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异化劳动理论的经济伦理意蕴
Economic Ethical Connotation of Alienated Labor Theory in Economic and Philosophical Manuscripts of 1844
DOI: 10.12677/ACPP.2020.94025, PDF, HTML, XML, 下载: 455  浏览: 876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支持
作者: 李顺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孙慕帆:天水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天水
关键词: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异化劳动理论经济伦理意蕴现实价值1844 Economic and Philosophical Manuscripts Alienated Labor Theory Economic Ethics Realistic Value
摘要: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创作至今已经过去了整整175周年。马克思既是资产阶级经济伦理思想的批判者和终结者,又是无产阶级经济伦理思想的奠基人。在《手稿》中马克思把经济学与哲学结合起来研究,从当时的资本主义私有制社会经济现实入手对国民经济学和资本主义生产进行深刻剖析逐步认识到非人的劳动生产关系本质,创造性的提出“异化劳动”理论。对资本主义生产中存在的异化劳动关系进行了伦理的审视和批判,认为劳动应该是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才是人类劳动“应然”的伦理本质,同时它应该成为人们合理追求的道德目标和基本要素,而不能仅仅当作实现目标的手段。对雇佣劳动者等经济活动主体给予了深切的伦理关怀,对资本家阶级进行了深刻的道德谴责和伦理批判,他认为社会主义应当把经济发展与道德进步和谐统一起来。这些经济伦理思想对当下的中国仍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Abstract: The 175th anniversary of the creation of “Manuscript of Economics and Philosophy in 1844”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Manuscript”) has passed. Marx is not only the critic and terminator of bourgeois economic ethics, but also the founder of proletarian economic ethics. In the “Manuscript”, Marx combined economics and philosophy to study; starting from the capitalist private ownership socio-economic reality at that time, he conducted a deep analysis of national economics and capitalist production. He gradually realized the nature of the non-human labor-production relationship and creatively proposed the theory of “alienated labor”. He conducted an ethical review and criticism of the alienated labor relations in capitalist production, and believed that labor should be human’s free and conscious activity is the ethical nature of human labor “as it should be”, and at the same time, it should become the morality that people reasonably pursue Goals and basic elements, not just as a means to achieve goals. He gave deep ethical care to economic activity subjects such as hired laborers, and carried out profound moral condemnation and ethical criticism of the capitalist class. He believed that socialism should harmoniously unify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moral progress. These economic and ethical thoughts still have important practical value for the current China.
文章引用:李顺前, 孙慕帆.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异化劳动理论的经济伦理意蕴[J]. 哲学进展, 2020, 9(4): 158-164. https://doi.org/10.12677/ACPP.2020.94025

1. 引言

如果从《手稿》写作的时间(1844年)算起,至今马克思的早期重要经典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已经整整过去了175周年。这么多年来整个世界、整个人类社会历史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建立的新中国也发生了沧海桑田般的重大变化,但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并未过时,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重要讲话》中所说的“两个世纪过去了,人类社会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但马克思的名字依然在世界各地受到人们的尊敬,马克思的学说依然闪烁着耀眼的真理光芒!马克思给我们留下的最有价值、最具影响力的精神财富,就是以他名字命名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这一理论犹如壮丽的日出,照亮了人类探索历史规律和寻求自身解放的道路。” [1] 在马克思的一系列经典著作中,作为马克思整个思想(特别是早期思想)发展形成过程中具有思想原点(“思维密码库”)和里程碑意义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更加值得我们再次重温和学习了。关于《手稿》的思想,很多学者认为,《手稿》主要蕴含有一些美学思想而根本就没有什么与道德伦理相关的东西,更谈不上蕴含着丰富的经济伦理思想。对此,笔者另有自己的一番见解,本文就此与诸位学者进行一番探讨和商榷。

2. 关于《手稿》蕴含经济伦理思想与否的商榷

严格地讲,“在马克思的所有经典著作中,既没有西方哲学界所公认的纯粹伦理学意义上的伦理学著作,也没有建构完整的伦理学理论体系” ( [2], p. 131),以至于伯恩斯坦指出,“在把道德本质看作是一种意识形态形式的马克思主义那里,也不可能存在一种道德信念的客观体系。” [3] 然而,实际上在马克思的全部著作中,始终贯穿着他对人类社会地伦理审视和谴责。其所展示的现实力量,主要集中在对现实世界中人的生存条件及其精神状况的道德批判。至于经济伦理,马克思一生之中确实并没有专门写过系统性的伦理学包括经济伦理学著作,不过在他终其一生所从事的哲学、政治经济学等思想研究中都内蕴着深刻的经济伦理思想。他所进行的经济学研究,始终是从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现实出发进行有感情有温度地伦理性审视与研究,这与李嘉图等古典经济学家们以资本主义制度的永恒合理性假设为基础进行地抽象研究根本不同,也完全不同于西斯蒙第过多强调伦理价值层面的人类主体分析而淡化了对经济学诸多理论范畴本身地分析,马克思所进行的经济学研究完全是立足于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背景下的资本主义社会经济活动现实本身,把经济与哲学结合起来用一种饱含深情的带有伦理关怀的态度对资本主义经济社会活动进行由表及里、从现象到本质地深刻理论分析和伦理考察,直至他后来经过艰苦而漫长地经济学哲学研究所得出的诸多经济范畴本身都饱含着深厚的伦理情怀,蕴含着带有温度的经济伦理思想内涵。

从“第二国际时期开始,关于马克思哲学是否具有其本身的伦理学基础这一问题就成为争论不已的对象。”( [2], p. 131)其实,关于马克思的学说思想有没有以及需不需要伦理学基础的争论都是不可取的。所谓将“马克思的学说思想看作一种非历史的、实证化、知识化的‘科学’理论,将其视为经济决定历史发展的规律体系,从而把实然和应然、事实与价值、伦理性与科学性割裂开来等等认识,都彻底背离了马克思学说的真正要义。”( [2], p. 131)实际上,马克思关于社会历史发展的理论与伦理学之间对立或不对立,需要或不需要是一个无需争辩的伪命题。事实上,伦理学本身就是马克思学说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因为,马克思最为关注实践这一概念,在他看来,“实践本身就内蕴伦理价值之维度,人的实践活动的历史也就是一切自发的、以必然性、规律性的异己样态制约或束缚个人、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力量被颠覆和超越的历史过程。现实社会生活的‘实然’和‘应然’状态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产生,而又在人类实践活动地历史生成中逐渐统一。”( [2], p. 132)

“马克思在《手稿》中创立并运用“异化劳动”理论对雇佣劳动者的现实生产实践活动和他们所遭受的非人待遇进行的批判性研究找寻到的现实共产主义运动途径本身就从根本上体现了对资本主义社会非人道的奴役生活和极端个人主义地控诉以及对真正人的、自由与公正的生活价值地追求。社会主义是在改变旧世界,并使之更适合于人性的价值尺度上来衡量和展现地。”( [2], p. 132)正如柯尔施所说“社会主义,无论从其目的还是从其手段上说,都是一场实现自由的斗争。” ( [4], p. 91)“马克思的新哲学把唯物主义学说的逻辑奠基在“现实生活”范畴之上,强调“生活决定意识”而不是“意识决定生活”,因此马克思哲学是现实“生活”第一性原理而非抽象的“物质”第一性。马克思把社会主义置于现实生活的基础之上,所谓现实生活其主要内涵就是人们的物质生产生活,是无产阶级创造了全部物质财富但却丧失了对财富的所有权,无产阶级非人的遭遇决定了社会主义运动的价值维度就是无产阶级的解放和全人类的解放。”( [2], p. 133)

或许在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中经济发展与伦理道德始终是一对难于解决的深刻矛盾,在马克思一生的经济学、哲学研究过程中,他在研究经济学的同时从未忘记过对经济发展的终极目的是为什么的追问?在他对经济学研究的过程中,在他的全部著作中,包括《手稿》也不例外,始终贯穿着他对不合理的现实社会生活的道德谴责和对人类的道德关怀。其所展示的现实力量,尤其集中在对身在现实生活世界中的普通劳动者们悲惨的生存境遇和糟糕的精神状况进行道德谴责与伦理关怀。在《手稿》中马克思始终把经济学与哲学结合起来对当时的经济社会活动进行理论分析和研究,其中一直贯穿着从伦理的视角来分析经济和用经济的理论视角来分析研究伦理问题,二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马克思在‘第一手稿’中,以‘工资’、‘资本的利润’和‘地租’三个标题概述了古典国民经济学家们的重大贡献并揭示了其中所包含的深刻的哲学意义,即劳动异化和人的本质的异化。这种意义是古典经济学家们并未明确意识到而只有现象描述的,他们甚至把这种异化视为国民经济学努力追求的最佳理想状态,尽管同时又承认这是非人的状态。” [5] 在《手稿》这一重要著作中,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地伦理批判和人类解放地前瞻,从始至终充满了深厚的道义正义感以及强大的道德批判力度。从这一著作中,可以发现马克思为伦理学的发展奠定了新的理论认识基础,这是对西方传统哲学理论地全面改造,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伦理学的理论革命,从中也可以领略到马克思在伦理学研究上的方法论创新和理论创新。

马克思在他花费了毕生心血所从事的经济学哲学研究中渗透着很多经济伦理范畴的演绎,其间对非人道的资本主义经济活动与经济社会关系进行了伦理地关注、分析与批判,对置身其间的经济活动主体的伦理命运给予了深情地关怀。故而,笔者认为马克思的经济学哲学研究实质上带有深厚的内蕴的经济伦理色彩与性质。况且,经济学原本就具有关注经济活动的伦理维度,这在同时兼具“现代经济学之父”和“自由企业的守护神”的亚当·斯密的两部代表性著作《道德情操论》(1759)和《国富论》(1776)的学术思想体系中表现得尤为明显,“《道德情操论》所阐述的主要是伦理道德问题,《国富论》所阐述的主要是经济发展问题,在今天的观点看来这是两门不同的学科,前者属于伦理学,后者属于经济学。” [6] 然而“亚当·斯密本人把《国富论》看作是自己在《道德情操论》论述的思想地继续发挥,在《国富论》中所建立的经济理论体系,就是以他在《道德情操论》的论述为前提的。” [7] 他把经济学奠基于伦理学之上,在经济学学术思想和经济活动中都深切地内蕴经济伦理的纬度和价值取向,把经济学与伦理学相互分离同时又把两种学科思想融为一体,在某种程度和意义上可以说斯密为后来的资产阶级经济伦理做了思想理论的奠基性工作。马克思则是在古典经济学的末端,在《手稿》中开创性地直接把经济学和哲学(伦理学)研究结合起来,对经济学和伦理学思想做出了新的深刻阐释,为真正意义上的经济伦理学奠定了学科思想基础。因此,在这种意义上可以说马克思既是资产阶级经济伦理思想的批判者和终结者同时又是无产阶级经济伦理思想的奠基人。

3. 《手稿》异化劳动理论中蕴含的主要经济伦理思想

在哲学意义上的“异化”概念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和特定的发展阶段,主体通过自身地对象化活动产生出不同于主体自身、外在于主体自身的对立性结果,而且这个由主体自身对象性活动产生的异己的外在性结果翻转过来反对甚至奴役主体本身。其实“异化”概念本质上是一个历史性概念而且早已有之,直到黑格尔为止人们都还是在唯心主义哲学的角度上看待和使用“异化”一词的,是马克思最先在合乎历史的唯物的立场上对“异化”概念和现象做出了合理地解释与分析。

“异化劳动”(又称“劳动异化”)是马克思在《手稿》中首次提出的创造性概念。马克思在《手稿》这部重要著作中不自觉地站在唯物的历史的立场,他把生产劳动实践引入哲学领域以当时的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关系为现实出发点运用“异化”概念对传统的国民经济学和经济社会发展现实进行了层层深入地理论剖析,找寻到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关系本质异化的合理内核,开创性地提出了“异化劳动”这一科学概念进而独创性地建立起了“异化劳动”理论,在这种意义上“异化劳动”起到了经济范畴的作用。马克思继而利用“异化劳动”这个理论武器对当时以资本主义雇佣劳动为代表的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和社会关系进行了深刻分析,详细阐述了“异化劳动”的四个规定,也就是层层推进的异化关系,从根本上揭示了被资本主义工资掩盖的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实质,深刻论证了异化劳动所体现的实际上就是人的异化,由于劳动的异化使得人之所以为人的类本质与人本身之间相互疏离,由异化劳动导致了人本身的异化成为马克思深入思考异化问题的着力点。“异化劳动”科学概念地开创性提出,这在整个人类劳动学说史上产生了一个质的飞跃。

马克思运用“异化劳动”来概括私有制条件下雇佣工人同他所生产的劳动产品以及雇佣劳动本身之间的关系。在马克思看来劳动(自由自觉的活动)本身是人类的本质,但在私有制条件下却发生了异化。他用“异化劳动”的理论批判资本主义私有制度及其私有制度条件下雇佣工人的悲惨生活境遇,通过艰苦地理论研究努力探索能使雇佣工人摆脱处于异化劳动下的悲惨遭遇的可能性途径,指出工人阶级必须采取现实的共产主义行动,打碎私有制的桎梏才能使无产阶级(主要是以雇佣工人为代表)和整个社会获得解放。“在《手稿》中马克思通过批判性地研究,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经济学观点、哲学观点和共产主义观点。” [8] 他指出“宗教、家庭、国家、法、道德、科学、艺术等等,都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的方式,并受生产的普遍规律地支配。”( [9], p. 53)尽管,马克思在《莱茵报》工作期间的一些论文涉及到一些有关物质利益方面的讨论和分析,但是从未有《手稿》中把社会物质利益这些经济性因素与人类道德、人性问题和以雇佣工人为典型代表的人的生存状况与精神面貌紧密联系起来进行深刻分析和专门阐述,这在马克思的思想发展史上还是第一次。他第一次如此明确地有针对性地关注和研究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的现实社会问题特别是雇佣工人所从事的带有明显异化性质的劳动,马克思通过他首次创立的“异化劳动”这个理论武器对资本主义现实社会生活的“实然”和“应然”状态进行了分析。马克思的理论正是立足于社会实践,立足于人类社会实际生活的历史生成的立场,在批判旧世界的过程中发现了新世界的现实生成路径。

对“异化劳动”问题地分析是《手稿》中极其重要的理论组成部分,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蕴含了丰富的经济伦理思想,马克思在研究异化劳动问题的时候既阐述了劳动“应然”的伦理特质,还从伦理的角度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的劳动关系进行了审视。马克思认为,劳动应该是人的“自由的有意识的实践活动”,也就是说自由、自觉的活动才是人类劳动“应然”的伦理本质,同时它应该成为人们合理追求的道德目标和基本要素,而不仅仅是把它当作实现目的的手段。人在自由自觉的劳动中应当能够主动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在生产物质产品和改造自然界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实现人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并满足肉体与精神的双重需要。一个具有真正社会意义上的人,只有当他能够依据自己的意愿从事自由自觉的劳动时他才成为一个真正的“社会存在物”。然而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社会中劳动却变成了使人和人际关系畸型化的“异化劳动”,劳动丧失了其应然的伦理道德本质,马克思以唯物辩证的世界观为指导深入分析了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非人化的劳动关系,对异化劳动的起源、表现和后果等进行了全面深入地考察并给予无情地道德伦理批判。

纵观《手稿》的全部内容和整体的文本逻辑结构,马克思在写作《手稿》的字里行间始终渗透着、流露出深切的伦理关怀之情,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人道主义的伦理情怀在这个时期的马克思思想发展过程中占有主导性地位。伴随着马克思对人类社会发展历史和经济、哲学等多方面研究地不断深入他进一步发现,尽管伦理道德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有着深刻的矛盾,但此二者却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两个相互关联相互矛盾的重要方面,集中体现为:经济的发展为伦理道德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甚至可以说是具有决定性基础性作用,但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既对伦理道德的发展有一定地促进作用又会对伦理道德的进一步发展造成一定程度地冲击,与此同时伦理道德本身的发展又会在一定的程度上从正面或反面体现经济发展的规律。

应当看到,在《手稿》中马克思把经济理论与哲学(含伦理学)理论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在进行经济理论研究的过程中对以雇佣劳动者为代表的普通劳动人民群众等经济活动主体(人)给予了深切的伦理关怀,对资本家阶级进行了严厉地道德谴责和伦理批判,“同时,他在批判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带有道德评价的色彩。对错误荒唐学说地批驳,对剥削制度的义愤,无疑是一种高尚的情操,崇高的道德激情。从人类历史看,道义上的谴责往往是真理的先导,正因为如此马克思在《手稿》中也谈到了不少伦理道德问题”( [2], p. 131)其中蕴含了丰富的经济伦理思想也提出了很多有创见性的思想,并且自始至终他都一如既往地关注现实社会生活中的真实存在着的“人”(即广大人民群众)。笔者认为在某种程度和某种意义上可以说,马克思的全部思想理论研究都是为了实实在在的存在着的“人”(普通人民群众),也可说是为了全人类的解放和普遍幸福而作的具有开创性的前瞻性的理论探索与创新。因而对时下处于社会经济大发展以及社会制度、体制转型时期的中国而言,无疑《手稿》中所蕴含的经济伦理思想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时代价值。

4. 《手稿》异化劳动理论蕴含的主要经济伦理思想的现实价值

马克思曾对经济发展与社会道德进步之间的关系问题做过一些设想,他认为社会主义可能是通向人类解放的必由之路,更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合乎历史规律的必然结果和必经阶段,人类有可能在社会主义乃至共产主义发展阶段的社会中很好的把经济发展与道德进步和谐地统一起来。“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历史的继承性。” [10] 因此他认为社会主义应当而且必须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基础之上不断地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并以此来推动经济社会的持续进步,并且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推进道德进步,否则的话如果只注重发展经济而忽视甚至完全遗弃道德进步和人道主义,仅仅只是把经济发展建立在道德沦丧的基础之上,那么社会主义乃至共产主义都不可能真正地建立起来,也不可能实现真正合乎道德的经济社会进步。这些重要思想观点为我们现在和今后很长一段时间更好地进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体系与和谐的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具有重大理论指导和实践价值。

首先,马克思在《手稿》中认为社会主义应当把经济发展与道德进步和谐地统一起来的重要思想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全面建设和经济协调发展。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经济实现了由传统的计划经济模式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成功转型,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经济社会发展达到了新的高度进入了新的时代,与此同时在经济社会快速转型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诸多社会问题和深层次矛盾,经济发展与伦理道德进步出现了一些不协调的方面和环节,经济伦理思想方面产生一定程度的混乱对我国经济社会的稳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造成一些消极的影响,其中比较集中和明显的问题诸如: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高,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东西部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还比较突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民生领域依然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整个社会文明水平尚需提高,社会矛盾和问题交织叠加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与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太注重效率而忽视经济发展与道德建设的协调性一致性和不太注重经济社会发展的公平正义和普惠性有关,社会普遍存在经济伦理道德观念淡薄的问题,这些问题的更好解决既有赖于经济更好的快速健康发展也需要全社会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更加关注经济发展与道德建设的协调一致性,更注重经济活动的伦理维度,把经济社会的发展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价值目标更好地结合起来全面考虑。笔者在全面细致研读马克思《手稿》的基础上认为《手稿》本身所内蕴的丰富经济伦理思想对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这些问题地解决具有可资借鉴的有益启示与现实的时代价值。

其次,《手稿》异化劳动理论中蕴含的经济伦理思想有利于新时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原则更好地发展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马克思在《手稿》中从当时的资本主义经济事实本身入手一层一层的深入分析创立了“异化劳动”理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分析了资本主义经济社会关系,进而探究人的本质以期能够找寻到一条彻底扬弃异化回归人的自然、自由活动的应然状态的可能性现实途径,并最终提出了通过共产主义运动来实现人性的全面复归,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样一个崇高的价值追求和未来共产主义远大目标。马克思在整部著作的行文过程中和字里行间都对资本主义私有制进行深刻批判,对处于资本主义私有制异化劳动条件下的雇佣工人们饱含着深切的伦理情怀。故而,笔者认为深入全面的准确解读《手稿》中所蕴含的伦理思想尤其是经济伦理思想对于我们在新的时代和历史条件下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更好的发展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共同协调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好的理解和践行以人为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和价值追求相统一的经济社会发展之路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和现实的实践价值。

最后,《手稿》异化劳动理论所蕴含的经济伦理思想启示我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应该更加注重公平的制度建设和关注个人正当利益,努力消除异化现象。《手稿》异化劳动理论中所揭示的非人道的劳动关系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雇佣工人和资本家所处的对立性阶级地位和阶级利益的所决定的,然而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社会条件下客观存在的异化现象所反映的是必然和自由之间的矛盾关系并不是资本主义社会里存在的那种对抗性的社会阶级关系,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劳动和人的本质的自我异化正逐渐消失,但是由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道德建设过程中还存在着不尊重客观规律、无视人民的根本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诸多不道德的异化行为,这就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价值和市场经济道德建设过程中必须足够的重视并努力消除这些异化现象。

同时也启示我们,处于共产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思想道德建设最需要关注的就是正当的利益和公平的制度建设问题。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人们在追求个人正当合法权益的同时把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统一起来。对社会而言,在发展社会经济的过程中如何既要注重经济效益、发挥个体的创造性、大力发展生产力,同时又要考虑到社会最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维护社会公平最终实现全社会人民的共同富裕。在充分考虑到市场经济发展对道德进步的推动作用的同时又要重视避免市场经济活动带来的消极影响,这是由于市场经济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自发性和盲目性,因此我们在新时期的思想道德建设过程中既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机制的积极作用,又要尽量避免和化解其消极影响。应该加强与市场经济相关的反应合理经济伦理价值追求的法律制度和市场体制机制建设,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市场经济道德体系和公平制度的建设。

其实“以人为本”和“以人民为中心”是马克思社会实践和理论创造的道德原点,正是因为如此,今天中国的道德建设更需要以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尤其是经济伦理思想作为指导原则,根本着眼点应在于“以人为本”和“以人民为中心”努力追求实现“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地发展”和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基金项目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马克思主义经济伦理思想体系研究”(项目号:15BZX087)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J]. 党建, 2018(5): 4-10.
[2] 辛慧丽. 马克思伦理思想的本质与特征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上海: 复旦大学, 2009: 131-133.
[3] 参看[美]约瑟夫·P·德马科等, 编. 现代世界伦理学新趋向[M]. 石毓彬, 等, 译. 北京: 中国青年出版社, 1990: 12, 117.
[4] [德]柯尔施. 马克思主义与哲学[M]. 重庆: 重庆出版社, 1989.
[5] 邓晓芒. 实践唯物论的三重根——马克思《巴黎手稿》的再解读[J]. 长沙水电师院社会科学学报, 1996(1): 9.
[6] 杨兰, 金鑫, 李立元. 关于“亚当·斯密问题”的认识与思考[J]. 商业时代, 2011(6): 11-12.
[7] 《道德情操论》译者序言, 告读者[EB/OL].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0/0823/21/1814791_48258929.shtml, 2010.
[8] 中央编译局.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编辑说明[N]. 光明日报, 2010-01-12.
[9] [德]马克思.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0.
[10] 彭安玉. 论张謇的儒商本色[J].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2009(6): 128-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