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院校“三教”改革的实施路径研究
Research on the Implementation Path of “Three Education” Reform in Applied Universities
DOI: 10.12677/ASS.2022.114143, PDF, HTML, XML, 下载: 313  浏览: 427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庄园香:泉州华光职业学院,福建 泉州;庄 颖:新疆政法学院,新疆 图木舒克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理念教学能力Applied Undergraduate College Teaching Concept Teaching Ability
摘要: 为了提升应用型本科院校新任教师教学能力,认为教学理念应该强调教授学生运用理论解决问题之方法,具体包括两个层次:解释型运用与探索性运用,并论述了在以应用为导向之教学理念下,教材选取原则、课时及课时类型设置原则、教学能力提升路径三大问题。
Abstract: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new teachers’ teaching ability, applied college professor thinks teaching should emphasize the student to utilize the theory of the solution, which includes two levels: in-terpreted use and exploratory, and discusses the application oriented in the teaching idea, teach-ing material selection principle, the principle of class and class type, teaching ability ascension path three big problems.
文章引用:庄园香, 庄颖. 应用型本科院校“三教”改革的实施路径研究[J]. 社会科学前沿, 2022, 11(4): 1054-1058.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2.114143

1.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应用”属性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要求“推动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鼓励有条件的普通高校开办应用技术类型专业或课程。”同时提出了教师、教材、教法(简称“三教”)改革的任务。“三教”改革也是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问题。那么,应用型高校如何开展“三教”改革?具体的逻辑思路或实施路径是什么?目前有关“三教”改革的研究主要从两个视角进行:一是证书制度或1 + X证书制度视角下开展思考 [1] [2];二是探究高职院校或“双高”院校的“三教”改革 [3] [4]。本研究则以“应用为导向”探究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三教”改革。首先需要明白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应用”属性,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实践是以应用为导向构建,即理论之应用性。具体可分为两个层次的理论应用:一是解释型运用,亦即理论能够有效解释现实。但要注意两个问题:① 一定要清楚所运用理论适用范围,因为理论只在一定范围内有效。② 理论中变量或概念与现实问题是否一致;二是探索性运用。较上述第一层次的理论应用,此层次的理论应用属于高层次的理论应用,其强调培养学生发现新问题与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这种情况是单个理论不能直接完全有效地解释现实,为了解决这些新出现的问题,需要提出两项要求:一方面要求准确把握各种理论解释社会现象之视角,这建立在掌握大量理论观点以及理论之不足上;另一方面是掌握相应的方法论或者工具。培养学生发现新问题与解决新问题之能力的方法包括:第一,理论与实际相比较以发现理论之不足。第二,通过社会观察以产生疑问。第三,培养学生独立与创新性批判思维能力。其核心是开展通识教育,目的是拓宽学生视野以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在论述应用型本科“应用”属性之后,我们以应用为导向,分别从“教材”、“教法”和“教师”三个方面开展论述。

2. 以应用为导向的教材选取

教材选取三原则:一是跨文明。基于中西方文化之差异,导致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之思维差异,因此需要“融通中西”,以培养学生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大量历史事实也表明,中西文明的差异性并非冲突的根源而是互补的前提 [5];二是跨时代。由于我国拥有上下五千年的灿烂文明,传统文化中蕴含大量的优秀思想,并且可以通过适当的借鉴方法以服务于当代社会问题之解决。这也是因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之相关研究“已经逻辑地表明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和现代化相通的理念 [6]。”三是跨学科。至2014年年底,各类产业结构指标的变化表明中国经济开始转向后工业化时代 [7],后工业化时代的特点是彼此双方对其提供的服务不满意,或某些服务无人提供 [8]。这种复杂性需要教师采取新的教学驾驭模式:基于专业整体框架的知识讲授,强调教师融合专业框架内的各门课程 [9]。

3. 以应用为导向的教法

课时及课时类型设置原则:“以练促学、以练为主、紧跟时事、灵活多样”。尽量压缩纯理论课时,增加以应用(问题)为导向的课程,同时设置讲授最新前沿问题之课程。但要适当控制理论课与应用课课时之间的比例关系,据此提供两种方案:一是理论与应用课堂分离模式。建议采用1/3理论课与2/3应用课相结合;二是采用理论与应用课堂融合模式。建议以问题为导向,具体讲解如何运用理论知识解决问题。就讲授最新前沿问题之课程而言,可以以公开课的模式进行,采取不定期设置方式,也即当现实之中出现最新问题时,可以要求教研室组织相关教师进行讲授。

4. 以应用为导向的课堂教学能力提升路径

目前学界围绕新任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学校的外在帮助与自我修养相结合提升教学能力 [10];二是从教学反馈和教学反思的角度提升新任教师教学能力 [11]。这些研究没有从教案写作与教学过程角度开展深入研究。教学能力提升可通过四种途径实现:① 学院开展师徒帮教制度、新任教师汇报课及评课制度、听课制度、教案写作制度。② 通过观看网络公开课,学习不同学校、不同层次、不同国家教师授课方式之优点等。③ 自学相关书籍,努力学习不同或最新的教学方法。④ 自我经验总结与反思。教学能力提升的核心环节主要包括:教案写作与教学过程。

4.1. 教案写作

一般而言,教案组成部分包括教学组织环节、知识讲授环节、知识运用或检验环节、作业布置环节、课后反思环节。就微观而言,包括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素材、小结、用时。针对以往教师讲课中存在的部分问题,建议教师在教前准备中注意下列若干问题:1) 针对上课思路不清或混乱的问题,增加教师上课逻辑思路图一栏。2) 针对提升学生能力的要求,增加学生能力提升路线图一栏。3) 针对学生基础不同的情况,增加自由提问环节,以实现当堂问题当堂解决。4) 为了促使真正用心去反思教学存在的问题,细化教案反思环节为:① 改进之处:(学生意见与教师自我意见);② 原因分析;③ 改进措施;④ 改进措施实施效果评价:(下一次课上完填写)。另外为了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以及促进经验交流,建议教师多参加听汇报课和评课活动,以及师徒帮教活动。

4.2. 教学过程

课堂环节主要包括两项内容:一是讲课,二是课堂组织管理。

4.2.1. 讲课

讲课主要包括三项内容:知识整合、素材的组织、知识讲解。建议使用的教学模式主要包括两种:一是教师课堂讲授课本和课外知识,并引导学生思考(教给学生认识事物的方法),最后让学生提问以解决疑惑;二是课前发放学习资料以自学,课上针对学生的疑惑进行讲解和扩充知识面,同时通过不断提问题以引导学生思考,培养自学能力。

知识整合。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整合专业领域内书本知识,二是整合书本知识与相关学科知识。针对整合太多非本学科知识是否合理的疑问,建议处理的方式是点面结合,以点为重,也即尽量扩充学生的知识面,同时针对与本节课高度相关的课本外知识,可适当进行详细讲解,非高度相关的知识点到为止。原因包括两个:① 开展通识教育十分必要;② 讲解太宽的知识,学生难以消化。

素材的组织。主要包括两项内容:素材的选取原则与素材的展现形式。首先是素材选取原则。主要包括支撑或匹配所讲知识与益于学生身心健康两个方面。其次是素材的展现形式。由于教师授课的目的在于不仅是让学生有知识的积累,更在于让学生理解,因此在讲解过程中要采取多种素材展现方法(案例、视频、图片等),摒弃单一或传统素材的知识展现方法。

知识讲解。知识讲解主要指知识讲解的方法,建议老师由最初使用单一知识讲解方法转变为使用多种知识讲解方法。然而首先需要解决的关键性问题是:知识讲解的目的是什么?传统上认为是教给学生本学科的知识也即学生在课堂上学到了什么?当然也要求课堂上不仅要教给学生具体知识,而且也要教给学生如何学习的方法。前者相对较易,后者较难,这首先要求老师自身能够掌握知识的生产过程和方法,如此才能传授与学生。如果一个老师没有相应的科研能力,那么很难说这个老师就懂得知识生产的方法。或许有观点认为部分学生素质不高,其未必能够听懂教师讲授的内容,但这恰恰表明部分问题没有区分清楚:教师教什么?学生听不懂的到底是什么?为何听不懂?就学科本身而言,老师主要教授学生三方面的内容:课本知识、课外延伸知识、认识事物的方法。下面分三方面进行分析:

课本知识并非人文社科老师上课教学的主要内容。大多数课程并不重视学生的课前自学或预习,但比较重视课后作业的布置(是为了让学生自习时间有事做)。持此观点的原因是基于对此问题的思考:老师的作用是什么?或者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实质上教育或老师的作用在于唤醒学生的兴趣与引出每个学生的潜在能力或者说引导学生培养自学能力。这就要求老师在讲授下一节课之前要布置相应的任务和发放相应的学习资料,而在课堂上,老师的作用在于为学生答疑解惑。这样就可以形成一个完整的循环教学圈:课前学生自学 → 课堂老师解答学生疑问 → 课后学生复习巩固 → 课前学生自学。如此便从本质上实现了学习之主体为学生,从而使学生从被动的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发现知识。

课外延伸知识(通识性知识)应成为人文社科老师讲授的主要内容。原因有二:1) 基于学生的需求。学生普遍反映课本知识肤浅且没兴趣,想学习更多课外知识。2) 基于应用型院校学生的特殊性。应用型院校学生既不同于普通高校本科生也不同于研究生,普通高校本科生在高等院校学习3~4年,基本拥有较为宽广的知识面,当然动手能力可能不佳。而应用型院校学生比较重视操作能力(动手能力),但是知识面较为狭窄,与经过严格意义上的高等院校教育的学生相比,他们知识储备较少,尚不足以应对工作或社会中的各方面复杂问题。因此,需要培养拥有丰富知识且动手能力强的人才,前者是人文社科老师的职责,后者是专业实操课老师的职责。

认识事物的方法是提升学生理解能力的关键。部分学生反映说部分内容听不懂,原因是教师使用了抽象的概念和理论。当然教师使用概念和理论无可厚非,关键是如何让学生理解。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单纯的讲授概念和理论,一方面要结合具体的例子和实物;另一方面要告诉学生这个概念和理论是如何构建的,要想做到完整理解一个事物必须要了解其过去和将来。针对多数学生存有疑问之处,教师能够做到利用发现知识的方法,结合现实案例,一步步带着学生分析(引导学生思考),学生不仅能够理解该知识点而且也学会了认识事物的方法。

4.2.2. 课堂组织管理

“教学效果的优劣与组织能力有直接关系 [12]。”课堂组织管理方面主要是构建合理的激励与威慑制度。但这两项制度有效的前提是:教师要爱学生,换言之教师要走进学生的心里,让学生认为这个老师是“自己人”,“愿意听他的话,愿意上他的课,有什么事愿意给他说”。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和课下积极关心学生,多多和学生沟通,善于观察学生的反应,及时帮助学生解决生活或学习问题。

基金项目

2021年度新疆政法学院校长基金(编号:XZSK20211020)。

参考文献

[1] 张柏森, 赵德利. 证书制度背景下中职汽修专业“三教”改革的实施路径[J]. 专用汽车, 2022(2): 78-80.
[2] 杨屏, 屠光明. 1 + X证书制度背景下汽车专业“三教改革”的实施路径[J]. 时代汽车, 2022(3): 34-35.
[3] 吴彬江, 李雪甫, 张玉领. 高职院校推进“三教”改革实施路径探究[J]. 江苏卫生事业管理, 2021, 32(12): 1672-1675.
[4] 王保军, 吕玉兰. 基于“双高计划”建设背景的“三教”改革实施路径探究——以山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 济南职业学院学报, 2021(4): 34-36.
[5] 何星亮. 中西文明的差异性与互补性[N]. 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0-12-09.
[6] 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立足当代中国实际, 要有全球意识[EB/OL]. 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6/1208/c40531-28933780.html, 2016-12-08.
[7]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的七大机遇[EB/OL]. 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5/0319/c40531-26716488.html, 2015-03-19.
[8] 张斌. 经济转型中, 社会矛盾在悄然转移[EB/OL]. http://www.suixianwang.net/news/fenjinzhisheng/2015-07-17/17348.html, 2015-07-17.
[9] 袁新莉. 职业院校青年教师成长研究——提高课堂驾驭能力新模式[J]. 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 2014, 23(4): 37-41.
[10] 刘京丽, 张欣. 高等院校新任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探究[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7, 15(16): 41-43.
[11] 吴石英, 俞小和. 教学反馈、教学反思与高校新任教师教学能力提升[J]. 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19(4): 105-109.
[12] 马长越. 职业院校青年教师成长路径探索[J].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4): 20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