无法讲解细致的历史背景,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难以真正理解歌曲背后的革命精神和内涵,从而导致学生对红色歌曲的认知和共鸣较为薄弱。

3.3. 学生对红色歌曲的认知与接受度

由于年龄和成长环境的差异,部分学生对红歌的认识比较模糊,认知度较低。与当下热门的流行音乐相比,红色歌曲的内容和形式都比较陈旧,导致学生对红歌的兴趣不高,教学效果不理想。现在的流行音乐以新颖的旋律、丰富的情感表达和贴近学生生活的歌词,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和喜爱。红歌的旋律结构简单,歌词通俗易懂,由于其历史背景悠久,导致学生对相关历史事件和思想上理解困难,在学习过程中难以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从而影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 红色歌曲融入高职学前教育声乐课程的优化策略

4.1. 课程内容的优化与重构

为实现将红色歌曲有效融入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的根本目的,首先需要从课程内容层面进行重构与优化,力求着眼全局、统筹规划、精准把握,以增加教学深度,拓展教学广度。此外,应适当提高红色歌曲在声乐课程中所占的比例,使其成为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红歌教育打下坚实基础。这一调整应基于系统化的教学设计,结合教学目标和学前教育专业的实际需求。应从需求出发,从目的出发,精选红色歌曲,要求既体现其音乐艺术价值,也能够充分发挥其思政教育功能。通过这样的课程,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在声乐技能上取得进步,还能以红色歌曲为载体,传递革命精神和爱国主义思想,促进学生的思想进步和素养提升。

在歌曲选择方面,教师应充分了解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认知能力,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科学选择适合的红色歌曲。不同于传统的简单音乐欣赏教学,教师还应着眼于所选歌曲,确保其具备旋律优美、节奏鲜明、易于演唱且内涵深刻的特点。例如,《歌唱祖国》《我爱你中国》这类作品,既可以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的节奏感和美感,又能够通过歌词的直白,有效传达出丰富的思想教育内容。此类精选的歌曲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强化其音乐理解和文化体悟。

此外,在教学实施中,应着重加强对红色歌曲的时代背景的讲解,并充分结合对情感表达的分析。仅靠教唱歌曲的旋律和技巧,无法充分挖掘其教育潜力。教师需要通过历史事件、文化背景,帮助学生理解歌曲所反映的时代精神和革命情怀,使学生不仅作为歌曲的演唱者,更成为革命情怀的传递者,爱国主义精神的先驱者。通过情境教学法,教师可以将红色歌曲与其时代背景紧密联系,营造出浓厚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对作品情感产生深入理解,增强他们的演唱表现力与情感共鸣力。

为了进一步深化教学效果,课程内容的设计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教师可以先从旋律简洁、易于掌握的经典红色歌曲入手,例如《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我们走在大路上》等。这些歌曲不仅便于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也有助于学生理解作品中的革命精神和历史背景。随着课程的深入,教师可以逐步引入如《唱支山歌给党听》这类情感更加复杂、旋律更具挑战性的作品,帮助学生在演唱技巧和思想认知上实现双重提升。这种逐步递进、层层深入的教学设计能够确保学生在音乐技能和思想深度上同步成长。

通过课程内容的优化与重构,将红色歌曲的艺术性与教育性充分融合,能够有效提升红色歌曲在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中的应用效果。这不仅是教学技术上的创新,更是教学理念的转变,旨在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音乐教学的有机结合、高度结合,从而为学生提供更为全面、深刻的学习体验。

4.2. 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多样化

为了提高声乐课程中红色歌曲的教学效果,创新教学方法非常重要的。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难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共鸣,教师应尽量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感[3]。以下是一些有效的优化策略:

首先,情境方法旨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歌曲情感,营造红色歌曲的历史情境。教师可以通过播放历史纪录片、革命题材的影视作品,或是讲述与红色歌曲相关的历史事件,使学生沉浸式感受歌曲的创作背景。例如,在教授《保卫黄河》时,教师可以利用VR技术模拟抗战时期的情境,通过情境再现让学生感受到歌曲中的斗争精神与家国情怀。这种将情境与情感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能够增强学生对红色歌曲的情感共鸣,帮助他们更好地把握歌曲中的情感表达与思想内涵。

其次,小组合作学习法是另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通过小组合作,学生可以在协作中相互促进,在讨论中互相促进,共同钻研歌曲的演唱技巧,领会思想内涵。教师分组进行红色歌曲的排练和表演,促使学生在合作中深化对歌曲的理解。例如,通过举办红色歌曲合唱比赛,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歌唱能力,还能培养集体自豪感和团队精神。这种互动式教学方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对红色歌曲的兴趣,同时帮助他们在实践中掌握歌曲的艺术表现力和思想内涵。

最后,角色扮演法也可以极大提高红色歌曲的教学趣味性和情感体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扮演红色歌曲中角色,或模拟歌曲中情境,将歌曲的内容与情境表演相结合。例如,在教授《英雄赞歌》时,学生可以扮演革命英雄,通过表演来展现歌曲中的情感张力和精神力量。角色扮演不仅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还能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体验红色歌曲的精神内涵,从而既产生了情感共鸣,又同时提升了表达能力。

创新的教学方法,如情景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角色扮演法等,可以显著提高声乐课中红歌教学的教学效果。这些创新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红歌的演唱技巧,还能引导学生在教育中感受到歌曲中所培养的时代精神和人文情怀,从而在音乐学习中思考,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4.3. 师资培训与教学资源的建设

为了确保红色歌曲在学前教育声乐课程中的教学质量,必须推动师资力量的专业培训和教学资源的大力建设,稳住基本盘,突出发力点。这不仅作为落实教学任务、提升教学质量、深化教学成果的关键;而且为红色歌曲思政教育功能的有效发挥,创造并奠定了夯实的基础。

首先,定期开展师资培训是提高教师红色歌曲教学能力的必要举措。学校应为声乐教师提供系统化的红色歌曲教学培训,帮助其立足于红色歌曲浓厚的历史文化背景,深刻理解红歌蕴藏的丰富思想内涵,进而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与思政教育技能。通过定期组织教学研讨会、教学工作坊以及教学经验分享活动,教师可以交流在红色歌曲教学中所总结的成功经验和开发的创新做法,探索如何在实际教学中将红色歌曲与声乐技巧、情感表达以及思政教育进行有机融合,形成一加一大于二的力量。这些活动,让教师在交流中进步,在探索中成长,不仅能够提升教师对红色歌曲的教学信心,培养了主观能动性;还能为红色歌曲教学提供更多的实践指导和事实依据,加快推动声乐课程思政深度的层层深化。

其次,开发多媒体教学资源是优化红色歌曲教学内容的重要方式。学校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通过开发并制作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学视频、音频及数字化课件,以充实并拓展课堂教学内容。通过引入多媒体技术,教师可以更直观、生动地向学生呈现红色歌曲的历史背景、音乐结构和情感表达,从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这些歌曲的理解与感悟。例如,通过播放革命历史影片,学生不仅能直观感受到歌曲中所反映的时代精神,还能更好地掌握歌曲的音乐特点与艺术手法。这种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够有效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的生动性与互动性,从而使学生在红色歌曲中感悟信仰的力量。

此外,建立系统化的红色歌曲教学资料库是提高教学资源利用效率的关键措施。学校应组织相关专家和教师,系统整理和归纳相关教学资料,形成涵盖历史背景、音乐分析、教学案例等多方面内容的统一资料库。这一教学资源库不仅应囊括经典红色歌曲的音视频、谱例、教学设计等资源,还应结合不同课程的需求,为师生提供便捷有效的参考平台,同时为课程的个性化发展提供了便利。通过这一系统化的教学资料库,教师可以更快捷地获取所需资源,提升备课效率,学生也可以利用这些资源,进行课前预习或课后复习,发挥独立性、自主性,进而提高学习效果。

通过系统的师资培训和丰富的教学资源建设,红色歌曲教学能够得到更为全面的支持。这既有助于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还能够为学生提供全方位、多维度、立体化的学习体验,进而使红色歌曲在声乐课程中,同时实现思政教育价值和艺术教育功能的双重目标。

5. 结语

红色歌曲作为中国革命历史精神的文化瑰宝,具有极高的艺术性和思想性。将红色歌曲融入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课程,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声乐技能,还能在音乐作品的熏陶下,体悟革命精神,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继续探索多样化、个性化的教学策略,深度融合课程与思政教育,多措并举,从高质量做起,从多方面出发,培养具备良好思想道德素养与扎实专业能力的幼儿教师。

基金项目

本论文为广东省高等职业院校教育与体育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2023年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红色歌曲与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融合的改革与创新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3G165。

参考文献

[1] 罗雪迩. 红色音乐文化融入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价值意蕴与实践策略[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23(6): 61-67.
[2] 刘猛. 意识形态与中国教育学: 走向一种教育学的社会学研究[M]. 南京: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41.
[3] 蒋凤祥. 处理歌曲的几点想法[J].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5(1): 141-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