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ECI模型大学英语拓展阅读SPOC教学设计
The SPOC Teaching Design of the College English Extensive Reading Based on the Model of SECI
摘要: 波兰尼1958年首次在《个人知识》提出了意会知识,打破了传统的认知结构。日本学者野中郁次郎(Yujiro Nonaka)基于波兰尼知识分类,提出隐性知识和与显性知识之间相互转化的SECI模型。本文将基于SECI模型对大学英语拓展阅读课程进行SPOC教学设计,旨在通过社会化、外化、组合和内化四个阶段进行英语显隐性知识转化,达到学习者学习英语效率的提升。
Abstract: Polanyi’s theory of tacit knowledge, which was proposed for the first time in personal knowledge in 1958, breaks the traditional cognitive structure. Japanese scholar Yujiro Nonaka proposed the SECI model, which describes the transformation between tacit knowledge and explicit knowledge, based on knowledge classification of Polanyi. Based on the model of SECI, this paper will carry out the SPOC teaching design of the college English extensive reading, aiming to transform the English explicit and tacit knowledge through the four stages of socialization, externalization, combination and internalization, so as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English learning.
文章引用:马紫鑫, 李燕. 基于SECI模型大学英语拓展阅读SPOC教学设计[J]. 社会科学前沿, 2022, 11(4): 1188-1195.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2.114161

1. 知识分类

1.1. 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

20世纪英国哲学家迈克尔·波兰尼(Michael Polanyi)提出:“人类的知识共分为两类。通常被我们说为知识的东西,像用书面语言、图表或数学公式表达出的知识,仅仅是知识的一种形式;而不能被系统阐述出来的知识,像我们对正在做的某事所具有的知识,则是知识的另一种形式。如果我们称前一种知识为言传的(explicit)知识,后一种则为意会的(tacit)知识。” [1]。

言传知识(explicit knowledge)又被叫做显性知识,是我们平时可以系统表达出的知识,一般以语言、文字的形式所表达的知识。它们通常已被编码或系统概括,易被储存与传递,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直接授予学生的系统知识。

意会知识(tacit knowledge)又翻译为隐性知识、缄默知识,是波兰尼1958年首次在《个人知识》(Personal Knowledge)提出的术语。它一般表示那些很难用语言、文字表达,通常通过个体的经验表现的知识,像人的直觉、语感等。通常情况下,隐性知识通过内隐学习(implicit learning)或显性知识经程序化、自动化与组块化转换获得,具有个体性、自动性、情境性和实践性等特征 [2]。

1.2. 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之间的转化

就像弗洛伊德在冰山理论中的意识将人的意识比作漂浮在水面上的冰山,浮出来的那一小角冰山是自己与他人都可以观察到的个体意识,沉在水下的大部分冰山则是人们轻易感知不到的潜意识。知识也是一样,浮在冰面上的那一小部分冰山是我们平时可以感知、使用的知识,而沉没在水下面的大部分冰山则是我们很难感知的隐性知识(图1)。那么,如何将沉在水下的隐性知识利用起来与显性知识构建学生的知识体系?

基于波兰尼的知识分类,日本学者野中郁次郎(Yujiro Nonaka)的关于提出显隐性知识相互转化的SECI模型,他认为显隐知识转化共经历了四个阶段:社会化(socialization)阶段、外化(externalization)阶段、组合(combination)阶段与内化(internalization)阶段。显隐性知识循环转化的SECI模型如图2 [3] 所示。

1) 社会化阶段是个体之间通过观察、效仿以及实践达到隐性知识相互转换的过程。2) 外化阶段是个体通过某种工具或方法将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的过程。3) 组合阶段是个体将碎片化的显性知识进行组合形成一个系统的显性知识集的过程。4) 内化阶段则是个体通过实践将显性知识转化为隐性知识达到知识的吸收、升华的过程。通过以上各个阶段之间的相互转换,达到学生知识吸收率最大化是本文英语拓展阅读SPOC课程教学设计的最终目标。

Figure 1. Visualization of explict and tacit knowledge

图1. 显隐性知识可视化冰山图

Figure 2. Diagram of the model of SECI which transfers between explicit and tacit knowledge

图2. 显隐性知识循环转化SECI模型图

2. SECI模型下大学英语拓展阅读SPOC课程教学设计

2.1. SPOC

2.1.1. SPOC概念及起源

SPOC (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即“小规模私有在线课程”,最初由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MOOC负责人Armando Fox于2012年提出的一种相对于MOOC1的新型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结合了MOOC的优良资源与传统课堂的面对面教学优势,大幅度提高了教学效率 [4]。

2.1.2. SPOC特点

1) 线上线下相结合

SPOC模式采用“线上 + 线下”教学方式。线上课程一般以教授学生课程基本知识为主;线下的课堂教学一般用于教师为学生答疑解惑以及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这种学生自主进行学习,老师以辅助学生为目的的教学方式有效提高了学习者的学习效率。

2) 小规模与个性化教学

SPOC模式在学员选择上会加以人数限制(一般为几十或数百人),且多数课程面向校内学生。对于选择SPOC课程的学生应完成在选修课程之前完成本门课程的申请条件。课程的小规模及各种限制与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授课方式使得此课程更易实现个性化教学。

3) 成本低与完成率高

相较于MOOC高额的费用投入,SPOC模式成本较低,且一小部分课程有可能获得收益。SPOC由于学员人数及申请条件的限定使得学习者可以接受到量身的课程教学,从而达到较高完成率情况的发生。

2.2. 大学英语拓展阅读

受语言哲学基础和理论框架不同的影响,人们对语言知识(language knowledge)有不同的定义, 但一般认为语言知识可以分为两类知识:外显知识和内隐知识 [5]。而这里所说的外显知识和内隐知识即前文所提到的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英语阅读作为第二语言的输入,可增添学生对其他国家的知识文化储备,提高英语词汇量,为以后话题输出作材料的积累。英语阅读课程的设置对于大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其教学目标主要为有目的的培养学生英语阅读能力,使其掌握阅读技巧,提高阅读效率;帮助学生更加清晰的了解中西文化差异,提高其跨文化交际能力。其中,英语拓展阅读课程又不同于一般英语阅读课程,其教学目标更偏向于通过大量英语阅读活动,激发学生对英语的兴趣,拓展其外国文化知识,使学生在潜移默化间学习英语,更侧重于隐性知识的积累。学生在课堂中接触到的知识多为教师根据自身经验总结得出或课本当中的显性知识,如英语单词的拼写、发音,句子的语法、时态;而隐性知识则是在显性知识的基础上内化而来的,存在于学习者的潜意识当中,是显性知识的基础,主要表现为学习者在做题当中所存在的语感,交流当中不经意间要遵循被学习语言的语言规则及学习过程当中掌握的相关经验。设计英语拓展阅读课程,不仅是对学生内部知识的一个转换促进过程,同时也是教师不断完善自己内部知识结构的过程。本文就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相互转化的四种转化模式进行以下分析。

1) 大学英语拓展阅读的知识社会化转化

知识社会化转化是隐性知识向隐性知识的转变过程,一般是个人之间面对面交流、共享资源或以实际行为进行影响、渗透从而将隐性知识进行传播转化,如教师以自身的实际行动引导学生以及群体性质的班风、校风对学生个人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在教授学生的同时也应分享自己的一些生活经验,如平常阅读英文书籍的习惯、阅读过程中的技巧等,以此将自己的隐性知识显性化进行传播。值得注意的是,学生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在此转化阶段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应注意引导学生进行隐性知识的总结与传播。教师可以颁布课程任务督促学生及时对自己在英语阅读时产生的个人经验进行总结并在课堂上设置分享环节。其中,个人经验是平常不被学生注意到的隐性知识,通过对隐性知识的总结提取达到隐性知识显性化,并将其分享给同学,达到隐性知识的传递。

2) 大学英语拓展阅读的知识外部转化

知识外部转化,又称隐性知识显性化是隐性知识通过类比、隐喻、概念和模型等方式实现深度沟通达到向显性知识转化的过程,是知识建构的关键一环 [6]。知识外化主要关注的是情景创设与想法提取。教师可以通过提供具有讲述小说背景的英语视频,使学生进入教师所创设的情景中,为其想法的萌发奠定基础。在学生观看视频过后提出相关问题,引发学生对观看视频的思考,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将个人的隐性知识进行概念化提取,将想法转化为可以用语言表述的句子,以此达到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小说情景模拟活动注重情景创设与想法的激发,提取。教师需挑选具有展现社会情景,可引发读者思考的小说作为拓展阅读书籍,采用分小组进行书中情景对话还原的教学方案。以情景重现的形式,构建小说情景。例如,当学生学习到Cathedral2这本英语短篇小说时,学生可以通过模拟在女主人公告知主人公盲人朋友来家里做客的对话交流场景、盲人乘车到来下车后主人公与其的交谈、到家之后在餐桌上以及看电视时的交流对话等情景,将学生带入教师所创设的情境中。在每段情景演绎结束后,老师向扮演者就书中人物的性格、心理进行提问,将学生的想法具象化。同时,教师要求台下观看学生认真观察,思考并提出自己的想法,以此达到隐性知识间转化及隐性知识显性化。在阅读新英语书籍时,如果知识单纯的阅读而不加以消化联系的话,那么阅读的仅仅是碎片化的一点,既浪费学习者的时间又消耗学习者精力还收获甚微。因此,将已有隐性知识显性化并与新得到的显性知识进行组合,建立新的知识体系十分必要。在进行隐性知识显性化时可以采用概念图的方法。概念图是用来组织与表征知识的工具,它通常将与某一主题相关的一个或多个概念置于圆圈或方框之中,然后用线将其进行连接,连线上标明两个概念之间的意义关系,使概念之间的关系清晰可见 [7]。利用概念图,将已有的隐性知识提取出来转化为显性知识,达到知识的外部转化可以有效的为学生整合知识打基础。

3) 大学英语拓展阅读的知识组合化转化

知识组合化转化是通过与他人交流得到新的显性知识,将已有的显性知识与其建立联系形成新显性知识体系的转化过程。要想进行知识的组合,必不可少的就是吸收新的显性知识,与他人交流是获得新的显性知识的途径之一。因此,课堂中的小组交流分享十分重要。教师可以将学生划分成各个小组并提出一个主题或问题,使学生就此进行探讨交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做分享一本英文书的presentation3是学生交流分享的形式之一。在presentation开始时,小组内部每个成员需分享一个从所选书中印象最深刻的一个情节,并就这个情节进行分析,通过对每个人的想法进行讨论、组合与提炼,建立起这本书系统的知识框架,最后在课堂中以做PPT的方式呈现并分享给其他人。通过这种小组讨论,分组演示的合作学习方式,充分发挥显性知识的整合重组。教师对于各个小组presentation展示完成后进行评价,根据演示内容做出相应的补充与对其演示效果表达正面的赞扬。在课内所有展示小组都完成后做相应总结,达到显性知识的进一步强化。学生还可以作思维导图的方式整合自己的显性知识,使之更加直观的呈现在纸上,以此建立学生的个人资源库。同时,学生间也可以相互共享自己所作的思维导图,如同学间在学习到Catherdal这篇文章,将文章中男主人公的心路历程通过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并在课堂中分享自己制作的思维导图,达到知识的相互整合,以此进行知识的组合化转化。

4) 大学英语拓展阅读的知识内部转化

知识内部转化是通过实践达到对显性知识的吸收、理解,最终将显性知识转化成隐性知识的过程。学习一门语言,最好的实践方式就是利用其进行创作。因此,课堂写作应当作为重要的教学活动出现在英语拓展阅读当中。学生在不断进行英语写作的过程中将教师教授的显性知识内化为自身的知识。同时,教师在讲授拓展阅读时需注意将根据不同类型的书总结不同的创作技巧传授给学生,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写作。其中,作者的隐性知识通过创作技巧隐藏在他们书中,教师根据经验创作技巧进行总结,达到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最后将转化得来的显性知识传递给学生。教师需在每堂课的末尾留出定量时间,确定好主题让学生进行写作或以发布作业任务的形式督促学生写作以实现显性知识向隐性知识的转化。

2.3. 基于SECI模型的大学英语拓展阅读SPOC教学设计

根据SECI模型得到的教学活动进行SPOC教学过程设计,具体如图3所示。

2.3.1. 课前准备

SPOC教学模式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小班化教学”,小班化教学便于管理与教学。首先,设置线上英语能力考试,考试及格作为限制性准入条件,达到限制性准入条件可进入课程。同时,本课程限制每学期招收人数上限为60人,当本课程招收到上限人数时,网站报名入口关闭。其次,对学生进行学习者特征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将学生分成3个小班,进行分层教学。每个班级由一名教师授课,以此保证

Figure 3. Diagram of SPOC teaching process design for college English extended reading

图3. 大学英语拓展阅读SPOC教学过程设计图

每位学生都可以被老师照顾到,做到个性化教学。最后,教师要在开课前提前上传本次课程的课程概况,教学目标,课前准备任务与线上教学视频及教学素材,以供学生学习使用。课程概况要明确说明课程基本信息与将要学习的内容;教学目标必须充分考虑学生认知特点,以激发学生隐性知识的交流为主;课前准备任务为总结自己先前不被注意到的经验(如个人平时的阅读习惯),制定加入课程的计划。在首堂线下课上,每位同学根据自己之前提交作业内容对自己平时个人阅读习惯,未来在这个课程中将要完成的学习目标和自己对此制定的学习计划进行分享,通过隐性知识显性化分享达到学生间隐性知识的转化与传播。线上视频需教师提前分工合作制作完成,制作的过程伴随着教师间的想法提取与交流互动,进行了教师间的知识外部与组合化转化。

2.3.2. 线上课程

线上课程主要以学生自主观看教师制作的教学视频为主,辅以线上讨论,平时作业与阶段性小测。教师提前制作视频主要设置三个部分:课程目标,教学视频和学习资料。课程目标可以使学生了解学习重点、明确学习方向,教师应当在每节教学视频开头提前告知学生课程目标。学习视频多以10~15 min讲述文章背景知识的英语视频为主,主要目的为创设情景,经过设计与线下课程相互呼应、联系。学习资料包括教学视频中的PPT资料、课程教授书籍的思维导图框架、教师分享的其他书籍电子资料以及学生在线下课堂中做presentation所制作的PPT文稿和视频文件。线上讨论可由教师或学生发起,教师在开启一篇新文章之前可通过发起线上讨论的形式向学生提出相关问题引其思考,学生遇到疑问时也可通过发起线上讨论的方式求助于其他同学,同学们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发表自己想法与他人讨论,达到同学相互之间的思想碰撞从而解决问题。教师可以在每节线下课程结束后在网络上给同学布置作业检查学生对知识的吸收理解程度。同时,在每本书的教学完成后,进行阶段性小测检验。

2.3.3. 线下课程

线下课堂以教师回答学生在自主观看线上视频时产生的问题为主,辅以开展presentation、小说情景对话模拟、线下交流讨论或英语写作练习等活动。Presentation是大学英语授课的一个常见授课形式,通常根据课程内容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在课堂前半阶段或后半阶段进行10~15 min的学生授课。在英语拓展阅读课,采用每节课一个小组进行presentation在课堂上分享一本英文课外书的形式,一方面使在讲台下坐着的学生了解更多的书籍,一方面锻炼台上汇报小组分工合作、整合书本知识、提炼书中精华、在讲台上表现自己的能力。小说情景对话模拟是根据英语拓展阅读课程性质设计的,目的是使学生进入创设的书中情景。通过扮演书中角色,切身体会书中人物情感,把握书中人物的性格。每次活动一般以学生自主报名参加为主,报名人数根据书中场景所需角色人数而定。相较于线上讨论,面对面的线下讨论更易进行隐性知识的传递。值得注意的是,在线下讨论时,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及时给予相应的引导,防止学生偏离讨论主题。还有就是写作练习,英语拓展阅读是一个输入过程,有输入就要有输出,而写作就是一个输出的过程。通过阅读不同风格和类型的书籍,扩充自己的知识储备并通过不断的写作输出创造出自己的写作风格,将输入的内容内化成自己的内在隐性知识输出创作新的内容,是本课程的核心目的。

2.3.4. 课程评价

为了使评价结果更具信度与效度,此次课程将采用两种评价方法: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结合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学业评价的优势,通过平时讨论、作业,presentation完成表现,书中人物角色扮演探究人物性格与情感,课堂写作练习作为课堂过程中的形成性评价源,据此了解学生在课堂中的收获度,达到课程过程中的非标准化综合评价。期末考试作为总结性评价,综合了解学生课堂学习效果以及学生在考试过程中的创新思考。由于本课程主要关注隐性知识的吸收效果,期末考试的形式为小组共同合作完成一次presentation并依据其presentation所选主题合作完成一篇论文。Presentation中内容包括课堂当中讲解文章的基础知识和讨论拓展的创新点。其中PPT中要有一页为记述小组完成期末作业的思路过程。

3. 结语

随着隐性知识的提出,人们开始逐渐认识到隐性知识的重要性。本文在研究显隐性知识转换的基础上,探究如何在大学教学中利用好隐性知识。本文以大学生英语拓展阅读SPOC课程为例,将有关显隐性知识转化的SECI模型引入到教学当中。通过SECI模型当中的四个阶段进行活动设计,以此达到隐性知识的学习。由于隐性知识具有高度个体化,难表述,不确定等特征,难以定量分析,本文主要是根据隐性知识情景化的特点实际实现隐性知识共享的活动,其具体活动设计还需在课程实践中不断更改与完善。

NOTES

1MOOC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即大规模公开在线课程,是一种随着互联网高速发展和教育改革开放而兴起的新型课程模式,具有大规模,完全开放,完全在线和以学习者为中心等特点。

2Cathedral是美国作家Raymond Carver的最著名的短篇小说之一。主要以第一人称视角讲述妻子的盲人朋友Robert因经历丧偶之痛来家里拜访的事情,“我”因狭隘的认知与主观的偏见从最开始对始终Robert带着敌意与鄙夷到故事结尾闭上眼睛与Robert共画大教堂,实现彼此之间深层次的交流与理解。

3Presentation是大学课程中常见的教学方式,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搜集相关主题资料,制作PPT,上讲台展示。

参考文献

[1] Polanyi, M. (1959) The Study of Man. Routledge & Kegan Paul, London.
[2] 周治金, 杨文娇. 隐性知识、内隐认知与科学创造[J].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2): 106-110.
https://doi.org/10.19648/j.cnki.jhustss1980.2007.02.022
[3] Nonaka, I. (1994) A Dynamic Theory of Organizational Knowledge Creation. Organization Science, 5, 14-37. http://www.jstor.org/stable/2635068
https://doi.org/10.1287/orsc.5.1.14
[4] Fox, A. (2013) From MOOCs to SPOCs. 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 56, 38-40.
https://doi.org/10.1145/2535918
[5] 杨烈祥, 阳志清. 外显知识在语法习得中的认知作用[J]. 外语学刊, 2007(5): 129-132.
https://doi.org/10.16263/j.cnki.23-1071/h.2007.05.030
[6] 王阿习, 陈玲, 余胜泉. 基于SECI模型的教师培训活动设计与应用研究——以“跨越式项目全国中小学语文和英语骨干教师培训”为例[J]. 中国电化教育, 2016(10): 24-30.
[7] 欧阳汝梅, 张筱兰. 信息技术环境下隐性知识的管理与共享初探[J]. 现代教育技术, 2008(4): 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