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教学中人文素质教育培养探究
Research on Cultivation of Humanistic Quality Education in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DOI: 10.12677/AE.2021.111016, PDF, HTML, XML,  被引量 下载: 631  浏览: 1,005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沈庆丰, 李翠翠:空军航空大学航空基础学院基础部外语教研室,吉林 长春
关键词: 人文素质教育英语教学实施培养Humanistic Quality Education English Teaching Implementation Cultivation
摘要: 在当今文化多元化和信息化的新时代,高等学校呼唤真正的人文精神,更呼唤人文素质教育。人文素质教育既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手段,又是检验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准,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时代的要求,也是高校必须担负的历史使命。英语教学兼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特点,通过英语教学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英语学科发展的必要,是回归英语教育原点的需要。本文针对英语教学中人文素质教育培养进行探究,阐述了人文素质教育相关理论与英语教学的关系、英语教学中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施及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等。
Abstract: In today’s new era of cultural diversification and informatizatio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all for real humanistic spirit, and even more for humanistic quality education. Humanistic quality education is not only an effective mean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but also an important standard for testing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Strengthening humanistic quality education is the requirement of the times, and also a historical mission for universities. English teaching has both instrumental and humanistic features. Improving students’ humanity through English teaching is the need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of the English subject itself, and of returning to the initial point of English education.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cultivation of humanistic quality education in English teaching and expound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and how to implement humanistic quality education in English teaching to cultivate students’ humanistic quality.
文章引用:沈庆丰, 李翠翠. 大学英语教学中人文素质教育培养探究[J]. 教育进展, 2021, 11(1): 93-100. https://doi.org/10.12677/AE.2021.111016

1. 引言

人文素质教育是以提高人文素质作为主要目的和重要内容的教育,通过各种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学习培养,提高大学生的文化品位、气质、审美情趣、意志力和人文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进而深化和固化人文精神,从根本上提升大学生全面人文素质的系统教育活动。

2. 人文素质教育与英语教学的关系

(一) 通识教育视角下的英语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关系

英语教育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英语教育与通识教育的融合具有必然性和科学性。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必然具有人文性这一本质特征,这就意味着大学英语教育也是一种人文精神的培养。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是不能割裂开来的,文化教学必然要时刻渗透到语言教学中;反过来,文化教学渗透于语言教学中,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敏感度,强化语感,提高语言综合应用能力。将大学英语教学融入整个大学生通识教育中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从形式到内容的改变。面对国际竞争和国际合作的不断增强,大学教育承担着为国家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和适应现代化发展需要人才的重任,通识教育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必然要求,大学阶段的英语教育和英语通识教育应当积极探求课程体系及课程内容的科学性,使之与专业教育融为一体,力求真正起到陶冶心智及发散思维的作用,使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得到完美结合 [1]。

(二) 英语教学中人文素质教育的功能

人文教育强调人性教育,以完善人格为宗旨,以注重实现和促进个体身心和谐发展为培养目标。人文教育的功能就是“要把人文知识内化为人文素质,即通过知识传授和环境熏陶,使人类优秀的人文成果及其所蕴涵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人生态度、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内化为受教育者的品格、气质修养、处世哲学,使其能洞察人生的目的与意义,找到正确的生活方式” [2]。英语教育本质上是人文教育的一部分,在传播人文知识、启迪人文思想、培育人文精神等方面发挥着独特的功能。

1. 传播人文知识

英语既是一门语言学科,又承载着丰富的人文因素。英语课堂不仅是在传授外国的语言知识,也是在传播一种异域的文化,传播一种异我思维,英语语言及其承载的文化知识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它能影响个体的精神世界。2007年教育部修订的《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也明确指出:“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 [3]。因此,英语要把人文知识的传授融入到语言知识的学习之中。

2. 启迪人文思想

英语教学在启迪大学生人文思想、唤醒文化自觉等方面也有其独特的功能。跨文化的批判思维是英语教学启迪人文思想的有效方式。在欣赏异域文化的同时,更要注重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跨文化意识。中西社会、不同民族的不同的社会文化和思维方式往往通过语言表现出来,进而形成不同的语言结构。通过比较、分析这些不同的结构,可以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一种观察和思考世界的方式,从而更好地认同他人、理解世界。同时,英语文化教学中对多元文化的处理方式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态度和兼容并包的胸怀等。英语教学中培养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不是让学生一味接受某一特定族群文化的价值倾向,也不是单一地认同该文化的价值与行为规范,而是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在吸收其他民族文化过程中,要力求把外民族文化中的优秀内容纳入到本民族文化体系中,同时要对自身文化及其他文化有正确的认识和把握” [4]。多元文化教学的正确态度是,通过帮助大学生了解异域文化,培养判断和分析能力,妥善处理本族文化与其他文化的关系,并在多元文化中做出正确的选择。也就是说,在文化教学中,让学生在了解自己文化的基础上,对其他文化也有所了解,并能接受文化间的差异性,在理解和情感上确认、接受不同文化。这其中有基于差异的冲突,又有对差异理解上的认同,所以说“跨文化”教学中,冲突与整合是并存的。

3. 培育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指人类以人生、人性、人格为本位的一种价值意向,是从人的知情意出发,追求真善美,实现人的尊严、价值的过程和境界。语言学家乔姆斯基(Chomsky)曾指出,语言学习本质上是一种由内向外的(精神)培植和生长。英语的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深入了解和掌握英语的语言知识与技能,形成一定的语言运用能力,更要重视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语言学习本身是主体精神的培育,也是在构筑语言学习者的精神主体。英语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是一个内涵极为丰富的概念,既包括教学内容中所蕴含的人文知识的灌输,也包括教学环节中所弘扬的关怀人、尊重人、提升人的人文精神培养。因此,英语在对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 英语教学中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施

(一) 通过第一课堂塑造人文精神

第一课堂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主渠道,也是实施人文教育的主阵地,其有别于其他载体的突出方面就在于它的完整性、系统性和严密性。英语教学实施人文教育,履行对学生进行人格塑造、使学生精神成人的职责,必须充分发挥第一课堂的基础和核心作用,通过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与人文素养的有效融合,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整合的英语教学目标。

1. 强化课堂的人文观念

课堂教学作为英语教学育人的主要环节,必须改善传统课堂教学的错误思想,将人文理念贯穿于课堂教学之中。

1) 改变传统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的不足

传统英语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注重讲授、练习、输出等环节,这些环节还只是把英语作为语言学习的工具,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陈旧,注重语法,强调培养阅读能力,没有突出人文教育因素,严重影响了英语有效教学的进行和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因此,英语人文素质教育要将人文目标纳入课堂教学的目标,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

2) 要强化英语课堂与人文教育相融合的理念

英语教学并非单一的语言教学活动,其内容相当广泛,往往涉及不同的学科领域,蕴涵着深厚的人文思想。而且,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中外文化存在巨大差异,因此英语教学不仅要训练语言技能,还要介绍外国文化,寓人文教育于语言教学之中。因此,英语教学应倡导充分利用语言教学的自身优势将大学英语教学与人文教育有机结合,使英语教学与人文教育相得益彰,使学生学习不同的思维方式,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习俗和习惯,不但要向学生传授英语知识,培养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帮助学生了解和欣赏不同的文化,使知识与能力相互促进,并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科学观和人生观,提高思想认识水平,从而使学生在富于变化、轻松活泼的语言技能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在态度情感、人格气质、文学修养等方面得到提高。

2. 改善课堂教学方法

为了更好地在英语教学中对学生实施人文教育,英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重视教学中文化知识的传授,采用多种形式的文化教学方法。

1) 文化旁白的方法

文化旁白(culture aside)是传授社会文化知识的方法之一。它是指在进行语言教学时,就所读的材料或所听的内容中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教师见缝插针式地作一些简单的介绍和讨论。

文化旁白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教师可以充当解说员,也可以利用图片、实物等进行讲解,目的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读或所听的内容,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文化旁白也可以说是将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融为一体的方法。

2) 文化报告的方法

教师可以在每节英语课上,利用几分钟的时间举行报告活动,报告者既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还可以是校外专家,但要以学生为主,以便能够为学生真实地运用英语提供一个练习平台。例如,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历史上的今天”的专栏节目,组织学生就历史上的今天所发生的国内外的重要事情,在课内外广泛搜集信息,整理成口头英语报告。在每次英语课上的报告活动时间里,学生把他们自己整理好的英语报告口头呈现给同学。如果有必要,学生还可以在教师的帮助下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呈现。教师也可以把日历和教学的实际需要有机地结合起来,把每个月的中外节日作为专题,组织学生成立合作小组,分工查找相关资料,并在课堂上进行讲解、演示。这些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态度,加强跨文化意识。

(二) 通过第二课堂强化人文精神

现代英语教学方式中,英语教师和学生已不再满足于单一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开始投入到形式多样的英语第二课堂教学活动中。与第一课堂相比,英语教学的第二课堂更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更能实现学生思维的拓展、价值观念的重塑和人格结构的重组,更有助于从教育方式上凸显人文特征。

1. 英语第二课堂的重要性

第二课堂是英语教学体系中的重要一环,是第一课堂的有效延伸。英语第二课堂以其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多样化的形式契合了英语实施人文教育的要求,适应了学生个性发展的自我需求,成为英语教学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

2. 英语第二课堂的组织形式

1) 举办各类英语训练提高班

在第一课堂学习的基础上,英语教师有机地引导一些有强烈学习动机的学生,根据各自的英语需求,组织英语课外阅读、课外写作、课外对话等各类提高班;要注重突出学用结合,调动学生积极性,指导学生写英语日记、周记和各类作文,还可办黑板报、墙报、刊物等;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指导学生收听英语节目,组织学生进行英语对话和交流,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增强英语语感,等等。大学生通过多读、多写、多练,在提高英语应用能力的基础上,也能对英美国家的文化有更多的涉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

2) 举办英语文化节等活动

学校可专门为学生们设立一些英语的节日,目的是要提高大家对英语学习的兴趣,节日要有多种活动形式,如英语趣味游戏、英语歌曲演唱、英语小品表演、英文电影配音等趣味性活动,由学校有关部门主办、外语学院联合有关英语社团和俱乐部承办,各院系负责出节目,让学校领导、教师和学生都参与进来,营造“人人爱英语、人人学英语、人人说英语、人人用英语”的良好氛围。

3) 组建各类英语社团或俱乐部

社团和俱乐部是学生兴趣所在地,是学生发挥其主动性、想象力、创造力,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和协调能力的绝佳平台,当然也是其英语语言实践的有利场所。社团和俱乐部可围绕某个特定主题开展相应活动,并聘请外教和骨干英语教师作为特邀嘉宾予以指导。

(三) 通过第三课堂历练人文精神

1. 英语第三课堂教学概述

校外社会实践向来被称为高校的“第三课堂”,这个课堂既是求真的过程,也是获得体验、熏染感情的途径。大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既可以检验、应用所学知识,又可以开阔视野,锻炼各种能力,从而提高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达到文化重建自我与社会本质要求的统一。因而,走出校门投身社会实践活动,让各种人文知识积淀接受社会现实的检验和磨砺,有助于内化到精神世界,促进其人文素质外化为行为。

2. 英语第三课堂教学实施的策略

英语教学实施第三课堂的人文精神历练,主要应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1) 借力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

当前,高校普遍进行“三下乡”等各类社会实践活动,英语教学要将其教育的目的与各类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在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中融入英语社会实践的因素。例如,“三下乡活动”不仅仅是为了给农村的父老乡亲带去欢声笑语,更是为了了解农村英语教育现状,坚定自己投身农村教育事业、感恩回报社会的理想信念。

大学生可以应用自己的大学英语知识,教同学们标准的英语发音、学唱英文歌曲、玩有趣的英语小游戏以及英语单词的记忆方法,让农村学生接触到新的教学方式,体验到英语学习的乐趣。在活动中学会感恩,感恩父母、感恩学校、感恩老师、感恩他人,在这个过程中,使志愿者心灵受到涤荡,找回内心最真的情感,激励青年志愿者努力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为将来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做好准备。

2) 合理借助网络进行英语教育

在当代,随着以计算机、通信技术和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电子信息网络在全球的高速发展和日臻完善,网络早已不只是一种简单的信息传递工具,它参与了现实社会生活的构建,为人们塑造了一个新的社会生活环境,使人类正在踏入一个新的实践空间——网络空间。

英语教学的真正目标,不是去掌握语言,而是去实践语言,应用语言。因此,英语教学的社会实践活动,必须符合英语的语言文化教育规律,又能够付诸实施。英语教学要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创设英语学习的语言氛围,与西方社会的文化“直接连线”,最大限度创设大学英语的真实实践环境。同时,英语教师加以正确的引导,既提高了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提升了他们的跨文化能力。

4. 英语教学中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一) 英语教学中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策略

1. 树立正确的理念

在英语教学中统筹规划、实施人文教育时,首先需要明确: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有层级之分,其首要的基本任务是引导学生掌握英语语言知识、提高英语语用能力,使知识与能力相互促进、共同提高,而其最终目的是提高包括英语综合素质在内的自身综合素质,适应社会发展,并服务于社会,而不仅仅是通过考试拿文凭,否则就会本末倒置,急功近利,往往到最后连考试都通不过。这样,不仅不会在英语学习方面真正有所作为,而且难于达到大学教育对学生的学术要求,更勿论获得和谐健康的全面发展,真正享受大学生活的快乐。

2. 英语教师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教育者的人文素质决定了人文素质教育的成败。要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教师必须做到以下两点:

一是教师的德行。德者,立身之本也。这种德行上的规范对于教师更高更严格,因为他的所言所行对于学生的影响是相当深远的。所以教师必须是怀着满腔热情,带着为社会和国家培养栋梁之才的崇高使命感,对学生包含深情,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只有这样他才能够精神饱满、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工作当中。同时也只有这样的老师也才能感染他的学生,让学生感受到他的人格魅力。

二是教师的才学,包括本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其他领域的知识,包括政治、经济、科技、历史等,还有教育教学管理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英语教师不仅应该精通西方文化知识,而且还应当对中华文化有较深入的研究,以便能够在这个全球化的世界中充当东西方优秀文化的传播者。

(二) 英语教学中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方法

人文教育的方法重在定性,强调体验,并且与特定的文化相关联,着眼于情感的潜移默化 [5]。英语实施人文教育的有效方式方法,既要学习借鉴人文教育的一般方法,又要结合英语教育的自身特点,主要有以下三种:文化阅读法、理性思维法和环境感染法。

1. 文化阅读法

英语阅读教学泰斗梅仁毅曾在《得阅读者得天下》一文中概括了阅读的四大好处:“一是通过阅读,可以遇到很多单词,词汇量由此上升。二是通过阅读,可以看到很多好的用法,学习者的口语表达能力由此丰富。三是通过阅读,可以学到很好的句型,学习者的写作水平可以得到很大提高。四是通过阅读,可以丰富学习者的知识结构,理解水平也可以由此提高。”并强调:“读简易读物对打好英语基础极有作用,要多读。一是数量要多,至少要读四十本。二是要重复读,选出十至十五本,读三遍,读到许多问题印在脑子中。设想一下,别人能用一千五百到两千词写出几十本书来,如果我们能把这些表达方式掌握住,能够表达多少内容!” [6]

教学经验反复证明,在促进英语学习者有效交流、提高综合文化素养的众多办法之中,学习英语文学经典,倡导文化阅读是其中最有效的途径。苏霍姆林斯基(Suchomlinsky)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学校教育的缺点之一,就是没有那种占据学生的全部理智和心灵的真正的阅读。没有这样的阅读,学生就没有学习的愿望,他们的精神世界就会变得狭窄和贫乏” [7]。著名英语教育专家刘润清教授(2003)结合自身经验告诫我们,“读原著才是英语教育的开始”,因为大部分经典都出自“语言大师”之手,保留了“原汁原味的西方社会背景、风俗习惯、法律制度、宗教信仰、伦理道德、人情事理、自强精神,以及如何开玩笑,如何带来幽默效果” [8]。因此,英语教学要设法在文化阅读中投入更多的精力,选编文化阅读资料,引导学生与伟大的心灵进行对话,甚至在课堂上也要不断渗透,着重克服当前各类快餐文化和功利思维的影响,创造宽松的阅读氛围,坚持实施文化教育,完成对大学生心灵的滋养。

2. 理性思维法

人文精神是体现人本质属性的精神,它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追求完善,体现人的价值和尊严。英语作为跨文化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在运用中西比较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大学生在学习英语、了解中西社会的同时,必须树立辩证思维和开放思维。一要树立辩证思维。大学生学习英语中树立辩证的思维,就是要全面地认识西方社会,既要看到其先进性,又要看到其弱点。二要树立开放性思维。增强开放意识是克服个体和群体相互封闭封锁、加强沟通交流的有效方式。要有一种容纳异端、海纳百川的开放精神,要善于见贤思齐,博采众家之长,实现自我的不断发展。

3. 环境感染法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一部分,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更重要的是,语言是文化传播的载体并积极地反映文化,文化教育是英语教学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英语在教授英语语言的同时,把文化教学引入英语教学中,融入精神文化和情感文化,不但丰富了教学内容,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大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对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 英语的精神文化感染

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学习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国英语大家吕叔湘先生指出:学英语而不懂其文化,等于记住了一连串没有实际意义的符号,很难有效地加以运用,而且每每用错。而高级阶段的文化因素教学主要在精神文化的层面。因此,英语教学中,必须帮助学生领悟语言中的文化核心——精神文化 [9]。一是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文化教育渗透。英语课堂教学是进行中西方文化意识培养的重要路径,要在课堂上纠正过多地强调语言知识的传授,而忽略文化知识的渗透的做法。英语教师要精心选择具有典型的文化代表性、反映英语国家的风土民俗的材料,充分挖掘教材当中蕴涵的文化意识内容,注意补充有关文化语境的课外材料,增加其英语背景知识,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学生在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了解和体验英语国家的文化,提高他们的语言文化意识,开拓学生的文化视野。二是拓展精神文化的传播途径。除了课堂教学之外,英语教师更应该用好课外的时间,精心设置学习环节,通过多种途径来进行精神文化的了解。例如,利用网络、电影等形式向学生介绍异国风土人情和文化习俗,在英语角活动中专设英语国家文化方面的话题,引导学生多渠道搜集分析综合文化信息,利用校园广播等渠道在课余时间播放英文歌曲、西方文化背景的介绍,等等。

2) 英语的情感文化体验

目前我国英语教学效果不够理想的重要因素之一是英语教学对情感因素的忽视造成的。英语教学中的情感现象是丰富而复杂的,这种情感现象源自于教师的情感和学生的情感,也与教材中蕴涵的大量情感因素密切相连。认识和发掘教材中蕴涵的情感资源,使师生通过教学与教材进行情感互动,对于提高教学效果、优化教学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教材、学生是英语教学中互相依存的三维关系。英语教学中所牵涉的情感因素必然与三者相关,即教师情感、教材蕴涵的情感、学生情感 [10]。一是发挥教师情感的引导。英语教学中,教师构成了认知信息和情感信息流动的动态网络的一极,教师情感对整个英语教学质量有着不可言喻的重要性。教师在教学中应以自己饱满的激情、积极的情感来发掘教材感情、感染学生,以促进学生的语言学习,尽量消除消极情感对教学带来的不利。二是激发学生情感。研究表明,积极情感如自尊、自信、移情、愉快等能创造有利于语言学习的心理氛围,而消极情感如焦虑、害怕、紧张、沮丧、怀疑、厌恶等,都影响语言学习潜力的正常发挥。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在深入了解学生个体的心理需求的基础上,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身处地地考虑学生的所想、所欲、所求,重视学生情感的表达,以真诚、接受、同情、理解的态度对待学生,与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更有效地教学。同时,还要摆脱目前这种师生缺乏情感交流的沉闷的课堂气氛,通过教师的生动讲解和情感态度,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以学生积极参与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课堂激发学生对教学过程本身发生兴趣,产生内在的学习动机。三是注重发挥教材资源的情感因素。教材是教学中人化了的物,反映了人类实践活动和认识成果,体现了教育者的意志。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出现的各种喜怒哀乐的情感体验必定会在教材中留下相应的情感印痕。英语教材中多见显性情感因素。一般通过英语语言文字材料、直观形式材料如图片等给人以直接感受。教师要从情、知两方面对教材内容进行处理,将思想性与情感性有机地结合起来,使静态的教材变为动态的教材,使学生形成对教材内容的情感认同,才能提高英语教学活动的效能,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和谐的发展 [11]。

5. 结语

总之,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培养符合教育方针要求的人;就是培养满足现实社会需要的人;就是培养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有效使用期长的人;就是培养具有较高情商和较好综合素质的人;就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为了让学生主动发展,需要我们的英语教学给学生“松绑”,要改变传统教育课程“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旧三中心”,建构“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以实践为中心”的“新三中心”,发挥学生在认识自我、改造自我、发展自我过程中的自觉性、自主性和能动性。

基金项目

本研究受到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资助,课题编号:GH181075。

参考文献

[1] 肖志伟. 语言的人文性: 英语教育与大学通识教育的接口[J].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32(3): 111-112.
[2] 王素萍. 人文知识内化是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途径[J].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0, 22(5): 15-17.
[3]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英语课程要求[M]. 上海: 上海英语教育出版社, 2007.
[4] 席风. 英语教学中人文教育探析[D]: [硕士学位论文]. 济南: 山东师范大学, 2008.
[5] 吴小英. 大学人文素质教育新论[M]. 杭州: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3.
[6] 姜伟. 站在17位英语名师的肩膀上[M].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8.
[7] 苏霍姆林斯基. 给教师的建议[M]. 杜殿坤, 译.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8] 刘润涛. 漫长的学习道路[J]. 外国语, 2008(4): 7-14.
[9] 艾军. 精神文化引导下的英语文化教学策略[J]. 吉林教育学院学报, 2013(6): 47-49.
[10] 卢志君. 英语教学中的情感因素[J].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 2006(5): 125-128.
[11] 范琳, 刘振前. 从情感维度上优化英语教材内容的实验研究[J]. 英语教学, 2005(6): 57-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