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概念清晰性与初中生攻击行为的关系研究:有调节的中介作用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lf-Concept Clarity and Aggressive Behavior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 Moderating Mediator
DOI: 10.12677/AP.2022.124120, PDF, HTML, XML, 下载: 390  浏览: 711 
作者: 王 淇:浙江工业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浙江 杭州
关键词: 攻击行为自我概念清晰性社会比较公正世界信念Aggressive Behavior Self-Concept Clarity Social Comparison Belief in a Just World
摘要: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自我概念清晰性与初中生攻击行为的关系,并构建一个有调节的中介作用模型。方法:通过对545名初中生的问卷调查以检验社会比较在自我概念清晰性与初中生攻击行为关系之间的中介效应,公正世界信念在社会比较与初中生攻击行为之间的调节作用。结果:1) 放入中介变量后,自我概念清晰性对初中生攻击行为的预测作用显著(β = −0.43, p < 0.001);2) 自我概念清晰性对社会比较的预测作用显著(β = −0.17, p < 0.001),社会比较对攻击行为的预测作用显著(β = 0.15, p < 0.001);3) 将公正世界信念放入模型后,社会比较与公正世界信念的乘积对攻击行为的预测显著(β = −0.06, p < 0.05)。结论:社会比较在自我概念清晰性与初中生攻击行为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公正世界信念在社会比较对初中生攻击行为关系中起调节作用。
Abstract: Objectiv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lf-concept clarity and aggressive behavior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nd to construct a moderated mediation model. Methods: We examined the mediating effect of social comparison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lf-concept clarity and aggressive behavior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through a questionnaire survey of 545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nd the moderating effect of just world belief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comparison and aggressive behavior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was investigated. Results: 1) After the addition of mediating variables, self-concept clarity had a significant predictive effect on the aggression of ju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β = −0.43, p < 0.001). 2) Self-concept clarity had a significant predictive effect on social comparison (β = −0.17, p < 0.001), and social comparison had a significant predictive effect on aggressive behavior (β = 0.15, p < 0.001). 3) After adding just world belief into the model, the product of social comparison and just world belief significantly predicted aggressive behavior (β = −0.06, p < 0.05). Conclusion: Social comparison plays a mediating role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lf-concept clarity and aggressive behavior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nd just world belief plays a moderating role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comparison and aggressive behavior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文章引用:王淇 (2022). 自我概念清晰性与初中生攻击行为的关系研究:有调节的中介作用. 心理学进展, 12(4), 1005-1014. https://doi.org/10.12677/AP.2022.124120

1. 引言

攻击行为是指意图伤害自己或他人的行为(Crick et al., 1997),是儿童和青少年最常见的行为问题之一(Ortega-Escobar & Alcazar-Córcoles, 2016)。研究发现青春期是攻击行为的频发时期,51%的青少年在初中阶段表现出高水平的攻击行为(Sarah et al., 2011)。青少年时期的攻击行为对受害者和施暴者都有着直接和长期的负面影响,研究发现受欺负者在成年后会比未受欺负者表现出更多的心理健康问题,而施暴者更有可能出现焦虑、抑郁等症状,并且在成年之后做出违法犯罪行为(Arseneault, 2017)。初中生这一阶段身体和心理都处于一个加速发展的时期,这一阶段存在情绪两极化、以自我为中心、自我同一性混乱、易发生极端行为等特点,这可能是导致初中生攻击行为增高,发生校园欺凌和暴力行为的重要原因(Tao et al., 2021)。由此可见,如果在这一时期没有对初中生进行一个很好的引导,他们会很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和行为问题。因此有必要对初中生的攻击行为进行调查以及探究背后的影响因素,提出相应的教育对策。

Anderson提出的一般攻击模型(General Aggressive Model)对攻击行为进行了全面的解释,该模型认为攻击行为不是单一因素所导致,而是环境因素和人格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Anderson & Bushman, 2002)。但以往研究更多集中在环境因素,如挫折情境等,较少对引起攻击行为的人格因素进行探究(Gavine et al., 2016)。在人格因素中,自我概念清晰性是指个体对自我存在清晰性的认识、自我认识内部的一致性、自我认识在时间上的稳定程度(Campbell et al., 1996)。研究发现,表现出攻击行为的青少年的自我概念清晰性要比未表现出的青少年的水平低(Baumeister et al., 2018)。根据一般压力理论(General Strain Theory),自我概念清晰性低的个体,缺乏对自我清晰的认识,对于自我价值目标不明确,个体的行为模式以及人际关系模式不稳定,表现出较多的负面情绪,导致人际关系问题和社会适应困难,从而面临巨大的压力,更倾向采取攻击行为去发泄自身的负面情绪(宋静静等,2020)。基于此,本研究认为自我概念清晰性可能是攻击行为的预测因素。

社会比较理论认为,对自我感觉不确定的人会更倾向于与他人进行比较,从而对自我产生清晰的定位,适应社会的发展(Bethany & Nicholas, 2006)。支持这一假说的研究发现,自我概念清晰性低的个体在决策时更加依赖外部信息,由于缺乏稳定、明确的自我认知,低自我概念清晰性个体更倾向于借助或参照外部信息进行自我评价,有着更高的社会比较倾向(Vartanian & Dey, 2013)。其次,低自我概念清晰性的个体更容易产生负面的社会比较,倾向于以消极的方式对社会比较的信息进行解释和归因。相关研究结果表明社交网络中存在的社会比较信息会诱发低自我概念清晰性个体的消极情绪并且产生消极影响,表现出更高的攻击行为(吴漾等,2020)。因此,本研究认为社会比较可能在自我概念清晰性与攻击行为中起中介作用。

公正世界信念(belief in a just world)是指个体相信其自身所处的世界是公正的,即人们通常会得到他们应得的(Lerner & Miller, 1978)。与他人比较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但有的学生即使感知到自身处于不利地位也不会表现出较强的攻击行为,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公平世界信念与青少年的个人发展密切相关,个人公正世界信念的水平越高,在与他人比较的过程中,会调节消极情绪,降低不公正感,因此青少年侵犯他人利益的可能性就越小,也就越不容易做出好斗、恃强凌弱的攻击行为。研究发现,在引发愤怒的情况下,与那些对公平世界信念较低的人相比,那些对公平世界信念较高的人更不容易生气,自尊心也更不容易下降(Bègue & Muller, 2006)。同样,与对公平世界信念较低的青少年相比,对公平世界信念较高的青少年也倾向于在挫折情境中表现出较少的敌意归因偏见和攻击行为(Gu et al., 2020)。因此,本研究认为公正社会信念可能在社会比较与攻击行为中起调节作用。

根据上述的研究假设,本研究初步构建了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具体如图1所示:同时考察自我概念清晰性、社会比较、公正世界信念与攻击行为的关系。

Figure 1. The mediating effect of social comparison and the moderating effect of just world belief

图1. 社会比较的中介作用及公正世界信念的调节作用模型图

2. 对象与方法

2.1. 对象

本研究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在某中学抽取初一、初二学生为被试,使用《自我概念清晰性量表》《社会比较倾向量表》《公正世界信念量表》和《青少年攻击行为问卷》对初中生攻击行为基本情况、自我概念清晰性、社会比较以及公正世界信念进行问卷调查,剔除无效问卷20份,回收有效问卷545份。有效率为96.46%,被试分布见下表1

Table 1. Basic situation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表1. 初中生基本情况调查表

2.2. 研究工具

青少年攻击行为量表(刘俊升,周颖,顾文瑜,2009),采用刘俊升等人(2009)年重新修订Buss和Perry (1992)编制的攻击行为量表(Buss & Perry, 1992)。量表共包含20个项目,分为替代攻击、身体攻击、愤怒和敌意四个维度。采用5点计分,分数越高代表攻击行为越高。本研究中的α系数为0.90。

自我概念清晰性量表(牛更枫等,2016),采用牛更枫等人(2016)年翻译Campbell等人(1996)编制的自我概念清晰性量表(Campbell et al., 1996)。量表包含12个项目,采用5点计分,分数越高说明自我概念清晰性水平越高。本研究中的α系数为0.80。

社会比较量表(王明姬,王垒,施俊琦,2006),采用王明姬等人(2006)年翻译Gibbons和Gerrard (1997)年编制的社会比较倾向量表(Gibbons & Gerrard, 1997)。量表包含11个项目,采用5点计分,分数越高说明社会比较倾向程度越高。本研究中的α系数为0.78。

公正世界信念量表(苏志强,张大均,王鑫强,2012),采用苏志强等人(2012)年翻译修订Dalbert (1999)年编制的公正世界信念量表(Dalbert, 1999)。量表包含13个项目,分为个人公正世界信念和一般公正世界信念两个维度。采用6点计分,分数越高表明个体的公正世界信念越强。本研究中的α系数为0.89。

2.3. 数据处理

采用SPSS23.0对收集的问卷进行整理,选择描述性统计、相关分析矩阵、回归分析和PROCESS中介效应检验,探讨初中生自我概念清晰性、社会比较、公正世界信念和攻击行为之间的关系。

3. 研究结果

3.1.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选用Harman单因素检验法对本次研究中所采用的问卷进行共同方法偏差检验,对所有条目进行因素分析,数据结果显示特征根大于1的公共因子数有12个,第一公因子解释了总方差的19.88%,显著小于40%的临界值,因此本研究无共同方法偏差效应存在(周浩,龙立荣,2004)。

3.2. 各变量的相关分析

各变量的相关分析结果(表2)表明,自我概念清晰性与公正世界信念呈显著正相关,与社会比较、攻击行为呈显著负相关;社会比较与攻击行为呈显著正相关,公正世界信念与攻击行为呈显著负相关;社会比较与公正世界信念相关不显著。

Table 2.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self-concept clarity, social comparison, just world belief and aggressive behavior

表2. 初中生自我概念清晰性、社会比较、公正世界信念和攻击行为上的相关分析

注:*p < 0.05;**p < 0.01;***p < 0.001下同。

3.3. 自我概念清晰性与攻击行为的关系: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检验

使用PROCESS Model 14来检验自变量为自我概念清晰性,中介变量为社会比较,调节变量为公正世界信念,控制变量为性别、是否班干部、是否独生子女、家庭背景、是否离异、是否在外务工、母亲受教育程度、父亲受教育程度、月收入,因变量为攻击行为。检验公正世界信念的调节效应,结果如表3所示,社会比较与公正世界信念的交互项LLCI下限和ULCI上限均不含0,且Process会输出判定指标INDEX。INDEX显著,说明在调节变量的不同水平上中介效应的差异显著。如图2所示,自我概念清晰性可以显著预测社会比较(β = −0.17, p < 0.001),社会比较可以显著正向预测攻击行为(β = 0.15, p < 0.001),自我概念清晰性对攻击行为的作用显著(β = −0.43, p < 0.001),公正世界信念可以显著负向预测攻击行为(β = −0.24, p < 0.001),公正世界信念与社会比较的交互作用可以显著负向预测攻击行为(β = −0.06, p < 0.05)。上述模型的INDEX为0.01,置信区间为[0.001, 0.022],置信区间不包含0,再次说明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显著。

Table 3. Moderated mediation model test

表3. 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检验

Figure 2. Mediating effect of social comparison preference under the moderating effect of just world belief

图2. 公正世界信念调节作用下的社会比较倾向中介效应

为了更完整验证有调节的中介作用,间接效应检验程序对整合模型进行了再次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公正世界信念处于低、中、高水平时,自我概念清晰性经社会比较到攻击行为的间接效应均显著。

根据简单斜率分析,将公正世界信念分为低、中、高水平,绘制交互作用表和图。如表4图3所示:公正世界信念低水平时,随着社会比较的增加,攻击行为呈现上升趋势(β = 0.21, t = 5.53, p < 0.001);公正世界信念中等水平时,随着社会比较的增加,攻击行为呈现上升趋势(β = 0.15, t = 4.48, p < 0.001);公正世界信念高水平时,调节效应不成立。

Table 4. Effect values of just world belief adjustment level

表4. 公正世界信念调节水平下的效应值

Figure 3. Social comparison under the moderating effect of just world belief

图3. 公正世界信念调节作用下的社会比较

4. 讨论

4.1. 自我概念清晰性对初中生攻击行为的影响

本研究发现自我概念清晰性对初中生攻击行为的预测作用显著,且放入中介变量后,自我概念清晰性对初中生攻击行为的预测作用依然显著。已有研究发现产生欺凌或攻击行为这可能是自我概念不清晰的个体为了保护自我认知而做出的冲动或过激行为(Baumeister et al., 2018)。根据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阶段,处于青年期(12~18)岁的个体正面临着自我同一性与角色混乱的冲突,需要对于“我是谁”等问题进行自我认识和整合。而初中这一阶段个体由懵懂的童年期开始向成熟的青年期过渡,对于自我没有形成清晰的认识、心理发展不成熟、辨别是非能力弱、易冲动等特点,倾向于采取攻击行为解决矛盾与冲突。

此外,自我概念清晰性水平越高,其攻击行为发生的可能性越小。这是因为自我概念清晰性高的个体,能够识别他人的情绪,理解他人的做法(孙小越等,2020)。在社会交往方面更和谐,当遇到问题时清楚自己应采取合理的途径,调动外部力量解决问题。相反,自我概念清晰性水平越低,发生攻击行为的可能性会增大。低自我概念清晰性的个体更多以自我为中心,难以站在他人角度理解他人观点,并且容易产生冲动情绪。因此在出现冲突或矛盾时,倾向于采用暴力或攻击行为解决问题。

4.2. 社会比较的中介作用

本研究发现社会比较在自我概念清晰性与初中生攻击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已有研究发现自我概念清晰能够负性预测社会比较(Saadat et al., 2017),研究中对女高中生身材焦虑和不合理饮食进行探究,发现自我概念清晰性水平低的个体,倾向于与他人所谓的“完美身材”进行社会比较,从而产生身材焦虑等自卑心理。为了身体形象而不合理控制饮食,造成严重后果。由此可见自我概念清晰性水平与社会比较呈负相关。

最早研究通过给儿童分发不同数量的代币来模拟社会比较情境,结果发现,相比于向下比较和对照组,向上比较条件下的儿童表现出更多的身体攻击和言语攻击(Hafer & Olson, 1993)。跟比自己强的人比(向上比较)会跟不如自己的人比(向下比较)产生一种压迫感,而为了消除这种压迫感,人们会倾向于采用攻击他人的方式来寻求心理安慰。更重要的是在与他人比较时,个体会倾向于负面的社会比较,从而产生了一些消极的情绪体验。这些不公平感以及挫败感等消极情绪,便是个体采取攻击行为的导火索。

本研究的结果也支持了一般攻击行为模型,即个体的攻击行为受到外界环境和人格因素的相互作用。在我们的生活中,由于缺乏稳定、明确的自我认知,低自我概念清晰性个体更倾向于通过与他人对比从而获得自我评价。其次,低自我概念清晰性的个体在社会比较情景下中更容易受到社会比较的消极影响。往往都是将他人的优点与自己的缺点进行比较,从而产生挫败感等一系列消极情绪,更容易产生攻击行为。以此发泄自己的情绪,寻找平衡感。因此,社会比较在自我概念清晰性与初中生攻击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

4.3. 公正世界信念的调节作用

本研究发现公正世界信念调节“自我概念清晰性–社会比较–初中生攻击行为”这条路径的后半段,即调节社会比较对攻击行为的影响。简单斜率分析发现公正世界信念水平的高低调节社会比较对攻击行为的影响,公正世界信念低的个体,在社会比较的过程中表现出较多的攻击行为。这是由于公正世界信念水平低的人,在面对外部信息时往往进行消极的评价,并且难以应对生活中的压力和消极事件。研究表明公正世界信念能够缓解不公正经历和焦虑、愤怒等消极情绪的影响,调节生活中的负性事件对攻击行为的影响(牛更枫,史晓涵,孙晓军,2021)。所以当初中生与他人进行社会比较并产生了不公平感或挫败感等消极情绪后,公正世界信念水平低的学生,并不能够很好地控制自己,调节自身的消极情绪,并以一个积极的角度去对外部事件进行评价、很容易进行敌意归因偏差,以及采用攻击行为去解决问题。因此,公正世界信念调节社会比较对初中生攻击行为的影响。

5. 教育建议

本研究结果对于减少初中生攻击行为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首先作为教师可以通过开展团体心理辅导等活动提升学生的自我概念清晰性以及自我的公正世界信念,对自我形成一个清晰的认识和整合,同时加深公正理念,相信公正的存在。同时要引导学生正确地看待社会比较的结果,在比较的过程中要理性正确地看待社会比较的结果,学会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短板,不要盲目地将自己的缺点和他人的优势做比较。此外,教师在课程中,应该经常性地将社会上的热点问题引入课堂之中与学生一起分析和探讨,帮助学生去了解社会,并且以公平公正的心态去面对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学会用积极的态度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其次,学校要做到给学生营造一个相对公平的校园–班级环境。对于一些学生事务,学校要做到公开和公正。对信息进行公开,让每一位同学都能充分地了解对他们有利的信息。了解学生的需求和诉求,并对学生的需求给予积极的回应。学校要加强管理,对于学校周边的安全治理要格外重视,对于严重恶劣的行为要给予一定的批评和处分,避免同学因他人做出攻击行为却没有受到处罚,从而产生盲从行为。

6. 结论

1) 自我概念清晰性与社攻击行为呈显著负相关。

2) 社会比较在自我概念清晰性与初中生攻击行为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

3) 公正世界信念在社会比较与初中生攻击行为的关系中起调节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俊升, 周颖, 顾文瑜(2009). Buss-Perry攻击性量表在青少年中的初步修订.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17(4), 449-451.
[2] 牛更枫, 史晓涵, 孙晓军(2021). 相对剥夺感和公正世界信念——SNS中上行社会比较对大学生的心理影响. 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38(3), 77-87+126-127.
[3] 牛更枫, 孙晓军, 周宗奎, 田媛, 刘庆奇, 连帅磊(2016). 青少年社交网站使用对自我概念清晰性的影响: 社会比较的中介作用. 心理科学, 39(1), 97-102.
[4] 宋静静, 刘陈陵, 黄海(2020). 自我概念清晰性和核心自我评价对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影响: 社会适应的中介作用.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8(3), 409-414.
[5] 苏志强, 张大均, 王鑫强(2012). 公正世界信念量表的修订及在大学生应用的信效度研究.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21(6), 561-563.
[6] 孙小越, 刘朦朦, 韩思雅, 郝雨, 孙红梅(2020). 自我概念清晰性与网络欺凌行为: 共情的中介作用. 心理月刊, 15(22), 5-6+9.
[7] 王明姬, 王垒, 施俊琦(2006). 社会比较倾向量表中文版的信效度检验.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5), 302-305+316.
[8] 吴漾, 武俐, 牛更枫, 陈真珍, 刘丽中(2020). 微信朋友圈使用对大学生抑郁的影响: 负面社会比较和自我概念清晰性的作用. 心理发展与教育, 36(4), 486-493.
[9] 周浩, 龙立荣(2004). 共同方法偏差的统计检验与控制方法. 心理科学进展, 12(6), 942-950.
[10] Anderson, C. A., & Bushman, B. J. (2002). Human Aggression.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53, 27-51.
https://doi.org/10.1146/annurev.psych.53.100901.135231
[11] Arseneault, L. (2017). The Long-Term Impact of Bullying Victimization on Mental Health. World Psychiatry, 16, 27-28.
https://doi.org/10.1002/wps.20399
[12] Baumeister, R. F., Tice, D. M., & Vohs, K. D. (2018). The Strength Model of Self-Regulation: Conclusions from the Second Decade of Willpower Research. Perspectives on Psychological Science, 13, 141-145.
https://doi.org/10.1177/1745691617716946
[13] Bègue, L., & Muller, D. (2006). Belief in a Just World as Moderator of Hostile Attributional Bias. 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45, 117-126.
https://doi.org/10.1348/014466605X37314
[14] Bethany, B., & Nicholas, A. K. (2006).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Frequency of Social Comparisons and Self-Concept Clarity, Intolerance of Uncertainty, Anxiety, and Depression.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41, 167-176.
https://doi.org/10.1016/j.paid.2005.12.017
[15] Buss, A. H., & Perry, M. (1992). The Aggression Questionnair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3, 452-459.
https://doi.org/10.1037/0022-3514.63.3.452
[16] Campbell, J. D., Trapnell, P. D., Heine, S. J., Katz, I. M., Lavallee, L. F., & Lehman, D. R. (1996). Self-Concept Clarity: Measurement, Personality Correlates, and Cultural Boundari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 70, 141-156.
https://doi.org/10.1037/0022-3514.70.1.141
[17] Crick, N. R., Casas, J. F., & Mosher, M. (1997). Relational and Overt Aggression in Preschool.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33, 579-588.
https://doi.org/10.1037/0012-1649.33.4.579
[18] Dalbert, C. (1999). The World Is More Just for Me than Generally: About the Personal Belief in a Just World Scale’s Validity. Social Justice Research, 12, 79-98.
https://doi.org/10.1023/A:1022091609047
[19] Gavine, A. J., Donnelly, P. D., & Williams, D. J. (2016). Effectiveness of Universal School-Based Programs for the Primary Prevention of Violence in Adolescents. Psychology of Violence, 6, 390-399.
https://doi.org/10.1037/vio0000052
[20] Gibbons, F. X., & Gerrard, M. (1997). Health, Coping, and Wellbeing: Perspectives from Social Comparison Theory.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21] Gu, H., Lu, Y., & Cheng, Y. (2020). Negative Life Events and Nonsuicidal Self-Injury in Prisoners: The Mediating Role of Hopelessness and Moderating Role of Belief in a Just World.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 77, 145-155.
https://doi.org/10.1002/jclp.23015
[22] Hafer, C. L., & Olson, J. M. (1993). Beliefs in a Just World, Discontent, and Assertive Actions by Working Women.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19, 30-38.
https://doi.org/10.1177/0146167293191004
[23] Lerner, M. J., & Miller, D. T. (1978). Just World Research and the Attribution Process: Looking Back and Ahead. Psychological Bulletin, 85, 1030-1051.
https://doi.org/10.1037/0033-2909.85.5.1030
[24] Ortega-Escobar, J., & Alcazar-Córcoles, M. Á. (2016). Neurobiology of Aggression and Violence. Yearbook of Legal Psychology, 26, 60-69.
https://doi.org/10.1016/j.apj.2016.03.001
[25] Saadat, S. H., Shahyad, S., Pakdaman, S., & Shokri, O. (2017). Prediction of Social Comparison Based on Perfectionism, Self-Concept Clarity, and Self-Esteem. Iranian Red Crescent Medical Journal, 19, e43648.
[26] Sarah, D. L., Julia, G., Tracy, R. N., & Gilbert, J. B. (2011). Trajectories of Aggression, Delinquency, and Substance Use across Middle School among Urban, Minority Adolescents. Aggressive Behavior, 37, 161-176.
https://doi.org/10.1002/ab.20382
[27] Tao, S., Li, J., Zhang, M., Zheng, P., & Zhu, Y. (2021). The Effects of Mindfulness-Based Interventions on Child and Adolescent Aggression: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Mindfulness, 12, 1301-1315.
https://doi.org/10.1007/s12671-020-01570-9
[28] Vartanian, L. R., & Dey, S. (2013). Self-Concept Clarity, Thin-Ideal Internalization, and Appearance-Related Social Comparison as Predictors of Body Dissatisfaction. Body Image, 10, 495-500.
https://doi.org/10.1016/j.bodyim.2013.05.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