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隔代教育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The Influence of Urban Inter-Generational Education on Children’s Mental Development
DOI: 10.12677/AP.2022.124132, PDF, HTML, XML, 下载: 363  浏览: 5,416 
作者: 易 帆, 冯海英: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四川 南充
关键词: 隔代教育父辈教育儿童心理发展Inter-Generational Education Parental Education Children’s Mental Development
摘要: 当前,我国城市隔代教育现象的普遍存在有其客观现实性和历史性。而与农村隔代教育相比,有关城市隔代教育的研究较少。基于此,本文就城市隔代教育的产生及其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和弊端进行了分析,并以家庭教育中的父辈教育为总抓手,辅之以祖辈教育,同时结合学校和社会层面提出促进儿童心理发展的新思路。
Abstract: At present, the universal existence of urban inter-generational education in China has its objective reality and historicity. However, compared with rural inter-generational education, there are few studies on urban inter-generational education. Therefore,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emergence of urban inter-generational education, and its influence and disadvantages on children’s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In order to promote children’s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we should focus on parental education and take grandparental education into account. In addition, schools and society should also make efforts for it.
文章引用:易帆, 冯海英 (2022). 城市隔代教育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心理学进展, 12(4), 1114-1120. https://doi.org/10.12677/AP.2022.124132

1. 引言

当前,隔代教育现象在我国普遍存在,除了广大农村地区,城市中的隔代教育现象也越来越常见。长期以来,关于隔代教育,我国的研究者们通常把目光聚焦于农村地区而非城市,并且已有的城市隔代教育研究大多围绕其内涵、产生原因、利弊及出路展开,总体研究成果仍然偏少。而有关其对于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的研究则更为鲜有。关于城市隔代教育的内涵,不同的学者们有不同的解释。有人认为城市隔代教育一般是指祖辈家长对儿童照看和抚养的一种教育方式(孔屏,王玉香,2013)。刘卫将城市隔代教育定义为完全隔代教育和联合教育两种类型。完全隔代教育是指孩子生活在祖辈家中,祖辈家长与儿童生活在一起,并负责孩子的教育与生活,孩子只有在周末和假期才与父辈家长生活。联合教育则指祖辈家长与父辈家长共同带孩子,一家三代同住在一起,日常生活主要由祖辈家长负责,父母与孩子的相处时间大多是在下班后或者晚上(刘卫,2014)。总体而言,学术界比较一致的观点是:隔代教育应指祖辈与孙辈生活在一起,对孙辈承担一定的或主要的教育责任(黄姗,陈小萍,2007)。

2. 城市隔代教育的产生

2.1. 传统家庭伦理观念影响

我国的传统家庭伦理观念源远流长,根深蒂固,可以说它是城市隔代教育产生的独特的文化背景之一。“传宗接代”、“含饴弄孙”、“三代同堂”、“天伦之乐”等是老年人非常重视和向往的事情。祖辈受传统思想影响深厚,这类传统思想使得老年人十分重视隔代教育,衍生出要为子女奉献的思维定式,使他们认为帮子女带孩子是分内之事(江川,2005)。

2.2. 社会快速发展致使家庭结构改变

当前社会发展瞬息万变,社会结构在发生改变,家庭结构也随之有了新变化。随着离婚率增高和各种非典型性家庭出现,如:单亲家庭、家庭暴力、父母去世、甚至吸毒、入狱等,弱化了家庭的支持功能,改变了家庭成员的角色和互动方式。由此所导致的结果之一就是年轻父母不想或无法单独抚育子女,只能由祖辈承担教养责任。

2.3. 年轻父母迫切需要隔代教育

由于社会竞争日渐激烈,就业压力日益增大,处于“优胜劣汰”的职场规则下的年轻父母多忙于工作,他们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抚养和教育孩子。并且,大多数年轻父母也是在温室中长大的一代,对于自身“为人父母”的角色转换还没有做好心理准备。他们对祖辈还有极强的依赖性,加之缺乏育儿经验,或对孩子照顾不周,或对孩子的关心不够,自然而然地,他们只有找祖辈代为抚养子女,这样既放心也省心。

2.4. 老龄化现象越来越明显

根据2021年5月11日公布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的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超18%,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刘畅在研究中提出,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大量的空巢老人退休后无所事事,寂寞且孤独的感受很容易让他们把心思寄托到儿童身上,对儿童进行隔代教育也是一种对老年人生活的调剂(刘畅,2017)。

3. 城市隔代教育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3.1. 对儿童认知发展产生影响

城市隔代教育对儿童认知发展具有积极影响,主要体现在认知功能、沟通技巧、语言发展、学业成就等方面。社会再生产理论认为,祖辈的物质、文化和社会资源,可以帮助儿童获得教育上的成功。在隔代家庭中,祖辈对儿童认知发展的影响可以是为儿童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也可以是通过自身的言传身教(卢富荣等,2020)。祖辈的社会经验、生活习性、文化程度、教育背景等都将对儿童的认知发展,包括认知的方式和内容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然而,祖辈教育儿童通常会超出父辈的包容和宠爱,即所谓的“隔代亲”。在当今的“互联网+”时代,儿童与祖辈相处的大部分时间是消耗在看电视、玩手机和平板电脑上,而不再是传统的相处方式。祖辈不及时制止儿童过度使用电子产品,甚至在无意中助长了他们对于电子产品的沉溺行为,并且对其产生的危害也没有引起重视,那么这种纵容和懈怠就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了儿童获取信息的方式和能力,也就是认知。儿童获取信息主要来源于网络平台,这种单一的认知方式限制了儿童认知内容的丰富性和认知能力提升的可能性。同时,缺乏祖辈的正确引导和教育,儿童独自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世界,对于不良网络信息的辨别能力尚不完备,并且沉溺于网络而对现实交往冷漠等,都不利于儿童的认知发展。

3.2. 对儿童社会性发展产生影响

城市隔代教育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积极影响主要体现在儿童的情绪、问题行为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相关的研究表明,隔代教育可以提高儿童的生活信心、心理健康和生活满意度。祖辈作为家庭社会压力的缓冲器,可以降低儿童的抑郁水平、减少儿童的同伴问题以及一般的行为问题(卢富荣等,2020)。一方面,祖辈有充足的时间,对待儿童又有耐心,能够给予儿童无条件的关心、指导和帮助;另一方面,祖辈所拥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和社会经验都会有形或无形地渗透到教育儿童的过程中,他们以“过来人”的姿态对儿童成长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有很大的发言权,这无疑对于促进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具有推动作用。

然而,城市隔代教育对儿童社会性发展也具有一定的消极作用。孩子从小在祖辈身边长大,大部分时间是跟祖辈相处而跟父母在一起的时间很少。在儿童成长的关键期,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父母没有跟孩子建立起亲密和谐的亲子关系,父辈对孩子的日常行为习惯不了解,难以满足孩子提出的要求。即使给予孩子所谓的关心也很难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父母对于孩子来说类似于“最熟悉的陌生人”,明明是亲人却又感到陌生。长期以往,孩子容易缺乏安全感,产生孤单和压抑的感觉,把自己的心逐渐封闭起来;还可能产生逆反心理,不想听从父母的管教,跟父母“唱反调”,从而影响自身社会性发展。此外,祖辈的经验主义甚至是狭隘的经验至上观念,对孙辈的影响难免片面,有可能延迟孙辈的社会化进程(李赐平,2004)。

4. 城市隔代教育对儿童心理发展的负面影响

4.1. 祖辈过多包容和溺爱阻碍儿童良好性格的发展

首先,祖辈习惯对儿童过多包容甚至溺爱,有些事情明明是儿童力所能及的,但是祖辈还是替他们去做。祖辈这种包办一切的做法抹杀了儿童自己动手的机会,久而久之,他们就会养成懒惰和过度依赖的不良习惯。其次,祖辈的溺爱容易使儿童形成双重性格。一些祖辈家长看到父母对孩子严厉管教,他们出于对孙辈的过分疼爱就当着孩子的面和父母发生争执,不仅使处于事件中心的儿童感到不知所措,同时也使父母的威严大打折扣。生活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孩子容易形成阳奉阴违的双重性格,不利于良好性格的发展(马媛,2014)。

4.2. 祖辈的教育素养制约儿童创新和学习能力的发展

由于祖辈普遍文化水平偏低,教育观念相对落后,教育方法比较陈旧,因此对于儿童学习的指导能力有限。祖辈在教育儿童时,不懂得与时俱进,仍然采用古板僵化、陈旧落后、不科学的方式和方法,更缺乏把儿童认知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结合起来的意识。一方面,逐渐步入老年的祖辈家长,其继续学习的意愿受到自身因素的制约,自身精力不断减退,学习能力也大不如从前,更别说提高儿童的学习能力了;另一方面,祖辈深受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思想也较为僵化,缺乏超前意识和创新意识。尤其是在吸收新的知识信息和掌握新兴科学技术等方面比不上年轻人,因而容易限制儿童创造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发展。

4.3. 祖辈的过分保护造成儿童人际交往能力低下

祖辈对儿童过度保护,比如限制其参与户外活动和人际交往活动等,导致儿童不合群、胆小、孤僻等性格的形成,从而阻碍了儿童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儿童长期与老人生活在一起,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祖辈言谈和行为举止的影响。而祖辈年龄越来越大,整个生理状态逐渐衰退。他们大多数喜静懒动,在缩小自己活动范围的同时也局限了孩子的活动范围,有意无意把孩子封闭在家庭的小范围里,使其交往行为受活动空间的限制。这明显不符合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长此以往会降低和压抑儿童的交往欲,使其养成不爱活动的习惯而失去天真活泼的本性,导致儿童与外界的联系减弱,造成人际交往能力低下。

4.4. 影响亲子关系,造成亲子感情隔阂

第一,儿童长期与祖辈生活在一起,祖孙关系密切的另一端是亲子时间被大大压缩,亲子关系日益淡化。久而久之,孩子的心里容易产生“父母是不是不爱我”、“既然生了我,怎么不养我”等疑问,由此滋生一系列心理问题,阻碍亲子关系的发展,造成亲子隔阂,不利于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第二,由于社会阅历、教育程度、时代背景以及生活方式等不同,祖辈和父辈关于家庭教育的理念、内容、重心以及具体方式方法等方面存在分歧,容易导致家庭关系失和,家庭教育冲突不断,孩子也无所适从,进而加剧亲子感情隔阂。

5. 城市隔代教育促进儿童心理发展的思路

5.1. 坚持父辈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的主导性

第一,父辈学会平衡家庭与工作的关系。父辈虽然工作繁忙且工作压力大,但是这并不能成为缺位孩子教育的正当理由。蒙台梭利认为,“人生最重要的阶段不是在大学,而是从0~6岁这一阶段,因为人类的智慧就是在这一阶段形成的。不仅是智慧,人的心理定型也是在这一阶段完成的”(祝东平,2015)。因此,年轻父母应该主动承担起抚育孩子的责任,努力做到家庭和工作两不误。

第二,父辈加强学习以创新教育方式和方法。父辈作为家庭教育的主力军,应自觉地加强自身学习,用更科学合理的方式和方法去教育孩子。首先,年轻父母可以向祖辈请教,对他们所提供的教育经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其次,父辈应积极参与家长培训等活动,并抓住这些机会与其他家长进行经验交流与分享,合理改进教育方式方法,从而提高家庭教育的科学性。再次,父辈要充分利用海量的网络资源,可以通过观看教育学和心理学相关视频、专家咨询、订阅儿童教育公众号等方式和途径更新教育理念。这样才能对儿童教育有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并结合自身和孩子的实际情况,创新出适合儿童身心发展的教育方式和方法。

第三,父辈主动加强与孩子的沟通和交流。抚养和教育孩子是为人父母的责任和义务。父辈要加强自身责任感,明确自己在家庭教育中的主导地位。即使工作再繁忙也要保证与孩子相处的时间和频率,对孩子的生活和学习等成长动态要及时了解,多与孩子交流想法增强互动,给予孩子真正想要的关心,保持在亲子沟通中的主动性,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时刻尽量做到不缺席。

第四,父辈要致力于美好家庭环境的构建。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氛围对于儿童早期社会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美好的童年”有利于儿童心理健康发展,也是每一个儿童的共同期许。家庭环境既包括家庭有形的、外在的、客观的条件,又包括家庭及其成员自身的无形的因素。父母要尽其所能,从物质和精神层面对儿童提供必要的支持,使儿童能够处于良好家庭环境中轻松自在地学习和成长。同时,父母要严于律己,注意自己在孩子面前的言谈举止、生活习惯等无形的影响,规范自己的行为,为孩子的良好行为起到榜样和示范作用。

5.2. 坚持祖辈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的辅助性

第一,祖辈转变传统观念,明确自身角色定位。首先,祖辈要明确自己在家庭中已经“隐退”二线位置了,抚养和教育孙辈并不是自己的直接责任和天经地义的事。祖辈教育在家庭教育中只是起到补充、建议和提醒作用。其次,祖辈应该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以此转变把孙辈视为自己唯一的情感寄托的思想。祖辈可以多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参加一些老年活动以充实自己的晚年生活,不要把孙辈当成自己生活的中心。

第二,祖辈更新教育理念,注重自身再教育。时代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正所谓“活动老,学到老”,虽然祖辈年龄大了,但不代表他们没有可塑性和再学习的能力,更不能以此作为拒绝学习和接纳新事物的借口。祖辈应尽量跟上时代的步伐,尝试接受新事物,及时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方式,摒弃那些陈旧落后的和不科学的教育理念。祖辈可以通过参加家长培训班、老年大学等组织去学习和掌握新的、科学的教育方式和方法,以协助父辈教育。不仅有利于自身更好地适应社会,还有助于提高家庭教育的水平,从而促进儿童心理发展。

第三,祖辈在教育过程中充分发挥监督作用。对孙辈的爱应该是理智的适度的,祖辈不能一味迁就和溺爱儿童。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给孩子制定的一些必要的规则和任务,祖辈要督促和监督其遵守和完成,与此同时也要给孩子一定的空间和自由,做到宽严有度。

5.3. 坚持父辈教育与祖辈教育协调一致性

对于儿童教育的问题,父辈与祖辈应该达成共识,设立共同的教育目标,以形成家庭教育的合力。由于父辈与祖辈在社会阅历、生活方式、价值观等方面存在着差异,所以协调一致尤为重要。一方面,父辈要向祖辈学习其丰富的积极的教育经验,以弥补自己在经验方面的不足,更好地发挥主导作用;另一方面,祖辈也应多听取父辈的意见和建议,尝试去学习和掌握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方法,做好辅助工作。二者其实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双方应该加强沟通,互帮互助,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达成一致,为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完善家庭教育体系、创设和谐的家庭教育环境这一共同目标而努力。

5.4. 城市隔代教育离不开学校教育的助力

第一,学校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切实有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也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俞国良,2007)。处于城市隔代教育下的儿童,难免会受到其弊端的影响,在性格、独立性、创造性、人际交往等方面会遇到问题。如:以自我为中心、自理能力和独立性较差、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受限、与人交往不融洽等。对此,学校要合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培养儿童良好的性格品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开发智力潜能、增强心理适应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等。

第二,学校加强与家庭的合作。首先,在当前城市隔代教育现象涌现的背景下,学校需要对家长特别是祖辈家长进行相关培训,使其掌握当代儿童教育的新知识、新理念、新方法和新技术。其次,家庭与学校应该保持密切联系。家校之间及时沟通,既可以使校方充分了解儿童的心理状况及心理问题以“对症下药”,又可以让家庭教育在学校教育的科学的理性的教导下,以恰当的方法取得良好的效果。

5.5. 发挥社会对城市隔代教育的推动作用

第一,政府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加大支持力度。首先,政府及其相关部门要积极完善和落实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如:建立儿童教育保护体系,严格管理早教机构,做好社会治安工作,加强社会保障和社会服务体系建设,为隔代教育儿童提供良好的社会成长环境。另外,政府要加大对隔代教育儿童方面工作的资源投入和支持力度,积极鼓励、引导和支持社会大众对隔代教育儿童的教育工作和社会化服务体系探索,如:加强社区建设,创办隔代家长学校等。刘海华认为95%以上的家长没有学习过如何教育子女,其中隔代家长们的比例几乎为100%。针对此现象,社会可以创办隔代家长学校。一方面满足祖辈家长学习的热情和愿望,另一方面传授正确科学的教育观念,让祖辈家长更好地胜任隔代教育的角色(毛可,张翔,2018)。

第二,政府加大对不良文化的监管力度。当代城市隔代教育儿童所获取信息的途径比较单一,主要来源于网络,而网络是把双刃剑,它在带给儿童大量有效信息的同时,也传播了众多不良思想。城市隔代教育家庭,由于亲子间缺少正常沟通,导致亲子关系受损,加剧亲子隔阂,进而影响到儿童的心理发展。这个时候,再加上不良信息的乘虚而入就进一步阻碍了儿童的社会化和身心发展。

第三,大众媒体正视隔代教育。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可以借助大众媒体弥补社会各界对隔代教育认知的偏差。城市隔代教育的存在有其客观现实性,是社会化的产物,而且就目前我国经济发展要求和社会发展形势来看,家庭教育中隔代教育比重大于亲子教育的情况将会一直存在。大众媒体在报道有关隔代教育事件特别是消极事件时,不要过度营销、带节奏,以博大众眼球,而应该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从多角度、深层次进行报道和解读,对大众进行正面的舆论引导,使其做出客观的价值判断。

6. 总结

总而言之,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隔代教育现象越来越普遍。在当今教育环境视域下,城市隔代教育有其独特性和存在的必要性。只有明确它的这些特点,才能做到扬长避免、趋利避害。本文通过探析城市隔代教育在儿童心理发展方面的影响,希望能够引起父辈和祖辈家长、学校、政府和社会的思考,对城市隔代教育能有更多的关注,以促进儿童得到良好教育,保证儿童身心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黄姗, 陈小萍(2007). 隔代教育研究综述. 现代教育科学, (2), 63-65.
[2] 江川(2005). 对隔代抚养的思考. 老年人, (4), 9.
[3] 孔屏, 王玉香(2013). 隔代教养与父母教养的比较研究. 当代教育科学, (11), 55-56.
[4] 李赐平(2004). 当前隔代教育问题探析.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4), 137-139.
[5] 刘畅(2017). 新形势下的隔代教育问题不容忽视. 大庆社会科学, (1), 145-147.
[6] 刘卫(2014). 城市独生子女家庭隔代教育初探. 硕士学位论文, 石家庄: 河北师范大学.
[7] 卢富荣, 宋煜静, 刘路培, 方选智, 张彩(2020). 隔代教育对孙辈和祖辈的影响: 双刃剑效应. 心理科学进展, 28(10), 1733-1741.
[8] 马媛(2014). 隔代教育对幼儿发展的负面影响及规避策略. 基础教育研究, (5), 58-60.
[9] 毛可, 张翔(2018). 城市儿童隔代教育研究综述——基于21世纪以来CNKI的文献分析.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34(8), 89-93.
[10] 俞国良(2007). 现代心理健康教育. 人民教育出版社.
[11] 祝东平(2015). 蒙台梭利早期教育法.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