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环境行为学的社区公共空间居民行为分析
Behavior Analysis of Residents in Community Public Space Based on Environmental Behavior Science
DOI: 10.12677/Design.2023.83218, PDF, HTML, XML, 下载: 232  浏览: 520 
作者: 东 珊:西安美术学院建筑环境艺术系,陕西 西安
关键词: 环境行为学社区公共空间行为分析Environmental Behavior Community Public Space Behavior Analysis
摘要: 在大多数城市中,社区公共空间由于采用功能主义规划的原因,缺乏了对人的心理、交往等细节设计。同时,经济的繁荣让人们需求也多样化,居民对公共空间不再止步于简单的使用功能,还要兼顾审美、交往以及精神方面等多方面需求。本文将以环境行为学相关理论为基础,研究社区公共空间到底缺失了什么,并运用环境行为学具体相关方法,以人为本的原则下,为住宅区户外环境设计提供可借鉴理论指导。并通过对中国现存的社区进行的汇总与分析,分别从人的生理需求角度和人的心理需求角度这两个角度,提出在设计中国未来社区公共空间时的要素与设计策略,让社区公共空间设计更人性化,更加符合发展趋势。
Abstract: In most cities, community public space lacks the detailed design of human psychology and interaction due to the adoption of functionalist planning. At the same time, economic prosperity has diversified people’s needs, and residents no longer stop at the simple use of public space, but also take into account the aesthetic, social and spiritual aspects of the needs of various aspects. This paper will be based on the theory of environmental behavioral science, research community public space in the end what is missing, and the use of environmental behavioral science-specific methods, under the principle of human-centeredness, for the residential outdoor environment design to provide a theoretical guide. By summarizing and analyzing the existing communities in China, we propose the elements and design strategies for designing future community public space in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human physiological needs and human psychological needs, so that the design of community public space can be more humanized and in line with the development trend.
文章引用:东珊. 基于环境行为学的社区公共空间居民行为分析[J]. 设计, 2023, 8(3): 1813-1820. https://doi.org/10.12677/Design.2023.83218

1. 引言

上个世纪90年代后,居住社区从平房街道、单位小区变成以商品房小区为主。高层住宅楼的兴起,住房需求增多,社区片面追求物质化的规划原则,让本来面积缩小的公共空间利用率降低,密集的住宅楼之间覆盖了大面积的无法使用的绿地,宽敞的街道被小面积的绿化带替代。同时,我们生活的公共空间越来越开放,实际上,人们的公共活动越来越少。人的不同职业构成和成分,形成了不同的社会群体,社群之间的差异导致人们更加偏好小群体的休闲放松空间。

另一方面,互联网的发展产生了智能手机、平板等电子产品,引入了一种更便捷的接触,以前需要在公共空间进行的直接接触,现在可以被这些电子产品以互联网远程连接所取代。被互联网充斥的生活中,人们在私密的空间,反而通过网络进入更开放的公共空间。

透过这些现象,反思社区公共空间的变化,分析城市里人群在公共空间的行为,并用环境行为学理论,研究人们对住宅外部空间真正的需求。

2. 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 研究目的

在大多数城市中,社区公共空间由于采用功能主义规划的原因,缺乏了对人的心理、交往等细节设计。同时,经济的繁荣让人们需求也多样化,居民对公共空间不再止步于简单的使用功能,还要兼顾审美、交往以及精神方面等多方面需求。在此情况下,人们在公共空间的活动增多,但集体活动很少,公共空间正在失去活力,分析居民的行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可以了解当下人们所需的公共活动是什么。

我国当今的社区户外环境存在着许多问题,从社区开始的规划布局,到后期的绿化、小品等设施的布置都有很大的改善空间。本研究的最终目的,也在于希望透过研究,让大众以及设计者重新认识公共空间的重要性,并从人的角度提出一些适当且切合西安地区的设计方式,为以后西安的社区公共环境设计提供参考。

社区外环境最大的特色就是与居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居民在其中生活、产生行为,成为公共空间中的角色。他提供了一个可能发生行为的所在,同时丰富了人生活空间中的内容,所以对于有可能发生的环境行为多加探讨,有助于使设计更为合理。基于上述,希望透过实地的调查与行为的观察,依照有效的数据与分析,成为设计参考的资料。在客观的访谈与问卷调查中,了解当地使用者的需求,以及对于城市社区公共环境的期望,融入日后的设计当中。即,希望能真正从使用者的设计角度出发,在整理人们需要的户外空间之余,恢复社区公共空间的特质,还空间中最重要的角色“居民”一些属于他们的空间。

(二) 研究意义

用环境行为学具体相关方法,以人为本的原则下,为住宅区户外环境设计提供可借鉴理论指导。让社区公共空间设计更人性化,更加符合发展趋势,为我国社区公共空间设计提供宝贵的经验。

(三) 研究方法

1、文献参考

研究中常用的一种方法。通过对相关文献的阅读、整理和批判性吸收,收集环境行为学相关观点及公共空间改造等方面的案例,作为研究基本资料。

2、归纳分析法

具体是指从物质空间改造与环境以及人的行为活动相结合的角度对城市社区公共空间展开探讨,对社区公共空间类型进行归纳总结,从中为得出社区公共空间设计策略和方法二铺垫。

3、实地调研法

本文以社区公共空间环境及人的行为观察和采访的调查结果为基点,对社区公共空间的表现特征进行分析研究。

3. 环境行为学概述及在空间设计中的应用

环境行为学有称环境心理学的。环境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部分,他把人类的行为(包括经验、行动)与其相应的环境(包括物质的、社会的、文化的)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与相互作用结合起来加以分析。由于其多学科性,所以强调它是心理学的一部分,以利于从母体中获得理论概念方法,直至给专业研究人员提供帮助。

(一) 环境行为学概述

环境行为学是研究人的行为与城市、建筑、以及各种不同尺度的物质环境之间关系的科学。 [1] 它注重环境与人的外显行为之间的关系与相互作用,力图运用心理学的一些基本理论、方法与概念来阐述人在城市与建筑中的活动及人对这些环境的反应,并由此反馈到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中去,以改善人类生存的环境。它把设计师的一些“感觉”和“体验”提高到理论的高度加以分析与阐明,不仅为建立环境秩序提供了科学的依据,也为城市环境的个性特征提供了感性的认知方法。环境—行为研究是城市公共空间人性化理念的具体体现,是改善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进而为人类创造高质量的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理论指导。

环境行为学作为心理学的一部分,有时又被称为环境心理学,但其比环境心理学的范围要窄一些,它注重环境与人的外在行为之间的关系与相互作用。环境心理学和环境行为学虽然侧重点不同,但本质皆是“以人为本”。研究对象不仅是个体独立的人,也是社会群体里的人。环境行为学在心理学理论的基础上,运用心理学的一些方法来寻找人的行为模式以及观察人对环境刺激的反应,并将结论更好地运用于建设人们的生活环境。

(二) 环境行为学国内外研究现状

环境行为学(Environment-behavior studies)是研究人与人周围的各种尺度的物质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它着眼于物质环境系统与人的系统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同时对环境的因素和人的因素两方面进行研究。

近年来,国内外对环境行为学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在国内,清华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开设了环境行为学相关课程,环境行为学知识已被列为建筑学和城乡规划学研究生教育评估的重要知识点。在国外,美国、英国、荷兰等国家也开展了大量的环境行为学研究。例如,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Donald A. Norman教授提出了“情感设计”(emotional design)理论,认为设计应该考虑到人们情感需求,而不仅仅是功能需求;英国伦敦大学学院(UCL)的Alexi Marmot教授则提出了“人类工效学”(human factors)理论,强调设计应该考虑到人类生理和心理特征。

(三) 环境行为学在空间设计中的应用

环境行为学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基于对某种刺激的反应。这种刺激可能是由人体本身产生的,例如动机、需求和内在动力,也可能仅来自于外部环境。 [2] 该理论始终把环境和行为两者作为同一整体来考虑,同时强调环境与行为之间的交互作用,认为人在受环境影响的同时也在改造着环境。

当下,人性化在公共空间设计中逐渐被设计师重视,环境行为学运用于建筑规划势不可挡,且在环境设计方面逐渐成熟。运用环境心理学,总结行为规律的信息,从而解决公共空间里的各种问题。从中国人的日常生理需求、精神素质需求、交往活动需求、安全心理需求等等诸多方面,了解公共空间中的不足,便于建立和谐、良好的公共空间。

4. 我国居住社区中的公共空间与居民行为分析

我国城市居住社区从建国以前的街坊式到建国后的筒子楼、单位大院,再到现在多元化的社区形式,当下城市里有传统街坊,也有老的单位大院,还有新型社区。我对此总结为下列图表(见表1):

Table 1. Types of residential communities existing in the country

表1. 我国现有居住社区类型

(一) 传统型社区

在建国以前,我国城市居住就从里坊制发展为街坊制,这种街坊制一直延续到至今,在今天代表的有北京的胡同、上海弄堂等。这类社区的建筑有着当地独有的特色。

例如西安回民街。回民街住宅形式是前市后坊,社区内部“依寺而居,依坊而商”的生活习惯,形成了居民围寺建居,临街经商的社区规划模式。 [3] 清真寺是居民大型活动的场所,好比社区内部公共空间的中心;街道是居民日常活动的地点,提供给人行为发生的地点,形成了分散的室外活动场所。在狭小的街道空间内,利用沿街的家具、树木、花坛等喝茶、打牌、下棋(见图1)。这种无序又自然的空间使用方法,使得街道不美观,但有很浓的生活气息。

(二) 分配型社区

此类社区随着计划经济的实施而产生。社区与外界隔离,相比传统型社区更具有私密性。人的生产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每天行走在单位与社区之间,单位提供大型活动的场地,居民楼内的走廊是人们日常活动的场所。在当时背景下,人们花大部分时间在生产工作上,相比娱乐放松等活动比重较轻,对于公共空间的功能需求单一。目前城市中仍有这类社区,由于居民的经济水平普遍增长,该类社区的公共空间早已无法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求。

Figure 1. Scenario sampling of public space in traditional and distributive neighborhoods

图1. 传统社区与分配式社区公共空间场景提样

(三) 商品型社区

商品型社区是目前城市主要社区类型。住宅建筑有中高层住宅楼,也有低层别墅,个别住宅楼在设计时,想要打破现代主义的僵化,奇异、夸张的建筑设计更多关注艺术的表达,而忽略了居民的使用。建筑之间的空间被规划为活动的场所,用以丰富居民的生活。配套的户外健身器材和儿童玩具吸引了社区老年人与孩子的目光,年轻人从来不使用公共的运动设施,而是选择去健身房里锻炼。不同的群体在各自的领域里各干其事,年轻人与老年人、小孩不再有交往。

反观社区外部丰富多元的公共空间,满足了人们个体的要求(见图2)。但公共空间越来越开放,失去

Figure 2. Sampling of public space scenes in commodity-based

图2. 商品型社区公共空间场景提样

了对空间尺度的掌控。功能主义的城市规划让密集的高楼、宽广的马路取代了小尺度的步行街与便于聚集的广场,充斥着快速行走的车辆的公共空间失去了对行人的吸引力。

5. 环境行为学在社区公共空间设计中的应用

通过以上对中国现存的社区进行的汇总与分析,本节将在此基础上,分别从两个不同角度重新提出在研究设计未来社区公共公用空间时的基本要素与具体设计实施策略。

(一) 从人的生理需求角度出发

公共空间是人们发生活动的场所,人们在这里发生的各种行为,有自愿发生的,或者是对于外界的环境活动产生的自然反应。 [4] 在未来社区公共空间中,让居民每日进行必要性活动,例如采购必需品等自愿发生的行为,可以通过步行就能完成。让社区内部空间更多以慢行交通为主,这样有效解决了快慢交通之间的冲突,使得居民交通生活更加安全。同时人在社区公共空间最普遍的行为是行走,未来社区交通站点与办公空间、居住空间、商业空间进行串联,让人们的步行过程更加轻松,并增加人与人之间自由交往的机会,从而恢复良好的城市社区生活(见图3)。

Figure 3. Detailed view of the future community explosion map

图3. 未来社区爆炸图细节图

(二) 从人的心理需求角度出发

从满足社区中人的心理需求的角度可从人对舒适度的需求出发,进行阐述。要满足人的舒适需求,首先要考虑居民的日常出行的便捷性,其次考虑社区内环境内的健康性,打造生态可持续的绿色社区公共空间。

从便捷性考虑,除了在社区内部交通站点设置便捷服务点,还可以在社会普遍建设覆盖24小时超市便利店、社区休闲健身娱乐场所、共享单车等便民服务设施。更有互联网普遍覆盖,让社区智能服务设备和智能家具为居民服务,提供社区定制化服务。

从健康性角度考虑,目前社区规划中,过高的住宅楼导致不同楼层的微气候存在不同。在社区住宅中,利用建筑外立面的垂直绿化和插入在社区间的人工水池调节居住社区的微气候,降低了层数对气候的影响,同时还有效的隔绝了一定的噪音(见图4)。

Figure 4. Exploded view of the functional space of the future community

图4. 未来社区功能空间爆炸图

6. 结论

本文用环境行为学视角研究不同时代背景下社区公共空间内居民琐碎的日常行为,得出不同社区公共环境的利与弊,以及对居民行为的影响。通过对此的分析总结,利用环境行为学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从两个方面对未来社区进行设计。

在如今经济信息快速发展的时代,使用者对环境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这要求我们不断更新研究,紧随时代步伐。环境行为学的引入,让我们在进行社区公共空间设计时更人性化,更加符合发展趋势。

本文重点在于通过环境行为学对理想的未来社区环境进行大胆畅想,提出研究方向和大致思路,由于本人能力有限,在论文中尚有很多不足,以待日后实践学习中进一步完善。

注释

文中所有图片均为作者自绘。

参考文献

[1] 林玉莲, 胡正凡. 环境心理学[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6: 45.
[2] 李道增. 环境行为学概论[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9: 1, 6, 9.
[3] 徐菊芬, 朱杰. 中国城市居住分异的演化与特征[J]. 城市问题, 2008(9): 96-101.
[4] [丹]扬∙盖尔. 交往与空间[M]. 何人可, 译.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 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