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生态美育对大学生生态素质培养的启示
The Enlightenment of Marxist Ecological Aesthetic Education on the Cul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Ecological Quality
DOI: 10.12677/CES.2020.83054, PDF, HTML, XML, 下载: 602  浏览: 1,034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罗美云: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生态美育大学生生态素质培养启示Marxist Ecological Aesthetic Education The Cul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Ecological Quality Enlightenment
摘要: 生态危机正越来越严重地威胁着我们的生存与发展。大学生是我们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及主人。要彻底地摆脱生态危机,使我们的子孙后代有良好的生存、发展的生态环境,就有必要培养大学生的生态素质。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生态美育为指导培育大学生的生态素质,使我们的生活生态艺术化,从而把实现“美丽中国”的中国梦、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化为我们的习惯和本能,进而为之做出更大的贡献。
Abstract: The ecological crisis is threatening our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more and more seriously. Col-lege students are the builders and masters of our future society. In order to get rid of the ecological crisis completely and make our offspring have a goo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for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it is necessary to cultivate the ecological qua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We should cultivate the ecological qua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under the guidance of Marxist ecological aesthetic education, and make our life ecological artistic, so as to turn the realization of the Chinese dream of “beautiful China”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a community of human destiny into our habits and instincts, and then make greater contribution to it.
文章引用:罗美云. 马克思主义生态美育对大学生生态素质培养的启示[J]. 创新教育研究, 2020, 8(3): 341-345. https://doi.org/10.12677/CES.2020.83054

1. 引言

生态危机正越来越严重地威胁着我们的生存与发展。大学生是我们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及主人。要彻底地摆脱生态危机,使我们的子孙后代有良好的生存、发展的生态环境,就有必要培养大学生的生态素质,使他们树立科学的生态世界观。对“生态世界观”有人做了如下的界定:“生态世界观以人类生态学的视野,把自然、社会和文化,物质、能量和信息(精神)统一起来,展示出一幅更加复杂也更具整体性的世界图像”( [1], p. 234)。对于这个界定,本文基本认可,但本文认为,我们要把生态世界观具体落实到生态实践中。而马克思主义生态美育是造就生态审美人、培养大学生生态素质、使他们树立科学生态世界观进而从事生态实践的便捷途径。

2. 马克思主义生态美育的含义

生态美育是正在形成中的新型学科,目前这方面的研究尚不多,而马克思主义生态美育方面的研究基本上缺如。本文先探讨生态美育、马克思主义生态美育的含义,再探讨其对大学生生态素质培养的启示。

生态美育是由生态美学和美育组成的复合词。“生态美学实际上是一种在新时代经济与文化背景下产生的有关人类的崭新的存在观,是一种人与自然、社会达到动态平衡、和谐一致的处于生态审美状态的存在观,是一种新时代的理想的审美的人生、一种‘绿色的人生’”( [2], p. 11-16)。“生态美的本质就是在生态整体论基础上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和谐”( [3], p. 23-27)。“美育的独特性就在于,它通过对人内在情感的直接感染,调动起人的各种心理能力并使之和谐运动,从而潜移默化地实现对人的塑造,以不断提升人的精神境界”( [4], p. 324)。以上对生态美学及美育做了基本的界定。对于这两者结合而尚未形成复合概念的情况,有人做了如下综合:“生态美学与美育嫁接,要把生态的精神、精髓真正融化进人格性情生成的过程之中,把理论的最终趣味指向人的构建,指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和谐共生”( [5], pp. 44-47)。在此基础上,有人对生态美育做了如下内容、实质相通,而表达不太一样的界定,“生态美育将生态原则、生态思想与审美相结合,把生态原则提升为审美原则,使生态需要成为人明确的生存需要”( [1], p. 22)。“生态美育通过艺术及各种形式的生态美熏陶、感染人,培养和发展人们的生态审美意识、生态审美情感,从而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实现人的‘诗意栖居’”( [6], p. 9)。本文综合上述关于生态美育等的各家说法,认为“生态美育是生态学、生态美学和美育交叉、融合的一门学科,是要把生态美学精神通过审美(重在情感)教育内化为人的精神素质,造就生态审美人,使人和自身(精神生态美)、人和社会(社会生态美)、人和自然(自然生态美)达成生态审美关系,进而使我们的生活生态艺术化”。

马克思主义和别的思想的根本区别是它把实践的观点引入到自己的理论体系中,认为实践是连接人和自然的中介。实践所包含的对象化与非对象化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并且它认为人按照美的规律来实践、来建造、来生活。因此,本文认为:“马克思主义生态美育是生态学、生态美学和美育交叉、融合的一门学科,是在实践的基础上,通过对象化与非对象化的双向互动,按照美的规律,把生态美学精神通过审美(重在情感)教育内化为人的精神素质、成为人的本质力量,造就生态审美人,使人和自身(精神生态美)、人和社会(社会生态美)、人和自然(自然生态美)达成生态审美关系,进而使我们的生活生态艺术化。”

从上述对“生态美育”及“马克思主义生态美育”的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生态美育包含了生态美育的内含,而且内容更丰富。以下我们根据上述相关界定,来探讨马克思主义生态美育对大学生生态素质培养的启示。

3. 对大学生精神生态素质培养的启示

精神生态美主要是指通过各种相关灌注情感的实践而达成的人与自身的和谐美,人自身的完美。马斯洛认为,人自身越完美,他知觉到的世界就越完美;而人知觉到的世界越完美,世界就会变得越完美,因为二者是一种互动关系。也即是人要使他所生存于其中的世界完美,他就必须自己先完美。要使自己完美,就必须有一番修炼的功夫。通过修炼使人达到和自身、和世界情感上的认同、融合,这样才会有现实的修炼功效。而审美教育、生态美育直指人的情感,是人进行自身修炼的最好方法。“审美教育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对人的本质力量的发现和认同并旨在开发人的潜能,展现人的本质,最终使人真正全面占有自己的本质”( [4], p. 333)。在此基础上,我们把审美教育上升为生态美育,即“把生态的原则内化为人的生命需要”( [1], p. 24)。再通过审美教育、生态美育使人的审美能力得以提升。而“人的审美能力是对自我和心灵的一种巨大调节力量”( [4], p. 348)。这样我们就更能够协调好身体和精神及精神的各种要素,使其保持和谐一致,达成和谐美。

身体健康、各器官协调、平衡,精力充沛,即生理生态美是精神生态美的前提和基础。“生态美育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种物质化的心灵结构,它一旦产生,就具有对于世界的能动净化力。它能优化、调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能优化我们的生存时空,并用美的原则净化万物大地”( [1], p. 168)。精神生态美首先表现为各精神要素协调、平衡的“心灵结构”。这又首先体现在心理、心态的协调与平衡。我们都知道,现代社会,特别是在大都市,不少人心理失衡,甚至有较严重抑郁症等,影响了正常的工作、生活。运用马克思主义生态美育原理,我们可以通过身体锻炼、静坐、阅读相关书籍等保持心态的淡泊、宁静,这样就能够恢复、保持心理、心态的协调、平衡,正常和人交往、融入社会。上述也是有些大学生正面临或将要面临的状况,需要具备相关的素质。

求知是大学生生活的主要任务,为他们今后事业、人生的发展储备资粮。“动机是个体行为调节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其中价值观起着核心的作用。价值观决定着动机的性质、方向和强度”( [7], p. 333)。如果我们以马克思主义生态美育来确立这一关键的价值观,对激发大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就会有极大的帮助作用。我们就可以知道怎样去培养大学生的动机,比如说,“发展独立性是培养成就动机的一个重要途径”( [7], p. 349)。我们也会知道怎样的动机是最好的,“各种活动都存在一个最佳的动机水平”( [7], p. 332)。“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任务的完成,也就是说,动机强度处于中等水平时,工作效率最高” [7] (p. 332)。这样我们就可以让大学生把握最佳动机,使自己的求知效率最大化,并使自己的知识结构最优化。

在上述基础上我们再不断地充实、提升自己,以马克思主义生态美育,化知识为智慧,化智慧及心态为精神境界,并最终把自己造就为生态审美人。

4. 对大学生社会生态素质培养的启示

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精神生态美是社会生态美、自然生态美的前提和基础,由精神生态美可以推演出社会生态美和自然生态美。

社会生态美主要表现为社会关系的和谐美。大学生生活的场所主要是家庭和学校。在这两个主要的生活场所中,大学生都首先要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的生活习惯等,吃穿等方面不要浪费资源。要培养质朴的性格。同时要关心国家、关心社会,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在此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生态美育来培育他们在家庭及学校等的和谐美的社会关系: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只有每个家庭和谐,整个社会才会是和谐的。对于大学生来说,要培养社会生态素质,首先就要使自己和家庭和谐美。大学生和家庭营造、保持和谐美的关系主要是和父母及其他亲友营造、保持和谐美的关系。有些同学因为家庭及社会环境的原因,在成长过程中形成了一些不好的习惯,甚至有性格、人格等方面的缺陷。要对此加以矫正,光靠理性因素可能远远不够。需要把他们置于现实的环境中,通过非理性的、灌注感情的审美方式才能够使他们复归正常。这样他们才能够和父母等恢复正常的关系,从而使他们的家庭正常化。在此基础之上,大学生要自强自立,家庭中该担当的要勇于担当,进而丰富、发展和父母亲友等的家庭关系,营造、保持和谐美的家庭关系。而那些家庭环境比较好的同学,他们的家庭关系一般来说是温馨和谐的。当然,这也要求相关同学维护好这种家庭氛围。

学校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营造良好的校园生态环境对大学生健康成长至关重要。现在大学校园自然环境普遍较好,利于学生学习、成长。但学校的人文环境、人际关系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尤为重要。人文环境是一所学校的灵魂,对学生的潜移默化的模塑作用是不可限量的。“人与世界的交流能提升人的精神,使人的知性中充溢生活本身的丰富性和即时性”( [8], pp. 37-41)。这里的“世界”我们也可以狭义地理解为大学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

在此背景之下,大学生需要经营好人际环境、人际关系。此中的任何一种关系都可能会是自己发展的一个条件。大学生从教师那儿汲取知识、智慧和力量,为自己的未来打下厚实的基础;通过和同学的切磋、讨论,启迪自己的心智,开阔自己的视野。但大学生在感情方面还是应该慎重,不能因为感情而荒废了学业,要能够驾驭、处理好感情,使之有利于自己的发展。

大学生还未正式进入社会,但上述家庭、学校两方面社会生态素质的培育为他们今后进入社会、真正培育社会生态素质提供了条件、打下了基础。

5. 对大学生自然生态素质培养的启示

“活力欲求是人的内在需要,人对充满活力的自然的欣赏,是人内心对生命活力的憧憬”( [1], p. 66)。生命及生命活力是生态美育的前提和归宿,人在欣赏自然的过程中和自然之间形成了审美关系,且彰显了自己的生命活力。而大学生自然生态素质的培养与提升还有赖于自然生态美育。“所谓自然生态美育,就是在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上对人进行审美教育,使人获得关注自然、尊重自然的感受和认识,树立人与自然的共生共荣的生态意识”( [9], p. 1-3)。人之所以能够和自然保持和谐的关系、和自然之间有审美的关系,是因为人来源于自然,和自然之间有同构的关系,因此对自然生态美有一种内在的需要。这样人和自然之间才会有交感作用,“人与自然在相互交融的过程中,实现了内在的对生,人走向自然化,自然也在人化的过程中回归本然状态,二者在本质上融为一体,实现共生”( [10], pp. 71-76)。这样自然生态素质就内化为人的本质,“将自然内在化,使自然在灵魂内放光”( [10], pp. 71-76)。人的自然生态素质就得以生成、培育。

在以马克思主义生态美育为指导培育了精神生态素质、社会生态素质、自然生态素质的基础上,我们再把这些素质化为我们的本质力量,并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使我们的生活生态艺术化,从而把实现“美丽中国”的中国梦、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化为我们的习惯和本能,进而为之做出更大的贡献。

基金项目

2019年高校实践育人课题“马克思主义生态美育思想研究”(SJYR1906);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问题研究项目“马克思恩格斯生态哲学思想及其当代价值”(BLMY201802);北京林业大学校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生态化视阈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改革研究”(BJFU2014JG027);北京林业大学2019年课程思政教研教改专项课题“宗教学概论”(2019KCSZ105);北京市社科基金项目“道家生态美学思想及其当代价值”(13ZXB003)。

参考文献

[1] 丁永祥, 李新生. 生态美育[M]. 郑州: 河南美术出版社, 2004.
[2] 曾繁仁. 试论生态美学[J]. 文艺研究, 2002(5): 11-16.
[3] 李庆本. 从生态美学看实践美学[J]. 文学理论研究, 2010(3): 25-29.
[4] 王坤庆. 教育哲学——一种哲学价值论视角的研究[M]. 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5] 徐国超. 两种生态美育范式的比较[J]. 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5(1): 44-47.
[6] 王爱萍. 试论生态美育[D]: [硕士学位论文]. 扬州: 扬州大学, 2006.
[7] 彭聃龄. 普通心理学[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8] 彭修银, 臧红秀. 当代艺术教育的生态美育走向[J].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6, 25(1): 37-41.
[9] 邓绍秋. 构建和谐社会与自然生态美育[J].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31(1): 1-3.
[10] 龚丽娟. 传统文艺经典的生态美育研究[J].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2017, 38(3): 71-76, 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