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结构性问题及举措研究
Study on Structural Problems and Measures of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of Compulsory Rural Education in China
DOI: 10.12677/ASS.2021.102036, PDF, HTML, XML, 下载: 426  浏览: 1,619 
作者: 王 曼:河南理工大学应急管理学院,河南 焦作
关键词: 农村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五大发展理念Rural Compulsory Education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Five Development Concepts
摘要: 乡村振兴最终要靠人才,而人才的培养要靠教育。推动义务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新目标,义务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基础性阶段,农村义务教育作为我国义务教育的主体部分,其育人质量的提升对实现乡村振兴、促进教育公平、实现教育扶贫都具有重要意义。新时代的农村义务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要与新时代的发展理念相融合,本文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从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的角度分别阐释我国农村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及表现出的结构性问题,并提出相应的举措建议。
Abstract: Rural revitalization ultimately depends on talents, and the cultivation of talents depends on edu-cation. Promoting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is a new goal in the new era. Compulsory education is the basic stage of talent training, and rural compulsory education is the main part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The improvement of its quality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realization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the promotion of educational equity and the realization of education poverty alleviation. The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of rural compulsory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should be integrated with the development concept of the new era.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Five Development Concepts”, this paper explains the connotation and structural problems of the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of rural compulsory education in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novation,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green development, open development and shared development, and 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文章引用:王曼. 我国农村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结构性问题及举措研究[J]. 社会科学前沿, 2021, 10(2): 239-246.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1.102036

1. 引言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党的十九大从新时代出发,立足基本国情,提出了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2019年7月召开了第二次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进入到全面提高育人质量阶段,义务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成为教育发展在新时代的新要求。提升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质量,让贫困地区学生接受有质量的教育,是促进教育公平,实现教育扶贫的有效途径,是推进城乡一体化,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基石。

关于促进农村义务教育的质量提升,国内学者早已有广泛的关注。从研究内容上看,多是集中于师资建设、财政经费、办学形式、信息化建设等方面的研究。如:葛文双 [1]、蹇世琼 [2]、邬跃 [3] 等人从政策层面对我国的地方公费师范生、银龄讲学计划、特岗计划等政策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关对策。应当如何建设稳定高效的师资队伍,赵明仁认为首要任务是提高农村教师的留存率 [4],秦玉友提出应从供给侧进行改革,提高优质师资供给的可达性 [5],姜涛从需要层次理论出发,提出我国农村师资建设应走从上至下的需要满足路径,在培养、招募、就职的全环节做相应制度的设计,最大程度实现农村教师发展需要,并反哺农村教师 [6]。在办学形式上,众多学者聚焦于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发展,它具有保障偏远地区儿童接受优质教育的独特优势,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观,一是要变被动依靠外部环境为主动向内寻求内生性发展 [7],二是要对其办学质量进行发展性的增量评价 [8]。此外,还有安晓敏、赵丹等诸多学者提出应提倡建立区域农村小规模学校联盟 [9],构建起经费、设施、师资、管理、课程教学、文化等资源共享的集群发展模式 [10]。在财政经费上,陈坤基于相关政策文本提出我国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体制的顶层设计要因地制宜、加大中央和省级转移支付力度、进一步推进城乡教育投入一体化并激发地方政府教育投入积极性 [11],谷宝柱提出我国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改革应增加国家对教育经费的投入总量并提高义务教育投入比例,同时应建立专业的第三方监督机构 [12],朱文辉 [13]、林涛 [14] 对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进行了研究,除了完善相关的制度设计和落实监督保障责任外,还应化解并防范新增义务教育债务,落实“以省为主”的新机制。在信息化建设方面,雷励华提出信息技术是变革农村教育系统的内生变量,关键在于一要构建适应教育信息化2.0时代人才培养要求的农村教育新生态,二要在教育信息化2.0技术的支持下实现发展重心下移 [15]。赵磊磊认为校长的信息化教学领导力是影响学校教学信息化成效的关键因素,应在动态的教育变革之中使其不断提升 [16]。李华等人通过调研指出贫困地区教育信息化存在硬件建设不足和应用能力欠缺两大问题,提出了打造县域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建设符合本地学情的校本资源库、培训与教研携手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发挥好乡村学校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建议 [17]。张伟平等人针对教育信息化建设中重建轻用、重硬轻软、重物轻人、重教轻学的问题,提出了共同体模式、“双师”模式和数字资源模式三种教育信息化实践模式 [18]。

总之,已有文献从多个视角探讨了农村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但是鲜有文献从新发展理念的角度进行探讨。本文将从“五大发展理念”的角度出发,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个方面分别阐述我国农村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途径。

2. 农村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涵

2.1. 创新是农村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在动力

一是要注重激发学校内部主体的创新潜力。一方面要激励农村教师发挥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通过精准分析本校学情,创新教学方法,大胆探索优秀教学模式,融合传统与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要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和激发学生自身的积极性和创新意识,注重全面发展。

二是促进农村学校自身的变革与转型。找准自身定位,合理规划学校发展目标与实施路径;发掘具有地域特色、本民族特色、本校特色的学校形态和教学管理模式;重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三是加强政府、社会、学校多环节、多方面的协同合作与改革创新。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三方联动机制,一方面要注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相关的体制机制创新,建立健全农村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拓宽农村薄弱学校经费来源渠道,改革完善经费管理制度、义务教育资源倾斜制度,促进农村地区教育资源及配套设施的合理配置,改革完善农村教师选拔聘用及职称评审制度,依法保障农村教师的权益与待遇。另一方面要创新农村义务教育公共服务提供方式,鼓励多元化的教育公共服务供给及管理模式,进一步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拓宽优质教育资源的征集和传播渠道,创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模式。

2.2. 协调是农村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将协调发展理念寓于农村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之中,是解决其中不均衡、不协调问题,弥补短板和薄弱环节,推动农村教育从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发展的必然要求。

农村义务教育的高质量发展首先应与各项宏观政策制度相协调。义务教育发展中的各项制度并不是独立作用的,新时代的义务教育应与区域协调、精准扶贫、供给侧改革相结合,促进教育事业与经济发展相协调,推动经济与教育共同发展、相互促进 [19]。根据区域发展状况,合理规划农村学校的空间布局,因地制宜抓好薄弱学校建设,提升财政投入的使用效率,加强农村教育层面对地方发展的帮扶作用,深化农村教育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供给层面完善义务教育资源供给机制,提升办学质量,满足不同层次的教育需求。

农村义务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也要求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协调。在教学育人方面,避免“唯分数论”等“重智轻德”的不协调现象,开展素质教育,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 [20]。在教育资源方面,将国家规定课程与农村家庭的教育需求相协调,与当地特色相协调;完善校园基础设施建设,融合传统教学方式和现代化教学设备;改善偏远地区中小学住宿环境,加强农村小规模学校和寄宿制学校建设;优化农村教师资源配置,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完善农村教育信息化建设,引入优质教育资源,弥补农村学校教师资源不足。

2.3. 绿色是农村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使命延展

绿色发展理念强调了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中的生态文明建设,引领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回归到人与自然的本原。一是在校园创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文化环境,营造健康、自然的学习氛围,其中既包括校园环境的绿化、硬件设施的环保达标和食品卫生的安全健康,也包括积极乐观、奋发向上的校风、学风建设。二是注重在教学中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架构绿色教育课程,开展绿色教育活动,培养学生在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方面的绿色理念,践行可持续发展教育。三是着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教育治理体系,整治教育管理系统中贪污腐败、弄虚作假的不正之风,守护教育领域的“绿水青山”。

2.4. 开放为农村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拓宽路径

开放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 [21]。农村义务教育和城市相比,本就存在教师资源匮乏、硬件设施短缺等先天不足,开放发展理念要求农村薄弱学校与优势学校建立联系,加强义务教育跨校、跨区域的帮扶和合作,发挥优势学校的辐射作用,缩小地区差距;加强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提供开放的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平台;突破地域局限,建立农村教师和校长在校际间交流学习的桥梁,完善农村教师培训进修制度;扩大师范生志愿者队伍建设,带动和提升受援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及管理水平。用开放的格局带动农村义务教育更高质量的发展,以更高质量的发展拓宽农村义务教育的开放路径。

2.5. 共享是农村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理念先导

共享是促进农村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公平性的体现,将共享作为农村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理念先导和践行标准,对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升农村义务教育质量有重要意义。教育资源共享包含了财力、人力、物力等多方面资源的共享,教育主管部门应在政府引导下充分调动各种社会力量,构建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因地制宜构建教学共同体,提高薄弱学校教育水平。一方面,共建是共享的前提,要实现共享,先要完善农村地区教育必需的信息技术和基础设施,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发展“互联网+教育”,借助互联网开放共享的优势使落后地区也享有优质教育资源,为农村,尤其是偏远地区义务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服务。另一方面要求线下教师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能力,尤其是农村和落后地区的教师,需要积极主动的转变教学方式,结合实际情况开展“双师”教学模式,合理运用信息化教育资源,充分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作用,实现高质量的“共享”。

3. 我国农村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结构性问题

3.1. 农村义务教育创新发展的结构性问题

一是制度创新有待深化,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向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支持不足,保障机制不健全。优秀的人力资源保障是提升教育质量的基础,农村地区,尤其是贫困偏远等薄弱地区的教师在工作环境、薪资待遇、生活补助、职称评定等方面与城市差距较大,使得很多农村学校依然存在优秀教师和管理人员流失量大、老龄化的窘境。充足的财政经费投入是教师生活和硬件设施配置的根本保障和支撑,义务教育在整个教育投资中所占的比例偏低 [22],在生均公用经费、基建经费、教师薪资等方面依然存在着较大的城乡和县域差距 [23],相关的监管机制不健全,严重影响了农村中小学生的在校生活和教育质量。

二是技术创新有待加强,为农村地区学校,尤其是贫困边远等薄弱学校共享优质学习资源突破技术障碍。2020年初疫情期间,在“停课不停学”的号召下,线上教学成为了唯一的上课方式,各地区逐渐启动名师录课、直播上课、电视授课等方案,这也暴露出了很多农村学校设备短缺、网络信号差、没有在线教学经验等问题,线上教学难以保障,共享优质的教育资源更无从谈起,“双师型”教学模式也无法顺利展开。

三是教育观念有待革新,重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脱节。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心理敏感、性格养成的关键时期,家庭教育职责的缺失不利于孩子心理健康发展和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3.2. 农村义务教育协调发展的结构性问题

一是重智轻德的不协调现象依然存在。传统的教育观念里,“学而优则仕”,学生接受学习教育主要不是为了使内心充实且品性完善,而是为了赢得更高的社会地位,其中所渗透着的教育的功利主义价值取向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教育理念。在农村地区仍旧大量采取老师全程讲解为主的传统灌输式教学方式,教师照本宣科,片面强调考试重点,将成绩视为学习效果及教学水平的评判标准,以成绩为依据划分重点班与非重点班的学校不在少数,德育课程依旧流于形式;学生死记硬背,课业负担重,身体素质下降,心理承受能力差;家长将升学率、教师资质作为择校标准,争相把孩子送入重点学校、重点班级,这些都违背了育人的本质。

二是农村学生对高质量义务教育的需求与教育资源供给之间仍有不协调问题存在。尽管政府一直在不断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扶持力度,但依然无法尽数满足农村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际需求。首先表现在部分地方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落实不到位,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不充分不均衡,城乡办学标准不尽统一,边远及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得不到保障,办学设备设施陈旧不足,缺乏必要的辅助性教学场所,地方教育部门监督问责机制不健全,督导能力弱,问责困难。更为直接的是表现在农村教师资源的不协调,尽管国家相继出台一系列政策支持更多特岗教师、免费师范生、支教教师等投入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中,但相对于城镇现代化的教学条件、便捷的交通及较好的生活环境,农村地区新进教师因不适应农村环境、薪资待遇无法满足等离职的现象仍长期存在。也有很多年轻教师将考取农村教师编制作为避开城市学校教师招聘激烈竞争的途径,一些在职教师到农村地区支教也只是为了满足到期后可以评职称或评优评先的要求,这些教师都并不能为农村义务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提供长久支持。

3.3. 农村义务教育绿色发展的结构性问题

绿色发展首先是安全健康的发展,是农村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础。近年来,校园食品安全备受关注,自2011年起国务院便启动了“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但在实施过程中,多次出现了营养餐变问题餐、套取营养餐资金事件。教育部与多个部门联合出台了一系列规定以保障学生在校的用餐安全,但也并没能够遏制此类事件的发生,辽宁某小学被指用洗衣粉清洗学生餐具,江苏省某县中心小学多名学生食物中毒,江西省某县多所中小学被曝提供霉变过期食物……学生用餐屡次出现问题,可见校园食品安全依然存在监督管理上的漏洞。此外,还有教室甲醛超标、工业废品制成校园“毒跑道”等校园硬件设施不合格的事件时有发生,种种问题依然有待追根寻源,整改完善。

绿色发展是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生态化的表现,农村比城市拥有更丰富的自然生态环境资源优势,更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绿色背景,但在我国长期以来的课堂教学中却缺乏绿色发展与教育理念的深度融合。教育中缺乏环境育人的自然本色,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人翁地位被淡化,资源环境国情教育及生态价值观教育流于表面。在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过程中,由于学校食堂监管不严或部分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造成食物浪费等现象,都违背了绿色发展理念。

3.4. 农村义务教育开放发展的结构性问题

为弥补农村优质教育资源的不足,我国不断拓展农村义务教育的开放路径,基于各种网络平台的线上教育资源成为弥补农村学校校际差距、区域差距的主要方式之一。尽管在线教育已经发展多年,但是由于农村教育条件本就存在一些先天不足,部分薄弱学校依然存在位置偏远、网络信号薄弱等问题,无法正常获取到网络在线课程,疫情期间“停课不停学”,许多省市的农村地区由通信设备短缺、网络信号差等问题带来的学习困境便更加突出,被网课“漏掉”的学生不在少数。另一方面,尽管城市相对拥有更加充足的优质网络教育资源可供农村地区中小学生共享,但是具体到农村地区的内容并不多,很多教育资源使用的教材版本与农村地区不同,课程内容无法同步,学生无法长期跟随学习,并且网络课程讲解普遍较为浅显,更新周期较长,使得部分农村地区学生的课程学习进度较慢,区域差距更大。

3.5. 农村义务教育共享发展的结构性问题

在共享原则下实现教育公平。一是地方义务教育管理部门缺乏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整合,共享观念不足,缺少适合当地学生学的配套网络学习资源,一方面部分农村教师教学思想较为保守,习惯了传统的教学方式,缺乏使用网络平台学习和分享更优质的教学资源的意识,另一方面,很多优秀的教育工作者仅仅专注于当下的教学工作,很少将自身教学经验转化为可供他人在网络教育平台进行学习的课程资源。地方教育管理部门缺乏对优秀教师资源和优质教学资源进行开发整合和对接协调,使优质教育资源缺少有效流通,同时也缺少对教育资源系统科学的分类和管理,缺少适合地方学生共享的配套的教育资源。二是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平台缺乏培训及维护人员,在网络化教育公共服务资源共享体系的构建上,也有一部分主管部门出于节约成本投入的考量,并不愿意对此进行持续性的投入与保障 [24]。使得学校信息化的技术设备得不到充分的利用,优质的网络教育资源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

4. 我国农村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提升策略

4.1. 激发农村学校内部主体创新发展潜力,加强制度保障

一是要激发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内部的自主创新,促学校自身的变革和发展。农村教育部门应因地制宜,探索有利于区域内中小学高质量发展的模式,提高学校自主发展的积极性,将学校自身作为发展的着力点,校长及管理人员应敢于因地制宜创新管理方法,寻求适合本校的、更高效、更有特色的发展路径,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改进教学方法,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技术和手段,充分利用网络教育资源,提高教师水平,提升教学质量。

二是要加快制度创新,为农村义务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在义务教育的改革发展中,政策的制定要坚持向农村地区,尤其是贫困、偏远、薄弱地区的学校倾斜,尤其是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以及教师与人才的聘用、职称评定、薪资待遇、生活补助等方面,增强对高质量人才的吸引力,同时,构建公平科学的监督问责机制,将当地义务教育的实际发展情况作为评判政府责任落实的内容。

4.2. 转变传统育人观念,多方面统筹协调发展

着眼于学校教学,要转变育人观念,改变“重智轻德”的不协调教育方式。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事关农村发展和国家未来,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不可片面地追求考试成绩,把分数作为评判学生能力和教师教学水平的唯一标准,一味地加重学生课业负担,要优化教学方式,提升课堂教学和作业设计质量,强化教师队伍“立德树人”的本质,“五育”并举,发展素质教育,坚持德育为先,培养理想信念坚定、品德修养高尚、心理身体健康的新时代接班人。

着眼于外部整体性,要全方位统筹协调。增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关键在于完善农村义务教育转移支付制度,确保公平合理的转移支付分担比例 [25],并鼓励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投入农村义务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尽快统一并完善城乡中小学办学标准、校园及校舍建设标准、信息资源建设标准等,强化经费保障,改善落后办学条件。合理配置优质教育资源,开展社会及农村校际间的结对帮扶活动,共享网络课程资源,完善薄弱学校课程体系建设。健全农村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督导监督机制,调动多部门、多层次的力量共同监督,保障教师队伍及管理人才的合理配置并定期进行培训、评估,保障经费落到实处,各项建设达到标准,育人质量不断提高。

4.3. 倡导农村义务教育健康绿色发展,保障校园安全

农村义务教育的绿色发展首先是保障学生安全健康的发展。在校园食品卫生上,落实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保证营养餐的健康卫生,避免粮食浪费;在校园设施上,校舍建设和硬件设施配备要符合国家标准,杜绝安全隐患;在校园环境上,创建绿色校园,为学生营造优美自然的校园生活环境;在身心成长上,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生态价值观教育,倡导绿色文明的生活方式。其次应是教育系统的绿色清廉,把立德树人当做首要任务,清除教育体系中留存的不正之风,建立风清气正的教育治理体系,为农村的教育生态守护一方净土,让农村义务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展现出勃勃的绿色生机。

4.4. 完善农村中小学网络通信建设,营造开放式发展环境

首先,应为农村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提供更加可靠的开放条件。改善农村地区尤其是偏远地区的网络通信技术,完善通信设施建设,为农村义务教育共享优质网络课程资源提供更好的技术保障,为学生享受更多样更丰富的教育内容提供更充分的设备支撑。其次,应为提升农村义务教育办学质量提供交流合作的环境。搭建多种开放式的帮扶平台,方便城镇优秀学校、企业及社会力量等与农村中小学之间建立帮扶关系。鼓励校长轮岗制度和跨校、跨区域的教师交流学习活动,不断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和教师专业技能。

4.5. 增强共享意识,建立教育资源共享体系

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是实现农村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推进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以网络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线上教育资源在疫情期间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未来依然会是众多农村中小学生和家长的选择,其关键在于加强政府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政策支持,增强教育部门的共享意识,完善网络信息技术和通信设施建设,尽可能地寻求和整合配套的优秀教育资源,使优质资源系统化,建立教育资源共享体系,为农村中小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与平台,也为农村教师提供了改良教学方式、提升教学质量的新途径,更有利于努力实现高质量的农村义务教育。

5. 结论

农村义务教育作为我国义务教育的主题部分,其高质量发展对实现我国义务教育整体优质均衡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本文基于“五大发展理念”的新视角对当前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方面存在的各种结构性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推动农村义务教育的高质量发展的举措建议,一是要激发农村学校内部主体创新发展潜力,加强制度保障,二是转变传统育人观念,多方面统筹协调发展,三是倡导农村义务教育健康绿色发展,保障校园安全,四是完善农村中小学网络通信建设,营造开放式发展环境,五是增强共享意识,建立教育资源共享体系。

参考文献

[1] 葛文双. 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进程中存在的问题与思考[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1(5): 55-58.
[2] 蹇世琼, 冉隆锋. “银龄讲学计划”实施需以“实”为“是” [J]. 中国教育学刊, 2019(2): 103.
[3] 邬跃. 教育政策分析——以农村学校教师“特岗计划”为例[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0, 30(1): 28-30.
[4] 赵明仁. 如何解决农村教师“留不住”的问题[J].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19, 18(6): 55-59+76.
[5] 秦玉友. 农村义务教育师资供给与供给侧改革[J]. 教育研究, 2020, 41(4): 139-151.
[6] 姜涛, 蔡培阳. 从需要层次论农村师资建设的国际经验[J]. 中小学教师培训, 2016(10): 11-14.
[7] 赵亮. 后撤点并校时代: 重振农村小规模学校[J]. 中国教育学刊, 2015(12): 36-39.
[8] 姜振栋, 张旭. 底部攻坚: 实现农村小规模学校的振兴[J]. 学术论坛, 2015, 38(10): 166-171.
[9] 安晓敏, 邬志辉. 农村小规模学校联盟发展模式探究[J]. 中国教育学刊, 2017(9): 50-54.
[10] 赵丹, 范先佐, 郭清扬. 乡村小规模学校教育质量提升——基于集群发展视角[J]. 教育研究, 2019, 40(3): 90-98.
[11] 陈坤, 秦玉友. 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体制70年: 价值路向与前瞻——基于新中国成立以来政策文本的分析[J]. 教育学报, 2019, 15(1): 56-66.
[12] 谷宝柱, 刘月兰. “后4%时代”我国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 教学与管理, 2016(12): 38-41.
[13] 朱文辉. 改革开放40年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回溯与前瞻[J]. 中国教育学刊, 2018(12): 12-17+37.
[14] 林涛. 如何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J]. 中国内部审计, 2012(3): 82-83.
[15] 雷励华, 张子石, 金义富. 教育信息化2.0时代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路径反思与重构[J]. 中国电化教育, 2019(10): 47-53.
[16] 赵磊磊. 农村校长信息化教学领导力的影响因素及提升路径——基于技术接受视角的实证研究[J].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18, 17(5): 25-32.
[17] 李华, 王继平. 深度贫困地区教育信息化要解决“适应性”问题[J]. 人民教育, 2020(23): 51-54.
[18] 张伟平, 王继新. 信息化助力农村地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问题、模式及建议——基于全国8省20县(区)的调查[J]. 开放教育研究, 2018, 24(1): 103-111.
[19] 韩笑, 朱德全. 中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新时代特征与治理路径——基于“五大发展理念”的思考[J]. 教师教育学报, 2018, 5(4): 73-79.
[20] 张志勇. 努力让每个孩子享有高质量的义务教育[J]. 人民教育, 2019(Z3): 21-25.
[21] 侯礼文. 准确把握五大发展理念内涵[J]. 政策, 2015(12): 27-28.
[22] 张渝. 西部农村中小学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教学与管理, 2013(3): 21-23.
[23] 高小立, 李欢欢. 新中国70年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改革探析[J].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46(5): 40-47.
[24] 马萍. 以完善公共服务平台推进教育资源共享[J]. 人民论坛, 2020(14): 78-79.
[25] 张飞霞. 促进农村义务教育事业发展的财政对策[J]. 经济研究参考, 2015(66): 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