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流动青少年家庭教养方式与同伴接纳的关系:社会行为的中介作用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enting Rearing Pattern and Peer Acceptance of the Urban Migrant Junior High School Juvenile: The Mediating Role of Social Behavior
DOI: 10.12677/AP.2020.1010166, PDF, HTML, XML, 下载: 626  浏览: 944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江雪华:广州中医药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广东 广州
关键词: 家庭教养方式社会行为同伴接纳初中流动青少年Parenting Rearing Pattern Social Behavior Peer Acceptance Migrant Junior High School Juvenile
摘要: 目的:探讨初中流动青少年家庭教养方式与同伴接纳的关系,以及社会行为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家庭教养方式评价量表、班级戏剧问卷、同伴提名问卷对352名初中流动青少年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家庭教养方式、社会行为与同伴接纳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父母亲情感温暖可以正向预测亲社会行为(β = 0.09, 95% CI = [0.03, 0.14]; β = 0.07, 95% CI = [0.02, 0.13]),并通过亲社会行为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同伴接纳;父母亲拒绝与母亲过度保护可以正向预测退缩行为(β = 0.16, 95% CI = [0.07, 0.26]; β = −0.14, 95% CI = [0.05, 0.24]; β = 0.16, 95% CI = [0.04, 0.29]),负向预测同伴接纳(β = −0.04, 95% CI = [−0.07, −0.02]; β = −0.04, 95% CI = [−0.07, −0.02]; β = −0.04, 95% CI = [−0.07, −0.01]),并通过退缩行为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同伴接纳(β = −0.04, 95% CI = [−0.07, −0.01])。结论:初中流动青少年在积极的家庭教养方式下通过亲社会行为获得更多的同伴接纳,消极的家庭教养方式造成退缩行为对同伴接纳产生负面影响。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enting rearing pattern and peer acceptance, as well as the mediating role of social behavior of the urban migrant juvenile. Methods: A sample of 352 urban mobility junior students was investigated by the short-form Egna Minnen av Barndoms Uppfostran for Chinese, Class Play Questionnaire and Companions Nomination Questionnaire. Results: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genders in parenting rearing pattern, social behavior and peer acceptance. The emotional warmth of parents positively predicted the prosocial behaviors (β = 0.09, 95% CI = [0.03, 0.14]; β = 0.07, 95% CI = [0.02, 0.13]), and indirectly influenced peer acceptance by the mediating role of prosocial behavior; the rejection of parents and the overprotection of mother positively predicted the social withdrawal behaviors (β = 0.16, 95% CI = [0.07, 0.26]; β = −0.14, 95% CI = [0.05, 0.24]; β = 0.16, 95% CI = [0.04, 0.29]), and negatively predicted peer acceptance (β = −0.04, 95% CI = [−0.07, −0.02]; β = −0.04, 95% CI = [−0.07, −0.02]; β = −0.04, 95% CI = [−0.07, −0.01]), and indirectly influenced peer acceptance by the mediating role of the social withdrawal behaviors (β = −0.04, 95% CI = [−0.07, −0.01]). Conclusion: The urban mobility juvenile could get more peer acceptance by prosocial behaviors with positive parenting rearing pattern, which might be negatively influence by social withdrawal behaviors with negative parenting rearing pattern.
文章引用:江雪华 (2020). 初中流动青少年家庭教养方式与同伴接纳的关系:社会行为的中介作用. 心理学进展, 10(10), 1415-1421. https://doi.org/10.12677/AP.2020.1010166

1. 引言

农村劳动力迁移日渐呈现“家庭化”趋势,处于青春期阶段的城市流动青少年的数量大幅度增长,广东流动青少年规模远远高于其他省份(段成荣,吕利丹,王宗萍等,2013)。流动青少年社会融合的状况是社会和学术界不容忽视的问题。调查发现流动青少年心理健康总体水平不佳(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课题组,2008),虐待能显著影响流动青少年的越轨行为(高云娇,史丰源,高慧敏等,2017)。

生态系统理论(ecological system theory)是倡导研究儿童和青少年发展的生态化新视角,运用于教育、心理治疗、咨询、康复或健康看护的情境中。生态系统理论扩展了心理学研究的环境概念,家庭、学校及社会环境是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的重要因素,青少年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可以通过青少年自我与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及人际环境的互动进行心理评估和干预(Wozniak & Fischer, 1993; 刘杰,孟会敏,2009)。

父母亲是青少年最重要的社会支持,常常潜移默化地把自己的价值观与社会规范传教给子女,是引导青少年社会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导致青少年在社会交往中所表现出亲社会、退缩、攻击、社交活跃与被欺负等社会行为特点,影响成年后的人际交往关系模式(李丹,2008)。研究发现初中流动青少年疏离感可以降低亲社会行为的发生,通过父母参与提高亲子亲和社会支持可以促进亲社会行为(邱剑,安芹,2012;邝娅,谭千保,2019)。同伴关系是青少年时期重要的人际关系,不同的社会化行为会影响同伴关系的状态,进而影响个体的社会化行为模式。研究发现儿童青少年的社会行为对同伴接纳产生重要的影响。青少年依据自己在成长过程中的经验,形成与同伴交往的态度,影响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与健全人格的发展(陈欣银,李伯黍,李正云,1995)。对于流动青少年来说,同伴关系是影响其环境适应的尤为重要而敏感的因素(胡冰,张春妹,韩晓,2013),良好的同伴接纳可以降低流动青少年的外化问题行为(张春妹,丁一鸣,陈雪,周长新,2020)。

现有的有关城市流动青少年的研究对于这一群体的心理问题已有所关注,缺乏从生态系统角度对家庭教养方式、社会行为与同伴接纳关系的探讨。本研究以初中阶段的流动青少年为研究对象,探讨家庭教养方式与同伴接纳的关系,以及社会行为在其中所发挥的中介作用,为系统开展社会化教育及干预提供依据。

2. 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在我国华南某一线城市随机选取三所招收流动青少年的民办学校,在初一到初三年级各随机选取一个班级进行整群测验,收回有效问卷352份,被试的平均年龄为14.67 ± 0.66岁,其中男生192人,女生160人,独生子女95人,非独生子女257人。

2.2. 研究工具

1) 简式父母教养方式问卷中文版(the Short-form Egna Minnen av Barndoms Uppfostran for Chinese, s-EMBU-C) (蒋奖,鲁峥嵘,蒋苾菁等,2010)分为拒绝、情感温暖与过度保护三个因子,共计21个项目,四点记分,对父母亲分别计分。在本研究中,该量表各因子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平均为0.83。

2) 班级戏剧问卷(Class Play Questionnaire) (韦志钢,陈欣银,1992)分为亲社会行为、退缩行为、攻击行为3个因子,共计18个项目,要求被试针对每一个项目,在同班同学中选出“最符合”的人选,汇总计算三个因子上所有项目得分的均值(李庆功,吴素芳,傅根跃,2015)。在本研究中,三个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84、0.86和0.83。

3) 同伴提名问卷(Companions Nomination Questionnaire) (陈欣银,李正云,李伯黍,1994)采用同伴提名的方法,报告班级里自己“最喜欢”和“最不喜欢”的3位同学,汇总班级每个被试“最喜欢”和“最不喜欢”的被提名数,把“最喜欢”的被提名数减去“最不喜欢”的被提名数(李庆功,吴素芳,傅根跃,2015)。

2.3. 数据分析

采用SPSS22.0.0对各变量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和差异性检验,并分析各变量间的相关关系,采用Hayes编写的PROCESS宏(模型4)对社会行为各维度在父母教养方式各维度与同伴接纳关系中的中介效应进行检验,PROCESS宏利用偏差校正的bootstrap方法,如果置信区间中不含有0,则表明预测效应显著,反之,如果置信区间中含有0,则表明预测效应不显著(Preacher & Hayes, 2008)。

3. 结果

3.1.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采用自我报告法收集的数据可能导致共同方法偏差效应,在数据收集之后研究采用Harman单因素检验法对共同方法偏差进行检验,分析结果表明,特征根值大于1的因子共有4个,其中第一个因子解释的变异量为29.83%,小于40%的临界标准(周浩,龙立荣,2004),说明共同方法偏差不明显。

3.2. 家庭教养方式、社会行为与同伴接纳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比较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别对男女、独生与非独生初一学生的家庭教养方式、社会行为与同伴接纳进行差异检验,结果见表1。女生感受到父亲的情感温暖高于男生,父亲的拒绝、过度保护与母亲的拒绝低于男生;女生的亲社会行为显著高于男生,攻击行为显著低于男生。独生与非独生子女在各变量上差异不显著。

Table 1. Differences comparison in demographic variables of parenting rearing pattern, social behavior and peer acceptance

表1. 家庭教养方式、社会行为与同伴接纳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比较

注:*表示p < 0.05,**表示p < 0.01,***表示p < 0.001,下同。

3.3. 家庭教养方式与社会行为、同伴接纳的相关分析

采用Pearson积差相关计算父母教养方式各维度、社会行为各维度与同伴接纳的相关关系,结果见表2。攻击行为与父亲拒绝、父亲过度保护、母亲拒绝、母亲过度保护显著正相关,与同伴接纳的相关不显著;退缩行为与父亲拒绝、母亲拒绝、母亲过度保护显著正相关,与同伴接纳显著负相关;亲社会行为与父母亲的情感温暖、同伴接纳显著正相关;同伴接纳与父母亲情感温暖显著正相关,与父母亲拒绝、父母亲过度保护显著负相关。

Table 2.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of parenting rearing pattern, social behavior and peer acceptance

表2. 家庭教养方式与社会行为、同伴接纳的相关系数

3.4. 社会行为在父母教养方式与同伴接纳间的中介效应检验

将性别作为控制变量。分别以流动青少年的父亲情感温暖与母亲情感温暖作为自变量,同伴接纳作为因变量,亲社会行为作为中介变量进行分析,结果见表3。流动青少年的父亲情感温暖与母亲情感温暖可以分别正向预测亲社会行为(β = 0.09, 95% CI = [0.03, 0.14]; β = 0.07, 95% CI = [0.02, 0.13]),父母情感温暖预测同伴接纳不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亲社会行为可以正向预测同伴接纳(β = 0.09, 95% CI = [0.03, 0.14]),表明在亲社会行为在流动青少年父亲情感温暖与同伴接纳、母亲情感温暖与同伴接纳之间均起到完全中介作用。

Table 3. Mediator effect of prosocial behavior between emotional warmth of parents and peer acceptance

表3. 亲社会行为在父母情感温暖与同伴接纳间的中介效应检验

Table 4. Mediator effect of withdrawal behavior among rejection of parents, overprotection of mother and peer acceptance

表4. 退缩行为在父母拒绝、母亲过度保护与同伴接纳间的中介效应检验

以流动青少年的父亲拒绝、母亲拒绝与母亲过度保护作为自变量,同伴接纳作为因变量,退缩行为作为中介变量进行分析,结果见表4。父亲拒绝与母亲拒绝、母亲过度保护可以分别正向预测退缩行为(β = 0.16, 95% CI = [0.07, 0.26];β = −0.14, 95% CI = [0.05, 0.24]; β = 0.16, 95% CI = [0.04, 0.29]),父亲拒绝与母亲拒绝、母亲过度保护可以分别负向预测同伴接纳(β = −0.04, 95% CI = [−0.07, −0.02]; β = −0.04, 95% CI = [−0.07, −0.02]; β = −0.04, 95% CI = [−0.07, −0.01]),退缩行为可以负向预测同伴接纳(β = −0.04, 95% CI = [−0.07, −0.01]),退缩行为在流动青少年的父亲拒绝与同伴接纳、母亲拒绝与同伴接纳、母亲过度保护与同伴接纳之间均起到部分中介作用。

4. 讨论

本研究发现,父母亲情感温暖与同伴接纳存在正相关,父母拒绝和过度保护与同伴接纳存在负相关。这一结果与依恋理论的观点相符(Svendsen, Griffin, & Forkey, 2020),依恋理论的观点认为依恋是青少年建立心理弹性的基础,在与照顾者形成的依恋关系中获得足够的安全感,是青少年发展压力应对与情绪调节能力的最佳途径,青少年通过积极的养育方式获得足够良好的心理弹性,因此而形成的安全依恋模式是日后建立其他人际关系的重要模板。因此,情感温暖的父母亲可以有效地给予青少年理解与支持,有助于青少年形成稳定的心理状态,对同伴交往采取温暖友善的方式,因而在同伴接纳上的水平就相对比较高。而对青少年采取拒绝、过度保护、干涉过多等消极教养方式的父母亲,不能容纳青少年的情绪,甚至会严厉打压青少年的心理需求,否认青少年的心理感受,让青少年断蓄积敌意或恐惧心理。在长期打压下,青少年无法宣泄的敌意与不被理解的恐惧就会向外投射在同伴身上,表现出攻击行为或退缩行为,从而导致同伴接纳程度不高,同伴关系不良。

青少年常常依据同伴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来判断自己对这个同伴的态度,从而确定该同伴在自己心中的位置。当青少年表现出更多的有利于他人的亲社会行为,例如忍让、帮忙、协助、共享以及安抚等,会让同伴感受到理解与支持,会让同伴喜欢并乐于与其交往,因此会有较高水平的同伴接纳。如果青少年表现出较多的攻击行为,或是因为焦虑恐惧不安而表现出孤独、害羞与退缩行为时,同伴关系会表现出较高程度的同伴拒绝,无法融入团体建立团体归属感。本研究发现父母亲情感温暖通过亲社会行为间接正向影响同伴接纳,父母亲拒绝与母亲过度保护的教养方式可以直接负面影响同伴接纳,也可以通过退缩行为间接负面影响同伴接纳,这与相关研究结果一致(杨静,宋爽,项紫霓等,2015)。亲社会行为是青少年通过家庭养育在社会化发展过程中获得同伴接纳的重要行为模式,是青少年从家庭走向社会的重要机制,这与相关研究观点一致(辛自强,孙汉银,刘丙元等,2003)。拒绝与过度保护的父母教养方式使得青少年的自我意识发展受阻,缺乏独立的个性,较少主动与同伴交往,表现出退缩行为,同伴关系发展因此而受挫,要帮助青少年走出退缩的状态,良好而稳定的支持关系是重要的发展因素(Rubin, Wojslawowicz, Rose-Krasnor et al., 2006)。攻击行为与父母亲拒绝与过度保护存在正相关关系,说明消极的教养方式会导致青少年表现出攻击行为,但是攻击行为与同伴接纳不存在相关,在本研究的被试中,攻击行为不直接影响同伴接纳,有研究表明更多的攻击行为的学生也可能是同伴接纳水平较高的学生(查抒佚,2006)。

5. 结论

城市流动青少年跟随父母来到陌生的城市学习,具有较高水平的生活不稳定性,这些青少年在适应陌生城市的生活与学习时,需要父母亲给予足够的情感温暖与支持,在被理解与关怀的感受下,形成亲社会行为倾向,有助于他们融入陌生的社会环境。对青少年采取拒绝、严厉惩罚或是过度保护的教养方式,则有可能让青少年形成退缩行为倾向,不利于青少年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导致融入外在环境受阻。基于依恋理论,在以招收打工子弟为主的学校中,针对家长开展相关的家庭教养方式教育,普及教养方式对于青少年心理发展所造成影响的相关知识,将有助于改善城市流动青少年的养育环境,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形成有利于社会发展的亲社会行为倾向,避免退缩、攻击行为所导致的病态人格发展。

基金项目

2018~2019年度广东省青少年研究重点资助课题(2018WT004)。

参考文献

[1] 陈欣银, 李伯黍, 李正云(1995). 中国儿童的新子关系, 社会行为及同伴接受性的研究. 心理学报, 27(3), 329-336.
[2] 陈欣银, 李正云, 李伯黍(1994). 同伴关系与社会行为: 社会测量学分类方法在中国儿童中的适用性研究. 心理科学, 17(4), 198-204.
[3] 段成荣, 吕利丹, 王宗萍, 郭静(2013). 我国流动儿童生存和发展: 问题与对策——基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 南方人口, 28(4), 44-55,80.
[4] 高云娇, 史丰源, 高慧敏, 郭澍(2017). 流动青少年虐待和越轨行为关系研究: 以一般压力理论为视角. 青少年犯罪问题, (3), 93-102.
[5] 胡冰, 张春妹, 韩晓(2013). 同伴关系对流动儿童心理适应的影响研究. 中小学德育, (12), 23-27.
[6] 蒋奖, 鲁峥嵘, 蒋苾菁, 许燕(2010). 简式父母教养方式问卷中文版的初步修订. 心理发展与教育, 26(1), 94-99.
[7] 邝娅, 谭千保(2019). 父母参与和流动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关系: 亲子亲合的作用.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7(11), 1742-1746 .
[8] 李丹(2008). 人际互动与社会行为发展. 杭州: 浙江教育出版社.
[9] 李庆功, 吴素芳, 傅根跃(2015). 儿童同伴信任和同伴接纳的关系: 社会行为的中介效应及其性别差异. 心理发展与教育, 31(3), 303-310.
[10] 刘杰, 孟会敏(2009). 关于布郎芬布伦纳发展心理学生态系统理论.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17(2), 250-252.
[11] 邱剑, 安芹(2012). 初中流动儿童疏离感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 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 中国特殊教育, (1), 64-68.
[12] 韦志钢, 陈欣银(1992). 儿童的社会行为研究. 心理发展与教育, 8(3), 23-29.
[13] 辛自强, 孙汉银, 刘丙元, 池丽萍(2003). 青少年社会行为对同伴关系的影响.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4), 12-16.
[14] 杨静, 宋爽, 项紫霓, 等(2015). 流动和留守儿童生活事件和人际关系与利他亲社会行为的关系.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9(11), 833-837.
[15] 查抒佚(2006). 儿童气质和关系攻击行为对受欢迎性的影响研究. 博士论文, 杭州: 浙江大学.
[16] 张春妹, 丁一鸣, 陈雪, 周长新(2020). 同伴接纳与流动儿童外化问题行为的关系: 自尊和物质主义的链式中介作用. 中国特殊教育, (1), 65-72.
[17]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课题组(2008). “十五”期间中国青年发展状况与“十一五”期间中国青年发展趋势研究报告. 中国青少年研究网.
[18] 周浩, 龙立荣(2004). 共同方法偏差的统计检验与控制方法. 心理科学进展, 12(6), 942-942.
[19] Preacher, K. J., & Hayes, A. F. (2008). Asymptotic and Resampling Strategies for Assessing and Comparing Indirect Effects in Multiple Mediator Models. Behavior Research Methods, 40, 879-891.
https://doi.org/10.3758/BRM.40.3.879
[20] Rubin, K. H., Wojslawowicz, J. C., Rose-Krasnor, L., Booth-Laforce, C., & Burgess, K. B. (2006). The Best Friendships of Shy/Withdrawn Children: Prevalence, Stability, and Relationship Quality. Journal of Abnormal Child Psychology, 34, 139-153.
https://doi.org/10.1007/s10802-005-9017-4
[21] Svendsen, S., Griffin, J., & Forkey, H. (2020). Using the Attachment Relationship and Positive Parenting Principles to Build Childhood Resilience. Advances in Pediatrics, 67, 15-28.
https://doi.org/10.1016/j.yapd.2020.04.004
[22] Wozniak, R. H., & Fischer, K. W. (Eds.) (1993). Development in Context: Acting and Thinking in Specific Environments (pp. 18-21). 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