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翻译原则探析
On Translation Principle for Chinese Xiangsheng
DOI: 10.12677/ML.2020.86125, PDF, HTML, XML, 下载: 606  浏览: 1,081 
作者: 张青青:天津商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天津
关键词: 相声翻译困境思考翻译原则Xiangsheng Translation Difficulties Reflections Translation Principle
摘要: 相声是一种讲求语言幽默的艺术门类。相声外宣不仅是艺术表现形式的弘扬,更是传统文化内涵的传播。本文首先从语言和文化的角度探讨相声翻译面临的困境,并就目前的趋势,提出关于相声翻译发展的几点思考。其次,着重对相声翻译原则进行了探析,提出“信达俗”翻译原则,旨在为未来的相声翻译提供借鉴。
Abstract: Chinese Xiangsheng is a kind of art that emphasizes language and humor. Xiangsheng publicity is not only the artistic expression, but also the promo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 This paper first discusses the difficulties faced by xiangsheng trans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anguage and culture, and puts forward some reflections on the development of xiangsheng translation based on the current trend. Then,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translation principles for Chinese xiangsheng, and creatively puts forward the principles of “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 and popularity”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xiangsheng translation in the future.
文章引用:张青青. 相声翻译原则探析[J]. 现代语言学, 2020, 8(6): 905-912. https://doi.org/10.12677/ML.2020.86125

1. 引言

相声是一种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传统民间艺术表现形式,已有百年历史。该艺术主要以语言为依托,所呈现的首要特征即幽默谐趣。不单是讲笑话逗乐,相声更多采用文字游戏、绕口令、语义双关、方言等多样化的语言手段达到幽默效果。因此,相声被视为是一种语言的艺术,一般而言,其讲究“说、学、逗、唱”。独特的“抖包袱”形式、逗趣故事等使得相声成为一种既通俗又极富内涵的艺术品类。然而,传统相声语言的英译研究是许多专家及学者为之困扰的一大难题。通过对相声翻译研究的回顾,不难发现,目前对相声翻译的研究很少,相关的文献大多来自中国学者,而国外学者在此方面的研究寥寥无几。其中,翟羽翔 [1] 以预设理论和关联理论为基础研究幽默语言及其翻译,通过分析,他认为语言预设和逻辑预设可帮助人们感知幽默,为研究语言的使用、英汉文化的异同以及相声的翻译提供了新的视角。采用认知语言学中的框架理论,于露 [2] 指出相声翻译讲求内容的“情景”和“语境”,认为“借助人类思维框架模式的普遍共性特征指导相声翻译实践,可以实现翻译理论的功能对等原则”。郝俊杰 [3] 采用目的论视角,在分析网络单口相声视频的字幕翻译的基础上,探究网络语境下“幽默”的翻译策略。基于韩礼德提出的语域理论框架,卢峰 [4] 通过分析相声实例,探讨正确运用语域理论以指导相声幽默翻译实践的途径,以及“达到语场、语旨、语式的对应和实现概念意义、人际意义和语篇意义的对等”。

从语用、认知框架等理论方面对相声话语进行的分析和研究,以及从语用策略或者所实现的幽默效果等方面的分析已然十分深入,皆为相声语言的翻译研究提供了不同的视角。但目前关于相声的翻译原则、标准问题尚未涉及,本文将明晰相声翻译的困境,继而引发关于相声翻译的几点思考,开创性地尝试提出相声翻译的原则,为相声英译研究提供新的理论指导方向。

2. 相声翻译之困境

中国传统相声极具价值且内涵丰富,是我国民间艺术的瑰宝,更有学者称其为中国语言中幽默元素之“集大成者” [5]。随着经济文化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国力以及国际地位的提升,在文化“走出去”战略背景下,中国相声走向国际艺术舞台终将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因此,相声英译研究尤为重要。但将相声译成其他语言的同时传递出同样的幽默效果十分困难,这亦是至今有关相声翻译文献稀少的重要原因。英汉两种语言分属于印欧语系和汉藏语系,字音字形以及修辞手段等均有显著差异,因此,两者之间存在一种非直接的对等关系。鉴于英汉两种语言间的差异性导致难以用其中一种语言诠释另一种语言本身的独特性,即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可译性”。

语言翻译如此,而本就是一门语言艺术的相声的翻译更是如此。概括而言,相声翻译面临语言层面的不可译和文化层面的不可译。

2.1. 语言不可译性

相声语言贴近生活,通俗易懂,带有浓厚的地方色彩,通常巧妙地利用语言本身的特点制造幽默诙谐的效果。相声中涵盖着许多不可译的语言因素,常见的有谐音双关、方言、绕口令、构词等,在此仅以谐音双关和构词方面为例进行说明。

2.1.1. 谐音双关

任何语言都有其独特的音系系统,无法被其他语言所替代。如即使是一个国家的不同地区,普通话、粤语、四川话等有时也无法找到完全对应的翻译。汉英两种语言存在巨大的差异,大部分中文发音在英文中无对应,因此无法翻译。

谐音双关指借助于音同或音近的条件创造的语言材料的联想 [6],使语言更生动、灵活,进而传递幽默谐趣的风味。双关是相声最常用的修辞手段之一,巧妙使用语言手段,有意使语句具有两种意思,达到“言此意彼”的表达效果,经典示例如下:

(锡钧、文华、马季《白骨精现形记》相声)

甲:“历史上这些女豪杰,有文有武,有的当了皇帝,有了当了皇太后。你们说我像皇帝哪,还是像太后呢?”

乙:你是太厚!

甲:“我是什么太后呢?

乙:你是脸皮太厚!

“太后”谐音“太厚”,正是由于两者读音相同,乙方将“太后”曲解成“太厚”,达到一种讽刺效果,使这个笑料妙趣横生。但在英文中,empress dowager与 too thick 读音并不相同,幽默效果便翻译不出来。

2.1.2. 构词

汉语是象形文字,英文是字母文字,因此汉英两种语言的构词方式截然不同。由于缺乏内涵与外延的等值关系,汉英文字之间无法实现内容与形式在字面与功能上相互转换的情况比比皆是 [7]。例如:

甲:好。再考你一个,一勾一勾又一勾,一点一点又一点,左一撇,右一撇,一撇一撇又一撇。

乙:你这什么乱七八糟的呀!

甲:你猜吧!

乙:这也是个字啊?

甲:哎!

乙:这字不认识。

甲:人参的“参”字繁写,上边三拐弯,底下一个人字,底下三撇。

(侯宝林《考字儿》相声)

该片段充分表现了汉字形义结合的特点,用诙谐幽默的语言描述了参字的字形特点。但倘若把该相声片段译成英文,未必能传递出同样的幽默效果,同样源于英汉语言间的显著差异,英文无法体现出字形间的语义关联。因此,对于英语为母语者的受众,在理解这则幽默上可能具有一定的难度,如若不加以备注阐释,就无法达到同原文那样的幽默意味儿,且现场的效果更无法相提并论了。

2.2. 文化不可译性

语言的意义深深植根于数万年前形成和创造的文化之中。文化不可译性根源于在译入语文化中无法找到匹配于原语文化的语境特点,翻译活动证明了人的思维方式的形成受到文化的制约。毫无疑问,不考虑文化因素的翻译是不可能成功的。

文化差异造成的困难主要包括:等值词空缺、词义冲突、语义联想和语用蕴含等。与中国其他文学作品翻译一样,相声翻译也必然会遇到这些困难。幽默与文化息息相关,文化不可译性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相声幽默的翻译。

3. 相声翻译之原则探析

翻译标准是翻译活动必须遵循的准绳,是衡量译文质量的尺度,是翻译工作者不断努力以期达到的目标 [8]。简而言之,翻译标准就是指译者在翻译实践中,做决定时所遵循的原则,也是翻译批评家评判译文好坏的准则。迄今为止,并未出现针对相声翻译行之有效的翻译原则。

3.1. 中外翻译原则的代表性观点

关于翻译的原则/标准,历来是众说纷纭,许多中外学者和专家都对翻译的原则和标准有过著名的论断。公元4世纪,东晋名僧道安将梵文译成中文,主张“案本而传,不令有损言游字;时改倒句,余尽实录也”,他推崇严格的逐字对译;唐朝名僧玄奘精通汉梵两种语言,他强调译文“既须求真,又须喻俗”,也就是说既要忠实、真切地反映原文的本意,又要通顺易懂;近代第一位系统介绍西方学术的启蒙思想家严复在翻译赫胥黎的《天演论》时,在其例言中首次提出了高度概括性的“三字论”:“信、达、雅”,“信”指忠于原文,再现原意。“达”指通顺畅达,表达明确。“雅”指文句生动,优美;1935年,鲁迅在《‘题未定’草》中提出“忠实、通顺”作为翻译的标准。他认为译者不但必须把原文作者的思想、感情全部传译出来,而且还“必须兼顾着两个方面,一当然是其易解,二则保存着原作的丰姿”。两者不统一时,他又主张“宁信而不顺”;1951年,傅雷在“《高老头》重译本序”中提出翻译应“重神似而不重形似;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傅雷提出“神似”;钱钟书提出“化境”;许渊冲的“三美”原则;刘重德的“信达切”等。

在国外,1792年,英国著名学者亚历山大·泰特勒 [9] 在《论翻译的原则》中,提出著名的翻译三大原则:1) 译作应保全原作的思想;2) 译作的风格和笔调应与原文的性质相同;3) 译文应和原作同样流畅;1965年,英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和翻译理论家卡特福德提出“篇章等值”原则;美国翻译家尤金·奈达提出“动态对等”(译文接受者和译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应于原文接受者和原文信息相同)理论;德国的凯瑟琳娜·莱斯、汉斯·威密尔、克里斯蒂安·诺德提出功能翻译理论。

以上列举的均是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翻译标准/原则的观点,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尽管我国翻译界在翻译标准/原则上很难达成共识,但现代人已将翻译的一般原则言简意赅地概括为公认的四个字:“忠实、通顺”。所谓“忠实”,指忠实于原文,译文必须准确如实地传达原文的内容,对原文的意思不能随意歪曲,也不能任意删减。内容除了指原文中所叙述的事实,说明的道理,描写的景物以外,也包括作者在叙述、说明和描写过程中所反映的思想、观点、立场和感情,还指对原文风格的如实传达;所谓“通顺”,指译文的语言必须通顺易懂,符合译语的表达规范。理想的译文应通顺流畅,避免生搬硬套,在深刻领会原文意思的基础上,尽量摆脱原文形式的束缚,选用符合译语习惯的表达方式,把原文地意思清楚明白地表达出来。“忠实、通顺”原则可谓是对严复“信达雅”的继承和改造,但远不如“精理微言”之“信达雅”鞭辟入里,更具说服力 [10]。“信达雅”作为翻译的原则历经近一个世纪的检验,表现出它强大的生命力。那么,该原则是否同样适用于相声翻译呢?

3.2. “信达雅”原则于相声翻译的适用性

根据上文相声语言的不可译性分析可见,相声是一种接地气的艺术,贴近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相声语言具有很强的口语化特征,用词通俗易懂,明显与“信达雅”中的“雅”字内涵无法对应,译文优美、用词华丽并不适合相声语言的翻译,反而对于传达相声的幽默效果背道而驰。下文将以央视中文国际频道CCTV 4“中国文艺”栏目郭德纲、于谦《败家子》相声选段所配英文字幕为例,试分析实现了“信、达”原则是否足以指导相声翻译实践。

例1

郭:买矿泉水呀,喝水

I’ll buy a bottle of mineral water.

于:喝水

Drink water.

郭:咱现在有钱了,谁还上院里喝水去

Now, I’m rich. Who will go to the courtyard to drink?

于:好嘛,净喝水管子了

OK, he used to drink from the tap.

该例中“去院里喝水”、“喝水管子”分别直译为“go to the courtyard to drink”、“drink from the tap”,虽然译文非常忠实(信)、通顺(达)地传达了原文的意义,但对于没有同样文化背景(中国八九十年代老百姓有在庭院喝井水以及用水管喝水的惯常现象)的外国人而言,并不能及时感受到原文欲传达的幽默效果。

例2

郭:一问就问出来了

I get the answer just by asking.

于:谁

Who ?

郭: 于谦有个妹妹

Yu Qian has a young sister.

于:我妹妹

My sisiter?

郭:异父异母的亲妹妹

Your sister of a different father and mother.

“异父异母的亲妹妹”直译为“Your sister of a different father and mother.”,这种表达有违现实逻辑,但中国人可理解接受并大笑,而西方并没有如此复杂的亲属关系,因此该译文并不能传递出与中文原文等同的幽默效果。

例3

郭:郑板桥还写了字了

Zheng Banqiao also wrote some words.

于:写的什么

What did he write?

郭:难得胡来

It’s good to be wrong.

于:胡来啊

To be wrong?

郭:正当中是乾隆皇帝御笔亲题的一副对联

In the middle, Qianlong emperor wrote in person a couplet.

于:写的什么呀

What did he write?

郭:司机一滴酒 亲人两行泪

Drunk driving makes the drivers’ family cry.

对于中国人而言,“难得糊涂”是清朝乾隆年间郑板桥传世的名言,“司机一滴酒亲人两行泪”是耳熟能详的交通警示标语,该段相声通过故意的错误表达(“难得胡来”)以及不符合现实时空的设计(清朝不会出现交通标语)制造笑料,而对于并无此相关情景背景或相关历史的外国人而言,只会感到茫然。两句译文虽传达了原文字面的意思,却未表达出幽默效果。

通过以上例子分析,可以清晰地看到“信达雅”三字原则并不能完全适用于相声翻译,但“信、达”是翻译需达到的基本要求。相声语言的翻译其实本质上等同于幽默语言的翻译。在翻译相声的幽默时,译者应当在充分理解原文幽默机制的基础上,努力跨越英汉语言障碍,以再现相声幽默效果为目标,选用合适的翻译策略,最大限度地展现汉语幽默所具有的诙谐情趣 [11]。总之,笔者认为,相声翻译应在忠实(信)、通顺(达)原则的基础上使译文再现原文的幽默。

3.3. 相声翻译原则之“信、达、俗”

相声最早的表演形式是在室外露天场所进行的以语言为载体的口头演出,是典型的民间活动。因此,最初相声也是以幽默谐趣吸引观众的眼球,博得掌声,当然这也是相声得以不断发展延续至今的根本所在。相声表演题材通常是以大众的喜好为取向,常见的有生活中小人物的自嘲与嘲他,也是当代剧场相声的明显特点。因此相声语言的翻译必然要通俗易懂,这就要求译者对于译文词句的编排选择上要尤为谨慎,不仅要要忠实、通顺,更要着力传达出原台词本身的逗趣风味。

郭宏安 [12] 先生写道:“译事三难:信、达、雅。信者,真也,真者,不伪也;达者,至也,至者,无过无不及也;雅者,文学性也,文学性者,当雅则雅当俗则俗也。”相声本就是一种雅俗共赏的艺术表现形式,但与其他语言艺术形式相比,相声突出的特点在于其扎根于草根文化,因此,严复“信、达、雅”中的“雅”字就难以体现相声翻译语言“通俗、逗趣”的要求,这里笔者创造性地选用“俗”字予以替代。何为俗?在此并不是庸俗不堪,污言秽语,难登大雅之堂。更多强调的是相声本身的诙谐可乐,着重于语言层面的通俗易懂与流行。其中,“信达俗”中的信(忠实):指意义不背原文,即译文要准确, 不歪曲,不遗漏,也不要随意增减意思,英文为faithfulness;达(通顺):指不拘泥于原文形式,译文通顺明白,英文为expressiveness;俗(幽默):指通俗流行,相声译文要简单易懂,用词贴近大众,逗趣,英文为 popularity,这里popular一词源自《新英汉大词典》对“雅俗共赏”词条的解释:suit [appeal to] both refined and popular taste。在传统相声英译中,以此三字翻译原则为指导,以直译翻译策略为主导,辅以意译和归化策略可有效传递相声语言的幽默感。下文,仍以央视中文国际频道CCTV 4“中国文艺”栏目郭德纲、于谦《败家子》相声选段所配英文字幕为例,旨在说明“信达俗”翻译原则的适用性。

例4

郭:这个妹妹在哪儿呢 我想啊 在非洲大草原住着。

Where is she? Let me think. She lives on the prairie in Africa.

于:那么远。

So far away!

郭:还是一个公主 阿伊土鳖公主

She is also a princess. Princess Woodlouse.

于:好家伙

Oh, boy!

“捧哏”、“逗哏”是对口或群口相声表演中必不可少的两个角色,其中“捧哏”通常指配合“逗哏”讲述故事情节发展的帮衬演员,经常会用一些语气词调解演出气氛或语言节奏,比如会采用一些承接逗哏的话,如“是吗?怎么呢?您给学学。”等等,有时也会常用一些拆包袱用语,如“好家伙。多新鲜啊。没听说过。去你的。”等等。本例中,译者根据语境将“好家伙”翻译为“Oh, boy!”,在直译的基础上采用了归化的翻译策略,口语式的表达不仅贴合译入语文化的语言表达习惯,并且形象生动带有幽默风味,该例将“信达俗”三字原则中的“俗”字展现得淋漓尽致,即上文说明的“通俗易懂且幽默”。

例5

郭:看看咱们的马桶多么的精致

Look at our toilet. So exquisite.

于:好嘛

Good.

郭:镶在墙上

It’s inlayed on the wall.

于:那怎么上啊?

Then, how can you use it?

郭:家里有人呐

I have servants.

于:干吗?

So?

郭:方便的时候来四个(仆人) 举起我来怼到墙上

If I want to use it, four servants will hold me up against the wall.

于:好家伙 纯粹作呢这是

Oh, my God! You are looking for trouble.

同样地,本例中也出现了传统相声捧哏一角常用的语气词“好家伙”,在此译者并未继续沿用前一片段中的“Oh, boy!”,而是根据语境译为英语口语中的惯用感叹词——“Oh, my God!”,相比之下该译文放在此处更加贴合语言氛围,简单形象,能让观众产生共鸣并接受。另外,“这不是吃饱了撑的吗您?”在此译为“You are looking for trouble.”,可以看到,译者在忠实表达原文本意义的基础上采用了意译和归化的翻译策略,在译入语文化系统中尽力找到了较为贴切的表达方式,不仅通俗易懂、形象生动,而且传达了诙谐的效果。

以上实例说明,倘若抛开传统“信达雅”三字翻译标准,将目光聚焦于相声语言的英译,会发现相声翻译要求在忠实通顺的基础上,更为重要的是达到通俗易懂、诙谐幽默的审美价值。因此,可见笔者上述提出的“信达俗”翻译原则适用于指导相声翻译实践。

4. 相声翻译之思考

总的来说,译者在翻译相声的时候一方面要考虑译文是否表达出了原文的意思,另一方面也要考虑是否达到了预期的幽默效果,兼顾两者这对大多数译者而言都是一种挑战。在“信达俗”相声翻译三字原则指导下,从现实的翻译实践来看,译者可考虑在发挥主体性和创造性的同时,是否充分结合了翻译的相关理论,最终能否更好地解决“抖包袱”这个问题,可以适当具体结合一些翻译理论如关联理论、对等理论等,译者需着力探究如何体现相声中的“俗”,并给出恰到好处的翻译。

其次,英译相声其实质是传播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当今Web 2.0时代以及新媒体形势下,相声外宣通过网络或电视等媒介会更方便、快捷。例如,央视中文国际频道CCTV 4“中国文艺”栏目为郭德纲、于谦《败家子》相声配以英文字幕全球播出,采用这种字幕翻译的形式,非汉语母语的观众便可即时接收中文相声的信息。在新媒体时代下,不同媒体工具的使用不仅能调和纯文字呈现的缺漏,相反,演员表演的可视化,可直接让观众感受到表演场景的气氛、情绪与感情,加上文字的补充说明,所传递的效果、意义相差无几。

最后,对于巨大的文化差异及语义空白等,或许可借鉴网络字幕组翻译海外影视作品的做法,在直译以及忠实传达原文含义的基础上,在屏幕上方加注解释或弹窗加注,既无损原语的语义,还有助于观众接受,不失为一种可借鉴之办法。

5. 结语

相声是一门语言艺术,相声翻译实质上等同于幽默的翻译,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巨大差异,应承认英汉之间存在不可译性。虽然相声翻译面临着一定困境,有些相声剧本属于不可译的范畴,但也有一些剧本可以很好地翻译。通过对相声翻译深入思考,可看到著名的“信达雅”翻译原则并不能完全适用于相声翻译。笔者创造性提出“信达俗”相声翻译原则,旨在为相声翻译提供借鉴。归根结底,译者在翻译原则指导下,需采取合适的翻译策略,再三斟酌、有所取舍,才能最大程度地实现相声幽默效果的对等。

参考文献

[1] 翟羽翔. 论关联理论视角下的相声幽默翻译[D]: [硕士学位论文]. 上海: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09.
[2] 于露. 框架理论对相声翻译的指导性[J]. 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0(6): 59-62.
[3] 郝俊杰. 目的论视域下的幽默翻译策略——以网传单口相声的字幕翻译为例[J].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14(28): 125-129, 159.
[4] 卢峰. 论语域理论视角下的相声幽默翻译[J].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5(20): 61-65, 80.
[5] 李寅飞. 相声语言的幽默元素体现[J]. 曲艺, 2016(5): 21-23.
[6] 陈奎彦. 同音词语别裁[J]. 攀枝花大学学报, 1995(1): 1-20.
[7] 张艳, 小荷. 中英幽默不可译性的原因分析[J].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7): 76-80.
[8] 方梦之, 主编. 译学辞典[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9] Tytler, A.F. (1790) Essay on the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 Edinburgh, Archibald Constable and Company, 2-4.
[10] 王振平. 翻译标准和“信达雅”[J]. 外语教学, 2000(21): 66-69.
[11] 侯丽香. 功能对等理论下汉语幽默英译探究[J].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7(6): 110-111, 116.
[12] 夏尔•波德莱尔, 著. 恶之花(插图本)[M]. 郭宏安, 译. 桂林: 漓江出版社, 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