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父母亲子沟通能力的提升路径——以郴州市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百场宣讲为例
The Improvement of Parent-Child Communication Ability of Social Work Intervention for Parents of Rural Left-Behind Children—The Example of 100 Lectures on Caring for Rural Left-Behind Children in Chenzhou City
摘要: 在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大背景下,基数庞大的农村留守儿童滋生出的问题愈演愈烈,并且逐步演变为社会问题。本研究以郴州市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百场宣讲为例,在项目组实地参与宣讲、走访调研的基础上,展开行动研究。该文章的实质性研究内容即是通过亲子沟通知识教育,提升农村留守儿童父母沟通能力。探究出农村留守儿童与父母沟通的现状和问题。基于此,文章深入剖析了农村留守儿童及父母亲子沟通障碍的原因,进一步归纳出亲子沟通教育的路径。完善农村留守儿童父母亲子沟通的教育体系,帮助外出务工者掌握沟通交流技巧以及提升整体的家庭教育能力。以期达到关爱保护农村留守儿童的根本目的,为后续研究提供可借鉴的经验与反思。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accelerated urbanization, the problems of a large number of left-behind children in rural areas have become more and more serious and evolved into social problems. This study takes the example of 100 lectures on caring for rural left-behind children in Chenzhou City, and conducts action research based on the project team’s participation in the lectures and visits. The substantive research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is to improve the communication ability of parents of rural left-behind children through parent-child communication knowledge educati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communication between rural left-behind children and their parents are investigated. Based on this, 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causes of parent-child communication barriers of rural left-behind children and their parents and further summarizes the path of parent-child communication education. The article aims to improve the education system of parent-child communication for rural left-behind children, help migrant workers master communication skills and enhance the overall family education ability.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fundamental purpose of caring and protecting rural left-behind children, we provide experience and reflections for subsequent studies.
文章引用:程慧, 高风. 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父母亲子沟通能力的提升路径——以郴州市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百场宣讲为例[J]. 社会科学前沿, 2022, 11(11): 4799-4806.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2.1111654

1. 问题提出

在新型城镇化水平的飞速提高以及社会变革的高速发展,农村劳动力进入城镇务工谋求生活的数量持续增长。一些父母迫不得已将子女留在农村,孤身去大城市拼搏,大规模的留守儿童因此而生。文章采用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中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概念界定,即指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在被调查时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每年在外务工时间累计超过6个月,被留在农村地区交由父母单方、祖辈、他人照顾或无人照顾的农村儿童。据民政部统计,截至2018年8月底,全国共有农村留守儿童697万人。与2016年首次农村留守儿童摸底排查的数据902万人相比,下降了22.7% [1]。虽然近年来脱贫攻坚、新型城镇化建设、乡村振兴战略等重大决策部署推进实施,为从源头上减少农村儿童留守现象提供了利好的政策支持。但是,农村留守儿童也产生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并且随着农村留守儿童亲情缺失现象突出,部分农村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易受伤害,思想道德素质等方面发展难以健全。面临留守儿童行为失范、情感受挫、学业障碍、人际沟通不畅等一系列问题,党和国家高度十分重视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和保护。

2016年2月14日,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规定,重点在于帮扶留守儿童家庭 [2]。2019年,民政部出台《关于进一步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体系的意见》,旨在发动社会各方参与动员引导广大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等力量,重点加强贫困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及其家庭救助帮扶,引导企业督促员工依法履行对未成年子女的监护责任 [3]。2020年,民政部《关于组织开展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保护“政策宣讲进村(居)”活动的通知》,再次强调以实际行动关爱农村留守儿童,从家庭监护、儿童安全自护、亲情沟通和工作履职四个专题开展宣讲内容,以全面提升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水平。

为此,郴州市宣讲组历经两个月,走遍郴州11个县区,开展关爱保护农村留守儿童百场宣讲活动。基于实践基础上,展开行动研究,因此,全文重在描述农村留守儿童与亲子沟通的现状;探讨农村留守儿童父母的沟通意识程度;剖析农村留守儿童与父母沟通不畅的原因;以及社会工作如何参与农村留守儿童及其父母沟通能力的提升?

2. 农村留守儿童与父母沟通现状和问题

2.1. 学龄期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大

目前,就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情况及有关对留守儿童年龄分布的趋向来看,不容乐观。农村留守儿童年龄结构发生变化,学龄前儿童规模快速膨胀。根据全国妇联统计留守儿童调查报告显示 [4],学龄前农村留守儿童(0~5岁)达2342万,在农村留守儿童中占38.37%,比2005年的学龄前农村留守儿童增加了757万,增幅达47.73%。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规模为2948万,其中小学(6~11岁)和初中(12~14岁)学龄阶段儿童在农村留守儿童中分别占32.01%和16.30%,规模分别为1953万和995万。与2005年相比,小学和初中学龄阶段留守儿童分别减少了89万和226万,共减少315万,降幅为9.65%。大龄留守儿童(15~17岁)占农村留守儿童的比例为13.32%,规模达813万,比2005年减少了199万,降幅为19.68%。仅五年间,学龄前留守儿童规模快速膨胀,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减少,大龄留守儿童规模明显收缩。而学龄期,依据埃里克森的理论,这一时期心理任务是培养孩子奋发向上的精神,克服自卑感,以及鼓励儿童积极动脑并努力完成自己喜欢的各种健康有益的活动。但留守儿童因与父母相隔甚远,缺少父母的贴心照顾与心灵上的关爱,致使这一阶段的孩子在成长中更容易出现自卑心理,轻易否定自己的能力。张晓双也认为国内很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存在比较严重的自卑心理,并且随着父母外出打工时间的延长,这种自卑体验会增加和泛化 [5]。因此,面临我国庞大基数的学龄期留守儿童,父母的关爱与陪伴更为紧要。

2.2. 农村留守儿童认知产生偏差

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缺少了父母的关爱和情感上的支持,易导致农村留守儿童在社会价值观上产生的偏差。张晓双研究发现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认知上存在显著差异,部分留守儿童存在错误的认知且留守儿童的认知偏差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 [16]。一方面,现实中,农村留守儿童本就属于弱势群体,在生活中或多或少会遭受到不公正的对待,再者与父母沟通失效,潜移默化中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容易产生“社会就是不公平的”偏差观念。此外,农村留守儿童父母长期在外务工,惯用物质补偿弥合亲情 [6]。这也令部分农村留守儿童轻易产生厌学想法,认为自己父母文化不高也能挣钱 [16]。这将引致农村留守儿童更加相信“读书无用论”,继而加深了农村留守儿童在行动上和心理上对于学业的轻视 [7]。另一方面,农村提倡“诚实敦厚”的良好美德,但是,当农村的孩子进入复杂的城市生活,会发现自己的“诚信”并没有被善待,反而被不法的人利用、伤害。根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组织的一项调查数据分析得出。认为“社会上存在不公平现象”的农村留守儿童占据48%;认为“诚实守信的人容易受欺骗”的农村留守儿童更占到了52%。这些认知偏差导致农村留守儿童对社会的不信任,缺乏安全感。因而我们更应该关注留守儿童,帮助其与父母进行定时、有效地沟通,从而得到父母正确地引导,为他们营造一个健康快乐地成长环境。

2.3. 农村留守儿童父母监护无力

据《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2015年)》的数据获悉,留守儿童在一年内与父母见面1~2次的人数占29.4%,年均见面3~4次的人数占11.7%,年均见面5次以上的人数占32.7%。一年内与父母见面5次以上的留守儿童还不到一半,而一年内与父母见面1-2次的却高达30%。这说明了父母监护严重不到位,因父母角色的缺席,容易导致农村留守儿童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 [8],所以农村留守儿童在幼年时期更应该得到父母的陪伴与关爱,以弥补留守儿童内心那份对亲情的渴望。

数据表明,农村留守儿童由外祖父母监护人数占89.3%,3.3%由亲朋好友监护,而由无监护能力人监护占3.4%,无人监护的留守儿童竟占4%。父母对农村留守儿童监护的缺失,导致外祖父母成为最主要的监护力量,这种本末倒置关系,容易对留守儿童的性格塑造产生不良影响。与此同时,外祖父母文化水平及教育观念、教育意识均比较弱。并且作为老人,精力也十分有限,除保障孩子吃穿外,无力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和情感需要。也无法与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有鉴于此,农村只管生不管教的现象仍长期存在,这也将致使农村留守儿童产生生理、心理和行为方面的问题。国外研究发现,由祖辈抚养的儿童会表现出更多的情绪和问题行为,其犯罪率更高,存在焦虑、抑郁情绪以及一系列的适应困难问题 [9] [10]。此外,由父母一方留在农村照料留守儿童,父亲或母亲一方既要照顾老人、操持家务、打理农活等,往往身心透支。对子女的教育容易疏忽,与子女的沟通方式简单粗暴,致使儿童家庭教育环境不完整,不利于儿童身心健康全面的发展 [11]。总之,留守儿童大多集中在6岁到13岁,其中将近90%的人是属于隔代抚养,感受不到父母的呵护和关爱,对留守儿童监护不力,导致他们的价值观出现了偏差。因此,提高留守儿童父母对孩子的监护意识,提升留守儿童家庭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能力,提高留守儿童家庭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沟通能力,对于融洽亲子关系及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2.4. 留守儿童家庭沟通缺失

实际上,大多数在外务工父母自身文化水平有限,其与农村留守儿童沟通不注重方法,且交流方式单一,子女无法得到父母的关爱与良好的亲子教育,而其他合法监护人却又无法完全代替父母的角色,父母也对农村留守儿童全面发展的关注度不够,致使家庭教育功能的缺失 [12]。据来自“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于六省十二县农村学校关于留守儿童调查数据研究得出。留守儿童更容易产生以下问题:遭到团伙或帮派欺负、养成不良嗜好或行为、心理问题突出、学习成绩差或学习上存在困惑、遭受意外伤害等。种种迹象表明,这些问题的产生是由于父母与孩子长期分离,所以双方沟通产生了困难。基于此,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的父母无法给予孩子正确的教育,也不会与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而农村留守儿童与(外)祖父母存在代际隔阂,与父母存在空间距离,更无法及时倾诉,从而使农村留守儿童极易染上恶习或遭受他人侵害。亦或导致负面情绪长期积压于心中,不仅无法专心学习,还易出现偏差行为。导致留守儿童与父母及其监护人的沟通缺失,整个家庭结构失衡。

3. 农村留守儿童与父母沟通障碍的原因分析

3.1. 亲子分隔两地,亲情维系发展困难

当前,在城镇化迅猛发展之下,一大批农村劳动人口相继流入城镇。我国第一批民工潮开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至今将近30年,第一批外出务工者基本已回归农村,第二批、第三批前赴后继,除了极少数农民能够在城市扎根,完成“移民”外,绝大多数家庭仍生活在农村,只剩下老年人和儿童。由于城乡二元化结构机制的存在,以及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孩子就学受到各种限制,农村父母不能将孩子带到自己工作的地方,这也就造成了父母与自己的孩子两地分居,有的孩子几年也不能与父母见上一面,长此以往,形成了事实上的家庭分离模式 [13],也引发了大量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正如贺雪峰教授所观察到的,现在我国农村家庭普遍呈现出一种“以代际分工为基础的半工半耕现象” [14],往往是孩子生下来断奶后,年轻夫妻双双外出,孩子交给祖辈代养,父母与孩子长期分离,出现“子不识娘,娘不知子”的尴尬局面,以致于面对长期不见面的孩子,父母不知道该说什么,甚至无话可说。打电话时,父母除了询问孩子学习情况以及生活情况外,没有其他话题。正如《如何与孩子面对面沟通》一书中情境,当父母与孩子“久别见面”时,大多数家长都会习惯性的采用这种沟通方式。

孩子:爸爸,你回来了?

父亲:嗯。

孩子:你给我买了啥?

父亲:就知道要东西,这次考得咋样了?

孩子:……

父亲:一看就考得不怎么样,还想要东西!

孩子:不给买拉倒。

上述与孩子的常见的错误对话方式,容易使孩子对家长有敬畏之心和厌恶之情,并不利于促进亲子关系的和谐。

3.2. 家庭教育缺失,父母沟通能力欠缺

家庭是每个人的第一所学校,是一个人得以成长的场所,是心灵的归属之地,而家庭氛围对家庭成员特别是儿童的成长,对他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和深刻的影响。父母是世界上最伟大的职业,可社会上却没有地方学习如何担任父母。换言之,年轻单身的男女双方从相爱,结婚,再到生子,父母这一职业自然而成,社会没有提供给她们学习做好父母的教育服务。刘军等人认为当前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的教育观念落后且陈旧,忽略了儿童成长的各种需求。大多数家庭沿袭传统养育方式,仅重视生理上的养育,却忽视儿童的人格发展 [15]。而社会提供家长教育的公共服务不足,父母对孩子养育能力极其有限,尤其是亲子在沟通不畅,产生认知及行为上的分歧时。当代父母因工作繁忙,几乎没有空闲时间和孩子交流。据上学路上的问卷调查得知,全国有260万左右的孩子一整年接不到父母打来的一个电话。出生在甘肃的一个男孩子曾说:“我恨我爸,我就当没他,每个月只有他给我‘发工资’的时候我才知道他没死。”或者趁着吃饭的时间父母给农村家里的孩子打个电话,但总是离不开那几句话,比如,“你吃饭了吗?”、“最近是不是有和同学打架了?”、“学习情况怎么样?”、“还缺钱吗?”等等。正如胡国雄等学者认为是由于外出务工父母与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空间上的距离,无法直接交流。所以,在外务工的父母与农村留守子女通话时,聊天内容大多是有关学业成绩、学校表现以及是否服从监护人管束。因此,无效的沟通方式是家长教育子女效果不佳的原因之一。

家庭系统理论认为,家庭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由各子系统组成,在同一场域中相互联结、彼此影响的过程 [16]。每个成员都扮演着多重的社会角色,在这多重的角色当中,他们平衡着各自不同的角色之间所带来的冲突和矛盾。当然,家庭系统也是家庭中每个成员动力的源泉。在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当中,父母离开孩子外出打工,这就在无形中破坏了家庭系统的某些功能,以致家庭系统在运行当中出现停滞,甚至是瘫痪。那么,要想家庭系统在正常的情形下进行良性运行,就需要用有效的沟通来维系家庭系统。

3.3. 亲子沟通无效,家庭教养方式粗暴

在外务工的父母自身由于工作强度高,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教养子女,虽然对子女常常深感愧疚,但补偿的方式大多是以物质代替情感陪伴。社会学认为个体在社会中扮演并承担着不同的角色和职责,然而,在农村留守儿童家庭中,存在着“生而不养”、“养而不教”、“教而错之”、“错而不知”等家庭教育问题 [17]。而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的父母也认为只要让孩子吃饱穿暖,无病无灾便已经尽到养育的责任,对于孩子情感方面的需求关心极少,甚至,有些父母觉得没什么必要,认为把心思花在这上面纯属是浪费时间。这些不合理的想法都会导致亲子关系疏离。在国际萨提亚临床治疗理论中就提出以下几种错误的沟通方式:

一是指责型沟通。在日常生活中,身为孩子的长辈,有意无意之间就会使用指责、责备、抱怨的话语,或者经常用“你要……你应该……你不要……”像这样简单的要求和命令式的句式,孩子可能会认为父母亲是在呵斥、教训他,所以他会不高兴、不理你,或者和你争吵。例如:你别一天到晚就知道玩儿,你应该向你哥好好学学……。

二是打岔型沟通。有的家长不知道要聊些什么,但是又想和孩子化解沉默,于是问东问西、漫无主题、东拉西扯、抓不住重点,对话毫无深度,导致孩子很反感。例如:孩子正津津有味的观看一个武打片时,妈妈却说:这个节目不错啊,很形象、很真实,真希望自己能天天看这个节目!

三是超理智型沟通。还有的父母一直在跟孩子讲道理,完全不关心孩子的感受,缺乏同理心。例如:你已经长大了,得懂事了,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你把碗打碎了就是错了,错了就得认错,把地扫了,这么大了还等着我给你收拾这一堆烂摊子……。

四是,讨好型沟通。另外一种就是觉得亏欠孩子太多,一味地讨好孩子,孩子也特别不愿意和这样的家长聊天。例如:宝贝多吃点肉,这个也好吃,这个是我特地给你带回来的,多吃点……。

基于此,农村留守儿童父母应当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18],和子女沟通时,一方面更应该多考虑子女的感受,不能一味地以自我为中心,把子女当作人偶,随意摆弄。每一个孩子都有独立的思想,学会了辨别谁是“好人”和“坏人”。另一方面,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在考虑孩子的感受的基础上,需要注意和子女沟通的方式,尊重他们自己的体验和判断能力,这将有利于良好的亲子沟通模式形成与发展。

4. 社会工作介入亲子沟通能力提升路径

4.1. 增能赋权,提升亲子沟通意识

社会工作参与提升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沟通能力,可以通过向留守儿童的父母进行介绍、宣讲等形式,指导父母如何与孩子进行面对面沟通,训练父母如何给孩子打电话,以及如何拓展沟通内容,营造沟通氛围等。重现了父母与孩子的对话场景,告诉父母如何与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具体方法如下:

第一,学会倾听,不要随便阻止孩子的谈论。如果急于教育孩子,将会阻碍他们与父母交流的意愿,渐渐地孩子越来越不愿和父母亲进行沟通,且这种对话方式也是枯燥的、不对等的以及不流畅的交流。在通过电话交谈中要尊重孩子的表达习惯和叙事方式,不可频频打断孩子的讲述,但可给以适当的提醒和回应,以增强其分析、归纳的能力,增加共情机会。

第二,聊生活,谈见闻。多说说自己的日常生活工作,所在大城市的见闻,让孩子更好、更多地了解外面的世界,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体谅父母,也会使他们对父母所处的环境有一个相对客观的看法。

第三,注意安全教育。当担心孩子遇到困难和危险时,假期和孩子相处的时候可以角色扮演遇到该种情况的处理方式,在电话或者视频中多和他讨论如遇上述情况的解决办法。当真正发生时,因为已经与孩子商量过了,孩子不仅有了心理准备、有了对策,而且他也不再孤单,就好像父母时刻陪在他身边共同面对问题。

第四,呵护孩子,给予自身的支持与陪伴。如果孩子做错了事、闯了祸,不要轻易责怪他,尽量与他一起分析发生的事情原因,并从中吸取教训。负能量的话少说,即便说,语调需要坚定,理解分析对错的原因。需要让孩子知道父母是不开心的,但必须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减少焦躁的情绪。孩子往往从父母的言传身教中学会许多为人处世准则,如果父母不在身边,孩子就缺少了学习的机会,有可能遇事莽撞,处事、社交以及情商发展方面也许稍微欠缺。

第五,保证信息畅通。充分利用微信、QQ等聊天软件,定期给孩子分享照片,包括日常生活和工作,有趣的奇闻异事,这样的形式更形象、更深动、更容易让双方接受。尽量使用视频通话,能够看到彼此的模样,减缓孩子在留守岁月里对爱的渴望和亲情的缺失。

通过沟通有利于挖掘孩子内心深出的所思所想,从而更好地了解孩子的需求,走入孩子的心中。从而让父母知道孩子最渴盼的是什么,以此培养留守儿童家庭的父母教育孩子的意识。

4.2. 亲子教育,掌握沟通交流技巧

与孩子沟通方法存在差异,所产生的结果也是千差万别。父母掌握良好的沟通技巧,有利于提升亲子间的沟通能力,这也是促进亲子关系和谐的重要举措。而为了达到有效沟通的目的,使用沟通技巧必会事倍功半,其中包括非语言技巧、语言技巧、自我表达技巧、倾听和反应技巧、影响技巧、营造气氛的技巧。社会工作者可以运用个案方法,采取一对一的辅导,帮助在城里务工的农村留守儿童父母们熟练掌握沟通技巧。并且,通过列举不正确的沟通方式及场景,如“久别见面时”的场景:

父亲:见到我咋不说话?

孩子:……

父亲:不认识我啦?

孩子:认识。

父亲:那为啥不叫爸?真是越来越不懂事!

孩子:就不叫咋了?

基于此,改变农村留守儿童父母固有错误与孩子沟通的方式。

与此同时,社会工作运用小组工作专业方法,建立同质性较高的农村留守儿童父母能力提升小组。聘请专家,采取形象生动的语言,面对面的展开宣讲、指导,并且展开小组交流学习。总体上,社会工作者通过向留守儿童家长介绍多种形式的有效沟通的技巧,把握沟通时机,多样化使用沟通技巧,如“与孩子一起活动”,“多鼓励、少打击”、“多些耐心、少些焦躁”、“注意说话方式”等。将会逐步提升农村留守儿童父母的沟通能力。

4.3. 增加供给,提升家庭教育能力

2006年,《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若干意见》出台,其中强调切实为农民工提供相关公共服务,输入地政府要转变思想观念和管理方式,统筹考虑长期在城市就业、生活和居住的农民工对公共服务的需要,逐步健全覆盖农民工的城市公共服务体系。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在城市务工、聚集在建筑工地、砖厂、劳动密集型的工厂,他们的业余生活单调,只有手机和电视,几乎没有文化生活,在他们生活的地方找不到书和报纸。如果通过公共服务平台,如社区、图书馆、文化广场等平台,提供一些书籍,教育培训、学历提升、家庭教育、公益讲座等,有针对性地对进城务工的父母们进行教育、咨询服务等,增强他们家庭教育的能力,重视与子女沟通,担负起孩子健康成长的监护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实现城市流动人口与户籍人口公共服务供给平等化,对外出务工农民工提供生活保障,使这一批进城的农民工人无后顾之忧,进而为留守儿童进城接受良好的教育提供机会,从而实现农民工子女的随迁;第二,增强农村及偏远地区留守儿童教育补给力度,使他们在教育的起跑线上与城市儿童缩减距离;第三,国家专项开放返乡节假日,让农民工们“常回家看看”,及时了解孩子情况,掌握孩子动向,实现教育质量的提升;第四,家庭、学校及社会相互合作,实现多方联动教育,为提升家庭教育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提供强大的动力;第五,整合有效资源,发挥社会工作专业力量。对亲子关系进行辅导,重建及优化其家庭支持系统,发挥家庭在留守儿童成长中的重要作用,增强父母教育能力,从而培养留守儿童融合能力、自我教育能力及自尊自强。构建社会支持系统,社会生态系统,社会文化系统等,为实现政企结合支持农村留守儿童教育。

5. 结语

文章主要分析了农村留守儿童父母沟通能力提升的必要性、重要性和可行性。行文脉络分别是从留守儿童问题提出、现状阐述、原因剖析、对策建议这四大方面一一展开。在农村留守儿童数量日益激增的趋势下,社会工作的服务重心更应以家庭为主要力量,以国家、社会、学校为辅助力量,多方联动共同为留守儿童成长营造一个健康的环境,让农村留守儿童在父母陪伴下健康成长,使家庭更加和睦,让农村留守儿童在父母的陪伴及悉心呵护下健康茁壮地成长。与此同时,应加强社会工作者的队伍建设,利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个案工作方法、社区工作方法和团体工作方法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辅导和社会性塑造。促使家庭成员更加亲近,让留守儿童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能够得到全面发展,让留守儿童与父母的关系更加亲密,从而使其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定拥护者,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助力者,为中国的繁荣昌盛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中国人民共和国民政部. 截至8月底全国共有农村留守儿童697万人[EB/OL].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15732750311211470&wfr=spider&for=pc, 2018-10-30.
[2]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EB/OL]. http://www.gov.cn/xinwen/2016-02/14/content_5041103.htm, 2016-02-14.
[3] 中国人民共和国民政部. 关于进一步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体系的意见[EB/OL]. http://xxgk.mca.gov.cn:8011/gdnps/pc/content.jsp?id=14159&mtype=1, 2019-04-30.
[4] 全国妇联统计留守儿童调查报告[EB/OL]. http://www.010zaixian.com/gongwen/diaochabaogao/476832.htm, 2021-08-31.
[5] 张晓双. 浅谈如何培养留守儿童正确认知[J]. 亚太教育, 2015(10): 9-10.
[6] 胡春阳, 毛荻秋. 看不见的父母与理想化的亲情: 农村留守儿童亲子沟通与关系维护研究[J]. 新闻大学, 2019(6): 57-70+123.
[7] 王栋. 基于社会工作视角的农村留守儿童厌学问题研究[J]. 黑龙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 2022(14): 29-31.
[8] 蒋桂黎.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及行为疏导[J]. 中国果树, 2022(9): 126.
[9] Kelley, S.J., Whitley, D.M. and Campos, P.E. (2011) Behavior Problems in Children Raised by Grandmothers: The Role of Caregiver Distress, Family Resources, and the Home Environment. Children and Youth Services Review, 33, 2138-2145.
https://doi.org/10.1016/j.childyouth.2011.06.021
[10] Pilkauskas, N.V. and Dunifon, R.E. (2016) Understanding Grandfamilies: Characteristics of Grandparents, Nonresident Parents, and Children.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78, 623-633.
https://doi.org/10.1111/jomf.12291
[11] 张晶晶, 李士雪, 徐凌忠, 等. 山东省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家庭养育情况调查分析[J].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15, 32(1): 71-73.
[12] 郭开元, 张晓冰.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权益保护及对策研究[J].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 2018, 37(4): 79-84.
[13] 李义良. 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更多教育关爱[J]. 人民论坛, 2019(18): 54-55.
[14] 贺雪峰. 地权的逻辑2: 地权变革的真相与谬误[M]. 北京: 东方出版社, 2016: 176.
[15] 刘军, 赵娜. 社会工作视角下农村留守儿童家庭亲职教育的困境与超越[J]. 科教导刊(中旬刊), 2020(29): 153-154.
[16] Minuchin, P. (1985) Families and Individual Development Provocations from the Field of Family Therapy. Child Development, 56, 289-302.
https://doi.org/10.2307/1129720
[17] 贾勇宏, 范国. 论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家庭亲职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8, 20(1): 85-91.
[18] 戴斌荣. 基于家校政协同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2, 42(22): 2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