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平行文本的地域类高校名称英译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a Regional University Names Based on Parallel Texts
DOI: 10.12677/ML.2021.93102, PDF, HTML, XML, 下载: 435  浏览: 65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
作者: 李 捷: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应用语言学系,广东 广州
关键词: 高校名称英译平行文本行政区域语用习惯University Names English Translation Parallel Text Administrative Region Pragmatic Habit
摘要: 本文主要探讨含有城市名,省、自治区名,大区域名等多类汉语地域类高校名称的英译问题。基于英语译文与同类型英语原文系平行文本的设想,通过分析英美高校英语原名文本和国内高质量高校名称译文文本,确立了地域类高校英语名称的文本特征体系。对照这个体系,论文建议按照英语语用习惯来选择英译名;同时也对与行政区域名不一致的高校名称英译也进行了讨论,建议当行政区域名发生变动时,对应的地域名高校名称英译时要及时调整,以取得高效翻译效果。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d how to translate into English the names for China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with regional names, including the names for cities, provinces, autonomous regions, and larger regions. Based on the assumption that English translations are parallel to English original texts of the same type, it analyzed the original English names for British and American universities and the effective English translations of the names for the regional universities in China, and constructed a system of textual features of English names for regional universities. In line with the system, it suggested that the English translations of Chinese university names should be selected according to the pragmatic habits of English, and that the names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at are inconsistent with the names of administrative regions should be translated into English according to its Chinese name. It also proposed that the corresponding regional name in universities should be adjusted in time to achieve effective translations when the administrative region name changes.
文章引用:李捷. 基于平行文本的地域类高校名称英译[J]. 现代语言学, 2021, 9(3): 761-770. https://doi.org/10.12677/ML.2021.93102

1. 引言

随着“双一流”大学建设的深入,中国高校国际化程度将进一步深化。大学名称和译名不仅影响学生对大学品牌的认知 [1],在高校品牌国际化的过程中也极具重要意义 [2]。英语是当前国际通用语(international lingua franca),高质量英语译名有助于中国高校在国际上的推广 [3]。中国高校名称的英译一直是翻译界的热点话题,当前研究以综合视角为主 [4] [5],尚未对高校各类名称作更加细致的分析、研究。笔者近几年来一直从事高校名称的英汉翻译研究,发现高校名称有以学科名、地域名、文化名、人名等多种组合方式,英译时应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和方法。基于英美高校同类英语名称平行文本,本文集中讨论含有地名、地域名高校名称的英译问题。

地名的一个属性是行政层级性。我国现行行政区划分为四个级别,这里主要讨论含有一级(省级行政区,包括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和二级(地级行政区,包括地级市、地区、自治州、盟)行政区名(包括局部名)的高校中文校名及英语译名,因三级(县级)和四级(乡级)行政区甚少设有大学,故不作重点讨论。同时,对以含有大区域如华南、华东等区域名称的高校名称及英译也作相关探讨。

2. 平行文本的翻译应用

同一种文本类型,如果出现在不同语言中,就会出现平行文本(parallel text)。House [6] 将平行文本定义为不同语言环境中具有相似主题并属于同种体裁,具有相同语言功能的文本。平行文本的基本特征是体裁及内容相似,因而广泛用于翻译和外语写作过程:为译者和作者提供参考的同类型文本依据。从语种上看,包括两种语言对照的双语文本及单语文本;从内容及体裁上看,可分为:语言风格一致、语义对等的译文/原文;语言风格不一样但功能对等的译文/原文;同类语域中的语料,具体语言内容不对等,但体裁、适应场合及对象等维度具有对等性和可比性 [7]。基于语言功能三分法——表客观陈述、主观观点及说服性,Reiss [8] 将文本分为“以内容为主”(content-focused)、“以形式为主”(form-focused)和“以呼吁为主”(appeal-focused)三种类型;语言功能、文本类型存在这样的关系:任何一种文本都会同时涵盖(内容)陈述、(形式)表达、呼吁这三大语言功能,但就具体的某个文本而言,它只能归于内容、形式或呼吁这三种类型文本中的一种,即表现出其中的一个功能。因此,翻译时须抓住文本的主要类型,译出文本的主要功能。Reiss [8] 提出分析文本类型是翻译者选择翻译策略的前提。

按照Reiss [8] 的分类高校名称,高校名称属于内容陈述型文本,汉英高校名称尽管属于不同语言体系,但在文本类型上具有同一性。因此,汉语高校名汉译过程中,可以参照英语平行文本来翻译。通过借鉴地道的语言表达风格及建立适合目标语受众的文本结构,能提高汉语译文的质量 [9] [10]。基于这一思路,下文将首先分析英语高校的文本特征,然后谈汉语高校名的英译问题。

3. 英语地域类高校名称的文本特征

考虑到英国和美国高等院校具有更长的历史,这里随机选取了120所英美两国地域类高校名称作为平行文本,经过整理分类,得到英语地域类高校名称的文本特征如下:

1) 以“the University + 所在城市名”的结构最为常见,多达51所,占43%,如the University of Cambridge,the University of Bath,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等;

2) 由“城市名 + University”构成的也较多,有23所,占19%,如Durham University,Cardiff University,Princeton University等;

3) 美国大学校名还有一个很独特的命名方式:“the University + 州名 + 城市名(分校区)”,有16所,占13%: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Berkeley/Davis等;

4) 美国的州(State)、英国的郡(-shire)市大致等同于我国的省级行政区,这类校名的构成一般有两种格式:“州/郡名 + University”,有13所,占11%,如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Buckinghamshire New University;“the University + 郡名”,有17所,占14%,英国常用,如the University of Gloucestershire,the University of Hertfordshire,the University of Surrey等;

5) 包含区域名大学名称的英语主要出现在美国,采用“英语形容词性方位词 + University”构成,如Northeastern University、Northwestern University、Southwestern University、Southeastern University等。

这些平行文本的构成为中文大学名称英译提供了同类型文本的依据,下文拟基于这些文本特征来探讨中文大学名的英译。

4. 英语平行文本与汉语地域类高校名称英译

我国区域类高校名称主要涵盖华南、华北、华中、华东、东北、西北、西南、中南等几个大区域名和现有34个省级行政单位:23个省、4个直辖市、5个自治区,2个特别行政区,绝大多数都拥有以该省份、直辖市、自治区以及特别行政区命名的大学。含有这些区域和行政框架名的大学名称是本文研究的主要范围。

4.1. “城市名 + 大学”类高校名的英译

英美两国主要高校英语名称平行文本显示:在对以城市名、州名等地名命名的高校时,英国习惯是采用“the University of + 城市名”的方式以来命名处在该城市的大学,美国则多以这种方式来命名处在某个州的大学;英美两个国家也都有以“城市名 + University”来命名的做法。鉴于英美均为英语本族语国家,如果将中国大学名按这些方法进行翻译,应该不会导致理解上的偏误。所以,笔者建议以城市名命名的中国大学维持现有译名或英语名称,即采用“城市名 + University”的方式,不必改动,如:天津大学:Tianjin University;深圳大学:Shenzhen University:广州大学:Guangzhou University;湘潭大学:Xiangtan University;延安大学:Yan’an University;兰州大学:Lanzhou University。另还有上海大学、重庆大学、南京大学、青岛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扬州大学、郑州大学等近40所以“城市名 + 大学”为名称的大学,均可采用这种翻译方法。

比较特殊的是济南大学,因汉语拼音与暨南大学(文化类大学名称,一般由汉语拼音转写为英语名称) [11] 一样,采用“城市名 + University”的方式:the University of Jinan (详见 [5] ),既避免了与兄弟院校同名的尴尬,又树立了自己的品牌,是一个明智之举。另有香港大学: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和澳门大学:The University of Macau,英语名称也是这个构成方式。因香港是汉英双语区,不涉及大学名称的英译问题,而澳门大学的英语名称也是译名。

“the University of + 城市名”也是英国及英联邦国家、地区惯用的命名方法 [4] [5],如:加拿大的多伦多大学:The University of Toronto;澳大利亚的悉尼大学:The University of Sydney,伍伦贡大学(曾译名:卧龙岗大学):the University of Wollongong;新西兰的奥克兰大学:The University of Auckland;最为高频的当数英国的大学。可以说,这种格式主要用于英式英语。

4.1.1. 跨城市校区的英译

当前,我们国家也兴起了一阵又一阵异地办学高潮,不少大学已经出现了跨城校区,以后这样的高校会越来越多,甚至会出现跨国校区,美国高校所采用的这种“大学名称 + 城市名”的命名方式或者或许能为中国大学的英语译名提供参考,如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Shenzhen;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Weihai;而其校本部,则可以不用再标注地名,因其名称中已含有“哈尔滨”这个城市名了。

这种翻译方法也可以用于若干年后两岸统一后,大陆与台湾两地同源同名高校的英语翻译,如:清华大学,在北京的可以译为:Tsinghua University,默认所在地为北京,如果想特别强调,也可以增译为: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在台湾新竹市的可以译为:Tsing Hua University (Xinzhu);中山大学,在广东省广州、深圳、珠海和台湾省高雄的校区可以分别译为: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zhou,与清华大学的英译名情况作同样处理,下同),Sun Yat-sen University (Shenzhen),Sun Yat-sen University (Zhuhai),Sun Yat-sen University (Gaoxiong);暨南大学,在广东省广州、深圳、珠海和台湾省南投(现名称为:国立暨南国际大学,National Chi Nan University;这里使用“国立”“National”并不妥当,笔者只是照录文本本身,不代表其它立场——笔者注)的校区可以分别译为:Jinan University (Guangzhou),Jinan University (Shenzhen),Jinan University (Zhuhai),Jinan University (Nantou)等等。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大陆相当一批名校在台湾有同源同名的兄弟院校,以“大学名称 + 城市名”的方式来翻译这些处于不同城市的高校,应该是可行的。

4.1.2. 城市旧译名、新译名与大学名英译

这里有几个特例:首先是北京大学的英语译名,采用的是北京的旧式英译法,因北京大学1912年起就开始使用“北京大学”,英语译名也是那个时期沿革下来的:Peking University,其间并没有发生变更,鉴于该译名在国际上已有相当高的知名度,具有相应的品牌价值,这里建议按“约定俗成”规则维持现译名 [12]。如改译为Beijing University,则需要进一步慎重的研究。类似的还有清华大学,其英语译名中的地名采用的也是旧译名。

最为特殊的情况当属苏州大学的英语译名,现在采用的是原东吴大学的英语译名:Soochow University,与台湾省的东吴大学一样的英语译名。苏州大学与东吴大学的承袭关系是:东吴大学于1900年创办,1952年中国大陆院系调整时东吴大学的文理学院、苏南文化教育学院、江南大学的数理系合并组建苏南师范学院,同年更名为江苏师范学院;1982年,学校更复名苏州大学,英语译名为Soochow University。台湾的东吴大学1954年在台湾省台北市复校。如此看来,苏州大学与东吴大学也是同宗同源的大学。目前这种中文名称不一致却共用英译名的状态对这两所大学的国际化道路并无裨益:容易混淆。这里笔者提供几个解决方案以便参考:1) 因“东吴大学”的知名度比“苏州大学”更为久远,建议苏州大学改回“东吴大学”,与台湾的“东吴大学”在中文名称上实现统一,英语译名采用Soochow University (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的英译名作相同处理),台北东吴大学英语译名为Soochow University (Taibei) (因台湾地区也推行了汉语拼音方案,这里用汉语拼音转写的样式来拼写“台北”,而不使用“Taipei”);2) 苏州大学的英语译名采用Suzhou University,台北东吴大学的英语译名改用Dongwu University,使原文和译文保持一致;3) 台北东吴大学改名为苏州大学,英译名为Suzhou University (Taibei)。

还有一个以古地名命名的大学:长安大学,英语译名为Chang’an University,历史沿革及概况为:2000年由始建于二十世纪50年代初的原西安公路交通大学与其它几所高校合并组建的,坐落于历史文化名城西安。因为大学是近现代才有的,而“长安”是汉朝、隋朝、唐朝的国都,是十三朝古都,与罗马、开罗、雅典并称为世界四大古都,是中华文明史及东方文明史上最负盛名的全球著名都城。不过,长安不是现行行政区域名,“西安”才是,而这所大学是由几所公立本科大学合并而成,建议改为“西安大学”(英语译名建议为:Xi’an University)。目前该校名尚未被其他高校使用。或改为“陕西大学”(建议英语译名为Shaanxi University),套的是“省名 + 大学”的名称格式。

4.1.3. 城市局部地名大学的英译

还有一些大学是以县级、区、特别处所来命名的,如南开大学、集美大学、清华大学,等等。南开大学英语译名为Nankai University,位于天津南开区。集美大学:Jimei University,是另一所以“区”级行政单位命名的高校,位于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其官网英语缩写显示为JMU,虽然这个缩写并不符合英语译名的首字母缩写法,不过作为区分的手段,也不失为为一种办法,类似做法的还有吉首大学,也没有缩略为JU,而是JSU,以便相互区分。

清华大学的校名也源于其建校地名。清华大学的前身为清华学堂,始建于1911年,校名“清华”源于校址“清华园”这个具体地名。同中国很多早期的大学一样,清华大学的校址也在战火中几经辗转,但最终还是回到了建校地址:清华园,其英语译名为Tsinghua University,采用的是“清华”的旧译名。鉴于这一英语译名已经是世界知名品牌,这里也不建议改译。如要改译为Qinghua University,也需要慎重深入研究。

4.2. 省、自治区名大学名称的英译

以省名、自治区名命名的大学也很常见:23个省中,有18个省以省份命名了大学;五个名族自治区也都有以区名命名的大学。其英语翻译均采用“省名/自治区名 + University”,如Hunan University,Jilin University等等。因我国的行政划分与英美都不同,为方便讨论,这里将我国的省级行政区大致等同于美国的州(State)、英国的郡(-shire)市,基于英美两国以这两级行政区名命名的大学的校名的平行文本:英国普遍采用“the University + 郡名”的方式,而美国的公立大学校名除了上文中提到的“the University of + 所在州名”系列外,还有以“州名 + State University”系列。这主要源于美国高等教育的管理体制:联邦政府拨款高校和州政府拨款高校。由联邦政府资助与监督的公立大学,在名称中是不加state的,通常使用“the University of + 所在州名”来命名的,而由各州政府自筹资金资助与监督的学校,通常采用“州名 + State University”进行命名。前者是全国性大学,意味着更多资源和更高权限,在师生规模、师资水平、设备完善程度上通常都高于带state的州立大学。不过,有些带state的大学实力也很强劲:如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The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简称Penn State,缩写PSU,建于1855年,是一所顶尖公立研究型大学,被誉为美国“公立常春藤(Public Ivy)”高校;俄亥俄州立大学:Ohio State University),简称OSU,创建于1870年,坐落于美国俄亥俄州首府Columbus (哥伦布市),也是国际著名研究型大学,也被誉为美国“公立常春藤(Public Ivy)”高校;纽约州立大学: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简称SUNY,整体实力也不俗,不过它是一个庞大的高校系统,包括几十个校区。

美国公立大学系统中还有一类以“州名 + 区域 + State University”冠名的高校,Missouri Northwestern State University,Northwestern State Louisiana等等,这些大学的实力一般。

我国以自治区命名的大学及英语现译名:新疆大学:Xinjiang University,宁夏大学:Ningxia University;广西大学:Guangxi University;西藏大学:Tibet University,或the University of Tibet;内蒙古大学: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为使译文统一风格,笔者建议西藏大学改译为:Xizang University;内蒙古大学改译为:Neimenggu University。这有利于形成我们自己的高等教育话语:不再使用早期的英语译文。有些省份没有以其名称命名的大学,如广东、江西、福建、陕西、甘肃,故没有广东大学、江西大学、福建大学、陕西大学、甘肃大学。这些空出来的名称,在合适的时候,可能会为开设新大学提供名称的方便。

省内区域名大学名称英译

以某个省的某个区域命名的大学也不少,这里略举几例:位于湖南郴州市湘南学院(Xiangnan University)、山东烟台市鲁东大学(Ludong University)、都匀市黔南民族师范学院(Qiannan Norm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以及江西赣州市赣南师范大学(Gannan Normal University)等等。值得注意的是,这些高校所在城市比它们现在使用的省内区域名有名气得多;从英语译文来看,这些用拼音转写的表示某省方位的译文其实是零翻译:英语本族语人士无法看懂的。这些高校的命名方法反映国内一种普遍思路:校名区域越大越好;能挂上区域名的,绝不使用城市名;能挂上省名的,绝不使用城市名。但大学有大学之道:世界著名大学以城市命名的非常多。如果从高校品牌运营来看,这类以某省某个区域命名的高校最好改成以城市命名的校名,城市名是强势模因,能扩大译文模因的传播复制传播范围 [13]。用城市名命名高校,势必有利于高校进行国际化进程:地图都是以城市命名的,便于查找便于记忆;这也符合教育部颁发的[《高等学校命名暂行办法》教发厅[2020] 6号文件]以城市来命名大学的规定。根据各个高校的历史沿革及学科分别情况,结合所在城市的大学分布情况,笔者对这几所高校汉语名称及英语名称的修改建议,括号里表示若升为大学,则采用“大学”名称:

注:因已有“烟台大学”,故这里“鲁东大学”不能使用“烟台大学”这个名称。

4.3. 大区域大学名的英译

4.3.1. 传统区域名大学名称英译

我国还有一批大学是以大片区命名的,如东北大学、西北大学、西南大学、东南大学、中南大学等。这类高校校名的英译中,含有方位词的大学校名的翻译各不相同,如在含有方位词的综合性大学校名翻译中,方位词有的译作前置词,有的译作形容词 [4]。先来看四所典型的含方位词的综合性大学的英译:东北大学现译名为Northeastern University,建议改译为Northeast University;西北大学:Northwest University;西南大学:Southwest University;东南大学:Southeast University。这里需要参照美国相似大学名称的平行文本:美国也有东北大学、西北大学、西南大学和东南大学,其校名分别为:Northeastern University、Northwestern University、Southwestern University、Southeastern University。为了避免以后在国际教育领域重名,笔者认为最好将“方位词”翻译为前置方位专有名词。

这条翻译规则也适用于以大区域名词命名、包含学科名的高校名称的英译:

东北:东北农业大学: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东北师范大学: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东北财经大学现译名为Dongbe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应改译为:Northeast Finance and Economics University或者Northeast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西北:西北工业大学:Northwestern Polytechnical University (建议改译为Northwest Polytechnic University)、西北师范大学: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西北农林科技大学:Northwest A & F University,西北民族大学:Northwest Minzu University;

西南:西南交通大学: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西南政法大学:Southwest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西南财经大学现译名为Southwester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应改译为:Southwest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华中:华中师范大学: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华中农业大学现译文为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建议改译为Central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华中科技大学现译文为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应改译为:Central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华东:华东理工大学: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华东师范大学: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华东政法大学: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华东交通大学:East China Jiaotong University;

中南:基于英语大学名的平行文本:美国明尼苏达有大学叫North Central University、加尼福尼亚有叫Southcentral University的,我国中北大学可译为North Central University。同理,“中南”应译为“South Central”(参见 [4] ),或Southcentral。中南大学:Central South University,建议改译为South Central University;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现译名为Zhong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aw,应改译为South Central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aw或South Central Economics and Law University,中南民族大学现译名为Sou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South-Central应写为South Central,中南林业科技大学: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Forestry and Technology,Central South建议改为South Central;

华南:华南理工大学: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华南师范大学: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华南农业大学: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华北:华北电力大学:North China Electric Power University,华北理工大学:North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华北水利水电大学:North China University of Water Resources and Electric Power。

新建大学最好比对以上片区现有大学名来命名,以便依托现有品牌实现最大的区域教育品牌效应,如2011年新创于深圳市的南方科技大学(Souther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最好命名为深圳科技大学(建议简称“深科大”,建议英语译名:Shenzhe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与深圳大学、深圳技术大学(Shenzhen Technology University)等深圳系大学形成区域品牌。因华南系大学都在广州市,不宜命名为华南科技大学:如果叫华南科技大学,很多人会误以为是华南理工大学改名来的,不利于创建自身品牌。位于广州的南方医科大学(Southern Medical University),则可以考虑更名为华南医科大学(建议英语译名:South China Medical University;建议简称:“华医大”、“华南医大”),依托现有华南系名校来提升品牌效应。南方科技大学、南方医科大学,一个在深圳,一个在广州,都叫“南方”,不便形成品牌效应。

4.3.2. 新创大区域名大学名称英译

因西南、华南、东北、中南等传统区域名已经广泛用于大学名称中,2000年前后由多校合并重组的大学采用了新创区域名来命名:南华大学、东华大学、西华大学、北华大学。目前,这四家大学的英语译名也不统一。在进一步讨论前,先梳理一下这几所大学的基本情况(详见各大学官网):

南华大学(University of South China)位于湖南省衡阳市,由原隶属国家核工业部、具有“中国第一铀矿高校”之称的中南工学院与原隶属湖南省的衡阳医学院于2000年5月合并组建而成,是部省共建综合性首批录取重点大学、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支持建设高校;东华大学(Donghua University)位于上海市,教育部直属、国家“211工程”、国家“双一流”建设重点大学;北华大学(Beihua University)位于吉林省吉林市,是吉林省省属规模最大的重点综合性大学;西华大学(Xihua University)位于四川省成都市,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前身是建于1960年的四川农业机械学院。

从描写翻译视角来看 [14],结合这四家大学的办学历史和特色,可以发现其名称中的“南华”、“东华”、“西华”、“北华”主要意思还是指代四个大致的方位,而不是文化类名称,故建议一律采用“the University + 区域名”的方式来翻译:东华大学:The University of East China;北华大学: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hina;西华大学:The University of West China。为避免混淆,衡阳南华大学使用现译名:The University of South China,而台湾南华大学则采用Nanhua University这一译名。

这些新创区域名也用于一些学院名称中。英语国家以地名命名的“学院”结构顺序一般为“地名 + 学院”,如:Virginia College、Waycross College。据此,以地名命名的学院可参照这种做法,也采用“地名 + 学院”的结构顺序。

4.4. 与行政区域名不一致的高校名称英译

4.4.1. 行政区域名变动与高校名称英译

对于有些因行政区域变动而导致大学现址与名称相脱离的大学,笔者建议以所处的城市命名,因为城市是客观存在的,譬如重庆,它以前不是直辖市,现在是直辖市,行政级别变化了,但是城市名还是一样的。以城市名命名大学的便利之处就是不论大学所处之地的级别如何变化,校名不太受影响。

如果大学的管辖权与大学的校名不一致,建议有关部门理顺管辖权。公立大学本质上都是公有资产,如何高效运作这些大学,使它们在这一轮大学建设中取得显著进步是每个职工应关注的。对于那些校名与管辖地完全分离的高校,建议相关部门想办法尽快结束这种分离状态,以促进高校高速发展。名与校址不一致不仅影响这些高校的宣传,长久下去也会影响高校的纵深发展,这里特别要提一下因所在地升为直辖市而导致的校名与地名不一致的高校,供相关方面参考:四川外国语大学(简称“川外”,英文为Sichu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缩写为SISU),位于重庆市;重庆市原本隶属于四川省,1997年3月升为直辖市,成为与四川省平级的行政单位。这种情况下,川外应改为“重庆外国语大学”,英语译名建议为:Chongqing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四川美术学院(Sichuan Fine Arts Institute)应改名为“重庆美术学院”(英语译名为Chongqing Academy of Fine Arts),以便理顺校名与地名的关系。改校名会影响已有受众,对新受众影响不大 [12]。

这类名称的翻译问题主要出现在原文层面,翻译本身没有太多主动权,但是翻译对原语文化及语言体系也存在互动关系 [15],从译文反窥原文、再校正原文以提高整个文本的质量或许也是一个有效的方法。

4.4.2. 异地办学高校名称英译

以上这些高校的情况不同于以下情况:

异地办学的典范堪称西藏民族大学(Xizang Minzu University),由于特殊的原因,该大学建校时的策略就是采取异地办学,而不是因为后来行政区域调整被动导致的。该校前身是1958年9月15日成立的“西藏公学”。1965年4月30日,经国务院批准,更名为“西藏民族学院”。2015年4月28日,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更名为“西藏民族大学”。该校是西藏和平解放后党中央在祖国内地为西藏创办的第一所高等学校,由于当时特殊的形势,校址选在咸阳(原西北工学院)。西藏民族大学未迁入西藏,但归属西藏自治区主管,因而西藏民族大学同样是一所典型的异地办学高校。

这些院校与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北京外国语大学佛山校区、中国科学院大学广州学院等异地办学高校的情况是不一样的:后者的主体校区还在大学名字对应的区域中,新校区对应的名称上应标注所在城市名。对于“西藏民族大学”这类管辖权明确的大学建议沿用现有名称和译名,依据主管主体来命名大学也是符合逻辑的。

5. 结语

英美国家高校名称的平行文本以及国内高校名高质量译文为国内高校名称英译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16],是提高译文质量的有效途径。基于英语地域类高校名称的文本特征,本文探讨了汉语地域类高校名称的英译问题,分别对含有城市名,省、自治区名,大区域名等含有多类地域名的高校名称的英译问题,建议按照英语语用习惯来选择英译名;同时也对与行政区域名不一致的高校名称英译也进行了讨论,建议当行政区域名发生变动时,对应的地域名高校名称英译时要及时调整。好的译文源于好的原文;英语国家高校译文平行文本为汉语高校命名也提供了思路:最好不要以无法确定具体位置的省内区域名命名,应优先行政区域名如所在城市、省、自治区、特别行政区等命名,兼顾学科名,这样英译时能取得高效翻译效果。

基金项目

本文受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项目“常规转喻加工类型效应的实验语用学研究”(GD16YWW03)、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一等资助项目“汉语品牌名称英译的实验语用学研究”(2016M600276)资助、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层级语境条件下新异转喻加工的实验语用学研究”(16YJC740038)以及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转喻加工亚型效应的实验语用学研究”(17CYY003)资助。

参考文献

[1] 潘昆峰, 何章立. 高校名称与学生认知判断: 实验的证据[J]. 教育与经济, 2017(4): 74-82.
[2] 徐松林. 我国高校校名应作为特殊标志予以立法保护[J]. 高教探索, 2014(2): 10-12+19.
[3] 袁广林. 国际经验与中国道路: 中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路径分析[J]. 现代教育管理, 2020(1): 21-28.
[4] 肖坤学, 陈顺意. 中国大学校名英译的规范问题[J]. 中国科技翻译, 2018(4): 16-19+5.
[5] 何自然, 麦胜文. 中国高等院校英文校名问题刍议[J]. 外语教学, 2005(3): 7-9.
[6] House, J. (2007) Covert Translation, Language Contact and Language Change. Chinese Translators Journal, 28, 17-25.
[7] Hartmann, R.R.K. (1980) Contrastive Textology: Comparative Discourse Analysis in Applied Linguistics. Julius Groos Verlag, Heidelberg.
[8] Reiss, K. (2000) Translation Criticism—The Potentials and Limitations: Categories and Criteria for Translation Quality Assessment. American Bible Society, New York.
[9] 邱大平. 大英博物馆文物解说词对中国文物英译的启示[J]. 中国翻译, 2018(3): 108-112.
[10] 赵军峰, 周婷. 平行文本比较模式视域下大学校训中英翻译策略[J]. 中国外语, 2016(4): 107-111.
[11] 袁晓宁. 论蕴含文化因子的地名英译原则和策略[J]. 中国翻译, 2015, 36(1): 96-100.
[12] 张顺生. 对翻译中“约定俗成”的再思考[J]. 上海翻译, 2009(2): 57-60.
[13] 李捷. 专名翻译的模因论理据[J].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14(5): 20-26.
[14] Toury, G. (2012) 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Beyond: Revised Edition.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Amsterdam.
https://doi.org/10.1075/btl.100
[15] 谢天振. 创造性叛逆——翻译中文化信息的失落与变形[J]. 世界文化, 2016(4): 4-8.
[16] Ruuskanen, D.D. (1996) The Effect of Pragmatic Factors on the Definition of Equivalence in Translation. Language Sciences, 18, 883-895.
https://doi.org/10.1016/S0388-0001(96)000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