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史”教育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研究
Research on “Four Histories” Education into the Teaching of the Outlines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y
摘要: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作为思政类的历史教育课程,是“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之一。为保障“四史”教育的融入效果,在坚持唯物史观的科学指导和秉持大历史观的宽阔视野的原则下,应加强顶层设计,完善融入机制、重视课前、课堂及课后教学各环节贯穿“四史”教育及拓宽课内及课外实践维度。
Abstract: As a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history-education course, the outline of Chinese modern history is one of the main channels for integrating the “Four Histories” education into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order to ensure the effectiveness of integrating the “Four Histories” education, under the principles of adhering to the scientific guidance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and upholding the broad vision of the grand historical perspective, top-level design should be strengthened, the integration mechanism should be improved,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running through “Four Histories” education in all aspects of pre-class, in-class and after-class teaching, and the dimensions of in-class and out-of-class practice should be broadened.
文章引用:周紫旬. “四史”教育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研究[J]. 社会科学前沿, 2024, 13(11): 67-72.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4.1311986

1. 引言

在党史学习动员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了解历史才能看得远,理解历史才能走得远。”[1]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历史,才能够走好眼前的路。“四史”教育即党史教育、新中国史教育、改革开放史教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是高校深化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的重要资源,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有力支撑,在高校乃至全社会开展“四史”教育,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2021年1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召开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指出:“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作为思想武装的重中之重,同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贯通起来,同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结合起来。”[2]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以下简称“纲要”)为例,探讨“四史”元素融入“纲要”教学的必要性、原则性及具体路径,有助于从更宽广的视角引导大学生国情,帮助大学生理解四个选择的必要性。

2. “四史”教育融入“纲要”课教学的必要性

2.1. “纲要”课是发挥“四史”教育作用的有效补充

“四史”虽然主题各有侧重,但共同“体现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持续奋斗,不断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3]加强“四史”教育是培育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情感的重要途径,当前众多高校都开设了“四史”教育的专设课程。然而,“四史”教育内容广博而深远,而专设课程课时有限,仅仅依赖“四史”教育的专设课程,难以实现教育目标。因此,推动“四史”教育全方位融入思政教育各课程之中,是弥补“四史”教育专设课程课时局限性,在更广阔的时间维度与更丰富的教学内容中织就一张紧密而丰富的“四史”知识网络的必由之路。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在思政课本科五门主干课中,“纲要”课是一门侧重于从历史的角度出发深入剖析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人物和关键事件的课程,这让“纲要”课与“四史”教育之间存在着天然的契合与共鸣,内容上具有高度一致性。如“四史”中党史部分,与23版纲要教材中第四章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到第十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内容,紧密相连,密切相关。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在纲要课的不同章节中也有所体现。由此可见,“纲要”课与“四史”教育相互交织、相互补充,推动“四史”教育融入“纲要”课程,是充分发挥“四史”教育作用,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培养学生历史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的关键。

2.2. “四史”教育是实现“纲要”课教学目标的有力支撑

“纲要”课不仅仅是一门历史课,更是一门政治课。“纲要”课所研究的“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不是从历史学科中的中国近现代史中分离出来的学科,而是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及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改革的产物。”[4]“纲要”课的教学目标就是通过历史教育引领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信仰。最新版“纲要”教材在导言中更是明确指出,“纲要”课的教学开展是为了以史为鉴,资政育人,让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大学生“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深刻领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更加坚定地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5]“四史”教育作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重要举措,是“纲要”课实现教学目标,不可或缺的教学资源。

“四史”教育中的党史教育有助于帮助学生认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民族实现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艰辛及伟大成就,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中国历史和人民为什么会选择中国共产党;新中国史教育有助于让学生认识中国必然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原因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性和科学性,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中国历史和人民为什么会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史教育有助于让学生认识在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积极探索发展道路的艰辛和不易,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今天的幸福生活,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中国历史和人民为什么会选择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有助于学生认识马克思主义不仅是科学的世界观,更是能作用于实践,改变世界的正确方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就是马克思主义强大的生命力的实证,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中国历史和人民为什么会选择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由此可见,“四史”教育融入“纲要”课,更能让学生坚定中国共产党和马克思主义的领导和指导、坚定继续走社会主义及改革开放道路的信心和决心。

2.3. 良好的政策环境支持是两者相融相通的有效保障

十八大以来,从中央到地方都十分重视历史教育的重要作用,中央先后下达了一系列文件来落实学习“四史”的政策,如2020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各高校将“四史”课程开设为选择性必修课程,“并确保学生至少从‘四史’中选修1门课程”[6];2021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在思政课中加强以党史教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的通知》明确了加强“四史”教育的重大意义、重点内容和要求[7];中共教育部党组发布《关于加强新时代全国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扎实开展“四史”教育[8]。为“四史”教育融入纲要课教学指明了方向。为了推进政策的落实生根,教育部办公厅思政厅还发布文件在全国高校开展主题为“传‘网上重走长征路’暨推动‘四史’学习教育”的活动,突出不同主题开展“四史”学习,以期深化“四史”学习成果[9]。这些政策和活动的推行,对“四史”教育融入“纲要”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保障。

3. “四史”教育融入“纲要”课教学的原则

3.1. 坚持唯物史观的科学指导

唯物史观,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石,不仅是科学的历史观,也是指导我们认识、学习和研究历史的思想武器。“有什么样的历史观,就会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对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褒贬,直接影响到对当今所发生的相关人物、现象和事件的价值判断。”[10]在社会思潮多元化的背景下,历史虚无主义借助微信、微博及小红书等新社交媒体的兴起,在意识形态领域不断渗透,对青年学生的价值观形成巨大威胁。这一思潮“以‘分析’‘解读’‘重构’历史为基本手段,试图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具有特定政治目的、危害巨大的错误思潮。”[11]

本质上,历史虚无主义就是一种唯心主义,按照自己主观目的随意去否定、扭曲历史,是一种错误的历史观点。要破除历史虚无主义带来的消极影响,“四史”教育融入“纲要”教学时必须坚定不移地以唯物史观为科学指导,运用唯物史观的理论体系和逻辑规律来揭露历史虚无主义存在的谬误,厘清错误的历史认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认清历史的规律,认识到四个选择的必然性,坚定对中国共产党历史上重大历史问题的正确认知。只有这样,大学生才能成长为有历史责任感的时代新人,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添砖加瓦。

3.2. 坚持大历史观的宽阔视野

无论是“纲要”课,还是“四史”教育涉及到的时段都极其漫长,内容极其丰富,内涵极其深刻。如何促进“四史”教育有效融入“纲要”课,精准把握历史脉络,深刻阐释历史规律,成为教学的一大挑战。习近平总书记的“大历史观”,为“纲要”课融入“四史”教育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指导。总书记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的说明》中强调:“要坚持正确党史观、树立大历史观,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12]。在大历史观的指导下,研究和学习历史才能更好地“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分析演变机理、探究历史规律,提出因应的战略策略,增强工作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13]将具体的历史事件融入大叙述、大脉络之中,才能更好地把握历史规律,给学生们讲好、讲懂历史。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从宽广的历史视野出发,构建清晰的历史叙事框架,系统诠释历史,抓住历史的主题主线,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取舍,讲清楚诸如中国是如何从天朝上国沦落到被人欺凌的弱国、中国为什么要走革命的道路而非改革之路及中国为什么要进行改革开放等重大问题,总结好历史经验和历史教训,帮助学生理解中国近现代史及“四史”的整体脉络和演进逻辑,明晰历史的前进方向,明确自身的历史使命。

4. “四史”教育融入“纲要”课教学的方法探究

4.1. 完善顶层设计,保障“四史”教育融入之路

首先,“四史”教育融入纲要课是一项系统工程,高校应从整体性视角出发,根据地方特色文化、院校学生特点,优化课程规划设置,灵活编纂“四史”教育融入“纲要”课的教学教学大纲,明确总体目标及基本原则,并根据“纲要”课与“四史”教育的内在关联,整合教材内容,将“四史”教育的内容合理植入各章节之中,实现精准对接、巧妙融合,让“四史”教育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其次,强化师资力量是“四史”教育融入“纲要”课的重要保障。“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四史”教育融入“纲要”课的重要保障也在教师,高校要大力培养一支“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14],且精通历史、擅长教学的专业教师队伍。为此,高校应设立专项经费,给教师提供学习和交流与合作的机会,定期组织“四史”教育融入“纲要”课的教学研讨会、经验分享会及专家培训会等活动,提升教学水平与质量。

最后,强化过程管理,构建科学合理的监督评价体系,是确保“四史”教育融入“纲要”课教学取得实效的关键。高校应通过定期的教学检查、专家推门听课、学生反馈等方式,对教学过程进行全方位、常态化及动态化的监督,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优化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确保“四史”教育融入“纲要”课教学计划的顺利执行和教学目标的达成。

4.2. 贯穿课堂始终,提升“四史”教育融入效果

为确保“四史”教育融入“纲要”课效果,教师应从课前、课中及课后三维度出发,确保“四史”教育全方位融入“纲要”课。

课前,教师应充分挖掘“四史”教育与纲要课的内在联系,进行教学设计,重视教学逻辑的层层递进。比如,在讲述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这一知识点的时候,可以借助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内容,给学生勾勒一个从空想社会主义到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框架,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

教学课堂是教师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的主阵地。在课堂中,若以传统的教师授课为主,学生仅作为知识的接收者,而非主动学习者,很可能会出现老师在讲台上全心授课,而学生在讲台下大多在低头玩手机,或者在写专业课作业的情况。这需要教师丰富教学方式,打破教师讲述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主题,可以结合“四史”教育的内容,设计不同的主题活动,鼓励学生进行课程展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成为课堂主角,积极主动,全心贯注地参与到课堂中。

课堂时间有限,课后作为课堂学习的延伸和补充,是不可或缺的教育环节。课后,教师可通过相应的课后作业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还可利用网络资源,构建丰富的“四史”文献与史料数据库,为学生提供灵活便捷的学习途径。同时,教师还开展匿名在线问卷,了解学生在课堂中的收获、问题及意见。基于这些反馈,教师应及时优化教学策略,调整课程内容,以提升学生参与度与学习效率,确保“四史”教育融入“纲要”课的效果。

4.3. 拓宽实践维度,增强“四史”教育融入成效

马克思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15]历史就是对人在漫长时光长河中实践活动的记录。历史源于实践的特性,使得实践教学更能让学生在实践之中感知时代的变迁、理解历史人物的抉择,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因而,在“四史”教育与“纲要”课的融合过程中,还应超越书本限制,通过课内和课外实践教学的内容和形式,让学生通过切身的实践深刻体会历史变迁与社会发展,增强融入成效。

在课内,可利用课堂时间开展丰富多样的课堂实践活动,除积极探索运用VR、AR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让学生沉浸式体验历史、感悟历史外,还可以通过开展如红歌演唱活动,选取与课堂内容有关且具代表性的红歌,引导学生学唱,让学生在歌声中感知历史故事;通过“党史”分享会,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党的艰辛奋斗历程,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通过“四史”知识竞赛,将相应知识融入竞赛题目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竞争意识的同时,进一步巩固和拓展知识,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课堂之外,应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外实践活动。教师应鼓励学生立足“四史”和“纲要”教育的内容,利用课余时间或假期,深入社会各个角落,开展社会实践。这些社会实践项目可以围绕“家乡三代变迁见证”“致敬老兵志愿服务”“社区宣讲英雄人物”等主题展开。这些活动不仅能让学生在实际活动中深入了解国情、国史,还能将“四史”教育的成效转化为服务社会的切实行动,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直观地感受到时代的脉动,搭建起历史与现实的桥梁,从历史长河中汲取智慧与经验,增强对国家的自信心,为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蓬勃的不竭动力。

基金项目

本文系南充市社科研究“十四五”规划2024年度项目“红色旅游背景下南充市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研究”(编号:NC24C091)课题阶段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论中国共产党历史[M].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21: 261.
[2] 习近平. 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的讲话[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20: 15.
[3] 冯霞, 刘进龙. “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三维审视[J].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21, 42(11): 1-6.
[4] 宋俭. 关于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学科属性的思考[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0(8): 44-48.
[5]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编写组.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23年版)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23: 11.
[6] 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关于印发《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的通知[EB/OL].
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jcj_kcjcgh/202012/t20201231_508361.html, 2020-12-22.
[7]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在思政课中加强以党史教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的通知[EB/OL].
http://www.moe.gov.cn/srcsite/A13/moe_772/202105/t20210511_530840.html, 2021-04-20.
[8] 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加强新时代全国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工作的意见[EB/OL].
http://www.moe.gov.cn/srcsite/A24/s7070/202104/t20210430_529314.html, 2021-04-27.
[9] 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网上重走长征路”暨推动“四史”学习教育的工作方案》的通知[EB/OL].
http://www.moe.gov.cn/srcsite/A12/moe_1407/s253/202009/t20200927_491655.html, 2020-09-15.
[10] 李捷.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历史观[J]. 高校理论战线, 2008(10): 6-8.
[11] 杨志超. 新传播语境下历史虚无主义的样态变化与综合治理[J]. 思想教育研究, 2022(7): 94-99.
[12]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21: 79.
[13] 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一百周年[N]. 人民日报, 2021-02-21(001).
[14] 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 人民日报, 2019-03-19(001).
[15]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