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在网络语言中的副词化特征
An Analysis of the Adverbialization of “Yun” in Network Languag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emetics
DOI: 10.12677/ML.2019.74078, PDF, HTML, XML, 下载: 778  浏览: 2,121 
作者: 畅金慧:兰州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甘肃 兰州
关键词: “云”的副词化模因论网络语言The Adverbialization of “Yun” Memetics Network Language
摘要: 词汇有时会突破其原有的语法属性限制,在新的句法环境中,创造性地产出新的语法属性机制,尤其是网络语言。本文试从模因论角度出发,分析“云”在网络语言中副词化的形成原因及其产生机制。通过模因论分析,“云”用作副词意为“线上”这一新的语义特征,契合了当今网络时代的大环境,满足了人们的表达诉求,成功地被网民复制,传播。目前,“云”副词化特征具有相对稳定性。
Abstract: The use of lexical items sometimes might break through the limitation of its grammatical properties and creatively acquire new grammatical usage under the new syntactic environment. This phenomenon is common in network language in particular. This paper aims to analyze the nature and mechanism of the adverbialization of “yun” in network languag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emetics. Through memetic analysis, “yun” used as an adverb means “online” which is a new semantic and pragmatic feature, conforming to the today’s environment and meeting people’s expressive demands. It is successfully copied and disseminated by netizens. And the adverbial feature of “yun” is stable at present.
文章引用:畅金慧. “云”在网络语言中的副词化特征[J]. 现代语言学, 2019, 7(4): 589-594. https://doi.org/10.12677/ML.2019.74078

1. 引言

“云”这一汉字的词义丰富,词性多样。《现代汉语词典》 (第7版)中,“云”作为汉语常用字,最早来源于甲骨文,多用于名词,意为悬浮在空中由大量水滴、冰晶或兼由两者组成可见的聚合体。比如,“朝辞白帝彩云间” (《早发白帝城》李白)。后来由此引申出盛、多的意义,作形容词。比如,“齐子归止,其从如云” (《诗·齐风·敝笱》),这里的云是“多”的意思,“云涛”,形容云起盛多如波涛汹涌。同时,云也常做语气助词,动词,以及代词,多用于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并不常见。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兴起,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云”的语义和语用发生了变化,起先,在专业计算机领域中,我们常常看到“云计算”,“云存储”,“云管家”这类专业名词。“云”在这里的词义不同于以往,“云”意为虚拟化资源的集合,用作副词,成为互联网,网络的一种比喻说法。后来,该用法不断泛化,成为网络上的一种常见用法,我们可以在网络上看到“云追星”,“云吸猫”,“云吃饭”等等一些流行网络语,它们是互联网时代的产物。

例如:

乌有之猫,云吸猫,迷群的认同与幻想。(出自硕士论文题目)

好饿,让我们一起云吃饭吧!(微博话题,配图为菜肴图片)

今日的云吸猫,安排上了。(微博,配图为猫咪照片)

我要脱离云追星了,每天这样太耽误时间了。(微博,无配图)

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不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还改变了我们的说话方式,语言方式,“云”这一字不再单纯地表示天上的云朵,而是衍生出了更多的意义。在互联网时代中,“云”的分布搭配,语义特征,语用功能已呈现出副词化特征。本文拟借鉴语言模因论,从全新的角度,对“云”这一词汇新的语义特征,语用功能的生成机制进行详细的阐释,从而有助于总结流行语发展和变化的规律。本文的语料来源于北大语料库,及各大门户网站,新浪微博等新媒体平台。

2. 副词化现象

所谓副词化,是指原本不具有副词属性的汉字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下可以做副词使用,修饰动词短语或形容词,目前,汉语中有字词如“果断”已呈现“副词化”特征(方艳,2019) [1] ,主要用作状语修饰动词和动词短语。

试比较:

果断

a) 刚工作了两个月,果断买了这辆奔驰车。

b) 抚将士有恩,而明察果断,用法严峻(宋《资治通鉴》)

从古代汉语到现代汉语,果断这一词语常规用作形容词,意为“有决断,不犹豫”,“果断”这一词语主要用来充当谓语和定语(如2b)。但是,近年来,“果断”作状语的搭配用法占主导趋势,其语义分布和搭配以及语用功能已经呈现出副词化特征(方艳,2019) [1] 。

除此以外,“神”作为修饰语的搭配用法呈现出不断扩展的趋势,在新时代下,它在网络用语和日常生活中,用法已经慢慢呈现出程度化和请状化的副词化特征(方艳,2017) [2] 。

试比较:

c) 这么快你就回来了,神速!

d) 又要交作业了,神烦。

“神”的本义是“与凡人相反,神仙,具有凡人无法拥有的能力。”后来引申出“高超,惊人的”这一形容词语义,在“神” + 形容词类新词中,“神”又引申出表示“程度高”的副词性语义。如此可见,网络用语中的越来越多词汇创新导致了语法层面上的创新,不同词汇在使用上呈现出了副词化的特征,陈新仁(2017)提出对于词汇,语法创新,我们可以从模因论视角来解读,本文试从模因论理论出发,解读网络语言中“云”的副词化特征。

“云”的语义演变——副词化

从古代汉语到现代汉语,“云”字的含义丰富且稳定。比较常见的用法有:表示说话,引文(如2e);用作文言助词;以及表示水汽上升遇冷凝聚成微小的水珠集合。

e) 云,山川气也。——《说文》

同时,云也可做形容词,比喻甚多,比如:

f) 齐子归止,其从如云。——《诗·齐风·敞简》

后来,随着互联网兴起,计算机工作者开始用“云”的形状来表示电信网络,或是用来表示互联网和底层基础设施的抽象。“云”本来是“小水滴的集合”,而这里,将它转喻为“虚拟资源的集合”。在这里通过转喻,赋予“云”新的语义,形象,生动地表达了计算机领域的概念。比如:

g) 云服务是基于“云计算”技术,实现各种终端设备之间的互联互通。

随着互联网信息时代的兴起,云的语义再一次被网民们赋予了新的意义。“云”从“虚拟资源的集合”转化为“线上”,此时,“云”的语义顺应外部条件的变化,被赋予了新的语义特征,“云”在网络语言中被副词化,从专业领域进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

让我们一起云追星吧!(微博话题,配图为菜肴图片)

今日的云吸猫,安排上了。(微博,配图为猫咪照片)

总的来说,结合当今网络信息时代来看,“云”的使用情况来看,“云”的语义已经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语义的变化导致了语法,词汇属性的变化。“云”在网络语言和专有领域里出现了副词化特征。从“云计算”到“云服务”这类计算机专有领域发展到“云聊天”,“云追星”这些网络用语,都已经呈现出了“云”的副词化特征。

3. 语言模因论

3.1. 模因论

模因(Meme)是文化传播和演化的一个机制。在文化的传播与演化过程中,模因与自然界的基因具有相似属性。文化复制因子(cultural replicators)传播文化,并促进其演化。这样的复制因子就是模因(Dawkins) [3] 。

模因是“寄存在人们大脑中的信息单位” (“unit of information residing in a brain”),在人们的大脑里具有其表征。Distin (2005) [4] 将这种包含在复制因子中的信息称为模因DNA (memetic DNA),与基因中的内容相似,模因具有可复制性,一个强势模因在形式上易于复制与再生,在内容上具有吸引力。

模因需要满足三个条件:1) 内容具有确定性;2) 形式可以被复制;3) 其表征形式能够对外部文化环境施加影响。模因会经历三个进化阶段:复制,择用,变异。其中,第一进化阶段“复制”包含四个过程,同化,记忆,表达和传播。而在第三进化阶段“变异”过程中,会发生重新概念化。总之,模因的传播方式是复制,复制的手段是模仿,在这个过程中,模因的概念和其表征有可能随着环境和外在的需求被重新概念化 [4] 。

3.2. 语言模因论

带着模因宿主的意图,语言模因是借助语言结构,以重复或类推的方式反复不断传播的信息表征(何自然,陈新仁等,2014) [5] 。语言模因的形成条件需要具备两方面的条件: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

要想形成语言模因,内部条件要成熟。内部条件是指语言模因自身的条件。它是否具有实用性,形象性,时尚性,修辞性。简单来说,就是该语言模因是否言简意赅,生动形象,这是它成为一个语言模因的基础。外部条件是指语言模因的成功传播依赖于社会环境,是否可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否可以传达宿主的某种强烈表达需求,其传播的空间是否具有传播力,开放性和容忍度。

4. 语言模因论视角下“云”的语义和语用解读

本文想要从语言模因论这一全新视角,解读“云”这一汉字的“副词化”现象。具体来说,分为两个问题。

第一,“云”的副词化用法是如何产生和传播的?

第二,从模因论角度出发,它的形成机制是什么?

4.1. “云”的副词化产生的外部条件

要想从语言模因论视角解释说明“云”的副词化现象,我们首先需要回答第一个问题,“云”的副词化用法是如何产生和传播的?

陈新仁(2017) [6] 认为,词汇,语法之所以能够获得创新化的词汇属性,句法属性,一个根本的原因在于他们拥有了全新的语义。例如,“云”在副词化用法中获得的新的语义为“线上”,正是因为“云”有了全新的语义,才会有新的词汇属性。

新的语义来源于社会生活的变化,从语言模因论的角度出发,语义源于社会的发展变革,“人脑往往选择那些能够利用当下文化环境的模因” (Distin, 2005) [4] 。在当今社会中,随着计算机产业的快速发展,我们的社会发生了新的变化,成为了一种全网络模式。起先,计算机领域的专业者产生了一个新的表达需求:如何表达计算机相关的概念?例如“资源的集合”这一概念该如何表达。计算机领域的工作者们借用云的意象,使用云的形状的简笔图形表达“资源的集合”这一概念。后来,这些工作者们干脆用单词“cloud”来表达“网络资源的集合”。中国计算机领域起步晚,目前处于一个快速发展阶段,许多计算机词汇都是英译过来的,因此,“cloud”在汉语里有直接对应词,被译作“云”。

后来,随着4G网络的应用,短视频,直播这类新媒体行业兴起,智能手机的普及化。社会文化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的工作学习方式,休闲活动已经离不开网络,智能手机,中国的网民日益增多。在这样的一个社会文化新环境下,人们需要一些词来满足他们对于一些新奇的网上活动的表达诉求。而此时,“云端”,“云存储”,“云服务”这样的专业计算机词汇不断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云”这一词汇被赋予了“线上”新的语义,这一新的语义,契合了人们所处的社会大环境,满足了人们对新潮网上活动的表达诉求,成功“侵染”了社会人群尤其是网民作为宿主的大脑,获得复制和传播。

“云”从名词到副词的转变属于语法化过程,经历了从实到虚的单向性变化,由具体到抽象的语义变化。网络语言的语法化过程是共时演变,主要依赖于“共时强度”从空间换取时间,渐变性不明显。网络语言“云”的副词化的生成机制来自于语义演变,仅从位置上是不能判断其副词性的。语义发生变化是导致语法,词汇属性发生变化的一个巨大驱动之一。“云”的语义演变主要来源于转喻。“云”本来是“小水滴的集合”,而这里,将它转喻为“虚拟资源的集合”。转喻是一种语言的创新运用的重要方式,它提高了对现有词汇的使用效率,增加了语言的内涵,丰富了语言的表达形式,在这里通过转喻,赋予“云”新的语义,形象,生动地表达了计算机领域的概念,同时又遵循了经济原则。随着互联网信息时代的兴起,云的语义再一次被网民们赋予了新的意义。“云”从“虚拟资源的集合”转化为“线上”,“云”的语义顺应外部条件的变化,逐渐从专业领域进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

Distin (2005)同样也说过,一个成功的模因,取决于大脑的结构,该模因的稳定性,以及它在相关文化环境中的渗透力 [4] 。总的来说,“云”用作副词意为“线上”这一新的语义特征,契合了当今网络时代的大环境,满足了人们的表达诉求,成功地被网民复制和传播。从“云存储”“云服务”这类专业领域词汇,发展为“云追星”“云吃饭”“云吸猫”这些普遍新潮的网络用语。

4.2. “云”在网络语中副词化的内在形成机制

结合当今网络信息时代来看,“云”的使用情况来看,“云”的语义已经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语义的变化导致了语法,词汇属性的变化。“云”在网络语言和专有领域里出现了副词化特征。从“云计算”到“云服务”这类计算机专有领域发展到“云聊天”,“云追星”这些网络用语,都已经呈现出了“云”的副词化特征。那么,导致“云”在网络语中副词化的内在形成机制是什么呢?

当人们出现表达“线上做某事”的需求时,就需要一个固定的能指来表达这种经常性的活动或行为,语言使用者旧词新用,扩展了“云”的语义,改变了其词汇属性,用作副词意为线上。这一用法被成功地复制,传播,广泛应用。那么,从模因论角度来说,它的形成机制是什么?

Distin (2005)认为,当一个模因拥有的表现型效应,也就是该模因的外部影响力越强,该模因就越强势 [4] 。与基因相同,模因也同样遵循“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首先,“云”在网络用语和计算机专业领域中的副词化特征符合“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云”的副词化语义虽然是新创造的,但是它的字形以及它的新的语义的来源借用的是云的意象,云本来就是小水滴聚集而成,这里衍生为“虚拟网络资源的集合”,这样的语义表征更易在人们的脑海里形成,而依赖已有的语言形式而产生的表达方式更易被识别和使用。

其次,“云”在网络用语中的语义扩展来源于专业领域中的专有名词——计算机领域。而计算机领域中的概念,通过智能手机,4G网络的普及被泛化,“云”的概念被泛化,拓展出了“线上”的语义,在当今这个计算机数据大时代,“云”作为一个新模因,广泛的被复制,传播,该模因的外部影响力十分强势,因为人们的社会大环境就是一个线上时代。因此,“云”作为一个强势模因被成功的复制,传播,广泛应用。

5. 结语

作为一个计算机用语和网络用语,“云”的副词化用法被广泛传播,使用。其自身的简明性,时代性,形象性和稳定性使得它在一段时期内被人们广泛传播使用。它与其他网络语不同的是,它是从计算机概念发展而来,该用法在计算机领域中具有独特性和稳定性,不会在短时间内被取代,除了网络上使用之外,目前已经成为了日常用语,广泛被人们使用和传播。

参考文献

[1] 方艳. 网络语言中“神”的副词的化探析[J]. 中国语言战略, 2017, 6(2): 55-67.
[2] 方艳. 网络语言中“果断”的副词化[J].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21(2): 216-222.
[3] Dawkins, R. (1989) The Selfish Gene. 2nd Edi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 35-89.
[4] Distin, K. (2005) The Selfish Meme: A Critical Reassessment.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9-19.
https://doi.org/10.1017/CBO9780511614286
[5] 何自然, 陈新仁, 等. 语言模因理论与应用[M]. 广州: 暨南大学出版社, 2014: 23-66.
[6] 陈新仁. 词汇-语法创新的语言模因论解读——以英语非作格动词“致使化”为例[J]. 外语教学, 2017, 38(3): 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