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君子人格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探析
Analysis of Integrating Confucian Gentleman Personality Thought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Universities
DOI: 10.12677/ces.2024.1211779,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张近近:新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关键词: 儒家君子思想人格思想高校思政课Confucian Gentleman Ideology Personality Though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摘要: 新时代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根本途径。儒家君子人格思想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成果,对我国新时代高校开展育人工作具有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新时代背景下,充分挖掘儒家君子人格思想精髓,把握高校思政课根本任务,应基于二者联系、合理关照现实需求,积极探索新时代高校思政课育人实践路径,利用先进技术为思政课堂注入活力,以知情意行过程为导向提升育人实效,以专业的师资力量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保障,为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有益实践。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new era, the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the fundamental way to implement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cultivating people by virtue and promoting the creative transformation and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As the wisdom achievement of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the Confucian thought of gentleman personality has guiding significance and reference value for the education work of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new era, fully excavate the Confucian gentleman personality essence, grasp the university education courses fundamental task, should be based on the contact, reasonable care realistic demand, actively explore the new era education practice path, using advanced technology for ideological classroom, to know the process-oriented improve education effect, with professional teachers to implement fundamental task, to promote the creative transformation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innovative development to provide beneficial practice.
文章引用:张近近. 儒家君子人格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探析[J]. 创新教育研究, 2024, 12(11): 147-154. https://doi.org/10.12677/ces.2024.1211779

1. 引言

202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为内容支撑,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力量根基,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1]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实需求相结合、与高校育人实践相结合,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关键在于立足文本、与时俱进深入理解其精神内核,方能实现二者同频共振。“儒家思想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重要滋养[1]。”儒家理想人格思想作为儒家思想的智慧结晶经久不衰,深入挖掘儒家理想人格思想精髓、深刻理解其内涵,是合理关照现实需求、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的有益探索,是积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有益实践。

2. 儒家君子人格思想的内涵

儒家君子人格思想作为中华民族理想人格思想生成与演进的重要思想基础,是当前高校思政课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其培养时代新人重要思想资源。“君子”是儒家理想人格思想的具象化人格形象,是儒家经典著作《论语》中所提出的道德人格典范。孔子认为:“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2]: p. 175)孔子认为君子必需的品格有许多,这里他强调指出智、仁、勇,并以“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2]: p. 41)。道出君子品格重要内容,即智、仁、义、勇为代表的众多方面。

2.1. 君子当智,文、质双修

君子有“智”的向上追求。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2]: p. 68)孔子认为君子的修养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勤学“诗书六艺文”,一是修身躬行实践。作为君子当注重文、质双修,应积极向上追求学识的积累,更要注重自我修养,将所学化为所用。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2]: p. 173)主张君子应有追求积极向上的态度,勤学修德完善自身,并积极实践努力推动社会进步。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2]: p. 142)在儒家思想中阐释一个人的本质和文采,都同等重要,没有了文采的君子,就像是拔去毛后的虎豹兽皮和犬羊的兽皮并无区别,所以只有文、质双修,努力勤学、学为所用才能成为真正合格的君子。

2.2. 君子怀德,有仁之心

君子有“仁”的人格特征。孔子主张:“君子去仁,恶乎成名?”([3]: p. 80)主张君子之仁是其关键,作为君子人格的关键在于要有仁之心,“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3]: p. 379)“仁”是君子的主要人格特征的核心,包含着爱人、忠信自持、言行一致多个方面的内容。首先,君子当推己爱人,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2]: p. 145)论语中对君子描述,君子应是成人之美乐意成全他人,与人相处心怀善意。其次,君子当忠信自持,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2]: p. 11)作为君子应庄重,向学在行事中应该坚持忠信以此修养自身德行。最后,君子当言行一致,子曰:“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2]: p. 86)在孔子看来,君子要做到身体力行、言行一致,不仅要学书中之智,更要在生活践行努力做一个君子。爱人、忠信自持、言行一致是君子怀仁的行为体现,更是君子修德的重要内容。

2.3. 君子重义,胸怀天下

君子重“义”,自觉担负起治国安邦平天下的重任。《论语》中写道:子曰:“君子不器。”([2]: p. 18)这里所讲的不器原意是指孔子认为君子应为通才,博学多识、不局限在某一方面,君子作为儒家理想人格思想的智慧结晶,承载着儒家对道德典范的期许,君子不仅应是博学多识的,更要能够担当大任。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2]: p. 53)在此处,孔子评论子产,夸赞其符合君子标准,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分别是待人处世的谦恭,侍奉国君的认真,养护百姓有恩惠,和役使百姓合情理,此处表述充分表明在儒家理想人格思想中的君子形象应是克己奉公、以民为本、心系大众之人,是能够担负起治国安邦平天下的重任的典范。

2.4. 君子尚勇,善明辨之

在儒家思想中,“勇”被视为人生三大德之一,但并非盲目而是主张明辨道义。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3]: p. 417)在这里重点强调了尚勇的前提,指出尚勇要受到义的约束,对于勇不是无原则的提倡,而是应明辨其中之义,可见在儒家君子人格思想中,君子不应逞一时之勇,而是要学会明辨是非,增强自身的辨别能力,有清晰的判断和衡量,真正的君子之勇,应该是以义为先,在行动之前沉着分析、冷静判断其是否符合道义,故君子尚勇,善明辨之。

儒家君子人格思想作为中华民族理想人格思想生成与演进的重要思想基础,拥有积极丰富的内涵,君子作为儒家理想人格的典范,有着智、仁、义、勇为等多方面品质,时至今日,仍是高校思政课培育一代代勤学、修德、明辨、笃行的新青年的重要参照。

3. 儒家君子人格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意义

儒家君子人格思想作为儒家理想人格的典范,有着智、仁、义、勇为等多方面品质,是高校思政课培育一代代勤学、修德、明辨、笃行的新青年的重要参照。儒家君子理想人格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有益于丰富高校思政课文化教育资源,在积极引导青年自觉践行勤学、修德、明辨、笃实的过程中,切实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3.1. 有效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还有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锻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深厚力量”。[4]儒家君子人格思想作为中华民族理想人格思想生成与演进的重要思想基础,拥有积极丰富的内涵,儒家君子理想人格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有利于丰富高校思政课文化教育资源,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高质量发展。一是丰富高校思政课教育资源。儒家君子人格思想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承载着历史记忆和民族智慧,更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儒家君子人格思想中的怀仁、重义、尚勇、明辨的“君子”人格形象,与当前高校思政课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相契合。孔子认为:“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2]: p. 175)强调指出智、仁、勇等君子品格,体现着中华民族传统核心价值观,对高校思政课以丰富的文化资源积极引导学生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具有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二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儒家君子人格思想经历千年历史,并逐渐在传承中不断发展创新,时间的洗礼、实践的验证,儒家君子人格思想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代表性成果,浸润在个体成长的每个阶段,相较其他文化资源,生动形象的儒家君子人格思想更易于理解、利于引导,有利于带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儒家君子人格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在提升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知程度的同时,丰富思政教育的课堂资源、提升课堂教学参与度以此助力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

3.2. 有利引导青年自觉践行勤学、修德、明辨、笃实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广大青年要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自己的基本遵循。”[5]高校思政课作为实现这一育人目标的重要场域,需合理关照个体成长,积极回应时代呼声,引导青年树立核心价值观自觉践行勤学、修德、明辨、笃实做新时代的有为青年,儒家君子人格思想作为儒家理想人格的典范,有着智、仁、义、勇为等多方面品质,儒家君子理想人格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有利于引导青年自觉践行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一是君子文、质兼修的向上追求,益于引导青年形成勤学的良好氛围。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2]: p. 68)孔子认为君子当注重文、质双修,应积极向上追求学识的积累,更要注重自我修养,将所学化为所用。《论语·学而篇》更是强调:“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2]: p. 9)提出君子好学是在于学习的重视,做事时勤勉,言行谨慎,自觉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看齐、不断学习。在高校思政课中引入君子勤学之志、好学之事、乐学之情的相关阐述有益于引导青年群体形成勤学向上的氛围,引导青年如“君子”般立志求学,勤于求知、勤于思考,学会将所学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二是君子怀“仁”的人格魅力,有利于引导青年的才华要用得其所。“仁”是君子的主要人格特征的核心,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2]: p. 11)作为儒家倡导的道德典范君子应庄重自持,坚持提升自身德行,儒家提倡的“仁、义、礼、智、信”的君子形象散发着以德为先的人格魅力,这对积极引导青年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有着重要价值。三是自觉担负起治国安邦平天下重任的君子形象,有利于引导青年把握青春奋斗与奉献的航向善于明辨是非。《论语》中,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2]: p. 53)此处表述充分表明在儒家君子人格思想中的君子形象应是克己奉公、以民为本、心系大众之人,而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根本任务需要善于明辨是非曲直、学会思考与分析面对纷杂的社会现象有清晰的判断,和理智的抉择。四是在儒家思想中人生三大德之一的“勇”,有利于鼓励青年勇于笃行将所学化为所用。所谓笃实,就是踏实做人,扎实干事。唯有踏实前行,方能不断向前。儒家君子人格思想中不仅蕴含着古代优秀青年的理想人格和价值观,而且对今日青年树立正确价值观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儒家君子人格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有利于引导青年自觉践行勤学、修德、明辨、笃实。

3.3. 有益推动儒家君子人格思想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指出,面对传统文化我们“要坚持古为今用、以古鉴今,坚持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而不能搞厚古薄今、以古非今,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6]。儒家君子理想人格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有益于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激活传统儒家君子人格思想生命力、赋予其时代性,推动儒家君子人格思想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一是有利于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不忘本来才能走向未来。儒家君子理想人格思想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智慧结晶,对今日高校思政课教学有着重要的参考和启示作用。推动儒家君子理想人格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过程就是对儒家理想人格思想全面挖掘、深入探索和系统整理的过程,是对中华文明的深厚历史底蕴学习和探索的过程,更是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基础。二是有利于激发儒家君子人格思想生命力。思政课教师为有效开展课程教学将会不断夯实自身知识,从而在学习的过程中,实现对儒家君子人格思想的再探讨,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下实现儒家君子人格思想实际相结合,在实践教学的探索中激活儒家君子人格思想的强大生命力、深入挖掘其内在的优秀精髓,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在这一实践过程中,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提供有益的实践经验,进一步激活儒家君子人格思想生命力。三是有利于赋予儒家君子人格思想时代性。儒家君子理想人格思想绵延千年,历久弥新,将其融入高校思政课有益于实现思想本身的发展与创新,实现推陈出新,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阐发提供有益借鉴与参考。儒家君子人格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过程中,高校思政课教师将会按照实际情况和时代要求对其进行新的阐发和选择,这将为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实际需要过程中搭建桥梁,跨越时间空间的限制推动儒家君子人格思想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4. 儒家君子人格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的现实困境

近年来,在党的领导下,高校思政课不断发展取得长足进步。高校思政课发展师资队伍建设取得了明显的进展。随着现代科技和网络的发展,高校思政课注重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随着高校对思政课重视程度的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壮大,也更加年轻化和专业化。然而,尽管高校思政课在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方法创新、实践教学强化等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儒家君子人格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仍面临困境与挑战。

4.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方式固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途中的文化软实力,为培养人、教育人、塑造人提供了丰厚滋养。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需要遵循目标、课程和教学等层面的基本要求[7]。在高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的实践中,往往采用固定的教学内容和模式,如固定章节、固定案例等,缺乏创新和多样性。同时,教学方法也相对单一,多以讲授为主,缺乏互动和实践环节,由于资源限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时,只能依赖有限的教材和资料,难以涵盖传统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随着现代科技和网络的发展,高校思政课注重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但推广度仍待提升,部分高校思政课教师仍停滞在传统授课方式中。这导致学生在接触传统文化时,只能获得片面的、有限的了解仅仅限于文字、音视频的认知,缺乏亲身体验和实践的机会。这导致学生难以深入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也难以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4.2. 儒家君子人格思想融入思政课主体的获得感体验不深

思政课教学面对的青年学生多为“95后”“00后”,他们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初期,缺乏价值判断和辨别能力,如果不能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融入思政课教学,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思政课育人效果[7]。一是儒家君子人格思想是在古代社会背景下形成的,其与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念和知识体系存在一定的差异,学生可能对其产生一定的抵触情绪或难以理解。如何将儒家思想与现代社会相结合、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的接受度和参与度,让学生感受到其现实意义和价值,是教学过程中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影响思政课育人效果,如果无法驾驭好这一问题,将会致使高校思政课学生获得感体验不深。二是思政课教学面对的青年学生,在新时代背景下新媒体的高速刷新冲击着青年的眼球也影响其思想,在快餐化的信息时代各形各色的内容充斥着青年人的世界,面对多元思潮及各种纷扰,身处在信息漩涡中心,青年逐渐形成“短、频、快”的信息选择偏好为儒家君子人格思想如何有效融入思政课设下难题。

4.3. 高校思政课教师对儒家理想人格思想知识的储备不足

“教师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4],儒家理想人格思想是否能够有效融入高校思政课堂教师是关键,高校思政课教师自身知识的储备不足将直接影响着教育实效。思政课教师承载着启迪学生思想、引导学生成长的关键作用,面对在“思政课上学生会提一些尖锐敏感的问题往往涉及深层次理论和实践问题,把这些问题讲清楚讲透彻并不容易”[4],结合这一现状,面对内涵丰富的儒家君子人格思想,高校思政课教师需深入了解其仁爱、智勇、诚信、谦虚等多方面的内涵,全面理解和把握这些思想精髓,最关键的需要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学术素养。然而,在现实中,许多教师受自身专业因素影响,部分教师相关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技能有待提升,高校对于教师的培训和进修机会也有限,导致教师在融入传统文化时,难以做到深入浅出、生动有趣。受个人成长经历等诸多因素影响,高校思政课教师可能缺乏对儒家思想的深入研究和理解,导致在教学过程中难以准确把握其精髓,无法有效将儒家理想人格思想知识内化、深化、转化为课堂内容,极易造成机械的转述和搬运,从而影响课堂实效。

5. 儒家君子人格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实践进路

面对儒家理想人格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面临的困境与挑战,探索有形、有感、有效的实践进路成为将儒家理想人格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的重要抓手。将儒家君子人格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时,要与时俱进利用先进技术为思政课堂注入活力;要关注实效,以知情意行过程为导向提升思想融入实效;要优化队伍,培养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专业师资力量,为儒家君子人格思想有机融入高校思政课保驾护航。

5.1. 与时俱进:创新融入方式借助沉浸式虚拟仿真技术

创新融入方式是更新和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方法的关键。思政课有必要顺应当前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潮流和要求[8],借助现代科技的发展提升自我的成长,以期实现思政的变革与发展。近年来,随着教学方法更新,数字技术的发展为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更为儒家君子人格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提供有效路径。虚拟仿真教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成熟,从重点关注虚拟仿真教学资源建设,向加强平台建设、促进共享应用、支持物理空间与虚拟空间相融合的虚拟仿真教学环境建设转变[9],这为儒家君子人格思想有效融入思政课提供有效方式,在高校思政课堂中教师可借助沉浸式虚拟仿真技术打破时间、空间,跨越千年,让儒家理想人格中的君子以VR等科技方式来到学生间,使教学更加生动、有趣和具有时代感,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5.2. 关注实效:以知情意行过程为导向提升思想融入实效

高校思政课本身是否有形、有感、有效是衡量课堂的关键指向,更是儒家君子人格思想能够真正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关键所在。提升儒家君子人格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实效,要以知情意行过程为导向。通过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炼之以意、导之以行的闭环搭建有效育人机制,使学生在良好的教育教学闭环中成长成才,更好实现思政课的育人目标。在儒家君子人格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堂中,可以设计更多的实践环节,将儒家君子人格思想细化到实践载体中,通过文化体验、实地考察、社会实践等,让学生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积极鼓励学生借助现代科技沉浸式体验儒家君子人格思想。通过开展“现代君子”的生活等模拟实践、“我与君子面对面”的交流实践等传承和创新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感悟儒家理想人格思想。

5.3. 优化队伍:培养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专业师资队伍

扎实的知识功底、过硬的教学能力、勤勉的教学态度、科学的教学方法是老师的基本素质,其中知识是根本基础[5]。儒家君子人格思想有效融入高校思政课,助力高校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关键在于教师。强化教师队伍,夯实高校思政课教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打造专业师资队伍是关键举措。高校可通过加强对思政课教师的培训和进修机会,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技能,鼓励教师参与传统文化的学术研究和交流活动,以丰富教师的知识储备和拓宽教学视野;积极引进在传统文化领域有深厚造诣和丰富教学经验的优秀人才,充实师资队伍带动整个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发展;同时,也可以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和平台,如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践教育基地,鼓励教师积极开展交流、进修学习,以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为儒家君子人格思想高质、高效融入思政课,切实推动高校思政课建设和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6. 结论

儒家君子人格思想作为儒家思想的智慧结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珍贵的瑰宝,积极研究学习儒家君子人格思想、充分汲取其精髓并融入高校思政课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实需求相结合、与高校育人实践相结合的有益探索,更是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有益实践。

基金项目

新疆师范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中国儒家理想人格思想融入思政课路径研究”(项目编号:XST202301039)成果;新疆师范大学2024年度学生工作项目“新时代新疆高校党建带团建协同育人研究”(项目编号:XJNUXG202401)成果;新疆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科研课题赶考视域下“三个务必”融入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项目编号:XJ107622313)成果。

参考文献

[1] 不断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新局面 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N]. 人民日报, 2024-05-12 (001).
[2] 杨伯峻. 论语译注[M]. 北京: 三联书店, 2006.
[3] 钱穆. 论语新解[M]. 北京: 三联书店, 2002.
[4] 习近平.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20.
[5] 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 2018-05-03 (002).
[6] 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 2014-09-25 (2).
[7] 赵言秋, 陶磊.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三重维度[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4(5): 72-74
[8] 曹青云, 部凡. 虚拟仿真技术赋能思政课教学的实践进路[J].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5): 43-53.
[9] 张敏, 文福安, 刘俊波. 高校虚拟仿真教学环境构建逻辑探讨[J].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23, 40(3):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