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次脉”析微
Analysis of the “Seven Pulses”
DOI: 10.12677/TCM.2021.106103, PDF, HTML, XML, 下载: 405  浏览: 1,130 
作者: 姜玉杰, 张苇航: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
关键词: 七次脉标本根结经别天牖五部Qicimai Root Knot of Specimen Meridian Five Parts of Tianyu
摘要: 七次脉,最早见于《灵枢•本输》,是指分属任、督脉及手、足六阳经的天突、人迎、扶突、天窗、天荣、天牖、天柱、风府八个颈项部腧穴。通过分析“七次脉”的命名与定位、理论发展,追溯其源流和演变,探究其重要意义以及对现代临床的应用价值。
Abstract: The seventh channels, first seen in “Lingshu•Benshu”, refer to the Tiantu, Renying, Futu, Tian-chuang, Tianrong, Tianzhu, Tianzhu, and Fengfu at the neck, which belong to Ren, Du Channel and Hand, Foot Six Yang Sutras. By analyzing the name, position, and theoretical development of the “seven pulses” and tracing its origin and evolution, this paper explores its significance and application value to modern clinical practice.
文章引用:姜玉杰, 张苇航. “七次脉”析微[J]. 中医学, 2021, 10(6): 743-747. https://doi.org/10.12677/TCM.2021.106103

1. 引言

“七次脉”,首见于《灵枢·本输》 [1]。就该篇命名而言,“本”即根本,“输”即运输、输送等义,又与“腧”同,指腧穴,穴位,可见其内容主要论述人体最根本的输送气血等精微物质的穴位,包括分布于五脏六腑的五脏六腑腧、分布于四肢末端的五腧穴、以及颈项部的“七次脉”等重要的穴位。《灵枢·本输》篇,“缺盆之中,任脉也,名曰天突。一次任脉侧之动脉,足阳明也,名曰人迎……七次脉,颈中央之脉,督脉也,名曰风府。”《说文解字》 [2]:“七”,阳之正也,“次”次序,从前正中线喉结旁六条阳经在颈项部依次序至项后排列与督脉合为“七次”。“七次脉”的提出,并且记录于《内经》之中,可见其在当时的意义应该是比较重要的,但除《内经》中对“七次脉”定位的论述外,几乎再无其它过多记载。然而从它们的分布和功能看,无论是文化角度还是临床应用都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值得进一步探究。

2. “七次脉”的命名与定位

2.1. “七次脉”的范围

对于“七次脉”所包含的穴位,历来有不同的认识。如从原文字面理解,“七次脉”依次为足阳明人迎、手阳明扶突、手太阳天窗、足少阳天容、手少阳天牖、足太阳天柱、督脉风府,即应是手足三阳经与督脉七条阳经在颈项部的七个穴位。但一般也将任脉的天突穴归于“七次脉”中,这是因为从整体来看,《灵枢·本输》全篇主要论述三阴三阳经的经气从四方向内荣养脏腑,十二经脉合于三阴三阳,与天之六气、地之五行相应,行于地之外,又贯于地之中,人的脏腑,就是地之五行;经脉,在内与脏腑相连由脏腑所主,在外循行于体表,加强内外联系。三阳脉,在颈项部循序而出,任、督二脉同起于胞宫,并出于肾,任脉行于前正中线为阴脉之海,督脉行于后正中线为阳脉之海,任脉上行止于龈交与督脉交连,统领一身阴阳,阳经之气,根于阴而出于阳。因此,任脉的天突穴在“七次脉”表达阴阳之间互为根,互为用的含义中也可以将其包含在内讨论。

2.2. “七次脉”的经脉归属

在穴位经脉归属问题上,除天容穴以外其他腧穴归经古今文献记载相差不多。现代针灸学教材中天容穴归属于手太阳小肠经,但在早期文献记载中其经脉归属尚存有争议 [3]。《素问·气府论》中:“足少阳脉气……耳下牙车之后各一。”,杨上善在《太素》中误注为“大迎”,王冰误注为“颊车”;至清代高士宗注解为“耳下颊车之后,天容二穴”。由《灵枢·根结》篇“足少阳根……入于天容、光明也”可见,最初天容穴在《内经》中本属足少阳胆经,晋代皇甫谧在《甲乙经》中将此穴归于手少阳三焦经,称“天容,在耳曲颊后,手少阳脉气所发”。到宋代首次又将其归列于手太阳小肠经,自此之后《铜人腧穴》《十四经发挥》《针灸大成》等著作便一直沿用此说法,未再更改 [4]。

2.3. “七次脉”的定位与命名特点

中医理论以“天人合一”为特点。针灸穴位的命名多根据其不同位置及功用,与自然界事物相类比,如以河泽、山川、丘陵、日月、星辰等命名,显示穴位经气的运行规律。“七次脉”的命名亦遵循这一特点,主要是根据其位置,比附自然事物与社会建筑而定,充分体现出中医学取类比象的思维方式。

统观“七次脉”穴位的名称,其中有五个穴位都以“天”字命名。人分天、地、人三部,天者在上,包含“天”字的穴位往往也位于人体的上部。其中天窗、天牖、天柱、风府的命名都与建筑学相关联。天窗穴,别名窗笼、窗簧。窗,窗户;笼、簧,指开阖的机关;耳为身之窗,上部头颈部气血,经由此处运行,似窗子一般外出于体表,是气血外输体表的开阖关口。天牗穴之“牖”,《说文解字》释为“穿壁以木为交窗也”,交窗与现在所说的窗属于同一类,根据所在的不同部位有些许差别,置于墙壁上的称为牖,位于屋顶上的称为窗。牖,原意是指墙壁上用来通风采光的洞口,取象比类,这一处穴位犹如人身上部之窗牖,起到气体交换,排浊纳新的功能,有疏通头面耳目壅塞之气的作用。天柱穴的“柱”义为支柱,是有承重作用的坚实之物。天柱穴位于柱骨两侧,柱骨是支撑人体的支柱,此处又汇聚了足太阳经筋背部各腧穴上行的阳气,在功能上亦起到支撑作用,故名为天柱。风府的“府”本义为府宅,此处结构特点又是一处向内的凹陷,是易于风邪聚集之地,故名风府。此外,足阳明经的人迎之“迎”,有收受、面对之意;足少阳经的天容之“容”,有容纳、包容之意;手阳明经的扶突,配合天柱,共同起到扶助、支撑的作用。

结合“七次脉”穴位的定位,从前正中线的天突穴起,穴位的位置排列沿着颈项部从前向后排列至风府穴在颈部环成一圈,与穴位交换气体,调节气血的功能相配合具有一定的约束功能,既防阳气升散太过,也防阳气弊厥不通。可见,“七次脉”在外迎受,容纳外界而来的天地合气内灌于地之中,在内将自下而上运行的阴阳之气经由此处上出于颈以应天,是天人相应的重要部位。

3. “七次脉”理论探讨与发展

《灵枢经》这部著作,不仅是一部针灸理论的专著,也是一本体现了经络理论发展、完备演变过程的书籍。就目前可见的文献,马王堆出土帛书中的《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经》成书年代均早于《内经》,其中载经脉数只有十一条。在《灵枢》中,《经脉》篇载有十二条,而《本输》与《阴阳系日月》两篇只载十一条,与马王堆两部《脉经》记载相同。可见在《黄帝内经》形成的时期,仍有多种经络理论并存。《本输》篇中“七次脉”的提出,是对三阴三阳经经脉运行特点的总体性概括,是早期经脉特点发展的成果。同时,“七次脉”、天牖五部、标本根结等理论有很多重合的内容。如从针灸学术史的角度看,其后论述的天牖五部,标本根结、经别相合等理论的篇章,都是在“七次脉”整体大思路前提下的更加细微全面的发展和延伸,是在“七次脉”基础上具体化的完善和拓展。

3.1. “七次脉”与“根、溜、注、入”

十二经脉合于三阴三阳,应天之六气而贯于地,“七次脉”乃三阳之脉循序上于颈项,应地之经水,上通于天,故有七次之脉。“根结”亦是天之六气与人体三阴三阳经相合的描述。“根、溜、注、入”是对标本根结理论特点的概括性总结,首见于《灵枢·根结》篇 [5]。该篇主要论三阴三阳之气,主开、主合、主枢的功用,无形的经气出入于有形之经脉内外,循环无端。十二经脉上入至颈项部天柱、天荣、人迎、天窗、天牖、扶突六阳经经穴;在下入于四肢肘膝关节末端的飞扬、光明、丰隆、支正、外关、偏历六阳经络穴 [6],在“七次脉”论三阳之脉的基础上复论三阳之脉从井穴入于脉中,上入于颈项部,出于头面的特点与《灵枢·本输》篇中介绍的血气流于荥,注于腧,行于经,入于合的特点不同,列出下入的飞扬、光明、丰隆、支正、外关、偏历等穴位,是用来区别阳气与营血在经脉内外运行的不同。因此“七次脉”中一次脉、二次脉等次脉的论述是总的论述了手足十二经脉从四肢部位五腧穴归于脏腑之中,又从中央上行出于颈项的特点,而根结理论,在论述“七次脉”中三阳脉从下至上出于颈部的同时,又增述了阳气与营气内外运行的特点,是对“七次脉”进一步的补充。

3.2. “七次脉”与“离、入、出、合”

“七次脉”除任脉天突穴为阴经上穴位之外,其余均为阳经,本意为三阳之脉应阳气出于地之意,然而十二经脉合于三阴三阳,沟通密切,经气从四方营于脏腑,任、督二脉同出于肾,通行阴阳,经脉之间通过各种形式沟通连接,经气周行不息。“离、入、出、合”是对十二经别循行分布特点的概括性总结,载于《灵枢·经别》。十二经别,顾名思义,是十二经脉的别行分支,其经别走向在内深入于里,在外浅出体表,向上行至头面,将五脏六腑与经脉相联,加强了表里、内外相合的关系。十二经脉在肘膝关节附近“离”行;至胸腹腔处“入”于里,与表里脏腑相连;行至头颈处分“出”;在头面部,阳经经别与本经相合,阴经经别与表里经相合,故有“六合”。《灵枢·经别》中对“六合”的部位描述有“出缺盆”“与别俱行,上结于咽”“出耳后,合少阳完骨之下”“出颐颔”等,约是分别位于颈部扶突、人迎、天窗、天柱、天牖、天容等穴位置。从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六合”在颈项部所出的区域与十二经脉上入的穴位是相同的,类似于出入之门户。十二经别离、入、出、合的特点在“七次脉”论述三阳脉应阳气出于地的基础上,对阴阳经脉之间沟通联系的关系进行了进一步的详细论述。

3.3. “七次脉”与“天牖五部”

“七次脉”位于人体上部,从命名来看对疏通一身之气有重要作用。“天牖五部” [7],是颈项部人迎、扶突、天牖、天柱、天府五个腧穴的总称,首次在《灵枢·寒热病》篇被提出。原何独以“天牖”之名称之,张景岳在《类经》 [8] 注解说到,“牖”,窗也,是头面的孔窍,有交换通气的作用。天牖位置处于中间,又对四方有统领之意,因此以天牖来命名。论次脉时论及的是六阳经,为何在天牖五部中只论及手阳明、少阳、足阳明、太阳四条阳经?原因是太阳经脉之气来源于膀胱中的水气,少阳经脉之气来源于命门中相火,阳明经脉之气来源于中焦脾胃的运化,若论经脉有手足六条经脉之数,但论气只有阴阳两气之说,阳明与太阴互为表里,主一身之气,因此,合称为五大牖。在《灵枢·本输》篇论述“七次脉”时手太阴、手心主两经也已经被提到,“腋内动脉手太阴也,名曰天府;腋下三寸手心主也,名曰天池”,但并未列入次脉中论述是因次脉着重强调的是三阳经脉的特点,而“天牖五部”在“七次脉”基础上更详细的论述经脉全身之气的关系,肺主一身之气,心主一身之血脉,“天牖五部”将手太阴包含在内,详细论述了若阳气闭厥于下,上行的经脉得不到通畅,从而表现出耳目不明、暴喑痫眩的临床症状,对经脉之气运行特点的病理表现更明了。“天牖五部”更突出强调了颈部“七次脉”穴位对人体一身之气的重要调控作用,对“七次脉”的实践运用给出具体化的应用指导。

由此可见,根结理论、经别理论、“天牖五部”等都是在“七次脉”论述三阳经脉之气运行特点的基础上对理论知识具体化的拓展,在逐渐完备的过程中,“七次脉”这一最初的指导性思想就会逐渐被完备的理论所替代,这是经络理论不断完善的必然趋势所导致的。

4. “七次脉”的临证应用

穴位的主治与经脉走行、经气的运行特点密不可分。“七次脉”为三阳经脉循序而出的重要部位,三阳之气,根于阴而又出于阳,与相表里经脉联系密切。阳气生于阴中,由下而上,三阳经之气,从颈项部上充于头面,三阴经虽然没有经穴从颈项部而出,通过经别离、入、出、合的特点,阴阳脉之间的联系得以加强,扩大了“七次脉”的主治范围。

4.1. 沟通表里,整体辨治

“七次脉”的内涵意义重在三阴三阳经脉之间的联系,阴经与相表里阳经的沟通,表里经病症特点也有相似之处。《灵枢·寒热病》言:“阳迎头痛,胸满不得息,取之人迎……暴瘅内逆,肝肺相抟,血溢鼻口,取天府。”足阳明经脉之气厥逆在腹部,不能循颈部人迎穴处充盈于头面,故而发生阳明经头痛、胸满不得息,与《灵枢·经脉》中表里经脾经“是动则病,舌本强,食则呕,胃脘痛……足大趾不用”的症状描述类似。肺属金,金主声,与手阳明经脉相表里,故手阳明经脉之气闭阻于下表现为暴喑气梗;太阳经脉起于目内眦,主筋,若发生厥逆则筋挛足不能任身,目痫眩与肾经“脊股内后廉痛”的症状也基本一致。若进行正确的辨证取穴,“七次脉”可用于治疗全身多处病症。

4.2. 经脉所过,主治所及

经脉所过之处,经气循行之所,亦是疾病的反应处。三阳之气,循经脉出于气街,过颈项部上于面而走孔窍。太阳经脉之气上走于目而为睛;少阳之别气,走于耳而为听;阳明之经脉之气,上出于鼻而为嗅。目的开合,鼻的呼吸,耳的听声,是三阳之气上走于孔窍而为开合枢。阳明所生宗气上入于肺,肺为气之海,主司呼吸。颃颡是鼻的内窍,与喉咙通,当鼻窍不开,则洞涕不收。因此,“七次脉”对眼耳口鼻等头面五官病症有一定治疗意义。

4.3. 腧穴所在,主治所在

“七次脉”穴位分布于颈项部,对颈项局部病症有一定程度的近治作用。人迎穴配以曲池、天突等穴位治疗高血压 [9]、颈性眩晕、甲状腺结节 [10];人迎、扶突、天柱、天牖等穴位配合应用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 [11];风府穴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 [12]、天突穴治疗咽炎 [13] 等。从现代临床应用来看,“七次脉”对内分泌疾病、神经系统疾病、肺系疾病等脏腑疾病的治疗优势逐渐显现出来。

5. 结论

综上所述,“七次脉”的发生发展体现了经络理论不断完善的必要过程。根结理论与经别理论相似,都是经络相关理论不断进化完善的成果。伴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疾病谱也发生了相对的改变,社会环境压力逐渐增加,越来越多处于亚健康、焦虑、抑郁状态的患者。无明显器质性病变引起的眩晕、失眠等病症越来越多,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笔者在临床运用中察觉到,对颈部“七次脉”部位进行刮痧手法时可有效改善血压升高导致的头晕头痛、失眠等症状,从而启发“七次脉”有通窍明目、醒脑安神、调节血压的作用。如今重新回顾“七次脉”理论的产生与发展,目的是要明确其概念、探究其发生发展过程,亦是要强调其重要价值,在临床运用中,若能了解“七次脉”在颈部对十二经脉调控的重要意义,加以辨证,定能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思路。

参考文献

[1] 田代华. 灵枢经[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
[2] (东汉)许慎, 著. 说文解字[M]. 杭州: 浙江古籍出版社, 2016.
[3] 欧阳八四. “天容”穴经属浅析[J]. 针灸临床杂志, 1997(11): 44.
[4] 李鼎, 主编. 针灸学释难[M]. 上海: 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 1986.
[5] 刘东明. “根、溜、注、入”理论的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北京: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9.
[6] 韩李莎, 盛茹雅, 鲁海, 张春红. 颈项部“上入”穴应用刍议[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9, 25(9): 1270-1272.
[7] 闫振阳. 天牖五部的古今探析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济南: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4.
[8] (明)张介宾, 编著. 类经[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65.
[9] 张吉. 《内经》天牖五部的临床应用[N]. 中国中医药报, 2010-01-20(004).
[10] 陈欣泽, 林卓鹏, 李少芳, 卢蓬. 针刺人迎穴配合压灸百会穴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研究[J]. 上海针灸杂志, 2019, 38(7): 727-730.
[11] 黄月莲, 易光强, 周宾宾, 吴舸, 冯卓, 韦含汐, 陆青, 周娅妮. 探讨“根、溜、注、入”和“六合”理论在神经根型颈椎病辨证与治疗方法上的应用[J]. 针灸临床志, 2016, 32(3): 79-82.
[12] 张晓霞, 杨峥, 赵亭. 风三针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临床研究[J]. 陕西中医, 2020, 41(10): 1504-1506.
[13] 李唯溱, 王海荣. 针刺天突穴治疗慢性咽炎32例[J]. 上海针灸杂志, 2014, 33(6): 5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