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翻译学视域下的《庄子》汪译本反义词英译探析
An Analysis of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An-tonymy in Wang Rongpei’s Translation of Zhuangzi Based on Perspectives of Eco-Translatology
DOI: 10.12677/ML.2024.122134, PDF, HTML, XML, 下载: 41  浏览: 62 
作者: 罗 欢:西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四川 绵阳
关键词: 《庄子》汪榕培生态翻译学反义词Zhuangzi Wang Rongpei Eco-Translatology Antonyms
摘要: 中国对外交流日益频繁,典籍翻译也欣欣向荣。目前国内外对庄子的研究热度日渐高涨,但对《庄子》反义词的翻译研究却寥寥无几。在胡庚申生态翻译学三维转换理论的指导下探究汪榕培译本对《庄子》四种反义词,包括A而不B式(A和B为反义词)、反义对文(反义词处于相对位置上)、反义连文(反义词并列出现)和语境反义词的翻译,发现汪译本与《庄子》内容及风格一致,生态翻译学理论对中国典籍翻译具有借鉴意义。
Abstract: With more foreign exchanges, the translation of China’s classics is also thriving. At present, the re-search on Zhuangzi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popular both domestically and internationally, but there is little research on the translation of antonyms in Zhuangzi. Four types of antonyms in Zhuangzi translated by Wang Rongpei, including A+B−, antonymous couplet, antonymous parallel-ism and contextual antonymous relation, are analyzed guided by the three-dimensional transfor-mation in eco-translatology put forward by Hu Gengshen. It is proved that the content and style of Wang Rongpei’s translation are consistent with those of Zhuangzi, and the eco-translatology has significance for th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classics.
文章引用:罗欢. 生态翻译学视域下的《庄子》汪译本反义词英译探析[J]. 现代语言学, 2024, 12(2): 1000-1005. https://doi.org/10.12677/ML.2024.122134

1. 引言

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典籍中,《庄子》以其独特的语言风格和哲学体系风靡世界。《庄子》一书主要反映了庄子对宇宙洪荒、人生追求、政治社会等领域的独特见解,不仅具有历史意义,还为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指明了道路,也是中国智慧为世界作出的贡献之一。

2. 《庄子》英译本概述

现有的《庄子》英译本包括国内的冯友兰、林语堂、汪榕培译本及国外的理雅各、翟思理译本等。《庄子》汪榕培译本是首个由中国人翻译的全译本,汪译本在透彻理解《庄子》精神内涵以及写作手法的基础上形成,对书中反义词的译文处理尤为精妙。汪译本在导读部分充分介绍了庄周其人的生平、成书背景以及《庄子》一书中传达的自然无为、逍遥而游的哲学精神,为读者建立了一个基本框架,让读者在阅读译本之前对庄周及《庄子》有大概的认知。并且该译本中提供了大量注释内容,也帮助读者全面理解《庄子》一书 [1] 。国外对《庄子》的研究,1881年巴尔佛在上海和伦敦同时出版的《南华真经——道家哲学家庄子的著作》为首个译本,现已失传 [2] 。

3. 《庄子》反义词研究

反义词即一组意义相反或相对,彼此间又相互联系的词 [3] 。判断一组词是否属于反义词需要基本满足以下条件:首先,两个词需要同时存在于同一语义范畴。其次,反义词在一定义位上意义相对或相反。再次,互为反义词的两个词对举使用 [4] 。《庄子》行文风格与先秦其他著作的风格大有不同,在形式上不拘泥于词义相接,逻辑严谨,在这样的语言表达中包含了大量的反义词,比如“今之隐机者,非昔之隐机者也”中“今”和“昔”同属于时间范畴,“今”表示现在,“昔”表示从前,意义相对;二者对举使用。《庄子》一书中善用各类反义词来表达万事万物之间对立统一的关系,据统计 [5] 《庄子》中反义词共229对,使用次数为1131次。这些反义词在组合使用时受到上下文语境的影响,可以表达出更深层次的含义。目前国内外鲜有学者专门对《庄子》中反义词英译进行研究。在反义词英译时,既要考虑到由于语言背景改变,词的选择要适应新的语言环境,才能让目的语读者通过熟悉的表达形式读懂另一种语言形式要传达的信息;又要考虑反义词的显示结构。因此在翻译《庄子》中的反义词时,译者要考虑三个层面:是否将该反义词组中的两个词准确地翻译出来;是否恰当地处理了反义词组的内部联系,使其在翻译后仍然能够达到和原文一样的说理效果;是否还原了中文中反义词的组成结构。在现有的翻译理论中,生态翻译学高度重视保持原文和译文之间的语言生态、文化生态和交际生态,对反义词英译具有指导意义。

4. 生态翻译学“三维转换”

德国语言学家奥古斯特·施莱谢尔首次将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中的“适应/选择”学说引入语言学研究,提出语言学应该视为自然科学的一部分 [5] 。在此基础上,胡庚申提出了生态翻译学理论,他将生物学中的“适者生存”理论移入翻译学中进行研究,将翻译定义为“以译者为主导,以文本为依托,以跨文化信息转换为宗旨,翻译是适应翻译生态环境而对文本进行移植的选择活动。”

生态翻译学指出合格的译文是语言、交际、文化、社会以及作者读者以及委托者联合发挥作用的结果,在多方合作下得出的译文必将更加适合于具体语境,而生态翻译学中的多维转换即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作用,不拘泥于单一的语言转换,还结合文化内涵、交际意图、心理暗示、美学追求等多个维度。要实现多个主体之间的有机联动,主要考虑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5. 三维转换下的反义词英译

《庄子》中主要包括四类反义词 [6] :A而不B式(A和B为反义词),如《盗跖》中言“计其患,其反,以为害于牲,故辞而不受,非以要名誉也”中“辞”与“不受”为同义词,那么“辞”与“受”互为反义词;反义对文(反义词处于相对位置上),如《大宗师》中说“人之君子,天之小人也”,君子与小人意义相对,且处于句子的对应部分,因此称“君子”与“小人”是反义对文关系;反义连文(反义词并列出现),如《逍遥游》中“天下莫不沉浮,终身不故;阴阳四时运行,各得其序”中“沉”和“浮”互为反义关系且成对连续出现,称为反义连文;以及语境反义词(即需要根据上下文描写才能确定的反义词)。本文重点探究《庄子》汪译文是否在生态翻译学理论的指导下完整或在较大程度上传达出原文中的反义词含义。

(一) 语言维

语言是文化的表现形式,一个民族的整体风貌通过其使用的语言可见一斑。但语言具有局限性,由于文化差异,在某一范围内使用的语言一旦超出这个范围就可能造成歧义。汉语属于汉藏语系,英语属于印欧语系 [7] 。汉语中多用动词描述事物发展过程,而英语善于用名词;汉语句子结构不拘泥于固定的句型结构,而英语中形而上学的意味较重,其句子往往通过一定句型结构以及单词形态变化表示句意;汉语中尤其是古文典籍中常常采用四字格塑造语音上的韵律,而英文中对单词数量的限制较为宽松。反义词通常由两个词组成,结构特殊,因而在翻译过程中格外需要注意语言形式的转换。

1) A而不B式的翻译

原文:是故内圣外王之道,闇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

译文:Because of these drawbacks, the propositions of the mysterious sages and wise men have been dimmed and met with impediments. [8]

原文“闇”通“暗”,作隐晦貌,意为不清晰、不明朗。明唐顺之《俞孺人传》:“鈿为人愿而善藏,其居众中退然不见辞色,而其介然有所不为。既训导於常,亦闇闇不自标帜。”“郁”意为“郁积、滞留”,为动词,通过动态描写生动形象表达出“道义”被掩埋,没有显露于世间。汪榕培合“闇”、“郁”二字为“impediments”既阐明了“内圣外王之道”遭遇的困境,又符合英文中善用名词的习惯。

2) 反义连文的翻译

原文:天地尊卑,神明之位也。(《天道》)

译文:The heaven is high above and the earth is down below—this is predestined position. [8]

中国文学作品中常连用“尊卑”二字表示等级分化,即贵贱,表示位分的高低。《史记·商君列传》有载:“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汪译本将“尊”译为“high above”,“卑”译为“down below”,尊、卑分别与天、地方位对应,用这种方法也可以形成空间感,尊在上,卑在下,让读者更直观感受“尊卑”的含义。译文前半句用“and”连接,是英语中典型的短句变长句的方式;破折号后面以代词“this”指代前文也充分体现英语的语法特点。

3) 反义对文的翻译

原文:此剑直之无前,举止无上,案之无下,运之无旁。(《说剑》)

译文:Nothing remains whatever way the sword thrusts, whether straight forward, upward, downward, or sideward. [8]

此句出自杂篇《说剑》。该文讲述了庄周说服赵文王停止以斗剑来取乐的行为,分别以天子之剑、诸侯之剑和庶人之剑作为阐述对象,规劝赵惠文王胸怀天下。此例中“举”“案”互为反义词,“举”为向上拿,《齐桓晋文之事》中言:“吾力足以举百钧。”“案”通“按”,意为用手压或摁。《订鬼》中言:“则梦见夫人据案其身哭矣。”译者在此处没有机械地将四个四字格短句译为英文中四个零散的句子,而是将此句意义进行糅合,将原本的中心词“剑”换为“nothing”,将“nothing”突出,更强调了“剑”的威力。“直”、“举”、“案”、“运”四个动词转换为副词,并依次陈列在后,营造出简明真实的空间感。

(二) 文化维

翻译活动是对两种不同文化的转换。源语和目的语分属两个文化系统 [7] ,因此在翻译时既要关注源语蕴含的独特语言文化,又要掌握两种语言在文化层面转换规则,避免因为文化壁垒造成误解和误会。由于《庄子》是文言文且成书年代久远,其中有大量汉字的意义与现代普遍流行的意义差别过大,字义的改变往往决定反义词组意义的改变;同时,中文中一词多义的现象尤为常见,并且存在大量文化负载词,难以通过一言半语传达其完整意义。反义词作为特殊的词汇现象,需要依赖对应词汇才能形成反义关系,其中一个词汇意义的选择会直接影响到另外一个词汇的意义,从而造成整个反义词组意义的改变。因此为了避免盲目直译造成的表意不明或意义缺失,可以采用先译为白话文再直译、意译、直译加注的方式尽可能地还原词意,降低其中一个词汇意义错乱造成反义词组意义发生改变的可能性。

1) A而不B式的翻译

原文:又以恶骇天下,和而不唱。(《德充符》)

译文:Moreover, he was so ugly that he might scare the whole world. He followed what other people had said and never advocated anything. [8]

《说文》中注:唱,导也。唱在古文中也作“倡”,就是倡导、发起的意思。若缺少对汉语文化的深度研究,将“唱”译为“sing”则贻笑大方。汪译本直译“advocated”,根据文化背景将“唱”转换为“倡”,有效地将包含文化内涵的词转化为了容易理解的译文。

2) 反义连文的翻译

原文:将子有冻馁之患,而为此乎?将子之春秋故及此乎?(《至乐》)

译文:Or because you suffered from cold and hunger? Or because you died a natural death? [8]

“春秋”一词多义,基本意义即“春季”和“秋季”两个季节的合称,但是在中文里。春秋可以指中国历史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也用来泛指四时,光阴岁月:《楚辞·远游》:“春秋忽其不淹兮,奚久留此故居。”郑玄笺:“春秋犹言四时也。春秋也用来指代人的年岁: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永宁寺》:“皇帝晏驾,春秋十九。在此处“春秋”应理解为“生老病死”,即代指年岁,不可按照字面意义译为“spring and autumn”,汪榕培将春秋译为“natural death”符合原文意义。

3) 反义对文的翻译

原文: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太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齐物论》)

译文:There is in the world nothing greater than the tips of the downs of a bird in mountain while Mount Tai is tiny. There is no one who lives longer than a dead baby while Peng Zu, who lived over 700 years, died young. [8]

该例中有四组意义相对的词,大对小,寿对夭,秋毫之末对太山,殇子对彭祖。本句中四组反义词除“彭祖”外,皆可通过直译或意译传达信息,而“彭祖”此人是中国道教神仙,以长寿著称。对于不了解彭祖的人来说理解上将有一定难度,因此汪译本中采用直译加注的方式,添加了“who lived over 700 years”简要描述彭祖,同时和“a dead baby”形成强烈对比,达到了反义效果。

(三) 交际维

翻译以源语语义为基础 [9] ,译者应当对源语所属文化具有广泛而深刻的认识,同时关注原语中体现的总体交际意图是否在译语系统中得以体现,译文读者是否接收到了交际信息。在交际维层面的翻译关注原文的语言形式和文化内涵,并将二者有效传递给目的语读者。

1) A而不B式的翻译

原文:故出而不反,见其鬼。(《庚桑楚》)

译文:A man is approaching death when the spirit leaves his physical form and does not return. [8]

《论语·微子》有“使子路反见之。”“反”通“返”,意为返回,若直译为“the opposite”则理解为“相反”。根据上下文,本句讲述“人以心神安定为妙,心神游与身体之外则寿命不长”,因此心神要“返回”到形骸之内方可岁岁年年长寿。汪译本根据“反”的文化内涵和上下文语境中选择将其译为“return”,和前面的“leave”以及“not”形成了A而不B式的结构,即表达了文化含义,又保留原文的结构,达到交际的作用。

2) 反义连文的翻译

原文:楚王与凡君坐,少焉,楚王左右曰:“凡亡”者三。(《田子方》)

译文:The king of Chu was sitting with the marquis of Fan. In a while, the attendants kept remaining the king that the state of Fan had perished. [8]

左右原指方位,后引申为在左右侍奉的人,进一步引申为亲信,心腹之人。《左传·宣公二十年》:“楚子左右曰:‘不可许也,得国无赦。’”《北史·尧君素传》:“炀帝为晋王时,君素为左右。”如果仅仅理解为“侍奉在左右的人”就应该译为servants,但是汪榕培根据上下文将“左右”理解为辅佐王的人,认为“左右”是王的助力,译为“attendants”,传达出原文意思,避免了误解,为目的语读者接受。

3) 反义对文的翻译

原文:大知闲闲,小知间间。(《齐物论》)

译文:Men of great wit are open and broad minded; men of small wit are mean and meticulous. [8]

在原文中,庄子使用多组类似结构的句子来刻画两种不同的状态,如“大言炎炎,小言詹詹……小恐惴惴,大恐缦缦。”中国文学中善用重叠词来增强文章诗词的美感和节奏感,而在英文中很难找到有对应意义的叠词。汪榕培在翻译本句时将“闲闲”和“间间”意译为“open and broad minded”和“mean and meticulous”,表意清晰,达到了交际的效果。译文分别使用两个词来翻译“闲闲”和“间间”,切合了原文叠词呈现的韵律,可以说在交际维和语言维层面都达到了与原文一致的效果。

4) 语境反义词的翻译

原文: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人间世》)

译文:The mountain trees are felled by themselves—the axe-handle is made of wood; the grease is consumed by itself—it bums on the fire. Cinnamon is edible, and so the trees that produce it are slashed. Everyone know the usefulness of being useful, but does not know the usefulness of being useless. [8]

“有用”和“无用”是《庄子》中广泛讨论的哲学问题,在《人间世》中一木匠至齐,见一栎树,文中言“其大蔽数千牛匠石之齐,至于曲辕,见栎社树,其大蔽数千牛……无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寿。”南伯子綦游乎商之丘,见大树,亦感叹“此果不材之木也,以至于此其大也。”再从植物谈到支离疏苦于残疾而艰难度日,也由此残疾免于劳役的例子,以此来说明“无用”即是“有用”。原文中“有用”和“无用”反义关系通过寓言故事传达给读者,汪译本用“being useful”和“being useless”两个表语结构表达“有用”和“无用”,结构上做到了统一,和原文表述顺序一致,但是考虑到这两个本身的哲学意味浓厚,仅用两个单词很难完全传递出原文意义,达到的交际效果受到限制,因此在翻译这类词时,译者应当倍加关注前后文的翻译,尽量通俗易懂,用前后文辅助语境反义词,这样才能最大程度达到交际效果。

6. 结束语

从生态翻译学理论角度对《庄子》汪译本反义词翻译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庄子》汪译本在处理反义词英译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了语言、文化和交际功能,表达出原文传递的语言形式、文化底蕴和哲学思想。而语境反义词的翻译不仅要处理好反义词本身的翻译,还要综合考虑前后文描写内容的翻译,才能最大程度达到交际效果。生态翻译学能帮助译者更加妥帖地处理中国典籍中反义词英译,从而加快我国文化的传播。

参考文献

[1] 袁思琪. 《庄子》英译及其在英语世界的传播[J]. 海外英语, 2016(19): 143-145.
[2] 李潭. 《庄子》汪榕培英译本中句式修辞格的处理方法[J]. 文学教育(上), 2016(8): 115-117.
[3] 贺水彬. 反义词三论[J].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1985(1): 48-54.
[4] 赵华. 《庄子》反义词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济南: 山东师范大学, 2002.
[5] 胡庚申. 生态翻译学: 建构与诠释[M]. 上海: 商务印书馆, 2013: 30.
[6] 李占平. 《庄子》反义词显示格式探析[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6): 93-97.
[7] 林一泓, 周嘉雯. 三维转换视角下文化负载词英译策略分析——以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品解说词为例[J]. 海外英语, 2023(15): 37-39.
[8] 汪榕培. 庄子(上、下卷) [M].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1.
[9] 吴淑琼, 杨永霞. 概念整合理论视域下的翻译过程研究——基于《红楼梦》中量度反义复合词的英译[J]. 外语研究, 2021, 38(3): 7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