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运河文化视域下查拳保护与传承路径研究
Research on the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of Jining Canal Wushu Culture Chaquan
DOI: 10.12677/APS.2022.101005, PDF, HTML, XML, 下载: 390  浏览: 1,225 
作者: 孙乐瑶, 邓以华*, 梁红秀:青岛大学,山东 青岛
关键词: 查拳运河文化武术文化传承Chaquan Canal Culture Martial Arts Culture Inherited
摘要: 通过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法、专家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济宁李氏查拳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查拳是我国传统武术项目之一,兴起于齐鲁大地,在济宁运河武术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以套路、技法为主要运动形式的传统体育项目。李氏查拳著称于世,是因为它有丰富的文化底蕴,悠久的历史,完善的体系,独到的功法,再加上它得以广泛传播,并严谨传承,从而得到如今辉煌的名誉。济宁运河作为连接南北水陆交通的重要枢纽,造就了济宁经济的飞速发展,商业贸易的发达也迎来了全国各地的拳师,济宁查拳博采众长,开创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并在全国范围内得到广泛传播,极大地推动了查拳的发展。
Abstract: The research of Jining Li’s Chaquan is carried out through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data, field investigation, expert interview and other research methods.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show that Chaquan is one of the traditional martial arts in my country. It emerged in Qilu and occupied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Jining Canal martial arts. It is a traditional sports event with routines and techniques as the main forms of sports. Li’s Chaquan is famous all over the world because of its rich cultural heritage, long history, perfect system, unique exercises, plus its widespread dissemination and rigorous inheritance, so it has gained its glorious reputation today. Jining Canal, as an important hub for water and land transportation between the north and the south, has created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Jining’s econom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ommerce and trade has also ushered in boxers from all over the country. Jining Chaquan has learned from all the strengths and created its own unique style, which has been obtained throughout the country. The widespread dissemination greatly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Chaquan.
文章引用:孙乐瑶, 邓以华, 梁红秀. 济宁运河文化视域下查拳保护与传承路径研究[J]. 体育科学进展, 2022, 10(1): 31-35. https://doi.org/10.12677/APS.2022.101005

1. 查拳特征

1.1. 查拳文化

在悠久的中华武术历史长河中,查拳是少数民族武术中影响力最大的拳种之一。查拳起源于清代雍正年间的山东省济宁任城和聊城冠县一带,以冠县回民沙亮为代表人物,此后传承不断,逐渐发展到长江南北地区,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查拳始于冠县,在拳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中形成了诸多流派,最具代表的有张氏、杨氏、李氏查拳,各流派的技术特点鲜明并有各自的代表人物,各流派虽然风格不同,但拳理、拳法是一致的。尤其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济南回族的“八大拳架”也纳入了查拳系统,山东回族查拳逐步形成了以八大拳架为基础的查拳体系 [1]。据现有的查拳拳谱和师承分布来看,济宁查拳和冠县查拳各有所长,但在传承方面,冠县的双流派更占优势。在2008年,冠县查拳便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济宁查拳于2016年被批准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目前关于济宁查拳的文化研究仍需努力,吸取冠县查拳文化传承优点,思考如何更好地将济宁查拳传承下去事不宜迟。

1.2. 查拳特点

济宁查拳以优秀的文化内涵、悠久的历史,完善的传承,广泛的传播、精悍的拳风闻名于世,作为中国传统武术的查拳,不仅讲求身体技艺的实践,更讲求通过身体实践而达到精神超越与升华 [2]。查拳共十套路,传统的名称是:一路母子,二路行手,三路飞脚,四路升平,五路关东,六路埋伏,七路梅花,八路连环,九路龙摆尾,十路串拳。另外,属于查拳体系的还有汾拳四个套路,炮拳三个套路,洪拳四个套路,腿拳二个套路 [3]。演练时要求精气神的饱满,手、眼、步、身法配合流畅,发力顺达,表现出查拳工整、流畅、轻灵、飘逸、纵高、雄浑、缜密、端严的特点 [4]。查拳典型器械套路也毫无例外。它除了保留查拳姿势舒展、动作紧凑,敏捷、节奏鲜明、刚柔相济、生动活泼的特点外,还配以不同的技击方法,如刺、劈、扎、撩、舞花、旋转、跳转等,使整个套路更加逼真、优美、勇猛、舒展,再加之器械的差异,更体现出套路之间的不同风格 [5]。在查拳的练习过程中注重运气聚力,以意使法,以意促气,以气催力,意、气、力合一,拳随身动,势如游龙。有少数练习到大成者能做到拳经所讲的“打人不见形,见形不为能”而以功力训练和内功修炼为目的的功法更是仅限于嫡传弟子才得一见。

2. 济宁运河文化对查拳的影响

2.1. 对查拳形成的影响

大运河不仅是济宁人的母亲河,更是造就了济宁数百年的繁华。贯通南北的京杭大运河造就了济宁人直率,粗犷,豪放而又不失细腻的性格特点,也影响着济宁查拳潇洒自然的风格特点。在沿线丰富多彩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使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通过大运河实现了交汇融合,促进了南北方全面的交流和发展 [6]。自隋朝大力兴建京杭大运河之后,京杭大运河运河也随着诸多王朝的兴替不断被开挖和迁移,开凿的目的也逐渐单纯的军事需求转向经济和政治。元朝时,统治者为了加强对南方经济的控制,确保漕粮和贡品可以快速运抵京师,重点对济宁、聊城及临清地区进行了进一步的开挖,济宁运河得到了全新的发展。明清两朝的统治者也给予了济宁运河充分的重视,明朝时期济宁不单单是主管山东与河南的河道总督所在地,而且也被升格至直隶州,在此阶段,济宁成为京杭大运河的第一大码头,运河文化日益成熟。尤其是明清时期济宁所产生的长达二公里的竹杆巷、兰芳斋的食品、畅销京城的玉堂酱菜,无不彰显济宁运河文化 [7]。济宁河段是运河的重要枢纽,促进货物的流通与运输。货物运输过程中,为了保护货物安全,人们不断修炼,提高自身武艺,在运河地域文化影响下,练武之风盛行。京杭大运河的地理特殊性与南北文化的交融大大丰富了查拳的文化内涵,这种复杂的地域性是影响查拳风格的基础,济宁的政治,文化,风土人情也是查拳适应社会发展和基本现状紧密结合的根本原因。在济宁的民风习性熏陶下,查拳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独有的审美风格与技击特点。查拳存在舒展潇洒、节奏鲜明,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风格特色,体现出豪气奔放而不失规矩的性格及善战之风和技击防身的风格特点。与济宁运河文化地域性特点相吻合。

2.2. 对查拳传承的影响

济宁李氏查拳在多个领域都深受运河文化包容性和开放性的影响。济宁地处鲁西南腹地,地处黄淮海平原与鲁中南山地交接地带,素有“秀水之都”“孔孟之乡”的美誉。京杭大运河的开通促进了济宁对外来物质与文化的包容性和接纳性。为查拳在济宁的传承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济宁李氏查拳在这种包容开放的社会风气下蓬勃发展,进一步推动李氏查拳在济宁的普及。

查拳作为一门典型的少数民族拳种,最初的传承方法就是族内传承,长期恪守着传内不传外不成文的规矩,因此,民间还流传着一句“从南京到北京,查拳处在教门中”的谚语,这种封闭的传承环境也导致了早期查拳文化有着浓郁的宗教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影子。早期查拳拳师多以穆斯林为主,回族先民在闲暇时间常跟随族内拳师练习查拳,并一直秉承着传内不传外门规。随着社会发展,人们思想意识形态的进步和济宁运河文化的包容性和开放性的熏陶下,查拳的传承体系从族内传承发展到师徒传承体系。查拳受济宁运河文化的包容性、开放性和地域性影响,传承体系的方式,内容,模式有了转变。济宁李氏查拳在孔孟故里齐鲁大地上汲取了儒家、道家等先哲的思想,凝聚成一种优秀的传统武学文化,形成了其特有的尚武精神和查拳思想。其中,师徒传承体系中的佼佼者、济宁李氏查拳的代表人物李恩聚,拳势刚猛,身法流畅,但是收徒甚严,授徒拔少。李恩聚家住济宁任城,作为李氏查拳的第四代传人,李聚恩习得一身精湛的武艺,1909年由霍元甲亲聘于上海精武体育会任教,1928年参加国考被授予“勇士”称号。因受家风影响,他授徒极其严格,上海姚殿侠,任城沙荣民,子女李瑞彪、李凤彪、李龙彪为其主要传人 [8]。李恩聚不仅精通祖传的查拳,还到处拜师学艺、以武会友、增进武艺,更是精于实战的技击家。高超的武艺和严格的选徒标准使李氏查拳门中高徒辈出,一代代李氏查拳传人不断将李氏查拳发扬光大。济宁人王强是任城李氏查拳第六代传人,自小学习李氏查拳,多次参加武术表演比赛,现已将李氏查拳拳谱整理完毕,为李氏查拳留下来珍贵的史料,对查拳技艺的保护与传承做出了突出贡献。

2.3. 查拳传播的影响

查拳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它属于体育,而又高于体育,查拳的文化功能在济宁运河文化的影响下,逐渐完善,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也促进了查拳体系的完善,使其能更加符合社会的需求,促使了查拳更好的传播。

3. 探究查拳传承与发展的路径

3.1. 推行“查拳进校园”

毛主席在《体育之研究》提出“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充分体现了体育锻炼对年轻一代未来发展的重要性。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以及传承,年轻一代传承者的作用不可忽视。学校作为青少年的启蒙与学习场所,其任务不仅仅是教书育人,还承担着学生学习体育技能与知识,全面发展的重任。对于济宁查拳而言,其自身拳种体系经数代人不断钻研完善,已形成自己完善的体系,并形成了济宁查拳独特的功法套路和文化体系,完全具备在校园推广的条件。因此在校园推广查拳套路、学习查拳知识、宣传查拳文化,让学生领会到传统体育文化的魅力,借此来更好的推广济宁查拳文化,培养更多优秀的济宁查拳传承人。推进查拳进校园。首先,充分安排正规标准的训练场和灵活充足的训练时间,避免了因场地不足和与文化课时间冲突导致培养质量下降,有利于增加学生的训练积极性和民族自豪感,其次,推进济宁查拳进校园能更便利地论证济宁查拳训练模式与现代社会发展的协调性,更好的推广民族非物质文化,探究回族武术文化在现代社会体系中发展的趋势及新视角,为未来济宁查拳的保护与传承拥有更加高效保质的训练体系提供保障。在经济改革、教育改革、环境改变的历史背景下,国家武术协会对于传统武术化繁为简,精益求精的变革尝试是传统武术需要变革的重要信号,重点在于如何在改革时保留拳种精髓。立于当下,结合济宁经济发展和济宁查拳文化影响等情况,针对济宁查拳潇洒,彪悍矫健等特点,推进济宁查拳进校园符合历史发展潮流。

3.2. 积极组织举办济宁查拳武术竞赛

传统武术赛事的举办不仅能扩大武术项目的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更能激起广大群众学习武术的兴趣,扩大群众基础。2008年第29届北京奥运会上,武术作为我国的特色体育项目首次进入奥运会。这是中国武术人长期耕耘的结果,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事件。不仅可以促进武术在世界上的传播,还有利于推动武术其他相关赛事的开展。根据2019年及以前济宁市查拳研究会的相关资料,济宁查拳的发展情况整体呈稳定发展趋势,但在竞技赛事上的表现多为山东地区级别的武术赛事,全国性和国际性竞赛的舞台上仍少有济宁查拳的身影。相关部门要加强督促査拳研究会运作效率,完善查拳研究会管理机制,使其能高效运作,保证査拳研究会定期组织与开展査拳交流赛,或者派拳师去外地参加武术比赛。可以把比赛分为业余组和专业组的形式,号召专业查拳练习者和业余爱好者积极参与。同时在比赛宣传过程中融入儒家文化、运河文化、伊斯兰文化,这些要素均可为未来济宁查拳参加和组织国家级赛事乃至世界级赛事奠定坚实的基础。通过举办大型传统武术竞赛一方面有机会融汇百家查拳演练,充分观摩学习,帮助济宁查拳取长补短,制定发展规划。另一方面也能提升济宁查拳在全国范围乃至世界范围的影响力,进一步提高济宁查拳在全国及世界范围的活跃度,助力济宁查拳发展。

3.3. 加强查拳政策扶持

武术起源于民间体育运动,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一直以来主要以民间组织的形式在民间传播。随着时代发展,传统武术得到了政府的大力倡导。但由于地理以及历史原因各地政府对武术的扶持政策各有不同等因素,各地武术发展程度也各不相同,要想武术得到大力的发展,各地政府就要把武术扶持政策落实到位。政府的重视以及社会对运河文化对外传播重要性的普遍认知则是对外传播的重要保障,对运河文化的保护与开发则是对外传播的主要手段 [9]。根据地域地方特色,出台相应政策,呼吁社会有关部门深入研究查拳。对查拳进行相应保护,助力济宁查拳文化的传承,促进济宁查拳蓬勃发展。

4. 结论

1) 济宁查拳是传统查拳流派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京杭大运河的开通,在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中形成了济宁特色运河文化,济宁查拳作为深受运河文化熏陶的地方拳种,不仅在济宁创造了辉煌的历史,并且在许多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济宁查拳的拳风飘逸、豪迈,动作舒展,节奏鲜明,注重气力配合,形成了查拳技击的防身风格特点。

3) 济宁查拳文化融入了运河文化、儒家文化和伊斯兰文化特点,其地域性、民族性、传统文化性特征显著,鲜活的生命力与不断的传承性是济宁查拳的特色所在。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历史、艺术和健身价值。

4) 济宁查拳保护与传承的途径:推行济宁查拳入校园,将校园作为传承济宁查拳的重要阵地,使查拳练习者“年轻化”,增加查拳普及率;积极举办济宁查拳全国性和世界性武术竞赛,增加查拳传承人对外交流学习机会,扩大济宁查拳的影响力;完善查拳管理体系,加强对济宁查拳的政策扶持,助力查拳传承。

NOTES

*通讯作者。

作者简介:孙乐瑶,男,山东济宁,青岛大学体育学院2020级体育教育系,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邓以华,男,山东聊城,青岛大学体育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武术文化与发展战略研究。梁红秀,女,山东青岛,青岛大学体育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文化。

参考文献

[1] 史永琴. 山东回族武术与武术家杨法武[J]. 回族研究, 2018, 28(1): 140-143.
[2] 戴洁茹, 杜树海. 回族查拳的历史叙事与近代践习研究[J]. 体育学刊, 2020, 27(6): 27-33.
[3] 张文广. 中国查拳简述[J]. 体育教学, 1989, 109(1): 74-79.
[4] 范春和, 孙锡铭. 查拳[M]. 北京: 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3(6): 14-15.
[5] 李标标. 以文化遗产的视角探析大运河文化的内涵和意义[J]. 文物欣赏与鉴定, 2021(12): 154-156.
[6] 张文广. 中国查拳典型器械套路研究[J]. 北京体育学院学报, 1987, 37(3): 1-6.
[7] 王曦. 济宁运河文化的特点分析[J]. 文化月刊, 2021(2): 132.
[8] 宗锡元. 李氏查拳[J]. 少林与太极, 2010(3): 43-44.
[9] 高秀丽. 济宁运河文化保护、开发、传播现状调研[J]. 中国民族博览, 2019(8): 3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