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互动”走向“交流”——课堂教学中的形式与实质探析
From “Interaction” to “Communication”—On the Form and Essence of Classroom Teaching
DOI: 10.12677/CES.2021.95204, PDF, HTML, XML, 下载: 375  浏览: 864 
作者: 洪保麟:黑龙江外国语学院中文系,黑龙江 哈尔滨;陈 一: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关键词: 教学互动交流Teaching Interaction Communication
摘要: 文章探讨了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互动”和“交流”的联系与区别,强调教学应该超越形式上的“互动”,走向触及教学实质的“交流”,教师要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性,充分重视教学对象的特殊性,把握关键时机,促成教学中的有效“交流”,达到“教书”和“育人”的有机统一。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p and difference between “interaction” and “communication” in the process of classroom teaching, and emphasizes that teaching should go beyond formal “in-teraction” to “communication” touching the essence of teaching. Teachers should understand the regularity of students’ physical and mental development, pay full attention to the particularity of teaching objects, grasp the key opportunity, promote effective “communication” in teaching, and achieve “teaching” and the organic unity of “educating people”.
文章引用:洪保麟, 陈一. 从“互动”走向“交流”——课堂教学中的形式与实质探析[J]. 创新教育研究, 2021, 9(5): 1246-1249. https://doi.org/10.12677/CES.2021.95204

1. 引言

互动,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组织形式,受到教育界的普遍重视,为教师们普遍运用。然而,“互动”真的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了吗?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更应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反映的认知规律及心理发展方向的特点。教师应该让“互动”更加生动和深刻,更多地挖掘“互动”中的“交流”成分,更好地了解学生的真实状态,从而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2. 课堂教学,“互动”必不可少

教学,是教师基于一定的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并让学生获得素质发展的活动。因此在这个意义上说,教学是教师主导下的以学生为主体的“互动”活动。课堂教学互动的形式多样,包括表情互动、语言互动、眼神互动、肢体互动;互动的方法种类繁多,包括角色扮演法、头脑风暴法、提问法、动作引导法、游戏法、语言引导法、活动法、分组竞争法等。无论什么课程,都需要有相应的、适当的互动来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本质上就是课程、教师和学生的相互作用。“互动”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重要形式。

3. “互动”与“交流”的区别和联系

课堂互动,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可以交换师生之间的不同见解。在互动的过程中,会有“交流”的产生。然而,并非所有的互动都可称之为交流,两个概念的差异应该加以辨析。

3.1. 区别

3.1.1. “互动”侧重于教学形式

互动,作为一种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无论是对于教师布置学习任务,还是学生反馈学习效果,都是适用的,也是必要的。但是,形式应该要为“实质”服务。那么“互动”是为了达到什么样的“实质”呢?答案不外乎是:让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让学生掌握基本技能和基本技巧;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简言之,互动的实质是为了“教书”和“育人”。对于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技巧,互动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因为关于这些方面的教学是科学性质的,是基本确定或者比较确定的。然而,对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如果只是停留在互动的形式上,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这些方面的教育教学是属于思想性质的,也是与个人的经验基础息息相关的,容易出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不确定性和在某种情境下才有效的特定性。也就是说,“教书”是相对容易的,它是个“授受”的过程,但是“育人”并不那么容易的,因为它涉及到诸多复杂的和需要探讨的“人性”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仅仅通过“互动”进行教育教学是不够的,“互动”更多的是注重教学的形式,“互动”未必就能达到“击中灵魂”和“转变态度”的效果,只有开放而深层次的能够走进学生真实内心世界的“交流”,才能起到育人的真实效果。

3.1.2. “交流”更接近教学的实质

1) “交流”是基于民主、平等和信任的情感体验的互动

学生对于课堂的感受,是影响课堂教学能否有效的最重要因素,而要给学生正面良好的感受,就需要在师生关系上取得平等和信任,需要班集体有民主的探讨和分享的学习氛围。互动过程中的交流,师生暂时放下了身份和地位区别,教师可以全身心地倾听学生的见解,学生也可以放心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这样的交流,可以为学生增加学习的兴趣和愉悦感,为师生的教学合作打下良好的情感基础,使教师和学生之间产生信任感和安全感。

2) “交流”是基于开放、动态和对话的满足学生需要的互动

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交流,是真实开放和丰富生动的对话,这样的交流能够打开师生尤其是学生的视野,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触及学生的内心,因而能够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满足学生对他们真正关注的领域进行深入探讨的需要,满足学生对于自己想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的需要,真正做到给学生所需要的,而不只是教师想给出的。

3) “交流”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规范和科学的治学精神

交流过程中,教师尊重学生不同于自己的看法,看到不同看法所具有的特殊价值和长处,这样的交流,是师生完全以放松和好奇的方式进入学问的探究,不断地拨开迷雾,解除困惑,获得真知的过程。教师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洞察他们想法的由来,引导他们丰富或调整自己的理解。这不是简单的“告诉”或者“互动”就能奏效的,而是需要与学生共同针对某些问题进行深入客观的探索,并在此过程中互相交流和质疑,了解彼此的想法,做出必要而适当的调整,通过不带预设的交流,学生可以体会到“做学问”的美妙和乐趣,同时也是教师“授人以渔”,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求取真知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精神和态度。

3.2. 联系

任何形式都是为了表现特定的内容和实质,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反之,所有的内容也都需要相应的形式来表达。互动,作为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是为了使信息的双向传递更加有效。“交流”应是互动的高阶目标,因为通过交流可以让教学的“授受”关系提升为教学的“相长”关系,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与学生深层次的成长,达成“育人”效果。因此,互动是交流的重要方式,交流是互动的重要目的。教育工作者应当掌握互动与交流的联系和区别,不断地让“互动”更多实现“交流”,让形式更好地达及本质。

4. 从“互动”走向“交流”的策略探讨

我们要让“互动”更多实现“交流”,需要充分了解教学对象身心发展的规律,营造良好的交流氛围,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4.1. 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性,讲究交流的技巧

学生的身心成长有其自身的规律性。教师按规律教书育人,要遵循学习规律,充分调动学生交流的积极性,灵活采用不同的互动形式,循循善诱,努力让每个学生都参与交流,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知识和自我发展。教师只有在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的基础之上,才能更好地在教学过程中促成交流。交流要适应学生发展的顺序性,交流的过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一个由近及远,由浅入深,从简答到复杂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允许学生犯错误、走弯路,耐心陪伴和等待学生“生长”的过程;交流要适应学生发展的不平衡性,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对交流的内容做出合理的设计和安排;交流要适应学生发展的个体差异性,教师在授课前应该做好调研,除了了解班级学生对于本门课程、本堂课的共同需求之外,还要摸清不同学生的认知特点、知识基础、生活背景、兴趣爱好等,有针对性地组织交流,并在交流中“兼容并蓄”,尊重个体差异,允许学生有不同的声音和观点,不搞“一刀切”;交流要顾及学生身心的整体性,学生的身体状态会影响心理状态,教师在组织课堂交流的过程中要同时照顾到学生的身心状态,把握交流的节奏,不能勉强为之,否则会影响交流的效果 [2]。

4.2. 了解教学对象的特殊性,营造良好的交流氛围

教学的对象是学生。学生是具有鲜明个性的、活生生的人,学生在接受教师的教育和影响时并非全盘吸收,他们有自己的见解和感受,并会采取相应的策略,做出回应,即使是他们乐意接受的事物,也需要经过他们一定程度的理解、改进和吸纳,才能内化为他们的知识和情感,才能促进他们的发展。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对象的特殊性,将教学的系统性和灵活性机智地结合起来,营造民主、平等的学术探讨氛围,让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提出不同的见解。

4.3. 把握关键时机,对学生普遍关注的问题进行深入交流

学生是变化着的人,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会面临不同的困惑 [3]。教师要善于在互动的过程中发现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及时灵活地调整教学方案,不失时机地切中“要害”,采用头脑风暴的方式让学生深入地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分析困惑的现象、成因,并且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5. 结论

雅斯贝尔斯如是说:“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4]。教学,要不断地超越“互动”的形式,走向“交流”的实质,达成“唤醒灵魂”的育人使命。教师唯有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尊重学生的真实经验,营造良好的交流氛围,采取有效的交流方式方法,把握交流的关键时机,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才能促使真正交流的发生,师生才能一起走进科学与智慧的殿堂。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王道俊, 郭文安, 主编. 教育学[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6: 150-152.
[2] 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 教育学基础[M].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 148-149.
[3] 张大均, 主编. 教育心理学[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5: 94.
[4] [德]卡尔•雅思贝尔斯, 著. 什么是教育[M]. 邹进, 译.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1: 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