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语域理论分析伯尔的短篇小说《优哉游哉》
Analysis of BOll’s Short Story Anecdote Concerning the Lowering of Productiv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gister Theory
DOI: 10.12677/WLS.2019.71002, PDF, HTML, XML, 下载: 987  浏览: 3,084 
作者: 陈 艳:华中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 武汉
关键词: 语域理论伯尔短篇小说《悠哉游哉》Register Theory BOll Short Story Anekdote zur Senkung der Arbeitsmoral
摘要: 语域理论是系统功能语法的重要理论之一,在翻译、语言学以及语篇分析上有着很强的实用性,得到了广泛运用。本文将从语域理论的语场、语旨、语式对德国著名作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海因里希•伯尔的短篇小说《悠哉游哉》进行分析,以便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小说的语言特色和作者所表达的思想和内涵。
Abstract: Register theory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theories of systemic functional grammar, which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translation, linguistics and discourse analysi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field, tenor and mode of the register theory in the short story at leisure by the famous German writer and Nobel Prize winner Heinrich Böll, so that readers can better understand the language features of the short story and the thoughts and connotations expressed by the author.
文章引用:陈艳. 从语域理论分析伯尔的短篇小说《优哉游哉》[J]. 世界文学研究, 2019, 7(1): 6-10. https://doi.org/10.12677/WLS.2019.71002

1. 引言

《悠哉游哉》(《Anekdote zur Senkung der Arbeitsmoral》) [1] [2] 是德国战后著名作家海因里希·伯尔的代表作之一。海因里希·伯尔是德国“废墟文学”的代表人物,作为小说家和剧作家的他在1972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伯尔曾经作为士兵参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战争中受过伤、当过俘虏,因此他对这场战争深恶痛绝。伯尔的创作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他早期的作品往往把人的个性自由与战前法西斯主义、战后极权主义对立起来” [3] ,以警惕德国再次化为“废墟”;在后期作品中,他对德国经济繁荣下的道德沦丧进行了猛烈的抨击,社会和宗教机构的专横和虚伪也没能逃过他的口诛笔伐。逝世后,伯尔被德国著名杂志《明镜周刊》称为“德国良心”。

《悠哉游哉》发表于1963年,作为伯尔后期创作的代表作之一,这篇幽默短片小说也是他“整个思想核心的灵魂” [4] 。伯尔创作的时期,德国存在主义哲学思潮盛行。在当时的德国社会,生存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重要问题:人依靠什么生存?该如何生存?在这样的社会背景和思潮的影响下,伯尔创作了讽刺小说《悠哉游哉》。伯尔的这篇短篇小说描述了不同价值观的碰撞:

在碧海蓝天的欧洲海岸,一位衣衫褴褛的渔夫正躺在自己那艘破烂渔船的甲板上打盹。一位年轻游客经过此地,埋怨渔夫安于现状,不思进取,遂鼓励他每天清晨都出海打鱼,这样一来,不久之后,渔夫便会飞黄腾达,最后便可以随心所欲地躺在海边晒太阳了。而生活清贫的渔夫却婉拒了游客的建议,他认为打鱼不必多,够吃就行,而自己现在每天都可以在阳光下打盹,正是在享受生活啊!

近年来,人们热衷于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进行文本分析,开始贴近文本本身来进行分析研究。本文将会使用语言学中的语域理论来分析伯尔的《悠哉游哉》,旨在探索出新的解读空间,便于读者更好地理解作者想要传递的深层含义。

2. 语域理论

2.1. 系统功能学派和语域理论的关系

语域理论是系统功能语法的重要理论之一,在翻译学、语言教学以及话语分析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20世纪50年代,英国语言学家韩礼德创立了系统功能语言学派,它和以乔姆斯基为代表的转换生成语言学派一起成为当今世界影响最大的两个语言学流派。

和转换生成语言学派系统重视语言本体和句子研究不同,系统功能语言学家则把重点放在了意义和功能以及语篇分析上。他们认为,语言的意义要取决于具体的使用过程和使用环境。韩礼德继承了马林诺夫斯基和弗斯的语境思想,并在此基础上对语境的含义、分类以及语境对语言使用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按照韩礼德的观点,语境大致可分为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前者主要指“人类在特定文化背景中的行为模式,这种模式制约语篇的语类结构(generic structure)等带有宏观意义的语义结构” [5] 。情景语境具体体现为与语言交际方式直接相关的话语范围(discourse field)、话语基调(discourse tenor)和话语方式(discourse mode)三个因素,而“这三个因素共同决定着一个语域” [6] 。韩礼德将语域定义为“语言使用的功能变体” [7] 。换言之,语言形式的变化产生于情景语境的变化,譬如科技英语、商务英语、医学英语等等。

2.2. 语域理论的内容和功能

上面提到的语域理论包括话语范围、话语基调和话语方式三个部分,简单来说,即语场、语旨和语式。“语境的这3个组成部分趋向于决定意义系统的3个组成部分:概念意义、人际意义和语篇意义。” [8] 语场一般指的是语篇中交谈的话题和场地等因素,即话语的范围,这决定了词汇的选用,比如说在科研报告中会采用比较学术性的词汇,而在日常生活和朋友家人的交流中,则大多会使用比较生活化的语言。语旨反映语言的正式程度,实际上体现了交集双方的关系,这与交际者的社会地位有关。话语方式指的即言语活动所采取的渠道或媒介。比如说“是口头的还是书面的,是即兴的还是有准备的。” [9]

3. 话语分析

话语分析(discourse analysis)这个概念是由法国历史学家、哲学家米歇尔·福柯创立的。“话语这个概念一般用来描述不同知识领域机构化的语言。” [10] 话语分析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比如福柯研究的疯癫话语,精神病学话语以及心理学话语等等。此外,这个概念还在语言学(言语行为理论和语用学)和叙事学中有所应用。福柯在其《知识考古学》(1969)一书中曾把自己话语分析的概念比作一个“采石场”(Steinbruch) [11] ,不同领域的科学家们可以各取所需,根据自己的目的对其进行阐释和再创造。

上文提到,和转换生成语言学将句子视为研究对象不同,系统功能语言学家主要把语篇作为分析的对象。那么,话语和语篇是同一个概念吗?胡壮麟认为,可以用“语篇”统称“篇章”和“话语” [12] 。杨雪燕则认为:“所谓的话语指使用中的语言,从语言学研究的角度出发也称语篇。” [13] 而黄国文在分析了话语分析和语篇分析之后,认为应该“把英美(语言学)学派所做的discourse analysis译为语篇分析,因为他们的研究中心和重心是语言和语言的使用” [14] 。语篇被界定为一段有意义的连贯的对话,既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长度也比较灵活,可长可短。在题材和体裁方面范围比较广泛,一方面,它可以涉及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日常生活的任何话题,另一方面,它包括诗歌、小说、书信、公函等等。本文选取的语篇题材偏向于日常生活,而体裁则为短篇小说。

4. 《优哉游哉》的语域理论分析

4.1. 《优哉游哉》语场分析

语场指语篇涉及的题材范围和发生的场地,不仅涵盖谈论的话题,还包括词汇的选择。小说开篇寥寥数语就介绍了故事发生的背景环境和场地:在欧洲西海岸的一个港口上,一位衣衫褴褛的渔夫正在自己的渔船上打盹。一位穿着时髦的青年游客刚给照相机加了一卷胶卷,准备拍摄眼前这幅恬静的景象:碧海蓝天,雪白的浪花,黑色的渔船,红色的渔夫帽子。从《悠哉游哉》这篇短篇小说的词汇来看,其中使用了大量表示色彩的词汇“blau, grün, schneeweiß, schwarz, rot”,具有鲜明的画面感和镜头感,很容易使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而后从游客和渔夫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二人谈论的话题主要围绕着出海打鱼,这部分的词汇也是比较生活化、口语化的,因为渔夫的文化水平毕竟不高。随着二人谈话的推进,渔夫的态度逐渐开始使游客产生疑惑乃至最后的嫉妒,从一系列的词汇就可以看出游客情绪的发展“eifrig, Mitleid, steigende Nervosität, immer unglücklicher, besorgt, ein wenig Neid”,游客一开始热情地给渔夫递烟,而开始谈话之后,他先是同情渔夫生活的清贫,就问渔夫今天不出去打鱼吗。渔夫否定的回答使游客感到焦虑,于是游客继续问渔夫是否是身体不适,渔夫却说自己壮得像头牛,游客愈发不开心了,随后渔夫表示自己已经出海打过鱼了,而且够吃好几天的了,但游客却露出了一丝忧虑的表情,他建议渔夫更加频繁地出海打鱼,这样就会慢慢扩大规模,不久之后就会飞黄腾达、享受生活了,而渔夫则表示自己现在正在享受生活,这番回答使得游客从最初的同情转变成了嫉妒。这一系列表现游客情绪变化的词汇也从侧面反映了游客对自身价值观的重新审视和反思,对于理解小说主旨大有裨益。

4.2. 《优哉游哉》语旨分析

语旨指参与者亲疏高下的人际关系,即参与交际事件的任务之间的角色关系、交际意图和由此采用的不同正式程度以及情感态度的语体,表明关系是疏远还是亲密。《悠哉游哉》中的语旨:从原文的“Mitleid”一词可以看出,青年游客初次见到衣衫褴褛的渔夫时,表现出了一定程度上的同情,尽管游客表现出了热情(“eifrig”)且彬彬有礼(“eilfertige Höflichkeit”)的样子,但他内心深处实际上并没有将渔夫和自己放在平等的位置上,因此谈话之初,二人的关系并不平等。但随着交谈的进行和深入,游客说话的情感反映出了心理上的波动和变化,地位也发生了反转。面对游客的疑问,渔夫的回答使他开始逐步对自己一直以来秉承的价值观产生了怀疑,这样一来话语的主动权逐渐从游客转向了渔夫,尤其是小说的高潮部分,游客向渔夫讲述努力出海捕鱼日后飞黄腾达的景象:“Dann könnten Sie beruhigt hier im Hafen sitzen, in der Sonne dösen-und auf das herrliche Meer blicken. (那么到时候您就可以安静地坐在岸边,在太阳下打盹——眺望着美丽的大海了)”“Aber das tu’ ich ja schon jetzt (但我现在就是这样啊)”,渔夫平静地回答道,“ich sitze beruhigt am Hafen und döse, nur Ihr Klicken hat mich dabei gestört. (我安静地坐在岸边打盹,只是你按快门的声音打扰了我)”渔夫的这番回答让游客哑口无言,游客开始沉思,因为他一直以来都认为自己努力工作是为了有朝一日不必再工作。像渔夫这样的社会底层人民往往被排挤在人的价值尺度之外。事实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而这种追求并不等于价值本身。在游客看来,渔夫的贫穷直接意味着痛苦,但渔夫在面对贫寒时的平静态度和享受生活的状态却给了游客会心一击。

4.3. 《优哉游哉》语式分析

语式指语言交际采用的渠道或媒介,如口语或书面语,包括修辞方式等。《悠哉游哉》中的语式:人物对话采用非正式的口语体,以人物对话作为贯穿链接小说的主要媒介。小说采取第三人称全知叙述视角,尤其是对青年游客的心理刻画。

措辞上,作者大都运用简单词汇和短语,比如“gut”、“günstig”和“natürlich”等口语表达。小说的句子结构总的来说短小精炼,尤其是游客和渔夫的对话,大都是简单句,比如“Sie werden also nicht ausfahren?”,“War der Fang gut?”,“Was dann?”等。值得注意的是,游客和渔夫的对话中,面对游客的问题,渔夫有多次都是通过点头摇头来回答的:第一次,游客为缓解尴尬找渔夫搭话,说如果渔夫今天出海收获肯定不错,作者对渔夫的反映的描写就是简单的一个短语“Kopfschütteln des Fischers”(渔夫摇摇头),这时仍在打盹的渔夫面对游客的打扰心中略有不满,表现比较冷漠,不愿多说一个字。第二次,游客面对渔夫莫名的摇头表示不解,继续说,但是今天天气很棒啊。这时的渔夫“Kopfnicken des Fischers”(渔夫点点头),可见渔夫仍然一脸冷漠,并不想和他继续聊下去。第三次,游客愈发纳闷,问渔夫,这么好的天气您都不出海打鱼?渔夫仍然摇摇头,这时的渔夫面对游客的过分热情仍然不为所动。再后来随着对话的展开,当游客向渔夫描述美好的未来时,渔夫又有几次是通过点头摇头来进行回应,如“Der Fischer nickt”(渔夫点头),“Der Fischer schüttelt den Kopf”(渔夫摇了摇头),一方面,这表现了渔夫与青年游客迥异的观念,因此他根本就没有想过游客所描述的情况;另一方面,也表现出了渔夫悠然恬静、波澜不惊的生活态度。而描写风景和人物的心理活动则多以长句为主,且从句使用频繁。从修辞角度来看,小说语言比较平实,并没有在修辞上做文章,“也找不到偶然、误会、巧合、递转等技巧” [15] ,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日常的生活原型,然而读者却能从中获得独到深刻的人生发现。此外,小说中多次使用俗语,使得语言比较生动活泼,比如“aller guten Dinge sind drei”(好事成三),“sicher ist sicher”(万无一失),“prompt und knapp”(短促有力)等等。叙事上,小说以第三人称全知叙述视角,读者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小说中人物的心理变化,尤其是游客的情感波动。综上,伯尔运用简单平实又不失活泼的语言赋予了这个故事深刻的寓意和内涵,使读者在对比渔夫和游客关于人的存在这一问题上迥异的观念时更容易产生共鸣。

5. 结语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语域理论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既可以运用在语言学、翻译学上,也可以在语篇分析上发挥作用。本文运用语境理论的语域理论分析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德国作家海因里希·伯尔的短篇小说《悠哉游哉》,进一步从语场上体会到了这段发生在欧洲西海岸的故事的内涵,从语旨上了解游客和渔夫的地位转变以及游客的情感波动,从语式上体会伯尔独具特色的语言魅力,这样不仅有助于帮助我们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而且有助于理解小说所要表达的主旨思想。

参考文献

[1] 伯尔. 悠哉游哉[M]//外国微型小说百篇. 夏雷鸣, 译. 长沙: 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4.
[2] Böll, H. (1992) Anekdote zur Sen-kung der Arbeitsmoral. Das Heinrich Böll Lesebuch. Deutscher Taschenbuch Verlag, München, 223-225.
[3] 张志忠. 废墟上崛起的自由斗士——论海因里希•伯尔[J]. 山西大学学报, 1992(3): 49-52.
[4] 徐闻捷. 贫困: 对创造的另一种激励——德国作家伯尔作品评介[J]. 德国研究, 2001(2): 74.
[5] 朱永生. 系统功能语言学和转换生成语言学的主要差别[J]. 外语研究, 2002(4): 1-5.
[6] 周玲. 语域理论视阈下《早秋》的人物塑造解读[J].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5, 33(6): 123-125.
[7] 韩礼德. 语言功能探索[M]. 伦敦: 爱德华•阿诺德出版社, 1985.
[8] 胡壮麟, 朱永生, 张德禄. 系统功能语法概论[M]. 长沙: 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9: 175.
[9] 张沉香. 语域理论对博士研究生英语听说教学的启示[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6(8): 37-39.
[10] 克拉维特, 奥斯特海默. 文学理论入门与实践[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8: 167.
[11] Foucault, M. (1969) Wahnsinn und Gesellschaft. Eine Geschichte des Wahns im Zeitalter der Vernunft, Frankfurt a. M.
[12] 胡壮麟. 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4: 3.
[13] 杨雪燕. 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的话语分析[J]. 外语教学, 2012(2): 31-36.
[14] 黄国文, 徐疆. 语篇分析与话语分析[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6(10): 1-6.
[15] 汪苏娥. 读伯尔微型小说《悠哉游哉》[J]. 阅读与写作, 1998(2):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